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簡稱阿克塞縣)隸屬于甘肅酒泉,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是甘肅省惟一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哈薩克族自治縣之一。阿克塞縣全縣總面積3.1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轄2鄉1鎮。阿克塞縣生活著哈薩克、漢、回、維吾爾、撒拉、藏等11個民族,總人口10600多人(2014年),其中哈薩克族3700多人(2014年),占總人口的34.8%。全縣可利用草場面積1480萬畝,正常年景載畜量為18.9萬個羊單位。阿克塞縣境內主要河流有大小哈爾騰河、安南壩河等3條內流河,流域總面積8560多平方公里,年徑流量4.52億立方米。阿克塞縣境內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有金、銅、鐵、石棉、水晶、蛇紋巖、云母、硭硝等金屬、非金屬礦藏40多種。阿克塞縣旅游資源豐富,境內設有哈爾騰國際狩獵場、大小蘇干湖候鳥自然保護區和安南壩野駱駝自然保護區。行政區劃編輯截止至2014年,阿克塞縣轄2鄉(阿克旗鄉、阿勒騰鄉)1鎮(紅柳灣鎮),共14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編輯阿克塞縣生活著哈薩克、漢、回、蒙、維吾爾、撒拉、藏族等12個民族。截止2014年,全縣常住人口1.06萬人,其中哈薩克族3165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6.8%。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地域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地處甘、青、新三省(區)交匯處, 地理位置優越。
地形地貌
高分一號衛星拍攝阿克塞地貌阿克塞縣處于柴達木盆地荒漠與河西走廊荒漠包圍之中,地形呈狹長狀,以當金山口為界,西部有阿爾金山脈橫貫,東部有祁連山地的黨河南山、賽什騰山、吐爾根達坂山等山脈,均呈西北—東南走向分布。由山區到盆地中心,大體可以分為山岳地貌、丘陵地貌、平原地貌三種地貌類型。
山脈
阿克塞縣多山,主要山脈有:
(1)黨河南山,屬祁連山山脈組成之一。西北、東南走向。最西起于阿克塞縣境內,東至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的馬雅雪山,長約900千米,寬250~300千米,地勢自西向北傾斜,緩慢降低,最高處海拔5327米。山間分布許多峽谷和小盆地,水草豐茂,是良好的牧場,分布有許多雪山,是河西走廊的“天然水庫”。
(2)野牛脊山,地處黨河南山南部。黨河南山東南脈與野牛脊山東北脈相連。山脊海拔一般為4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4904米,東南部連接青海省。
(3)喀克吐蒙克山,地處野牛脊山和土爾根達坂山中部,山脊海拔3592米,在建設鄉東南。
(4)塞什騰山,地處海子草原南部,北坡連接著海子南岸。山脊海拔一般3600~4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4576米。山南為青海馬海。
(5)土爾根達坂山,地處海子草原東南部。山脊海拔高50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5280米。
(6)大小紅山,地處阿爾金山北部、多壩溝西部,在多壩溝鄉與和平鄉中間地帶。根據有關史料推斷,屬漢唐時期的西紫亭山。大紅山海拔高2640米,小紅山海拔高2052米。
氣候
阿克塞縣處于柴達木盆地荒漠與河西走廊荒漠包圍之中,氣候的冷、熱、干、濕明顯差異。年均氣溫在3.9℃以下,最冷氣溫均在一月份,平均氣溫為-9—20℃,最熱氣溫在七月份,平均氣溫為11—16℃。年均降雨量在18.8—176毫米之間,而年蒸發量為1800—2500毫米。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礦產資源豐富,有金、銅、鐵、石棉、水晶、蛇紋巖、云母、硭硝等金屬、非金屬礦藏40多種。特別是石棉儲量最大,約4500萬噸以上,年產量20萬噸左右,占中國石棉產銷量的一半。石棉是自治縣的支柱產業。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主要有化石溝銅多金屬礦、大紅山花崗巖飾面石材礦、安南壩石棉礦、向陽煤礦、莫壩爾煤、雁丹圖鉛鋅礦、雁丹圖稀土礦、大鄂博圖白云巖礦、苦水泉錳礦、紅柳溝鐵礦、安南壩鐵礦等。紅柳溝石棉礦、長草溝石灰巖礦等。從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情況看,阿克塞縣優勢的礦產有石棉、銅、石灰巖、花崗巖、芒硝、白云巖、砂石、粘土等。
水資源
阿克塞境內水資源比較豐富,但利用的則很少,主要有地表徑流、湖泊水和地下水三種水體,冰川和降水只是作為各種水的補給區。主要河流有大、小哈爾騰河、安南壩河、旗里克河、蘇干河、西蓋蘇河、加仁布里河、努呼圖河等8條主要內陸河,流域面積大于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大、小哈爾騰河、安南壩河和旗里克河,大、小哈爾騰河中、下游河水全部滲入戈壁成潛流,出露于花海子,注入大小蘇干湖。
土地資源
阿克塞縣土壤共劃分10個土類、14個亞類。其中土類主要以風沙土、灰棕漠土、鹽土為主,其次草甸土、草甸沼澤土、高山寒漠土、高山漠土、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原土、粗骨土在也占一部分。 阿克塞縣可利用草場面積1480萬畝,正常年景載畜量為18.9萬個羊單位。
植被
阿克塞縣境內處于荒漠氣候帶,四周高山有現代大冰川的存在,從平灘到高山或從嵯峨峻嶺到低谷盆地,植被區域性一致,地帶性較強,多以旱性、深根超旱生植被為主。境內共有26個科,104個屬,214個種牧草。
經濟編輯綜述
阿克塞縣礦產資源豐富,是資源相對富集的地區,工業在經濟中占有較大份額。改革開放以來,阿克塞縣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特別是“十一五”末提出了主攻資源綜合利用、現代農牧業和民族旅游業三大產業,加快培育五大產業集群的發展戰略,經濟結構調整實現了新的突破。三次產業結構由1964年的32.5:6.5:61調整為2013年的3.7:65.3:31,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也逐步趨向優化。 2013年,阿克塞縣生產總值達到130847萬元,比1978年的349萬元增長了374倍,人均GDP由1978年的496元增加到2013年的146574元,增長了295倍;財政收入達到17907萬元,比1978年的268萬元增長了66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279元增加到2013年的17340元,增長了6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717元增加到2013年的22859元,增長了31倍。
第一產業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是一個傳統的純牧業縣,畜牧業是自治縣的基礎產業,也是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農牧民人均純收人的82%來自于畜牧業。1954年建縣以來,農牧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克服了各種困難,通過整合優化產業布局,畜牧業開始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型,由靠天養畜向科學養畜轉變,農業經濟結構、經濟總量實現了巨大的飛躍。從建縣初期到1978年,阿克塞縣農牧業生產關系和管理制度出現了新的變革,實現了農業從無到有、畜牧業穩定發展的過程。農牧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200萬元增長到2013年的7327萬元,增長了35.64倍;農牧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79萬元增長到2013年的4792萬元,增長了25.77倍。21世紀初,農牧業以提高效益、促進農牧民增收為目標,通過打造升級支柱產業、重點建設特色產業和精心培育富民產業等戰略措施,強力推進農牧業全面協調發展。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阿克塞縣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引導農牧民調整產業結構,以傳統畜牧業發展為抓手,逐步轉變成為農、畜并重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格局,形成了糧、經、草三元種植結構。從2010年起至2014年,先后累計投人4157.86萬元,建設紅柳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建成高標準戈壁石砌墻設施溫室126座,通過推行有機生態無土栽培技術,配套建成蔬菜保鮮庫、貯藏地窖、多功能管理房、交易市場以及膜下滴灌、自動卷簾機等基礎設施,將農業生產由單一的以農補牧、以牧促農,逐步向高效、特色現代農業轉變,徹底改變了本地長期以來蔬菜靠外調用的歷史,填補了農業生產空白。截至2013年底,農作物播種面積達8299畝,糧經草比例調整為16:28:56,種植業由糧食型轉為經濟型。自2007年起至2014年,累計投資1256.5萬元,共建成設施養殖小區2處、種畜擴繁場1個,修建高標準棚舍72座,發展設施養殖戶82戶,農牧業生產綜合效益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步伐逐步加快。2008年,自治縣被確定為新農村、新牧區建設試點,按照“一心兩點”模式,即兩個村建立1個中心社區聚集點、2個一般集聚點,分階段改撤16個自然村落,將分散居住的農牧民逐步集聚到農牧村社區中,讓草場集約化經營,村莊成塊、農田成片。21世紀以來,阿克塞縣先后培育發展了霍爾勒斯養殖專業合作社、合眾佳克斯農機農民合作社和達木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等9個合作組織,“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格局已初步形成,農牧業規?;堫^企業初步顯現。通過實施農牧業機械化推廣普及、牲畜改良社會化服務等,積極推動畜牧業規?;洜I、集約化發展,為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礎。21世紀以來,阿克塞縣畜牧業實現了單純數量型發展到數量質量并舉的轉變,通過引進牛羊等優良品種,飼養方式也由傳統粗放的散養方式向設施精養的方向轉變。自2000年阿克塞縣種畜繁育中心成立以來,先后引進新西蘭波德代、無角陶賽特、新疆哈薩克大尾羊、遼寧蓋縣絨山羊等優質畜種7130只,發展了生態型地方畜種,2014年,良種羊覆蓋率達91%以上。
第二產業
早在1957年,阿克塞縣木器廠就已成立,同時建起了小型火電站,后來又建成了阿克塞縣向陽煤礦,初步奠定了自治縣工業發展的基礎。1978年以來,阿克塞縣國營石棉礦、修造廠成為工業支柱企業。隨著縣農修廠、縣石棉礦、縣供電所、建筑安裝公司和各鄉工業企業的快速成長,賽寶包裝公司、神威化工公司、萬噸石棉選廠、石棉設備制造、石棉市場等大型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順利誕生,增強了工業經濟發展的后勁。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1999年阿克塞縣工業園區正式建成運營,經過10多年發展之后,如今成長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招商引資的平臺,已經形成了“一區(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三園(阿克塞循環經濟產業園、阿克塞風電產業園、阿克塞光電產業園)”。阿克塞工業園區占地面積26.82平方公里,規劃建設面積6.2平方公里。21世紀以來,先后建成了1萬噸水選改性礦物纖維生產線、1.2萬噸膨化炸藥生產線、300萬條麻塑包裝袋生產線、10萬噸水泥粉磨生產線、120萬噸干法水泥生產線、1萬噸精制硫化堿生產線、40萬噸鐵精粉生產線、400萬噸石棉尾礦濕法選礦工藝回收利用、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項目及1.6萬噸乳化膠狀炸藥生產線擴建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阿克塞縣工業園區建園以來,園區內共有各類工業企業及個體工商戶60戶,其中石棉礦山開采企業14戶,人園企業30戶,醫療通訊業3戶,個體工商服務業13戶,各類從業人員4000余人(包括紅柳溝石棉礦區)。園區固定資產投資從成立時的7000多萬元增加到2014年的3.4億元,同比增長385%;工業總產值從“十一五”末的7.2億元,增加到11.7億元,同比增長62.5%;工業增加值2.2億元,增加值6.07億元,同比增長175%。21世紀,計劃實施新、續、改擴建工業項目19項,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5.7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非能源類工業項目11項,能源內項目8項,為“十二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在21世紀,阿克塞縣把“工業強縣”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首要戰略,以工業轉型發展為目標,緊緊圍繞“3341”項目工程及中心工作,工業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工業園區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加。已經形成了以石棉開采加工、礦山機械、化工、包裝材料、非金屬礦物研究開發、飲食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成為拉動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力支撐。
第三產業
1987年,阿克塞縣成立了面積為119.6平方公里的省級自然湖和候鳥自然保護區,分別是大小蘇干湖;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占地為39.6萬公頃的野駱駝自然保護區。通過設立自然保護區,有效保持了生態資源平衡發展。1999年,為了進一步改善牧區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草原資源,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該縣采取生態自然恢復與人工措施并舉的方式,在阿勒騰鄉海子地區先后實施了牧區開發示范縣建設和草原“三化”綜合治理項目,建設人工草地4360畝、改良草場24.7萬畝、人畜引水渠28.4公里、綜合治理草原57.5萬畝、購置機械設備6臺(套)、引進種畜576只,全面促進了草原的可持續發展。自2003年啟動實施退牧還草工程以來至2013年,累計投資2.32億元,建設圍欄1200萬畝,補播改良76萬畝,建成人工飼草基地1萬畝,這些項目實施以來,該縣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改善,農牧民生活質量大幅提高。自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啟動以來至2014年,為1046戶、3022個農牧民累計發放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資金8709萬元,確定禁牧面積480萬畝、草畜平衡999.29萬畝、牧草良種補貼2.9萬畝,完成減畜任務2.485萬個羊單位。2014年城區綠化面積已達到53.44萬平方米,栽植各類園林樹種40.5萬株,人均公共綠地面積41.8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9.6%。在全國園林綠化縣城驗收中,成為甘肅省第一個“國家園林縣城”。截止至2014年,已累計接待游客50.6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人2.886億元,使旅游業由以往的邊緣經濟正在向主導經濟逐步發展。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1世紀以來,阿克塞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強化基礎教育,加快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尤其是在中國教育政策扶持下,辦學條件得到不斷改善,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率先在甘肅省實現了義務教育向學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延伸的十五年免費教育。2014年有幼兒園及中、小學各1所,在校學生1745人,教職工210人,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100%,高考錄取率達90.8%。2012年縣幼兒園被甘肅省教育廳命名為“省級示范性幼兒園”,2013年“三類語言文字”城市工作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同年,義務教育跨入國家均衡發展縣行列。
衛生
1954-2014年的六十年里,阿克塞衛生醫療事業發展的迅速。從1954年草原上誕生的第一個衛生所到2014年60年間,阿克塞已建成縣、鄉、村三級衛生醫療網,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達到了14個。各公立醫療機構的藥品全部實現“零差價”銷售,合作醫療人均年籌資標準增至490元,參合率達到99.66%。
社會保障
21世紀以來,自治縣初步形成了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實現了由單位和家庭保障向社會保障、由覆蓋城鎮職工向覆蓋城鄉居民、由單一保障向多層次保障的根本性轉變。2008年,阿克塞率先試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009年11月被列為全國新農保試點縣(甘肅省首批十個新農保試點縣之一),已基本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截至2013年,參加社會保險累計總人次達17744人,征繳社會保險費2679萬元。與此同時,保障水平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2008年至2013年的五年間,城鎮職工企業養老保險退休金由每月1137.30元提高到每月1259.05元;失業人員可領取失業保險金額標準由每月350元提高到每月834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報銷比例由50%—55%提高到80%—85%。
文化
2014年,阿克塞縣已經擁有廣播電視臺、圖書館、文化中心、民族風情園、賽馬會、周周樂、文化下鄉、第九屆哈薩克式摔跤亞洲錦標賽、哈薩克美食文化節等文藝中心、文化節日。
影視
2001年8月張藝謀執導影片《英雄》開拍。 2014年6月中旬由成龍主演、李仁港指導的電影《天將雄師》在阿克塞多壩溝鄉拍攝。 2011年6月由香港著名導演李仁港導演,黎明、馮紹峰、劉亦菲、陳小春、黃秋生等演員主演的電影《鴻門宴》劇組在阿克塞縣阿克旗鄉多壩溝村境內拍攝。
交通
自治縣成立之初,生產生活物資主要依賴馬和駱駝托運,駝道、馬道路線也僅有7條,全部通往牧業點。放眼望去,一望無垠的大漠戈壁,只有曲折蜿蜒的羊腸小道向荒無人煙的遠方延伸。阿克塞自1998年縣城搬遷以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羊腸小道成了簡易砂路、簡易砂路成了等級砂路、沙礫路成了寬敞的柏油路。2008年,國家大力實施了以砂礫路、油路為主要標準的“通達、通暢”工程,阿克塞以此為契機,全力實施了通鄉、通村油路建設項目,使農村公路建設的規模、質量和水平迅速提高。據統計,1954-2014年的60年里,通車歷程在數量上增長了近四倍;有國家二級公路170公里,通鄉道路9條312.7公里,村道通暢公路36條627.5公里;國道215線通達南北,省道314縣橫貫東西,肅阿公路連接肅北阿克塞兩縣,敦格鐵路破土動工。1975年,阿克塞公路養護隊成立,負責養護12條總長378公里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建養管運”并存的交通運輸系統。據了解,截至2013年底,阿克塞縣各類通車總里程已達到1635.7公里,鄉鎮通車率達到100%,行政村通達率98.8%,基本實現了路通車通。阿克塞縣交通運輸局于2007年1月被國家交通部授予“全國交通系統治理公路三亂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人文風情編輯婚嫁習俗
哈薩克民族的嫁姑娘禮儀是從搭建新氈房開始的,新氈房里的嫁妝、鍋碗瓢盆都是由親戚們來準備的,還要在搭起的新氈房天穹上拴上布條,并舉行燒燎門檻的禮儀。
根據哈薩克民族的習俗,準備出嫁的姑娘必須完成“認門”禮儀。到各個年長的親戚家去品嘗食物,得到長輩們的祝福,這也算姑娘與娘家親戚們的告別。姑娘的父母親要將自己多年來為女兒準備的各種嫁妝展示給親家及親家母過目,看了嫁妝之后,親家和親家母會給女方家償禮。
出嫁的姑娘臨嫁時,要扯起嗓子唱起哭嫁歌,表示對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親人,故鄉朋友們的依戀之情,這種歌曲就叫作“森斯瑪”。
待嫁的姑娘唱了“森斯瑪”歌之后,伴郎會帶上一個小伙子,來到姑娘身邊,同樣唱起深情的歌曲,以此來告慰深情依依的姑娘。
根據哈薩克民族的古老傳統,出嫁姑娘的喜宴舉行完畢之后,要在娘家住一宿,娘家人會選擇吉辰良日,舉行出嫁禮儀。這時,他們會將這個消息告訴整個阿吾勒的人,并打點整理姑娘的嫁妝,還要為親家、親家母準備饋贈禮物。
阿肯阿依特斯
阿肯阿依特斯哈薩克族人民逐水草而游牧,生活單調,生產方式單一。為了調節自身生活和滿足文化活動的需求,逐漸形成了一種便于流動和本民族樂于接受的文化娛樂形式和口頭語言藝術——“阿肯阿依特斯”。阿肯阿依特斯是具有代表性的哈薩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是一種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娛樂活動,更是人生儀禮、節日、慶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刺繡
哈薩克人的刺繡是十分普遍的傳統工藝,婦女們大都擅長。她們從小學起,能在各種絨料、綢緞上刺繡,連日常生活用品,如掛毯、箱套、手巾、掛簾、帷帳、窗簾、門簾、被褥的罩單、枕套、帽子、衣服及遮蓋衣服的布幔等都繡有美麗的圖案。
獲得榮譽編輯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先后兩次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被中央文明辦命名為“全國文明縣城”;被中國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國家衛生縣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全國城市園林綠化先進集體”,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命名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被中國殘聯命名為“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縣”。
旅游編輯阿克塞縣地域遼闊,自然資源、生態旅游、哈薩克族風情和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風光 (6張)
具有現代氣息的民族特色新縣城等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主要的景觀、景點有:①蘇干湖。距阿克塞縣城80公里,水域面積10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米,海拔2750米,夏季平均氣溫15℃,與海子草原連成一片,夏季湖畔綠茵連天,湖連水草,蘆葦叢生,牧草豐美,湖面上候鳥翻飛,在蘇干湖棲息繁衍的候鳥有白天鵝、黑頸鶴、斑頭雁、樓雁、黃鴨、綠翅鴨等多達到25種、3萬多只。②吐爾根達坂冰川及野生動物觀光旅游景區。阿克塞縣地處阿爾金山金脈和祁連山山脈之間,冰川資源豐富,境內有可攀登觀光的大于10平方公里的冰川7條,冰川面積441平方公里,其中:僅吐爾根達坂冰川面積就達57平方公里,是探險旅游、自然觀光的絕佳之地。③哈爾騰國際狩獵場。距阿克塞縣城150公里,四周群山環抱,山峰終年積雪,峽谷幽長,風景壯觀,有野牦牛、藏野驢、盤羊、巖羊、鵝喉羚、藏原羚等野生動物18種,品種繁多,具有較高的自然觀光、觀賞價值。④民族風情園。阿克塞草原新城規劃設計新穎,縣城建設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風情園座落在縣城中心地帶,占地面積48000平方米。建有民族歌舞廳、賽馬場等,主要展現哈薩克族風情旅游、觀光、娛樂、購物、食宿為一體的民族特色濃厚的游樂性園區;民俗博物館主要陳列珍稀野生動物標本,民族歷史文化、民族服飾、民間刺繡、工藝美術品等。⑤安南壩野駱駝自然保護區。距阿克塞縣城230公里,有野駱駝近400峰,占全國野駱駝總數的二分之一,是觀光旅游、科學考察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