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縣古為白翟地,秦漢以來設置高奴縣,隋唐五代為金明縣,宋設置安塞堡,于南宋淳佑壬子年(1252年)立縣,距今已有757余年。 安塞地處西北內陸黃土高原腹地,鄂爾多斯盆地邊緣,位于陜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西毗志丹縣,北靠榆林市靖邊縣,東接子長縣,南于甘泉縣、寶塔區相連,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位置
安塞縣位于陜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隸屬陜西省延安地區??h城距省會西安市直線距離280公里、延安市36公里。東南與延安市為鄰,南和甘泉縣接壤,西毗志丹縣,北靠靖邊縣,東北與子長縣相交,地處東徑108°5′44″至109°26′18″,北緯36°30′45″至37°19′31″,屬中緯度偏南的內陸位置。
地貌
安塞屬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溝壑縱橫、川道狹長、梁峁遍布。有4條大川道,1公里以上的溝道1802條。其中積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溝5條;50至100平方公里的溝11條;10至50平方公里的溝69條;1至10平方公里的支溝439條;溝長1至2公里的支毛溝1278條。溝壑密度為4.7萬條/平方公里。有大小峁3169個,平均海拔1371.9米,最高海拔為1731.1米(鐮刀灣鄉高峁山),最低海拔為1012米(沿河灣鎮羅家溝)。特點是山高、坡陡、溝深,相對高度約200米至300米。主要山丘有高峁山、鴉行山、白豬山、天澤山、玉皇廟嶺、神嶺山等。
氣候
安塞地處西北內陸黃土高原,屬中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四季長短不等,干濕分明。春季氣候回升較快,變化大,多風沙,有霜凍,雨量少,有春旱;夏季溫暖,有伏旱、暴雨、凍雹和陣性大風出現;秋季溫涼,氣溫下降快而有霜凍;冬季寒冷而干燥。年平均氣溫8.8℃,年平均降水量505.3毫米,無霜期157天。
資源編輯水資源
境內有延河、大理河、清澗河3條水系。王家灣鄉屬大理河水系,坪橋鄉東4個村委會和王家灣楊嘴村委會屬清澗河水系,其余均為延河水系。其中延河流域面積占總面積的89.8%;大理河、清澗河分別占5.7%和4.5%。水資源總量為15572萬立方米,地表徑流量11781萬立方米,過境客水量3791萬立方米。
植被資源
安塞縣山川圖安塞屬森林草原地帶向風沙草原帶的過渡區,南有森林,北有沙生植物,中為灌叢草原。大約在3000年以前這里還是林茂草豐的地方,后歷經戰爭和毀林墾種,森林破壞嚴重。40年代前,次生梢林遍布安塞縣中南部,由于氣候變化以及濫砍、濫伐、濫牧等不合理土地利用,森林逐漸稀少,呈現出一片森林灌叢草原的景觀。80年代天然次生林只分布在西川河以南,面積256182畝,人工造林保存面積274172畝,15.8%。
動物資源
獸類有狼、狐、野豬、狗獾、狍(野羊)、黃鼬、鼢鼠、花鼠、田鼠、家鼠、野兔等等。禽類有家養禽和野生禽兩種。家禽類有雞、鴨、鵝、家鴿等。野禽類有大雁、鷹、石雞、野雞、巖鴿、灰斑鳩、貓頭鷹、麻雀等。爬行類有烏稍蛇、白條蛇、腹蛇、水蛇、晰蜴(蛇鼠子)等。
人口編輯民國時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極低的自然增長率是這一時期的基本人口特征。據民國12年(1923),陜西郵局調查統計,安塞總人口為15447人。民國十八年(1929)的大災荒、民國二十年(1931)的瘟疫流行,造成安塞人口呈下降的趨勢。5年后,即民國二十四年(1935),安塞人口回升到3810戶、23976人。其中男13095人,女10881人。1935年6月安塞解放。1941年2月20日邊區各縣人口統計表載:安塞人口為6951戶、38828人,與1935年相比顯著增加。到1946年,安塞縣增長到10990戶、52383人。1947年,國民黨胡宗南部進犯延安,民眾逃離,安塞人口呈下降趨勢。到1949年,安塞共有10727戶、49562人。其中男26021人,女23541人。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醫療衛生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數量大幅度增加。1949年至1959年的11年中,安塞共增加兩萬多人。出生率1959年上升到40.2‰,自然增長率為22.9‰,出現1949年建國后人口增長的第一次高峰。1963年,安塞人口發展到85415人,自然增長率高達38.2‰,是歷史記載中安塞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年份,形成1949年建國后人口增長的第二次高峰。20世紀70年代起,由于推行計劃生育,人口自然增長率開始下降。到197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到8.85‰。20世紀80年代,人口自然增長率基本穩定在22‰~11‰之間。 2011年,安塞縣常住人口17.24萬人;出生率為9.83‰,死亡率為4.8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5‰,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率97.9%;公安戶籍總人口18.82萬人,其中非農業戶籍人口2.85萬人。
交通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安塞縣公路交通運輸業不斷發展。1956年,運貨量31850噸,周轉量105565噸公里。1961年至1966年,公路通車里程有90.4公里,在原基礎上增加32.2公里;貨運量由原來的9萬噸下降到2.5萬噸;貨運周轉量由11萬噸公里下降到4.8萬噸公里。1973年7月安塞縣運輸公司成立,有卡車2輛。1974年,修通真武洞到坪橋、王家灣公路和延靖公路,安塞縣通車里程增加到273.33公里,新建橋梁41座。80年代初期,建成三、四級公路。延真路鋪設渣油路面。1985年,安塞縣通車里程達726.93公里。其中專用公路12公里,鄉村道路425.60公里;擁有汽車157輛,大型拖拉機33臺,手扶拖拉機284臺,客、貨運輸明顯增長。運輸企業總產值20萬元,創利潤5萬元。社會車輛貨運量169642噸,周轉量966056噸公里。征收養路費17865元,交通運輸管理費16125元。1989年,安塞縣通車里程821公里。其中干線公路90.40公里,縣鄉公路154.52公里,鄉村公路576.08公里。安塞縣有汽車264輛。年客運量18.5萬人次,客運周轉量280萬人公里;貨運量14萬噸,貨運周轉量1813萬噸公里;其中汽車運輸周轉量1738萬噸公里。 2011年,推進安志吳高速公路安塞段工程建設,縣、鄉、村三級公路路面改造和養護建設全面提升??瓦\量560.23萬人,旅客周轉量13006萬人/公里;貨運量319.31萬噸,貨物周轉量40833萬噸/公里。社會編輯衛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共產黨和政府建立健全衛生管理機構,加強衛生隊伍的建設,加速發展醫療單位,充實增加醫療設施,醫療狀況大為改觀。1950年縣衛生院成立。1952年成立磚窯灣、化子坪衛生所。1950年縣衛生院配備助產士,實行新法接生。1956年,縣衛生院設置5張病床,安塞縣時有衛生所4處,鄉聯合診所4處。1958年,衛生院能施行闌尾、疝氣、腸梗阻、宮外孕等下腹部手術。1970年,安塞縣14個公社均成立衛生院。165個大隊都建立起醫療站,有醫務人員127名,赤腳醫生231名,衛生員640名,形成了縣、鄉、隊三級醫療保健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由于群眾經濟條件不斷改善,愛國衛生運動的深入開展,對婦女常見病多次普查立檔治療,婦女病大為減少。新生兒成活率提高到96.3%,婦幼健康得到保障。1986年,安塞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8個(縣直屬單位4個、地段醫院4個、鄉鎮衛生院10個)、病床264張,比1956年(5張)增長54倍。1990年,安塞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9個(縣直屬單位4個、地段醫院4個,鄉鎮衛生院11個),病床354張。人民治病防病基本得到保障。 2011年,安塞縣有衛生醫療機構18個,村級衛生室213所,衛生技術人員577人,其中醫師215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3人,住院分娩率99.09%,嬰兒死亡率6.93‰,新生兒死亡率5.84‰。先后完成4家縣級醫療衛生單位、4所鄉鎮衛生院和2所村級衛生室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良好,安塞縣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6%。
體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各區、鄉的重點學校增設了籃球場、排球場、乒乓球臺等,但體育運動人才缺乏,水平不高。1952年8月,召開安塞縣首屆體育運動會,為期8天。1954年至1956年,由于國民經濟形勢好轉,縣城的機關、學校、廠礦,鄉鎮的體育活動逐漸活躍起來。1976年舉行安塞縣農民籃球運動會。1977年在縣城承辦延安地區舉行的乒乓球運動會。1978年舉行安塞縣農民田徑運動會,有14個公社參加,為期5天。1984年承辦延安地區乒乓球運動會,安塞縣女子組獲團體第一名。1986年,12名運動員在4個項目中代表延安地區參加陜西省第二屆青少年運動會。 2011年,在延安市第五屆運動會上,安塞縣代表隊以43金、29銀、27銅,總成績1770分獲得延安市第一。
教育編輯1956年,新建安塞縣初級中學,設兩個初中班,有90余名學生,9名教職工。1959年,政府撥款建造新校舍,添置教學設備,加強師資力量,增設高中部,成為安塞第一所完全中學。1969年,公社中學開始招生,初、高中學制均改為兩年,安塞大部分完小變成七年制學校。1974年,安塞縣辦起初級中學19所,同時增設兩個完全中學。安塞縣中學名為第一中學,磚窯灣、化子坪名為第二中學、第三中學。1978年,安塞縣普通中學75所,其中公辦14所,民辦61所。共有教學班217個,學生7605人,教職工547人(其中公辦295名,民辦252人)。1985年,安塞縣有完全中學一所,初級中學13所(含職業中學),有中學生3509名(其中高中生350名),有教職工229名(其中專職教師219名)。1989年,安塞縣有完全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初級中學13所;共有中學生4134人,其中高中生560人,初中生3574人;有教職工324人,其中高中教師51人,初中教師273人。 2011年,安塞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0所,其中高級中學11所,初級中學6所,小學22所(縣直屬小學2所、鄉鎮中心小學15所,農村完小、教學點5所)。在校中小學生23520名,其中高中生3688名,初中生6013名,小學生13819名。幼兒園39所(民辦28所),學前及在園幼兒7455名。在職公辦教職工2078名,初中升學率90.3%。安塞縣高考一本上線152人,二本上線481人,上線率分別為7.5%和23.8%。
文化藝術編輯安塞腰鼓
腰鼓,安塞縣人又稱花鼓,是民間舞蹈秧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安塞腰鼓最先作為驅邪的打擊樂在社會上流行,以后又作為助陣的聲樂用于戰爭。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演變為歡度佳節、慶祝勝利和豐收的民間藝術活動。在內容上也由原先單純的打擊樂演變為融舞蹈、武術、體操、器樂于一體的獨特民間藝術。安塞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縣民以純樸、誠實著稱,由于交通的阻塞,致使古老文化藝術能夠跨歷史時期地保留下來,成為黃土文化中極其珍貴的部分。隨著技藝的不斷更新,腰鼓越來越受到中外人士的親睞,堪稱“中國一絕”。
安塞秧歌
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民間歌舞。每逢喜慶的日子,城鎮農村都有鬧秧歌的習俗。安塞秧歌流派眾多,最有特色的當數過街秧歌、排門秧歌、走燈秧歌。內容有踢場子、打腰鼓、扳水船、跑竹馬,其牌場不下百余種。
安塞刺繡
安塞刺繡主要是在花鞋、枕頭頂、安塞縣刺繡針扎、圍肚、裹肚等上扎花。顏色鮮艷,構思新穎,圖案大多為花、草、蟲、魚、動物以及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往針扎上繡花時一般可直接進行。往鞋子、枕頭頂、裹肚上繡花,先要剪花樣,依據被繡物大小,選用喜歡的圖樣,剪好,粘貼好,即可用小繡花針走針引線,不用花繃子,直接拿在手里做。這類刺繡品一般均為結婚的信物或用品,不少裹肚、枕頭頂中不乏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旅游編輯軍委二局
是革命戰爭年代重要的技術偵察情報部門,是毛澤東、朱德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江西蘇區親手創建的。1935年10月19日,軍委二局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12月5日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個技偵部門在陜北保安正式合并,組建成為統一的中區軍委二局,1937年1月中央軍委二局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由保安移駐延安,1938年11月19日由延安遷至安塞碟子溝和黃崖根兩個村莊,在陜北戰斗生活了12年,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腰鼓山
安塞縣腰鼓山于2004年開始建設,2011年7月建成,海拔1145.5米,總投資為1500萬元,占地9120平方米。已造成窯洞群150孔。其中特色窯洞12孔(按年代歷史修建),土窯22孔,陜北最大的窯洞3孔?!疤煜碌谝还摹卑踩臉?,腰鼓樓高24米,位于墩山主峰墩峁上。
真武洞大佛
位于縣城北線約1華里處,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迄今一千三百五十年歷史。據傳說漢總兵李廣出征,敗于金明邊關,行至真武洞馬創泉飲水,突遇惡虎,拔劍不及,霎那間一道金光閃于虎踞處,瞬間山崩地裂,惡虎落于百丈懸崖之下,總兵得救,感恩不盡,遂于唐貞觀辛丑年在佛祖顯靈處始建大佛寺,其主佛高二丈二尺有五,為陜北石佛像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