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業立足全球需脫離出境游“優勢陷阱”
中國旅游業需要跳出出境旅游市場的“優勢陷阱”,通過產業集群和產業融合提升跨國經營能力,構建有效的戰略聯盟來提高自生能力、建立全球網絡,從而真正推動中國旅游業可持續的跨國經營發展。在日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主辦的旅游文化學術成果發布會上,旅游管理學院副教授厲慷慨陳詞。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入境接待國和亞洲第一大出境國。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我國出境人次 3200萬,同比增長19%,旅游外匯逆差55億美元。據國家旅游局預測,到2015年,中國居民出境旅游人次將達1億左右,花費將達1000億美元。
不過,厲新建認為,中國旅游業跨國企業的數量和質量與中國旅游業收支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并不匹配。在全球化的時代,開放的旅游業需要有強大的旅游企業,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業跨國企業。否則,中國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的目標無法實現。
厲新建認為,跨國經營發展與出境旅游發展之間未必有正的相關性,反而更多地與商務偏好密切相關,文化對跨國經營的影響也有利有弊,在跨國經營動機把握和區位選擇方面,我們需要跳出出境旅游市場的“優勢陷阱”。
與此同時,國內市場國際化未必有助于提升我國國內涉旅企業的競爭力,相反,國內市場國際化的“擠出效應”可能大于“溢出效應”。厲新建借用物理學中的“黑洞”理論進行了形象地闡述:很多企業國外市場經營得并不好,只好用國內的盈利去彌補國外的虧損。
中國旅游業跨國經營模式應該重點在商務公務市場、訪學市場,通過戰略聯盟的方式扭轉境外市場對公司跨國經營的負面影響,發揮其輻射源的價值。針對中國目前外資“涌進來”和內資“走出去”共存現象,厲新建認為,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區位進行跨國經營的重要原因是其“知識前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