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有仙則名
早就聽說江西龍虎山,在我的印象里這里是中國道教正一道的發祥地?!吧讲辉诟?,有仙則名”,想來既然是道家仙山,山中必然道人得道成仙。仙人都在此得道,相比龍虎山的景色定然十分迷人吧。
來到龍虎山,放眼望去湖光山色的確很是醉人。站在門前賞,開著車賞,乘著竹筏在碧水的漂流中賞,方圓220多平方公里的天然山水畫卷,走到哪兒都是地道的水墨丹青。它和廣東的丹霞山、閩北的武夷山一樣,是神奇秀逸的丹霞地貌景區、世界地質公園,也是匯聚懸疑、匯聚奇異的地方。
來龍虎山除了聽過到家的仙人,水許里的眾位好漢竟然也出在此處。水滸開篇說的是宋仁宗年間,天降瘟疫,皇帝命洪太尉來江西信州龍虎山請張天師出山禳災。洪太尉上山,不識真人,卻將鎖妖井打開,放出了108個妖魔,才演義出一部“只為衣冠無義俠,遂令草澤現英雄”的史詩——水滸,喜看水滸的人,不會不知張天師,不會不知龍虎山。
大上清宮是龍虎山的主殿,近年來在原址上根據遺跡遺物進行了修復。大上清宮歷朝歷代都很興盛,二樓展示的建筑圖紙展示規模和故宮都一般大小了。車到大上清宮福地門外,不是那重檐歇山頂的巍峨門樓,而是橫陳于門樓前,色如碧玉的滬溪水。滬溪河是大上清宮的風水河,潺潺溪水流匆匆流過,遠望凝翠,細觀澄澈,嘩嘩啦啦翻著銀色浪花的滬溪河畔石階上?,F在依舊會有女人在水邊洗衣,紅色的外衣像竹林、叢樹、碧水間的一朵又一朵紅花。沿水上行不遠,水面變寬,中流三分,一道大灣,灣面若湖,是禽界大熊貓飛沙雁的棲息地,此鳥世界上僅有一二千只,而這里就有200多只。灣洲灣畔,遍長蘆葦,葉肥穗白,隨風搖曳,與沙丘碧水共構成一幀凈化心靈除卻煩惱的脫塵美景。
說正一道,大部分人會覺著陌生,若說五斗米道,人們會立即恍然大悟,連連頷首,說知道知道。若說五斗米道,天師位不傳外姓旁人,只傳子嗣,世代相襲至今已是63世,人們又會困惑不解。
帶著這種困惑,帶著疑團走進福地門。進了福地門就走進了幸福門,門內的建筑,與我們熟悉的任何道教宮觀都不相同,它是一道S形的寬闊長巷,形似游龍而叫龍街,青石鋪地,青石筑墻。至下馬亭,是不能說過就過的,舊時除了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還要踏罡步。亭中地板上刻有步罡踏斗圖,在天師府墻上掛的圖示可以了解到,它分4種畫法,這里是最難的一種,乾、兌、坎、坤、艮、離、震、巽8個金色圓點,7條線,這是表面上看、外行人看,道家說起來可就復雜了,開門、生門、死門、五行陣、128星宿什么的,想一下子入門形同于癡人說夢。雷玄武道長告訴我們此圖踏步時要求是每個點都必須走到,每條線也必須走到,起始點和步出點都有要求,共64種走法,128種解法。出街是欞星門廣場,欞星門也叫午朝門,分陰陽,分男女,分主從,各有各的出入法。入欞星門為鐘鼓樓,過鼓樓,在東隱院側放生池前靠墻有兩株古樹,一株老樟,一株櫧樹,據說為第四代天師親手所植。東隱殿與宋真宗的封賜有關。宋真宗到這里尋過根,也治過病,過了東隱殿就是伏魔殿,殿內有一口井,井前立碑,天花板、壁畫全是水滸故事,井就是被洪太尉打開的那口鎖妖井了。至此,修復的殿都已走完,估計不到原規模的三分之一。
到了龍虎山地區,上清鎮中的天師府是不能不去的。歷史上有南張北孔之說,世代相襲的張天師府第與山東曲阜孔子世家的孔府有一拼,論規模氣派非皇宮不可企及。從天師府的建筑形式、建筑規模到幾進大殿后內宅一面墻上列的歷代天師一覽表。一部中國道教史,十之五六是說表上所列那些人物的。
道教史不好讀,分不清哪些是神話,哪些是傳說,哪些是史實。天師府中有狐仙堂,娶妻生子的歷代天師們,在30代張繼先時絕了后,他36歲飛升而走,那一年是他預言的“赤馬紅羊之厄”發生的赤馬年,北宋遭劫,二帝即將被擄,回天無力,他也就仙去了,卻未娶妻生子,他的女粉絲團成員不少,他卻未曾與一有染,不好酒色的他對浪漫的狐仙母子卻大發善心,上表玉帝饒了他們的性命,百多年后,狐仙感恩圖報,助35代天師張可大禳了錢塘大水之難。從此天師府設堂立狐仙牌位,對牌位女求自己有閉月羞花之容,男求娶的媳婦漂亮,據說有求必應,有了一個問題,無子天師傳位給誰?接張繼先天師位的是他的叔叔,而張繼先本人也是過繼到天師門下承下天師位的,而且,他從出生到5歲一直不能說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是個神童,小小年紀能和始祖張陵一樣分身化形,讓皇帝為那樣的法術而想入非非。
短短的龍虎山一日游卻給我留下了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話題,從青山到綠水,從文化到神話,龍虎山實在讓我太過留戀。所以有時間我一定會再去龍虎山細細品味他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