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縣 四川省綿陽市下轄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標:北緯31°23′~31°47′,東經104°05′~104°38′,東與江油,東南與綿陽接壤;南與德陽,西南與綿竹相連;北與北川,西北與茂縣毗鄰,2010年,安縣轄15鎮,3鄉,幅員面積1189平方公里。2010年底,安縣總人口43.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33萬人,非農業人口6.32萬人。2012年,安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4.0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2011年增長13.40%。安縣著名景點眾多,主要有千佛山、羅浮山、白水湖、姊妹橋和文星閣等。
安縣境內設縣始于東晉。此前縣之大部為涪縣境域(涪縣治地今綿陽市涪城區),先后隸屬廣漢郡和梓潼郡。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僑置晉興、 益昌、西充國三縣,屬巴西郡。晉興縣治地今永安鄉向陽村,益昌縣治地今花荄鎮聯豐村觀斗山,西充國縣治地今沸水鄉街場。義熙九年(公元413年),設置西浦縣,屬梓潼郡,西浦縣治地今塔水鎮神泉村。歷劉宋、南齊兩朝,建置隸屬均無變化。梁代撤銷西浦縣,設置益昌、晉興二縣。武陵王天正元年(公元552年),撤銷西充國僑縣,新置平川縣(又稱平州縣),益昌、晉興、平川3縣均屬巴西梓潼郡。西魏平屬后(公元553-557年),平川縣遷治西浦縣故城址(塔水鎮神泉村),改屬萬安郡;晉興縣撤銷并入益昌縣,改屬巴西郡。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撤銷平川縣;在晉興縣故城(永安鄉向陽村)新置金山縣,屬安城郡;益昌縣改屬萬安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益昌縣撤銷并入金山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在平川縣故城(塔水鎮神泉村)新置神泉縣。2縣均屬綿州(治地綿陽市)。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州為郡,綿州改稱金山郡,金山縣撤銷并入神泉縣,屬金山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在金山山縣故城(永安鄉向陽村)新置龍安縣;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在益昌縣故城(花荄鎮聯豐村觀斗山)新置西昌縣;神泉縣仍置。3縣均屬綿州(唐代綿州一度改稱巴西郡)。五代時建置隸屬均無變化。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西昌縣撤銷并入龍安縣,神泉縣仍置,2縣均隸綿州巴西郡。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割綿州轄之神泉、龍安(宣和元年曾改名安昌縣)2縣與茂州轄之石泉縣設置石泉軍,治地今北川縣治城鎮,石泉軍隸屬成都府路。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石泉軍降為軍使,神泉、龍安2縣還隸綿州。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恢復石泉軍,轄石泉、神泉、龍安3縣。南宋寶祐三年(公元1255年),石泉軍遷治龍安縣城(今永安鄉向陽村)。元中統五年(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升石泉軍為安州,治地今永安鄉向陽村。龍安、神泉2縣撤銷,地域由州直轄,州仍轄石泉縣。安州屬成都府路。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安州為安縣,并遷治今安昌鎮,屬成都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272年)綿州升為直隸州,安縣改屬綿州。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綿州,安縣屬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區,直至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1949年12月25日,安縣和平解放。建國后,1950年安縣屬川西行署綿陽專區。1952年撤銷行署區設置四川省,安縣屬四川省綿陽專區。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安縣屬四川省綿陽地區。1985年2月撤銷綿陽地區,安縣屬四川省綿陽市轄。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0年,安縣轄15鎮,3鄉:桑棗鎮、花荄鎮、黃土鎮、塔水鎮、秀水鎮、河清鎮、界牌鎮、永河鎮、雎水鎮、清泉鎮、寶林鎮、沸水鎮、曉壩鎮、樂興鎮、千佛鎮、興仁鄉、高川鄉、迎新鄉。
安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標:北緯31°23′~31°47′,東經104°05′~104°38′,東與江油,東南與綿陽接壤;南與德陽,西南與綿竹相連;北與北川,西北與茂縣毗鄰,2010年安縣幅員面積1189平方公里 。
地貌
安縣西北部系龍門山脈,地勢較高,山脊海拔一般在1000~2500米之間。高川鄉境內的大光包海拔3047米,為縣境內最高點。茶坪鄉境內的千佛山海拔2942.2米,雎水鎮境內的大柏巖主峰海拔2417米。位于界牌鎮石安村與綿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永興鎮方登寺村接界的安昌河河面海拔為490米,是縣境內的最低點。根據地貌成因和地表形態,安縣地貌可分為平壩、丘陵(臺地)、低中山三種類型。安縣平壩總面積為267.37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安昌河和雎水河兩岸的花荄、塔水、桑棗、秀水、河清、永河等鎮。丘陵(臺地)主要分布在安昌河兩岸平壩的兩側及秀水河以東地區,總面積為533.01平方公里,占安縣總面積的37.96%。低中山分布在曉壩—沸水—雎水一線的西北部(包括茶坪、高川兩鄉全部)。主要山峰有:高川鄉境內的大光包,海拔3047米。茶坪鄉境內的千佛山,主峰海拔2942.2米。雎水鎮與綿竹市清平鄉交界的大柏巖,海拔1200~1800米,主峰2417米。
氣候
安縣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干濕季節分明。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較足,無霜期長(常年300天左右)。春來較早,夏長秋短,四季分明。降水量在四季的分配中一般有冬干春旱,夏季旱澇交錯,秋多連綿陰雨的特點??h境內東南部丘陵、平壩與西北部低中山氣溫有較明顯的差異,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西北山地氣溫隨海拔平均每升高100米下降0.65℃,2500米以上的山峰一年積雪達四個月。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逐步增多,東南丘陵、平壩區常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而西北山區的茶坪、高川等鄉鎮最大降水量達1700毫米左右。
土壤
安縣境內土壤屬巖層土類型。由于平壩和丘陵土壤受成土母質影響顯著,山地受生物、氣候及成土母質的雙重作用,因此土壤形成和分布與土壤母質具有基本一致的規律。安縣土壤可分為黃壤類、山地黃棕壤類、紫色土類、沖積土類和水稻土類。
自然資源編輯植物資源
截至2011年,安縣境內主要林木有:三尖杉、羅漢松、馬尾松、濕地松、華山松、雪松、紅豆杉、灰枝杉、黃枝杉、柳杉、杉木、水杉等。截至2011年,安縣境內主要果樹有:櫻桃、毛桃、蟠桃、水蜜桃、油桃、李、杏、梅、枇杷、林檎、花紅、梨、石榴等。截至2011年,安縣境內主要竹類有:慈竹、斑竹、楠竹、木竹、白夾竹、金竹、箭竹、油竹、苦竹、刺竹、硬頭黃、荊竹、棲鳳竹等。
動物資源
截至2011年,安縣境內有動物資源1000多種。魚類縣境魚類有60余種,主要分布在溪溝、河流、水庫。鳥類縣境內鳥類有100余種。安縣境內的野生哺乳動物有80余種。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安縣探明的礦產有29種,礦產地100余處。主要分布在高川、茶坪、雎水、曉壩、桑棗、沸水、永安、安昌、黃土、秀水等鄉鎮。煙煤主要分布在永安、雎水、茶坪、高川等鄉鎮。煙煤的地質總儲量為2500萬噸,已探明儲量為936萬噸。
水資源
截至2011年,安縣境內有水資源儲量1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2.16億立方米,已開發2.836億立方米;地下水3.2億立方米,可開采量1.5億立方米,已開采0.29億立方米。安縣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2441立方米。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2010年底,安縣總人口43.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33萬人,非農業人口6.32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22.34萬人,女性人口21.31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2%和48.8%。安縣人口出生率10‰;死亡率7.6‰;自然增長率2.4‰。 民族安縣有漢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黎族、羌族、滿族、瑤族、壯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鮮族等14個民族。
經濟編輯綜合
2012年,安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4.0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2011年增長13.4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2.37億元,較2011年增長4.1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2.68億元,較2011年增長20.50%,工業化率達到43%,較2011年增長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96億元,較2011年增長10.20%。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為26.63:50.80:22.57,其中一產業占GDP的比重較2011年下降1.94個百分點,二產業較2011年上升2.91個百分點,三產業較2011年下降0.97個百分點。安縣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元大關,達到22225元,較2011年增長13.9%。
第一產業
2012年,安縣實現農業總產值36.85億元,較2011年增長 4.10%。其中,種植業產值17.28億元,較2011年增長3.8%;林業產值0.75億元,較2011年增長4.3%;牧業產值17.20億元,較2011年增長4.6 %,漁業產值 1.11億元,較2011年增長 2.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51億元,較2011年增長3.5 %。
第二產業
2012年,安縣全年共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萬以上)8戶,截至年底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20.06億元,較2011年增長21.11%;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114.87億元,較2011年增長20.22%,產銷率達到95.68%。全年共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6.15億元,較2011年增長21%。
2012年全部建筑業增加值達到6.45億元,較2011年增長19.2%。共有資質以內建筑業企業7戶,資質內建筑安裝企業共實現總產值0.60億元,較2011年下降29.47 %。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03億元,較2011年增長27.46%,12家資質以上房地產業共完成商品房銷售6.17萬平方米,較2011年增長150.40%。
第三產業
2012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56億元,較2011年增長18.2%。按銷售地區分,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17.4億元,較2011年增長18.4%;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20.16億元,較2011年增長18.1%。按行業分,批發零售額1.5億元,較2011年增長42.7%;零售業零售額29.25億元,較2011年同比增長16.4%;住宿業零售額1.39億元,較2011年增長27.4%;餐飲業零售額5.41億元,較2011年增長20.6%??h有星級飯店3個,星級飯店總房數368間。全年接待游客247.8萬人次,較2011年增長10.88%;旅游總收入14.71億元,較2011年增長47.54%。
社會事業編輯基礎設施
2012年年末,安縣境內公路里程2096.7公里,同比增長32.5%;等級公路通車里程2065.55公里,同比增長35.8%。全年公路貨物運輸量達到493.89萬噸同比增長15%;公路貨物周轉量41785.56萬噸公里,同比增長17%;公路客運量達到485.72萬人,同比增長4%;公路旅客周轉量24017.23萬人公里,增長14%。全縣有郵政業務0.23億元。電信業務總量達到2.46億元(電信、移動、聯通)。年末當地固定電話用戶41982戶、移動電話用戶297671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28862戶。
教育事業
2012年年末,安縣擁有各類學校48所,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普通中學1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小學30所。全縣現有教職工2809人。在校學生38837人,其中小學19400人、初中11470人、普通高中6634人、職業學校1333人。
文化事業
2012年年末,安縣有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各1個,其中縣文化館為國家一級館,圖書館為國家三級館。有線電視實現全覆蓋,村通率97%,組通率80%。農村廣播實現縣、鄉、村三級聯控聯播,有效覆蓋全縣90%以上區域和95%以上人群。
衛生事業
2012年年末,安縣擁有有醫療衛生機構24個,其中,等級醫院3個,實有床位1443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249人,其中,執業(執業助理)醫師514人,注冊護士327人。
風景名勝編輯千佛山
千佛山 (19張)
千佛山,位于安縣、北川和茂汶三縣交界處,面積約220平方公里,距安縣縣城僅30公里,橫亙于岷山山脈南段,海拔3033米。羅浮山羅浮山,又名浮山,是1.5億年前地殼變動從海底浮起的一座孤山。山勢峭拔、層巒疊嶂,太乙、凌霄、掛衣、駕鶴、長建等十二峰拔地而起。直指云天。山間林木參天、蜂飛蝶舞、奇石遍布、清幽絕塵。自古以來就有“小西天”、“甲巴蜀”、“浮山疊翠”之美譽。電視劇《西游記》曾在此拍攝,其神采、其仙氣,略見一斑。一九九八年被評為四川省級文明風景名勝區。白水湖省級風景名勝區安縣白水湖,位于川西平原北部,緊鄰綿陽、綿竹、德陽、成都經濟三角帶。距綿陽68公
白水湖 (7張)
里,德陽50公里,成都120公里,周邊景點名勝眾多,距沙汀故居安縣睢水鎮2公里,距科技實驗基地亞洲最大風洞群30公里,途中有礫石溶洞“龍泉礫宮”、“羅浮山佛教勝地”及“臥佛寺”、西南第一泉“沸泉等。
歷史文化編輯姊妹橋
安縣姊妹橋 (4張)
安縣姊妹橋位于千佛山國家森林公園、羅浮山溫泉風景區中段的曉壩鎮五福村,距千佛山旅游公路不到200米,橫跨于茶坪河上,呈南北走向,四周群山環抱、竹樹蔥郁,環境幽靜。姊妹橋又名雙木橋、高橋、五福橋。始建于元末明初,當時為石板橋。因曉茶河連年漲水,溺水之事時有發生,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鄉人自愿捐資捐料請工匠改建成了這座木質廊橋,具體的建筑工匠不甚清楚。文星閣
文星閣 (3張)
文星閣位于四川安縣花荄鎮文星村的文星閣坐北朝南,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原是為了興文、崇文而建的文星閣,光緒十六年(1890年)改建成13層的塔。
地方名人編輯地方歷史名人主要有清代的翰林院庶吉士李岷深,民國教師劉稚琳和清代著名詩人李調元。[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