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春運的“冰點”與“熱點”
鐵路一年一度的開春大戲即將落下帷幕。當塵歸塵、土歸土,一切行將塵埃落定之際,回顧過去的三十多天,鐵路的變化著實讓人欣喜,但春運的老大難也實在讓人糾結。兩種情感的交相呼應,內里暗涌的是鐵路春運“冰點”與“熱點”的對峙。
買票是“冰點”,售票是“熱點”。
一票難求,長期以來就是社會詬病、鐵路春運的切入點。
想回家,沒有票,成為民眾最為愁苦的事情。今年,鐵路為解“買票難”的癥結,接連采取了兩項大動作,全面推行了網絡售票和實名制購票。一時售票的多樣化成為了民眾的關注,“便捷購票、人人有票”成為民眾的全新寄望。
然而期待的目光總是不容許摻進半粒沙子,當網絡的“龜速”、“刷新500次才能買一張票”等問題直指新的售票方式,買票的難度又一次的冰封凍結。
運力是“冰點”,客流是“熱點”。
春運難的本質原因就在于鐵路應付密集驟增的客流,運力的單薄只能發出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慨。
盡管近年來鐵路大打“建設牌”,提出“八縱八橫”的暢通路網規劃,但鐵路的發展還是遠遠不及民眾對春節這一傳統情結的回歸熱度。節節攀升的客流就成為每年開春不能不說的話題,今年31.58億人次的數字再一次刷新記錄就是最好的證明。
輿論是“冰點”,服務是“熱點”。
隨性吐槽一直是民眾看待鐵路的共性表現。因著買票難,鐵路仿佛一難萬般錯,稍有動作,輿論就窮追猛打。無可奈何,坐上國民大眾化交通工具首把“交椅”,自然成為眾矢之的,一入江湖,身不由己。
對待民意,鐵路在承受壓力的同時,自我奮發,于今年華麗轉身,主動用服務“四兩撥千斤”,通過貼心、暖心等親情般的服務之舉,解開長期以往打在民眾心里的結,激蕩成旅客內心的一股熱流。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句話道出了民眾對春運能回家的渴望,也流露出社會民眾對鐵路春運的期望值。透過“冰點”與“熱點”,我們在感受鐵路春運的變與不變時,也清楚地認知到要解春運難,就要努力在這些對峙的“冰點”與“熱點”間找到平衡,只有這樣,春運難的問題才能得到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