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重大發現印證《水經注》描述
11月9日,備受海內外考古界關注的“2011云岡石窟窟頂考古”又有新發現,一處蓋涵北魏至遼金的佛教寺院遺址,揭秘了北魏云岡寺院在不同時代的布局和范圍,再次印證了《水經注》描寫云岡石窟當年“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雄渾氣象。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以開鑿于北魏的大型佛教石窟著名于世,是我國第一批國保單位,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0年,由省考古研究所牽頭,云岡石窟研究院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配合成立了云岡聯合考古隊,并在山頂西部發掘一處北魏佛教寺院遺址,印證了《水經注》描寫云岡石窟當年“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雄渾氣象。在去年工作基礎上,今年考古發掘目標鎖定在云岡窟頂八字墻以東的一處北魏至遼金的建筑遺址上。這次新發現的佛教寺院遺址面積約5000平方米,位于距離去年發現的北魏寺廟遺址400米的地方,分為現代層、明清層、遼金層和北魏文化層四層,發現的主要遺跡有塔基、鑄造井臺、熔鐵爐、灰坑、水井、建筑遺跡等。出土遺物有遼金時期的陶罐、瓷碗、瓷罐、獸面瓦當、板瓦、滴水等,北魏時期的“傳祚無窮” “富貴萬歲”瓦當殘片、陶片、柱礎石、筒板瓦殘片等。
據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云岡聯合考古隊領隊張慶捷介紹,該遺址是北魏云岡寺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現有助于了解北魏云岡寺院在不同時代的布局和范圍。塔基是該遺址最重要的遺跡,平面呈八邊形,內包方形塔基臺,中間為方形塔基,內用片石壘砌而成,砌石內為夯土。塔基的內部正方夯土是北魏遺物,外部八角是遼金補建,形狀不一,成為北魏至遼金(公元386至1234年)寺院佛塔演變的物證。
另外,該遺址中發現的遼金鑄造工場有遼金鑄造井臺和30座熔鐵爐遺跡。張慶捷說,這次鑄造工場的發現應與遼金寺院建設有密切關系,其中熔鐵爐環繞鑄造井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