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區,隸屬于甘肅省定西市,位于甘肅中部,北靠工業重鎮蘭州,南臨古都西安,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又是定西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定西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曾有“隴中苦甲天下”之說。安定區下轄19個鄉鎮、2個街道,總面積3638平方公里,總人口453062人(2011年)。 2011年,安定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34億元。 安定區獲得了“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區)標兵”、“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區)”等稱號。安定區位于甘肅省中部,地跨北緯35°17′54″至36°02′40″、東經104°12′48″至105°01′06″之間,南北長82.9公里,東西寬73.3公里。安定區東北及東部鄰會寧,東南接通渭,南部與隴西、渭源毗連,西南連臨洮,西部至西北與榆中接壤。
地形
安定區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勢最高處為西南部高峰鄉城門寨,海拔2577.3米;最低處為北部關川河谷地,海拔1671.3米。城區所在地海拔為1898.7米。
氣候
安定區氣候屬中溫帶干旱、半干旱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年平均太陽輻射量141.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2500.1小時。年均氣溫6.3℃,極端最高溫34.3℃,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7.1℃。無霜期141天。全區正常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秋季,蒸發量高達1500多毫米。
水文
安定區位于黃河上中游地區,分屬祖厲河流域和渭河流域,其中祖厲河流域占全區總流域
安定區面積的99.5%。主要河流有祖厲河一級支流關川河、西鞏河及其二級支流東河、西河和稱鉤河,以及渭河一級支流秦祁河。關川河為境內最大河流,主流全長180km,主要支流有東河、西河和稱鉤河。西鞏河位于東部,由東向西流經青嵐、石泉、葛家岔、新集、西鞏等鄉鎮,在西鞏驛鎮匯合出境,至會寧的雞兒咀匯入祖厲河。東河:位于安定區東南部,發源于華家嶺西北山麓,由東南向西北流經寧遠、杏園、李家堡、團結、鳳翔等鄉鎮,在市區與西河匯流入關川河。西河:位于安定區西南部,發源于內官南山及胡麻嶺東北山麓,由西南向東北流經符川、高峰、內官、香泉、鳳翔等鄉鎮,在市區與東河匯集流入關川河。稱鉤河:位于西部,由西向東流經稱鉤,在巉口匯入關川河。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安定區轄2個街道、12個鎮、7個鄉。分別為:中華路街道、永定路街道、鳳翔鎮、內官鎮、巉口鎮、稱鉤驛鎮、魯家溝鎮、西鞏驛鎮、寧遠鎮、李家堡鎮、團結鎮、香泉回族鎮、符家川鎮、葛家岔鎮、白碌鄉、石峽灣鄉、新集鄉、青嵐山鄉、高峰鄉、石泉鄉、杏園鄉。
人口民族編輯2011年末,安定區戶籍人口453062人(其中農業人口362641人)。全年出生人口4207人,出生率為9.14‰;死亡人口2551人,死亡率為5.54‰;人口自然增長率3.6‰,計劃生育率91.99%。安定區境內有回族、東鄉族、蒙古族、滿族、壯族、土族等少數民族分布。
經濟編輯綜述
2011年,安定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34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同比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34億元,同比增長5.2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0.9億元,同比增長20.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0.1億元,同比增長14.4%。全區人均生產總值達到8682.72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1︰28︰51。全年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4.06億元,增長30.95%,完成一般預算收入1.83億元,增長33.01%。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8.56億元,增長31.68%。
第一產業
安定區是全省馬鈴薯、胡麻、豆類的主要產區之一。2011年,安定區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值8.34億元,同比增長5.21%。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54.58萬畝,糧食總產量27.79萬噸,比上年增加0.09萬噸,增產0.32%。其中夏糧23.23萬畝7241.42噸,秋糧131.35萬畝270664.5噸。玉米播種面積31.11萬畝,總產量達9.34萬噸;馬鈴薯播種面積100.24萬畝,總產量98.64萬噸;蔬菜播種面積達7萬畝,總產量74051噸。截至2011年末,安定區大牲畜存欄9.07萬頭,牛存欄2.86萬頭;生豬存欄11.95萬頭,豬出欄13.96萬頭;羊存欄15.26萬只,出欄9.69萬只;家禽存欄50.65萬只。全年肉類總產量16164.5噸。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65.13萬千瓦,農用大中型拖拉機794臺,農用小型拖拉機10684臺,農用運輸車37743臺。
第二產業
安定區相繼建成了甘肅金大地食品有限公司、甘肅超興淀粉制品公司、定西隴峰淀粉公司、定西薯峰淀粉公司、定西隴海乳品公司、甘肅眾星鋅業公司、定西佶業工貿公司、甘肅金羚公司、甘肅扶正藥業公司等一批重點骨干企業,完成了定西隴海公司菊粉生產線、甘肅超興淀粉制品公司全粉生產線、定西薯峰公司變性淀粉生產線、定西螺釘公司熱處理生產線等一批投資千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開發了菊粉、全粉、變性淀粉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產品。
安定區2011年,安定區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3.8億元,實現增加值7.02億元,同比增長2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4.87億元,同比增長32.64%,實現工業增加值4.38億元,同比增長24.2%。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3.88億元,比上年增長19%。2011年末,具有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15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14.27億元,同比增長78.63%。完成施工面積275.4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5.3%。
第三產業
2011年,安定區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0.96億元,同比增長19.15%。實現增加值1.93億元,同比增長14.8%。社會消費品銷售額及住宿餐飲業營業額實現52.46億元,同比增長35.8%。分行業看,批發業完成營業額17.03億元,同比增長36.8%;零售業完成營業額32.7億元,同比增長36.5%;住宿業完成營業額0.48億元,同比增長31%;餐飲業完成營業額2.25億元,同比增長32%。
交通編輯發展進程西漢時,“絲綢之路”把安定區與外界連在了一起。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安定建立了站赤(即驛站),形成了經通安驛、延壽驛與稱鉤驛的南北驛道及經西鞏驛、延壽驛與稱鉤驛的東西驛道。
安定區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蘭州黃河架設浮橋,以蘭州為中心的東西驛通(陜甘車馬大道)橫穿安定,是明清以來西北地區的重要通道。民國16年(公元1927年),沿陜甘大道,修筑了蘭州至平涼公路,穿越安定。民國33年(公元1944年)修通了定岷公路北段,通行大車。古代交通運輸業對安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建國初期,相繼改建新建了西蘭、宜蘭、定臨、定天、定渭等干線公路5條,定西市安定區過境全長達222公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黑山至崖灣公路、西蘭公路、韓家坪至張灣鄉政府段、紅馬路、巉郭路相繼開通,縣道發展到210公里。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連霍公路、定蘭高速公路等相繼建成,過境分別為49公里和27公里。自2004年以來,安定區共積極爭取項目資金7399萬元,相繼完成了馬塬公路鋪油、梁稱公路改造鋪油、葛西公路、內高公路、高白公路改造等通達、通暢工程153項,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24公里,其中修建通鄉油路4條100.9公里,修建通鄉改造公路3條79.8公里,修建農村通達工程124條760.3公里,修建通暢工程2條4.85公里。2008年,全縣已啟動實施西漫公路鋪油、白大公路鋪油、李通公路硬化等53項重點公路建設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交通詳情截至2013年,安定區有國道過境4條187.8公里,省道過境3條96公里,縣道過境10條271.5公里,專用公路2條19.4公里,鄉道10條140.2公里,鄉村道路1318.3公里。國、省道過境通油路的鄉鎮有16個,占鄉鎮總數的84.2%,通油路的村有101個,占行政村總數的33%,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013.8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國省道為框架,縣鄉道為支線,東西連接,南比貫通,以“五縱五橫”(五縱:白高路、靖定路、馬塬路、定渭路、定隴路。五橫:蘭宜路、葛西路、巉柳高速、312國道、王定路)為主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
社會事業編輯科技事業
安定區“十一五”以來,安定區共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06項,取得各類科技成果54項;獲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1項;申請各類專利118件,授權58件。安定區依托旱農中心建立了甘肅省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圣大方舟建立了甘肅省馬鈴薯變性淀粉工程研究中心。 安定區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區)”,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2009—2010年度全國科技進步縣(區)”考核驗收,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稱號。
教育事業
2011年,安定區共有普通高中6所,在校學生18818人;普通中學57所,在校學生20588人;職業中學2所,在校學生7288人;小學200所,教學點68個,在校學生24815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6136名。高考本科錄取人數2530名。
衛生事業
2011年,安定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9家,其中區級醫院3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所、婦幼保健院(所)1所、中心衛生院6家、鄉鎮衛生院16家、社區服務中心2所,床位1389張。全區兒童“四苗”全程接種率99.79%,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95.18。
民俗文化編輯安定區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古絲綢之路和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歷史悠久。文物古跡境內有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的大量遺存,陸續山土了國家級文物“新莽權衡”、省級文物“西夏金卷”、明代木板彩繪、唐代雕塑和新石器時代彩陶等。社火戲曲社火,亦稱秧歌,是安定區民間廣為盛行的傳統文娛形式之一,每年春節期間演出。有高蹺、太平鼓、推車、龍燈、舞獅、旱船等表演節目。演唱曲子有《繡荷包》、《織手巾》、《采花》等民間小曲。戲曲,主要有眉戶子、小曲子、秦腔、皮影戲等。工藝安定區的民間工藝主要有剪紙、刺繡、彩燈等。
安定區 (2張)
藝術創作安定區先后創作了《許鐵堂》、《國薯之鄉》、《弘揚隴曲,宣傳定西》、《洋芋工程鋪富路》等劇目20多部,創作《女子令鈸》、《燈籠夯》等舞蹈100多個,每年創作書法、美術、攝影作品1300多幅。其中文化館花兒歌手丁天蘭同志演唱的《騎上尕馬兒下四川》、《阿哥的肉》等花兒分別獲2001年、2002年、2005年國家級和省級金獎、銀獎。
旅游景點編輯玉湖公園
玉湖公園玉湖公園位于安定城區西南部,公園規劃占地面積8.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53萬平方米,綠化面積4.4萬平方米,水域面積1.2萬平方米。1998年8月開工施建,1999年8月全面竣工。園內有希望碑、玉湖樓、鳳城龍門、湖心島、秋花仙子、城隍棋臺、兒童游樂城、愚公移山、文天祥紀念館等20多個景點,1999年9月28日正式開園運營。2003年10月被評為AA級公園。 西巖山公園西巖山公園建于1983年,位于安定城區西郊,距城1.5公里,占地2371.7畝,海拔1900-2050米。園內主要建筑景點有噴泉假山、八仙過海壁畫、牡丹仙子雕像、山門、石踏臺長梯、六角亭、四角亭、華嚴寺、關帝圣君廟、古典牌坊門等。1998年被省林業廳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2009年月被評為AA級公園。 南山公園南山公園位于安定城區東南郊3.5公里處,占地710畝,海拔1900—1950米。 符家川石門水庫符家川石門水庫位于安定區西南符家川鎮長豐村境內,距市區38公里,省城80公里,總庫容量80萬立方米。水庫是集垂釣、觀光、食宿為一體,年接待游客3000人,直接經濟收入80余萬元。內官烈士陵園內官烈士陵園位于內官營鎮區,練馬灘邊,建于1951年10月。1995年9月,陵園被定西市命名為安定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8月,該園整體搬遷于錦雞塬公園內。
城市榮譽編輯截至2013年,安定區獲得了“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區)標兵”、“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區)”、“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區)”、“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縣”、“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區)”、“黃土高原地區梯田化縣(區)”、“全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省級優秀縣”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