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 悠悠中國情
“天涯”石屬于巨大的花崗巖體,是明顯的球狀海蝕風化和節理發育,高10余米,周長約60米,從高處看,綠樹掩映下,依山傍海的“天涯”石圓中見方,方中呈圓,獨占海灣一角,已有億萬年的歷史,可謂“堅如磐石”。
據考證三亞落筆洞一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沿海一帶還發現古波斯人的墓群。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南方三郡崖州是其中之一的象郡。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后來過崖州,現在三亞市地處中國海南省(海南島)最南端。
這里四季如夏,可謂三冬不見霜和雪,四季鮮花常盛開,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這種氣候最宜旅游休閑度假。全市面積1919.6平方公里,境內海岸線209.1公里,有19個港灣。主要港口有三亞港、榆林港、南山港、鐵爐港、六道港灣等。主要海灣有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崖州灣、大東海灣、月亮灣等。有大小島嶼40個,主要島嶼10個,面積較大的是西島、蜈支洲島。遠處那塊巨石,這就是著名的“天涯”石,也叫“平安石”。是景區的五大名石之一。
古人由于地理知識的缺乏,多以“天涯”、“海角”或者“地角”來表述遙遠的地方。其實,在山西、廣西以及西南邊陲、塞北邊疆都曾有“天涯”、“海角”的文學描述和地名,但最終被世人所公認、并為之寄托情懷的卻只有三亞的“天涯海角”,這一文化貢獻主要應歸功于清朝雍正年間的崖州州守程哲。程哲為江南歙(shè)縣人,雍正二年至六年在崖州守任上。他不僅是崖州名宦,還是徽州名人,是清代書刻家。清朝雍正年間,這位博古通今的徽州才子來到巨浪滔天、海天渺渺的海邊,忽然涌起人在天涯身在異鄉的傷古之感。頓時想起南朝詩人徐陵《徐孝穆集》中的“天涯藐藐,地角悠悠”的詩句,于是,“天涯”二字呼之即出。便在我們眼前這塊,人煙稀少卻又極富文學情懷的海邊巨石上刻寫下自己的靈感之作——“天涯”。
如今“天涯”石已成為中華民族“天涯文化情結”的特定物化載體,寄托著古往今來人們的豐富情感。在當地一些百姓眼里,這里土地肥沃,風調雨順,人民安康,與這塊石頭的庇佑多多少少有些關系。因此地震、海嘯、非典等天災人禍都遠離我們。于是有人就把此石當作了“圣石”頂禮膜拜,相信它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恩賜,因為它吸取了日月之精華,匯聚了天地之靈氣,定能保佑人們身體健康,全家平安。所以,人們把“天涯”石也稱作“平安石”。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天涯”石正下方還刻有“海闊天空”四個隸書體大字,一掃古代詩詞中一說及“天涯”便有去國懷鄉、傷情斷魂的悲涼心緒,激起人們“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雄心,重新詮釋了“天涯海角”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