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旅游”探路轉型發展
山風景區積極探索世界遺產保護與旅游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的新路。前九個月,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長不到百分之六,營業收入卻增長百分之三十以上。9月下旬,“智慧黃山”網正式上線運營,為游客全天候提供所有旅游要素的相關資訊、在線服務和網上交易,成為皖浙贛毗鄰區域最大的旅游電子商務平臺。統計數據顯示,國慶黃金周期間,黃山風景區接待海內外游客近18萬人,其中逾半數游客通過該網站預訂門票、索道票。
旅游信息化建設,是黃山近年來全面轉型、加快發展的一個縮影。加快轉型發展是黃山保護世界遺產、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由之路。立足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理念上早轉快轉
作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現代旅游業發展的起源地之一,黃山風景區以山水和人文、天時和地利的最佳組合,吸引了中外游客紛至沓來,并衍生出一座“托在山上的城市”。然而,頭頂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項桂冠的黃山,在旅游發展大潮中收獲喜悅,也面臨著矛盾:大量游客蜂擁而至,勢必沖擊著景區有限的環境承載力。
“地球上只有一個黃山,不能吃了祖宗飯,斷了子孫糧。 ”歷屆黃山的決策者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積極破解保護與發展這一兩難命題。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借鑒,黃山就從小事抓起,從身邊做起,不斷探索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路徑,相繼創新了“景點封閉輪休”、“垃圾下山、凈菜上山”、污水統管統治、高山防火水網建設、名木古樹“一樹一策”、全山禁煙、游客換乘等一系列國內首創的保護和管理舉措,逐步形成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特色模式。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2次特別會議稱贊黃山“許多做法都是實際工作中的創舉,應推廣到全世界其他遺產地學習借鑒。 ”
黃山管委會環保辦負責人介紹,今年日均游客量達6000多人,但最新監測數據表明,景區內的大氣、地表水依然保持國家一級、一類標準,其中空氣負氧離子含量穩定在每立方厘米20000個左右。
著眼跨越式發展,在發展方式上轉新轉活
國慶黃金周剛過,黃山管委會黨委就專題研究開展“解放思想當先鋒、跨越發展做標兵”大討論活動。黃山要實現超常規發展、跨越式發展,根本在于轉方式、調結構。而轉方式首先要轉觀念,調結構關鍵是調思路,用全球視野、戰略眼光、國際標準重新審視和謀劃黃山的發展。
長期以來,黃山80%以上的游客集中在4月至10月的旺季,淡旺季失衡一直是困擾黃山旅游發展的難題。近年來,黃山細分客源市場,出臺優惠政策,持續推出賞雪觀景等系列冬游產品,使黃山冬游成為深受海內外游客熱捧的精品線路。同時,黃山充分發揮旅游、文化、生態“三位一體”的獨特優勢,在產品結構上,加快由單純觀光型向觀光、休閑、養生、體驗等復合型轉變;在增長方式上,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價格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變;在景區形態上,由“旅游消費菜單組合地”向“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轉變。
“借用核物理的概念來說,轉變發展方式,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個從"裂變"到"聚變"的過程。黃山不應延續過去量的擴張,而應更重視質的提升,讓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走越寬,發展代價越來越小。 ”黃山旅游發展股份公司總裁葉正軍介紹,“十一五”期間,黃山游客接待量年均增幅8.1%,游客量控制在景區生態資源和諧共生中線范圍內,營業收入年均增幅卻達17.1%。
圍繞國際化發展,在發展路徑上轉優轉強
國慶黃金周期間,黃山在全省率先推出“預測、預約、預報”聯動機制,通過數字化實時監測調控、延長門票有效期、調整換乘車輛及索道運營時間等方式,實現客流“削峰填谷”。針對自駕車游客大量增多的現狀,黃山還首次開放景區大門外的所屬單位內部停車場,倡導景區員工低碳出行,減少私家車上路,盡量把道路和安全讓給游客,并在所有索道站對老弱病殘孕等特殊人群開辟綠色通道,受到中外游客的普遍贊譽。
以特色產品和優質服務滿足多樣化的游客需求,是黃山加快與國際旅游市場接軌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黃山實施國際化、品牌化帶動戰略,加大國際旅游市場營銷力度,加強與境外旅游機構、世界遺產地、旅游景區的交流合作,先后加盟世界旅游業理事會、全球可持續旅游委員會、亞太旅游協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國際旅游組織,成為世界旅游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在全球聯手建設的“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發展觀測站”,入境游客也保持著年均10%的增速。
“十二五”期間,黃山風景區將投入180億元,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牽動性強的重點項目,突出培育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文化產業等五大新板塊,全面推進景區轉型發展的“二次創業”,爭創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世界遺產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在黃山采訪時,記者聽到最多的詞是遺產保護、低碳旅游、人性化服務和可持續發展,感受最深的是在黃山管理者和建設者的思維中,轉型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方式,而是整個景區乃至周邊社區的轉型?;蛟S,這些恰恰折射出黃山人加速轉型、跨越發展的自信和遠見。其實,今日黃山令人刮目,明天黃山更值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