七夕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會有風俗習慣,那么七夕習俗有哪些?七夕民間有哪些風俗習慣呢?小編為您整理了七夕習俗大全,快來了解一下吧。
七夕來源:
七夕節為農歷七月初七,又稱雙七節,乞巧節,女節,少女節。七夕節源于“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
七夕習俗:
投針驗巧
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七姐誕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婦女洗發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結扎巧姑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拜七娘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世,七夕節當天民間都會有特殊的風俗習慣,看完小編上面的介紹,您現在清楚七夕習俗了吧。您也可以在114票務網(http://jingdian.114piaowu.com/)分享七夕節您的家鄉有哪些風俗習慣。
微信能訂景區門票?掃下面的微信號試試↓↓↓↓
- 上一篇: 中秋節什么時候
- 下一篇: 鄭焦城鐵汛期部分列車時刻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