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水橫貫東西,河谷盆地居中,幅員在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下轄漢濱區、旬陽縣、白河縣、石泉縣、平利縣、 紫陽縣、嵐皋縣、寧陜縣、鎮坪縣、漢陰縣1區9縣。
安康市面積23391平方千米,耕地28.9萬公頃,2012年安康市總人口310萬。該地區為中國北亞熱帶動植物典型代表區,有羚牛、朱鹮、大熊貓、云豹、大鯢等珍稀動物。是陜西省及西北地區最主要的茶葉、蠶繭、油桐、生漆主產區。因境內土壤含硒元素豐富,又被譽為“中國硒谷” 。
安康是中國十大宜居小城 、中國十大節慶城市 、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市 、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 。安康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承擔著“一江清水供北京”的使命和責任。
民國以前
安康市在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夏代,安康屬于梁州;商、周時期,為庸國的封地,稱為“上庸”;春秋戰國時期為秦、楚、巴反復爭奪之地。秦時,在此置漢中郡西城縣,郡治西城。漢沿襲秦制,除西城縣外,在此設長陽、長利、洵陽、钖縣4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將漢中郡治遷至南鄭縣;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魏攻占漢中,分郡之東(即今安康地區)為西城郡。曹魏、西晉時期設魏興郡,隸屬荊州,轄7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得名“安康”,改安陽縣為安康縣。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后屬北朝,州、郡、縣改易升降錯雜。隋復設西城郡,屬梁州,轄6縣;唐設金州漢陰郡,屬山南西道,下屬縣與隋基本相同。
宋設金州安康郡,轄6縣;元降金州為散州,屬興元路,下轄洵陽、平利、石泉3個巡檢司和漢陰縣;
明代前期設金州,下設漢陰、平利、洵陽、白河、紫陽、石泉6縣,萬歷十一年(1583年),洪水淹沒州城,遂于城南趙臺山下筑新城,改金州為興安州,原改屬各縣復歸統轄。
清初仍設興安州,順治四年(1647年),州府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設興安府,下設安康、平利、洵陽、白河、紫陽、石泉6縣。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1911~1949)初年,行政建置于地方實行省、道、縣三級。從1912年起,全國廢除府、州、廳的名稱,一律稱縣,縣隸屬于省。1913年復設漢陰縣,新設嵐皋縣、寧陜縣。1917年,因每省轄縣過多,又在省下分設若干道,此時安康地區各縣屬陜西省漢中道。1922年,分平利縣南部置鎮坪縣(治鐘寶)。1933年廢道,以省轄縣,10縣隸屬于陜西省。1935年為行政方便,陜西省又在原興安府范圍內設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署。專署駐安康縣城東大街,下轄10縣:安康、洵陽、白河、平利、漢陰、石泉、紫陽、嵐皋、鎮坪、寧陜縣。至此,安康地區的格局形成。
1934~1935年,旬陽縣東北之圣架河、竹筒一帶,曾是徐海東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開創的鄂豫陜革命游擊根據地的一部分。1948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旬陽東區,建立中共上關縣委、縣政府(治旬陽蜀河鎮),以縣境大棕溪、泥溝、羊山、洛河為一線為界,東部為解放區,西部仍為國民黨洵陽縣政府管轄。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蜀河、雙河一帶是國共兩黨武裝力量激烈爭奪的地區。1949年5月,洵陽縣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鄖西縣成立,7月13日,解放軍由湖北西進,再次解放旬陽東區,8月10日,中共領導的洵陽縣民主政府由鄖西縣移治蜀河。11月26日,人民解放軍第19軍57師解放洵陽縣城,縣民主政府隨之遷入縣城,旬陽全境獲得解放。
1946年8月27日,江漢軍區同王樹聲率領的人民解放軍中原軍區一縱隊在湖北省房縣上龕會師后,成立鄂西軍區和區黨委,以平利、鎮坪縣和湖北省竹溪、竹山及房縣一部分為第一軍分區、中共第一地委,下設中共白竹平中心縣委和縣民主政府,轄平利、鎮坪、白河、竹溪。
1949年5月,中共陜南區黨委在湖北鄖西縣城關鎮宣布組建鎮坪縣人民政府,配備干部17人,組成工作隊,5月17日誓師西進,7月抵平利縣秋坪區八角店,開展新解放區工作。
解放之后
1949年5月12日,經中共中央中原局批準,中共安康地委、安康分區(今地區)專員公在湖北省鄖西縣組建成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安康地區各縣也在1949年和1950年初陸續獲得解放。專署駐安康縣城關鎮東大街。
建國以后,安康分區專員公署隸屬陜西省,并在安康城關鎮設安康市,市隸屬專署領導。1954年4月撤銷安康市,改為城關區,回歸安康縣。1958年12月,撤銷嵐皋縣并入安康縣;撤銷漢陰、寧陜縣建置,并入石泉縣;1961年所并各縣恢復建制,各歸舊址。同期,鎮坪并入平利縣,亦于1961年恢復原建置。同期,盡管地區內部行政區劃有變,但總的轄區和面積未變。
1967~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安康地區各縣相繼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安康專署成立安康地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專署仍恢復安康地區行政公署,各縣亦在此時恢復縣人民政府。1983年7月31日,安康地區沿漢江各縣均遭特大洪水襲擊,安康縣老城區遭滅頂之災。洪災過后,國務院和省政府撥款重建安康,行署亦在安康新城黃土梁下建起新的辦公樓院,1988年行署由安康老城遷入現址。1988年9月14日,安康縣更名為安康市。至此,安康地區轄1市9縣。
2000年12月,撤地設市,設安康市人民政府,市政府駐地安康市漢濱區。
安康市地處祖國內陸腹地,陜西省東南部,居川、陜、鄂、渝交接部,位于東經108°00′58″~110°12′,北緯31°42′24″~33°50′34″之間,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與湖北省的鄖縣、鄖西縣接壤,東南與湖北省的竹溪縣、竹山縣毗鄰,南接重慶市的巫溪縣,西南與重慶市的城口縣、四川省的萬源市相接,西與漢中市的鎮巴縣、西鄉縣、洋縣相連,西北與漢中市的佛坪縣、西安市的周至縣為鄰,北與西安市的戶縣、長安區接壤,東北與商洛市的柞水縣、鎮安縣毗連。
地形地貌
安康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于秦嶺地槽褶皺系南部和揚子準地臺北部漢南古陸的東北緣,分別由東西走向的秦嶺地槽褶皺帶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復合交接組成。具南北銜接,東西過渡的特點。安康以漢江為界,分為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以漢水—池河—月河—漢水為秦嶺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全市地貌可分為亞高山、中山、低山、寬谷盆地、巖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種類型。在本市土地面積中,大巴山約占60%,秦嶺約占40%;山地約占92.5%,丘陵約占5.7%,川道平壩占1.8%。海拔高程以白河縣與湖北省交界的漢江右岸為最低(海拔170米),秦嶺東梁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嶺主脊橫亙于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于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鳳凰山自西向東延伸于漢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間,形成“三山夾兩川”地勢輪廓,漢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嶺、大巴山主脊與漢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內的主要山脈有秦嶺的東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龍山、鳳凰山、筆架山。境內最高點鎮坪牛頭店紅星村,海拔2912米,最低點白河縣漢江出境處右岸,海拔168.6米。
氣候
安康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濕潤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其特點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多雨多有伏旱,春暖干燥,秋涼濕潤并多連陰雨。多年平均氣溫15℃~17℃,1月平均氣溫3℃~4℃,極端最低氣溫-16.4℃(1991年12月28日寧陜);7月平均氣溫22℃~26℃,極端最高氣溫42.6℃(1962年7月14日白河縣)。最低月均氣溫3.5℃(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26.9℃(1967年8月)。全市平均氣溫年較差22℃~24.8℃,最大日較差36.8℃(1969年4月鎮坪)。垂直地域性氣候明顯,氣溫的地理分布差異大。川道丘陵區一般為15~16℃,秦巴中高山區為12~13℃。生長期年平均290天,無霜期年平均253天,最長達280天,最短為21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10小時,年總輻射10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20天(一般為2月10日~次年12月20日)。年平均降水量105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94天,最多達145天(1974年),最少為68天(1972年)。極端年最大雨量1240毫米(2003年),極端年最少雨量450毫米(196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7月最多。
土地資源
安康總面積23534.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23130.44平方公里,占98.%;水域398.6平方公里,占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5人。其中耕地總面積380094公頃,常用耕地面積191478公頃,林地1658496公頃,森林覆蓋率56.5%,荒山荒地91691公頃,水域面積39861公頃。
礦產資源
安康市探明和發現的礦產資源有65種,有探明儲量的礦產32種,其中在陜西和中國位居前列的礦產有金礦、汞礦、毒重石、瓦板巖、重晶石、銻礦、鋅礦、天然珍稀礦泉水等。 除此以外,安康市水泥用灰巖探明28處,儲量24407萬噸;金紅石發現兩處,探明儲量75萬噸;硫鐵礦探明5處,其中平利鳳凰尖硫鐵礦儲量3348萬噸,伴生鈷4141噸;鈦磁鐵礦探明多處,儲量約4億噸;滑石、雄黃、鉬礦、玻璃用石英、飾面大理巖、綠松石、石煤等礦產均有探明儲量。
2013年,安康市年實現生產總值(GDP)604.55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0.57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321.4億元,增長19.7%;第三產業增加值192.58億元,增長9.5%。一、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53︰32。人均生產總值22943元,比上年增長13.1%。
2013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07.85億元,占生產總值的50.92%,比上年提高1.17個百分點。
農業
早在新石器時期,安康市就有原始農業。建國前,因社會動蕩,自然災害頻繁,生產條件低劣,栽培技術陳舊等原因,農村經濟十分落后。1949年糧食平均畝產47.5公斤,每人平均占有糧食205.5公斤,戶均飼養生豬0.79頭。建國后,變革了舊的生產關系,進行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革耕作制度,改良農機具,推廣應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使農村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在人口不斷增加而耕地不斷減少的情況下,1989年安康市糧食平均畝產提高到137公斤,人均占有糧食提高到309.5公斤,戶均飼養生豬2.3頭,農民人均經濟收入299.69元。
2012年,安康市年糧食播種面積26.99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8%。其中:夏糧11.9萬公頃,增長0.1%;秋糧15.09萬公頃,增長1.3%。2012年糧食產量85.18萬噸,增長6.3%。其中:夏糧28.9萬噸,增長8.1%;秋糧56.28萬噸,增長5.4%。
工業
安康市手工業歷史悠久。境內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用石、木、骨制作的斧、錛、鏃、矛、磨盤、磨棒、紡輪、網墜、刀、鋤、鐮及裝飾品環、佩等。各縣出土物常見的有距今5000年左右的陶器,如罐、盆、碗、甑、甕、釜形鼎、尖底瓶、陶刀、陶銼等,戰國末期鐵制農具和生活用具镢、耒、鍤、鋤、錛、斧、耙、錘、釜、剪、刀、劍、鋸、鏵等。由于封建統治者輕視工商,民多務農,到清末,安康市工業仍為手工業。民國期間,手工業門類主要有造紙(草紙、火紙、皮紙)、鑄鐵、制硝、榨油、制茶、釀酒、淘金、燒制磚瓦、燒石灰、土紡、石印、染織等,生產方式以小作坊和個體小手工業為主。一些有識之士試圖興工辦廠,但多遭挫折。工業發展十分緩慢。
建國后,人民政府重視發展工業經濟,立足于開發利用當地自然資源,不斷加大資金和科技投入,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到1990年,安康市已形成絲麻紡織、冶金礦產、食品飲料、煙草、醫學化工五大支柱產業,工業企業達到908家,總產值達到5.2億多元。
2012年,安康市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96.02億元,比上年增長30.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0.57億元,增長33.9%。其中,重工業增加值121.21億元,增長32.6%;輕工業增加值59.36億元,增長36.8%。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73.7億元,比上年增長52.6%。
商業
鴉片戰爭后,商業資本對促進安康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溝通了安康與東南沿海各省乃至海外的商業貿易,使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寄居定居山鄉集鎮的客籍商賈,五方雜處,結商幫,建會館,互相提攜,組織競爭,各縣商幫商會應運而生,商業日趨旺盛。1936~1937年,安康地區商業發展到鼎盛時期。安康縣城區成為輻射毗鄰省區的物資集散中心,漢水航道帆船林立,物流不息。年均輸入武漢的山貨總量高達1.6萬噸以上??谷諔馉幈l后,安康商貿日漸衰落。
建國后,從扶持生產入手,發揮資源優勢,商貿復蘇,但由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對市場的禁錮,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商貿一度冷清,造成供應緊張。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生產的發展和流通領域的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各類市場日趨活躍,商品種類之多及交易規模之大均發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到1989年,國營及供銷商業有職工12251人,商品純銷售總額達3.5億元。外貿出口改變了以原料型初級產品為主的傳統格局,成為以絲綢產品為龍頭,輕紡、化工、礦產、冶金等綜合外貿供貨。物暢其流,市場繁榮。
2012年,安康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34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零售額63.08億元,增長23.5%;限額以下88.26億元,增長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