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是山東省省轄縣級市,山東省財政直管縣。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市之一。 市境總面積176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0萬畝,轄10個鎮、2個街道,870個行政村,總人口95萬。 安丘歷史文化可溯至春秋莒國,莒之渠丘父封邑;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以古渠丘地封將軍張說為安丘侯;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以侯國名為縣名正式置縣。 安丘境內平原、丘陵、山區約各占三分之一,礦產種類多、儲量大。安丘是山東省重要的水源地,境內50多條河流均發源于沒有污染的沂蒙山區,有大中小型水庫100多座。東距青島110公里,西距濟南200公里,北距濰坊25公里。國道206、省道下小路、央贛路等多條主要干線交匯于境內,膠濟鐵路和濟青、濰萊高速臨境而過,濰日高速橫貫市境南北。安丘是山東省重要的水源地,境內5
安丘0多條河流均發源于沒有污染的沂蒙山區,有大中小型水庫100多座。安丘市境內大小河流50余條,多在東、北、南部,均系濰河水系。較大的有濰河、汶河、渠河、洪溝河、史角河5條,控制流域面積1884平方公里,為全縣總面積的93.7%。汶河在縣內有大盛河、鯉龍河、溫泉河、凌河、小汶河、墨溪河6條支流。流域面積1076平方公里汶河,是安丘的“母親”河。 氣候安丘市屬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溫適中,四季分明,冬季寒冷
安丘,夏季炎熱多雨,氣溫年較差大,春季風大干燥、失墑快。秋季清爽。歷年平均降水量646.3毫米,平均氣溫12.2℃,平均光照2502.1小時,最大降水量1974年1027.0毫米,最低氣溫1968年1月-18.7℃,最高溫度40.1℃。 地貌安丘市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山區、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西
安丘南邊緣的太平山海拔523米,是安丘市的最高點,東北邊緣的汶河河床海拔22米,為安丘市最低點。安丘市境內有海拔百米以上的山頭158個,大都位于縣境西南部。其中海拔400米以上的有太平山、摘月山、虎眉山、擂鼓山、大安山、黃皿山、留山、城頂山、紫草山等36個。300米-400米的68個,200米-300米的30個,200米以下的24個。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安丘市境內土地,隨著歷代行政區劃
安丘山區梯田的變更,總面積幾經變化。1840年為281萬畝,1949年10月建國時331.2萬畝,到2002年減至302萬畝。耕地包括糧、油、棉、煙、麻、菜等農作物用地。1840年182萬畝,人均耕地4.05畝。建國初期197萬畝,人均耕地3.18畝。1958年后,城鎮、鄉村建房和工礦、交通以及農田水利等基本建設用地逐年增多,至2002年底,安丘市耕地逐漸減少到148萬畝,占安丘市土地總面積的49%,人均耕地1.4畝?!?012年,安丘市實現生產總值22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
安丘2011年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105.3億元,增長12.6%;第三產業增加值74.9億元,增長9.4%。三次產業比例為18.5∶47.6∶3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07億元,增長9.4%。實現財政總收入18.93億元,增長18.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1億元,增長28.6%。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31億元,比年初增加34.5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174.3億元,增加27.1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67.2億元,增加32.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