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縣位于東經101°18′—102°35′,北緯32°18′—33°37′,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轄縣之一。位于自治州西北部之川、甘、青三省交匯處。東鄰若爾蓋縣、紅原縣;南與馬爾康縣毗鄰;北面和西面分別與甘肅省瑪曲縣、青海省久治縣、班瑪縣和四川省壤塘縣為界?!笆晃濉逼陂g,全縣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產業結構逐步優化。阿壩縣旅游資源豐富,是宗教旅游勝地,有著名的藏族寺廟郎依寺和格爾登寺等建筑,此外,還有曼扎塘濕地、安多藏族民俗文化長廊等眾多旅游景點。地方特產豐富,小吃有和尚包子、玉帶酥等,特產有賈洛綿羊、甘松。歷史上“天興隆”等著名的“八大商家”都出自阿壩縣。
中文名稱阿壩縣外文名稱ngapa county (in tibetan )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四川省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轄地區1鎮、18鄉政府駐地阿壩鎮電話區號0837郵政區碼624600地理位置四川省西北部面 積10435平方千米人 口76281(2009年)方 言藏語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機 場九寨黃龍機場車牌代碼川U行政代碼513231目錄1 歷史沿革2 地理環境? 位置? 地形? 地貌? 氣候? 水文3 行政區劃4 資源? 礦產資源? 水能資源? 中藥材資源? 綠色產品資源? 畜牧業資源? 生物資源5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6 經濟發展? 綜述?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對外開放舉措7 社會事業? 教育? 衛生? 社會建設8 交通9 領導? 縣委書記? 縣長10 名優特產? 玉帶酥? 和尚包子? 甘松11 文化信息12 景區景點? 阿壩奪登寺? 世外桃源神座? 阿壩縣各莫寺? 阿壩縣德普寺? 曼扎塘濕地大草原? 安多藏族民俗文化長廊13 地質災害歷史沿革編輯阿壩縣地區歷史悠久,遠古時代,即有人類生息。唐初在劍南道設羈鷹州168個,阿壩屬松州都督府所轄。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決定安撫吐蕃,把一個遠房侄女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占領松州以西地區后,曾從吐蕃腹地阿里一帶移民駐軍于此,居住繁衍,游牧耕作?!栋捕嗾淌贰份d:“吐善以武力攆走唐軍后;(藏族)百姓次第定居下來,所以阿壩當有古代守邊的吐警士卒血統,宗喀巴時代也有藏族部落(來阿壩)安家”?!岸帑溎媳比嗣窈枚喽际峭罗ㄍ跖蓙眈v防唐蕃邊境的部隊之后裔”。明太祖洪武初年屬潘州衛,明成祖永樂年間,上中下阿壩屬松潘衛所轄,稱為三阿壩。清康熙年間,阿壩亦納入松潘廳建制。雍正元年(1723年)授甲爾多、麥桑、安羌官寨為土千戶;麻休、恰窩、阿爾根、學玉貢、浪洛為土百戶,受松潘廳漳臘營管轄。民國時屬松潘縣管轄并形成11個大部落、37個小部落,逐步稱為阿壩。1951年8月和平解放。12月建立相當于縣的阿壩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1954年1月,西南行政委員會批準設縣。1956年3月正式完成建縣。1959年實行民主改革,廢除了統治人民長達數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1990年底,全縣行政建置為1鎮、5 區、18鄉、2場、83個行政村。1997年,阿壩縣面積10369.6平方千米,人口5.4萬。轄1個鎮、18個鄉:阿壩鎮、哇爾瑪鄉、麥昆鄉、龍藏鄉、河支鄉、各莫鄉、甲爾多鄉、四洼鄉、德格鄉、安斗鄉、求吉瑪鄉、安羌鄉、洛爾達鄉、茸安鄉、垮沙鄉、柯河鄉、麥爾瑪鄉、查理鄉、賈洛鄉??h政府駐阿壩鎮。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達到62312人。2004年,阿壩縣轄1個鎮、18個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阿壩縣(101°18′—102°35′,北緯32°18′—33°37′)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位于川、甘、青三省結合部。
地形
阿壩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阿壩縣構成
西北年波也則山平均海拔4900米以上,境內最高峰5154米,終年積雪;北以鵝持下仍山為天然屏障;東南部查理鄉境內有阿依拉山;北部和東部是廣闊的高原淺丘草地;西部和中部為深丘狀草地,逐漸向南部高山峽谷林區過渡;高度由海拔5141朱遞減到2936米。
地貌
全縣地貌分為東北丘狀高原、平坦高原區;中西部盆地、高原山地區;南部高、中山河谷林區三種不同地貌區域,并有高原山地向高山峽谷過渡的地貌特征。
氣候
縣境屬高原寒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春秋相連,于雨季分明。年均降水量712毫米,濕季(5-10月)降水集中,占全年的89.6%。年平均氣溫3.3攝氏度,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全年無絕對無霜期,相對無霜期33天。
水文
阿壩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巴前顏喀拉山槽區,位于川西高原北隅長江、黃河支流分水嶺河源地帶,地形復雜??h境垮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境內有麻爾曲河、阿柯河和賈曲河及其支流和溪溝以及大小海子(高原湖泊)。
行政區劃編輯1990年底,全縣行政建置為1鎮、5 區、18鄉、2場、83個行政村。阿壩縣2004年轄: 1個鎮:阿壩鎮。 18個鄉:各莫、甲爾多、求吉瑪、安斗、德格、四洼 、河支、龍藏、哇爾瑪、麥昆、洛爾達、茸安、安羌、麥爾瑪、查理、賈洛、柯河、垮沙。
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阿壩縣礦產資源豐富,有褐煤、泥炭、鐵、銅、銀、砷、鉛、鋅、錫、金等豐富的礦產資源,褐煤儲量達20億噸。
水能資源
阿壩縣的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水能發電前景廣闊,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47.6萬千瓦,可開發量為83.7萬千瓦,現僅開發3415千瓦,年發電1423萬度,占可開發量的2%,豐富的水能資源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h境內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支流阿曲河、麻爾曲、賈曲河橫貫三個自然區域,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6條。其中黃河流域11條,長江流域15條; 50—100平方公里的有6條,二級支流水量較為集中,一級支流水量豐富,有水能開發的優越條件。全縣大部分水能資源在中部阿曲(河)和西南部的麻爾曲(河),其中貫穿縣境內的阿曲河長151公里,流域面積4292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1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8.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9億立方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59立方米/秒,有天然落差1350米,可利用落差395米,平均比降8.9‰。麻爾曲流域2437.6平方公里,縣內河長75公里,落差300米,平均比降1.6‰,年徑流16.61億立方米,占全縣水能資源的94.42%,黃河水系0.49萬千瓦,占全縣水能資源的5.58%。
中藥材資源
阿壩縣境內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h境內野生動植物中藥材品種繁多,量多質好,植物藥材有69科179種,主要中藥材資源蘊藏量在300萬公斤以上。以質優聞名世界的冬蟲夏草、川貝母、川赤芍、甘松、羌活、黃芪、大黃、鹿茸、熊膽、麝香等動植物藥材資源十分豐富。
綠色產品資源
縣內立體氣候十分明顯,日照豐富,晝夜溫差較大,具有建立青稞、綠豌豆、馬鈴薯、油菜及其它多種經營生產基地的優越條件。除畜產品資源外,川西北草地資源還有提取香精、香料的野草、野花種類繁多、分布廣闊??h內還盛產松茸、蕨菜、沙棘、人生果等多種野生食用菌類及山野菜、野果,為無污染天然綠色食品加工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畜牧業資源
阿壩縣草地牧草資源豐富,鮮草貯量極大。草場面積1321萬畝,阿壩縣占全縣總面積的84.40%,可利用草場面積1074萬畝。牧草種類繁多,有55科,182屬, 353種,其中飼用植物258種,占草地植物的73%;優勢牧草60種,占飼用植物的23%。此外,尚有大量的藥用植物和蜜源植物。畜種資源也十分豐富,以飼養草食家畜牦牛、藏系綿羊(賈洛羊)為主,山羊、馬、驢次之。對發展畜牧業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巨大的生產潛力。畜產品均以半野生、半野味、純天然、無污染著稱,是有著廣闊市場開發前景的名、優、特、稀綠色食品。我縣于2005年成功認證為全省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基地。國家對藏區科學種草養畜加大投資力度,不斷夯實草業基礎,為開發利用阿壩優勢畜種資源,草產品、天然綠色畜產品的深加工提供了可靠保證。
生物資源
阿壩縣林木分布多由單一樹種或生態特性近似的樹種組成單純林,且垂直帶譜明顯。分為針闊混交林、亞高山暗針葉林、高山灌叢草甸。主要有子果云杉、黃果冷杉、隱蕊杜鵑、西藏忍冬、刺五加等。菌菇現有97種。珍貴的食用菌有金耳、杯傘、喉頭菌、靈芝等。野生動物有164種,其中有川金絲猴、云豹、雪豹、西藏野驢、白純鹿、白鶴、中華秋沙鴨、金雕、黑頸鶴等。屬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有14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野生動物54種。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阿壩縣總人口50199人,其中城鎮人口7738人,農牧業人口42461人,人口出生率20.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4‰??h內是以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區。
民族
阿壩縣以藏族民族為主,有藏族45400人,占總人口的90.4%,羌族252人,回族1856人,漢族2657人,壯、苗、滿、撒拉等族34人,及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縣城。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截至2010年,阿壩縣全年預計實現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46萬元,同比增長1.9%;
黑水秋色國稅入庫320萬元,同比下降26.94%;地稅入庫830.4萬元,同比下降11.71%。 全年預計社會各項存款余額達45200萬元,同比下降1.3%;各項貸款余額達9703萬元,同比增加31.19%?!笆晃濉逼陂g,全縣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長足發展,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逐年增長,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8719萬元。2011年,實現生產總值59113萬元,本屆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8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3464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9345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999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44:14:42,調整為42:12:46。
第一產業
阿壩縣以傳統牧業為主,牧農林結合。全縣有天然草場1321萬畝,耕地15萬畝(已實施退耕還林4.55萬畝),林地面積313萬畝。2012年底牲畜存欄51.6萬混合頭,同比增長0.5%;各類牲畜出欄13.8萬混合頭;肉類總產量1.1萬噸,奶類產量2.1萬噸;
第二產業
工業是阿壩縣新興產業。 在阿壩縣,產業集群是提高阿壩縣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產業園區是政府劃出一塊阿壩縣區域,通過優化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和硬環境,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大量企業進駐和發展,這為形成產業集群和發揮產業集群效應準備了條件。2013年,阿壩縣開發特色農畜產品加工業、文化旅游產品加工業、民特產品加工業、水電工業、新型能源工業推進以及中安電站、若果朗水利工程建設前期工作、裝機1.9萬千瓦的安羌電站擴容工程、羊羔電站技改工程;培育壯大民族特需品加工業,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扶持色加工業發展,將特色產品加工業從簡單粗放型逐步向精細高效型轉變,工業在三次產業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升,全年預計實現工業增加值2921萬元,同比增長18.3%。
第三產業
阿壩縣利用宗教旅游勝地及秀麗的自然風光,大力發展旅游業。
阿壩縣阿壩縣是宗教旅游勝地,有著名的藏族寺廟郎依寺和格爾登寺景觀。境內丘頂平緩之汪山與谷地交頒,溪流縱橫。有藏區著名的蓮寶葉則神山圣湖野生動物保護區風景區,神奇神秘的藏傳佛教寺廟文化、安多藏區民俗風情旅游景區,以及曼扎塘大草原黑頸鶴高原濕地生態保護區和柯河茸安高山峽谷生態風景區。阿壩縣是青海省西寧市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也是甘肅省臨近各縣與四川、成都等地的主要通道,東接九寨黃龍大劃原景區,北接青海塔爾寺、甘肅拉卜楞寺和安多藏族風情區,構成了川甘青三省結合部大三角精品旅游景區。
對外開放舉措
阿壩縣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提高開放實效和水平,改善投資環境,增強服務功能。推出了一批交通、能源、通訊、城建、生態環境、旅游資源、農牧業產業化等重點建設項目與對外合作項目,歡迎省海內外客商來縣參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水電、藥業的開發。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阿壩縣響應四川省教育廳政策,不斷加強基礎教育工作,以農村教育為重點,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公共教育資源進一步向農村地區、邊遠艱苦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促進教育公平。深入推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加強中小學德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民族地區免費中等職業教育工作。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發展活力。
衛生
僅有少數民間藏醫開展醫療活動,藥品緊缺,設備簡陋,無專門醫療和業務管理機構,時有病疫流行。解放初,中央民族衛生工作隊進入阿壩開展工作,走村竄寨為百姓診治疾病。1953年阿壩縣衛生院建立,特別是民主改革以后,縣、鄉、村醫療衛生網絡迅速建立,醫療衛生條件大為改觀,組織宣傳衛生知識,推行新法接生,加強疫病普查和防治工作。到1990年底,全縣共建立醫療衛生機構31個,有病床110張,醫療衛生人員142名。
社會建設
“兩館一中心”建設項目位于南岸新區核心區金鼓廣場南側,為“雪碳工程、文化館、圖書館、全民健身中心”三個項目整合而成。建筑布局呈扇形,與城市道路及廣場關系較好,建筑錯落有致、風貌采用泥土色、古樸典雅,充分體現了安多地區的特色。
交通編輯阿壩縣內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東距省會成都505公里,西北距青海省西寧市和甘肅省蘭州市各約700公里,與三省區結合部相鄰的各縣都有公路直接相通。全縣有省道120.8公里、縣道304公里、鄉道70.1公里、村道336.3公里,總里程達797.9公里,開通了阿壩至成都、馬爾康、壤塘、紅原、若爾蓋及青海省果洛州、久治縣、班瑪縣、甘肅省瑪曲縣、合作縣,西藏和臨夏等13條客運線路,已經形成以通往省、州和鄰縣公路為骨架,縣鄉村道為補充的交通網絡新格局,成為川、甘、青三省交匯處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資集散地的嶄新格局。
領導編輯縣委書記
楊宏壽,男,藏族,1971年12月出生,四川金川人。199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7月參加工作,在職研究生學歷,任阿壩縣委書記。
縣長
蘇均,男,漢族,1973年12月出生,四川閬中人。199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3年7月參加工作,省委黨校在職大學學歷,任阿壩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
名優特產編輯玉帶酥
玉帶酥,酥點,色白酥紋美觀,皮酥餡香甜。因點心形如古代-的玉飾腰帶而得名。
和尚包子
和尚包子餡種類繁多、頗具特色。肉包子有牦牛肉餡,“素”包子有人參果餡、酥油糌粑餡、雜菌餡、蕨苔餡、元根餡、混合型包子:有豬肉蘑菇餡、豬肉木耳餡、豬肉白菜餡、豬肉菲菜餡。其次,包子的形狀千姿百態,大放異彩。
甘松
甘松主產四川、甘肅、青海等地。阿壩縣內植物中藥材品種繁多,量多質好,植物藥材有69科179種,儲量達600萬斤。
文化信息編輯古老的阿壩草原孕育了豐富的民族和宗教文化,
阿壩縣唐卡、壁畫、酥油花、藏戲、神話故事、歌謠、藏醫等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寶?!霸纭惫澥强h境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性商貿節日。1985年2月,縣委、政府正式恢復扎崇節,將每年公歷 6月 15~17日定為節慶日。阿壩縣歷史文化悠久,人口以藏族人民為主,因此阿壩縣以藏羌文化為文化主流。藏羌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寶。在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有被認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代建筑,有歷史悠久的藏語言文字,有浩如煙海的宗教典籍,有醫理獨特的藏醫藏藥,有美侖美奐的壁畫、唐卡、金銅造像,有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日、民間歌舞,還有大量至今仍在人們口頭流傳的史詩、歌謠、諺語。建筑文化走進阿壩縣,就走進了藏式古建筑的藝術殿堂。從上阿壩安斗鄉、甲爾多鄉到中阿壩、下阿壩的安羌鄉、查理鄉等廣大地區分布著十分獨特的土房藏寨建筑群。這些具有千年建筑歷史的藏式民居,簡直就是一件件以土木作形,以各類線條詭奇,色彩純凈的圖案作裝飾的藝術品。數十座民居散落于一片山坡,就是一卷民居村落圖,千百座民居點綴在寬闊的阿曲河谷,就形成了廣袤的青藏高原上難得一見的藏式建筑藝術大觀。服飾文化阿壩縣素有“安多藏族服飾之都”之稱,由于獨特的區域位置和多樣文化的匯聚,再加上商業市場的發育,阿壩縣藏族服飾文化發展迅速。多年以來,安多藏族服飾高貴氣韻,華美之風,是人們欣賞藏族民間服飾、感受民間藝術氛圍的旅游勝地。
景區景點編輯阿壩奪登寺
位于四川省阿壩縣東北八公里處的哇爾瑪鄉政府所屬提窮大隊第四小隊的境內。
阿壩奪登寺集眾僧的奪登寺又以其白帽本教之寺的吉祥之地而得名為“梅竹扎西合旋林”而之盛名。奪登寺建寺于藏歷第六繞迥木牛年即公元1385年,由本教仁布欽夏甫尼瑪增大師奠基而組成僧團。大殿由80根柱頭所支撐,取名為“本來寂靜桑登林”。前后有十二代本教大師相繼維護。藏歷第十一繞迥之火馬年即公元1666年,由奪登雍仲楚臣將該寺歸屬給從后藏興達頂來的本教大師彭措旺杰而變為后藏本教的所屬之一,在彭措旺杰的大力幫助和鼎力支持下,又興建了“興藏大殿”,取名為“奪登寂靜倫珠悅色雍仲林”。之后相繼由奪登寺世襲來維護。第八代楚欽第二世楚臣登巴堅贊大師向大知虹身頂禮,將該寺的講修規范儀則,以及寺內外的規矩都嚴格進行了規范化管理。該寺每年大的定期法會有:八次大的法會,四次修供法會、六個大的節日。另外每月上旬都要進行定期的說戒、修供等的儀軌。該寺收藏有20多卷歷住堪布的經卷,大多數經卷都已刻成木刻版進行保存。
世外桃源神座
榮獲“中國的世外桃源”稱號的神座景區位于阿壩縣東部的查理鄉
桃坪羌寨,包括查理鄉神座村、奪哇村、然木奪村、塔洼村和安羌鄉中安村部分地區,有603戶3330人,是農牧林兼營區,有耕地 3000余畝,草場65萬畝,森林5萬畝,牲畜約5萬頭。神座景區風光十分秀麗,古樸秀美的神座藏寨土房建筑群炊煙繚繞,神座姑娘勤勞美麗,歌聲悠揚,一灣清澈的河水從村前吟唱而過,河上古老獨特的伸臂橋經幡飄舞,牛羊和農人們從上面悠閑走過,仿佛訴說神座姑娘的美麗傳說,寨前山坡上碧翠的倉松翠柏掩映,五彩的闊葉林和灌叢把山巒裝點得神奇清幽,樹林上猿猴攀跳,珍禽紛飛,樹下小兔、鹿麝出沒,充滿生機,寨后寬闊的高山牧場上牧人的帳篷象群星點綴,成群的牛羊在牧場上徜徉,更有藏寨前、山頂富有傳奇色彩的藏區僅有的女神山上,尕巴娜姆女山神日夜守護藏寨。環境優美的林間溪流邊一座座古老的藏傳佛教寺院是喇嘛們修煉的好去處。
阿壩縣各莫寺
在阿壩州阿壩縣城西北部各莫鄉唐麥村,距縣城13公里,占地18000平方米,是一座顯密兼修的格便派別寺院。為阿壩州三大格魯派寺院之一,為黃教六大寺之拉卜楞寺的分寺這一。建于乾隆56年(1790年),由拉卜楞寺大赤巴貢卻德慶按第二世嘉木祥大活佛之意創建的。原名法相寺,至今200余年。
阿壩縣德普寺
德普寺在今四川省阿壩縣德格鄉境內,是薩迦派的大寺院,建于公元1844年,
阿壩縣德普寺是由第四世德普活佛創建的,歷代曾涌現了很多為人稱道的大成就者。寺廟有一座大佛殿,在殿里正面的佛龕中,有一見得解脫的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大身像,周圍有薩迦五祖、薩迦二勝六莊嚴、十六尊者,八大菩薩等許多比人大的木刻佛像;有彌勒佛一見有義像、從尼泊爾迎請的千手千眼大悲觀自在菩薩、大白傘蓋佛的金身像等許多非常精美的銅像。還有兩套佛陀的本生故事的唐卡畫(每套九幅)為主的眾多新舊唐卡畫。 密宗續部的大殿,修建于1903年,至今未壞,一般很難見到象此殿這樣多的金銀和木雕。殿中有從甲絨綽斯甲迎請的觀自在菩薩像內天然內藏的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非常殊勝。
曼扎塘濕地大草原
位于阿壩縣東北部,包括麥爾瑪、賈洛鄉、賈柯牧場
阿壩縣旅游交通里程地圖等地草原,平均海拔約3400米左右。曼扎塘風景區內有遼闊無垠的大草原,每到春季,這里綠草茵茵,花海草毯十分美麗,是川西北藏區的優良牧場,同時這里也是黃河水系源頭涵養地,與若爾蓋、紅原國家級濕地保護區連成一片,有十分豐富完整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這里除了有隨黑白帳蓬游動的藏族牧民和成群的牛羊,兔遜逐鹿于花間草叢,蒼鷹盤旋于高空,更有珍稀的國家一類野生保護動物黑頸鶴常成群結伴在沼澤邊,該區生態系統穩定,已知有脊椎動物19目39科79屬117種,是觀賞遼闊的川西北大草原風光和考察高原濕地生態的勝地。
安多藏族民俗文化長廊
生息繁衍于川、甘、青三省結合部的阿壩縣各族兒女,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并存。獨具一格的高山、草原、峽谷地貌匯聚成了美麗的阿曲河谷,這樣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衍生出豐富多彩的民情風俗,孕育了大度包容的人文精神。使這里被賦予“安多藏族民俗文化長廊”的美譽。
地質災害編輯地震2005年1月5日清晨6時05分,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交界(北緯32.30度,東經101.60度)發生4.7級地震。馬爾康縣日部鄉、壤塘縣城震感強烈,馬爾康縣城、小金縣城部分居民有感;日部鄉公路出現垮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