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縣,位于江西省贛州市東南部,閩、粵、贛三省交匯處,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內地通往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革命老區,贛南采茶戲的發祥地,東毗會昌縣、尋烏縣,南鄰定南縣,西連信豐縣,北接于都縣、贛縣。東西寬約48.8千米,南北長約84.6千米,屬典型的丘陵山區縣,安遠縣人口以漢族為主,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文化濃厚,全縣通行客家語(寧龍片)。地理位置
編輯
安遠縣,位于長江水系贛江上游和珠江水系東江起源地,閩粵贛三省交匯處,東經115°9′52″至115°37′13″,北緯24°52′18″至25°36′52″之間,全縣東西寬約48.8千米,南北長約84.6千米。東臨會昌縣,東南接尋烏縣,西南鄰定南縣,西連信豐縣,北接于都縣與贛縣,距贛州市172千米,距省會南昌市586千米。[歷史沿革
編輯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始置安遠縣,屬南康郡。
開皇元年(581)安遠縣并入雩都縣,屬南康郡。
開皇九年(589),改南康郡為虔州,縣隸虔州。
南唐升元元年(937),改百勝軍為昭信軍,縣隸昭信軍。
開寶八年(975),改昭信軍為軍州,縣隸軍州。
太平興國元年(976),改軍州復為虔州,縣屬虔州。
紹興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為贛州,縣屬贛州。
至元十四年(1277),改贛州為贛州路,縣屬贛州路。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并入會昌縣,縣屬贛州路。
至大三年(1310),復置安遠縣,仍屬贛州路。
洪武二年(1369),改贛州路為贛州府,縣屬贛州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縣直屬江西省。
民國3年(1915),設贛南道,縣屬贛南道。
民國15年(1927),廢道,復直屬江西省。
1930年11月,安遠縣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贛南辦事處。
1931年6月,屬中央蘇區江西省。
1933年8月,屬中央蘇區粵贛省。
1934年9月,屬贛南專區。
1935年1月,屬江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1936年3月,屬江西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23日,屬贛西南行政區。
1954年5月25日,屬贛南行政區。
1964年5月15日,屬贛州專區。
1999年7月1日,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安遠縣屬贛州市。
行政區劃
編輯
安遠縣轄8個鎮、10個鄉,11個居委會、151個村委會,1734個村民小組:
欣山鎮、孔田鎮、版石鎮、天心鎮、龍布鎮、鶴子鎮、三百山鎮、車頭鎮、鎮崗鄉、鳳山鄉、新龍鄉、蔡坊鄉、重石鄉、長沙鄉、浮槎鄉、雙芫鄉、塘村鄉、高云山鄉。
欣山鎮 面積:183.4k㎡ 人口:71450人 郵編:342100 代碼:360726100
轄:東江源居委會、水背居委會、石塘居委會、東門居委會、西門居委會、濂江村、修田村、教頭村、高排村、大勝村、永豐村、古田村、石灣村、下莊村、富田村、金石村、大壩村、磧角村、大嶺背村、教塘村。
孔田鎮面積:108k㎡ 人口:29020人 郵編:342102 代碼:360726101
轄:孔田鎮居委會、上魏村、下魏村、太平村、高屋村、社山村、和務村、新塘村、上寨村、下河村、下龍村、孔田村、長富村。
版石鎮面積:155k㎡ 人口:24710人 郵編:342108 代碼:360726102
版石鎮居委會、周屋村、安信村、河西村、松崗村、湘洲村、竹高村、上坑村、嶺東村、賴坑村、虎蹯村、海螺村、紅光村、余坑村。
天心鎮 面積:248k㎡ 人口:33050人 郵編:342111 代碼:360726103
轄:天心鎮居委會、天心村、高段村、五龍村、水頭村、深溪村、萬田村、小樂村、心懷村、仰湖村、長布村、大分村、南坑村、嶂腦村、崠坑村、井頭村、竹湖村。
龍布鎮 面積:141k㎡ 人口:23330人 郵編:342113 代碼:360726104
轄:龍布鎮居委會、上林村、龍布村、老圩村、五豐村、陽光村、鏡溪村、中邦村、彭屋村、新村村、沾塘村、金沙村。
鶴子鎮 面積:135k㎡ 人口:15680人 郵編:342101 代碼:360726105
轄:鶴仔村、新圍村、陽佳村、棉地村、楊功村、大斜村、半逕村、龍崗村、油蔡村。三百山鎮面積:126k㎡ 人口:14220人 郵編:342104 代碼:360726106
三百山鎮
轄:三百山鎮居委會、黃背村、黃柏村、烏石村、唐屋村、梅屋村、虎崗村、咀下村、符山村。
車頭鎮 面積:147k㎡ 人口:18410人 郵編:342106 代碼:360726107
轄:車頭鎮居委會、三排村、龍竹村、車頭村、躍進村、官溪村、龍頭村、水西村、南屏村、上丁村。
鎮崗鄉 面積:115k㎡ 人口:13960人 郵編:342103 代碼:360726200
轄:鎮崗村、高峰村、黃洞村、羅山村、涌水村、賴塘村、富長村、龍安村、樟溪村、老圍村。
鳳山鄉 面積:94k㎡ 人口:11120人 郵編:342100 代碼:360726201
轄:鳳山村、石口村、井丘村、大山村、東河村。
新龍鄉 面積:191k㎡ 人口:15530人 郵編:342100 代碼:360726202
轄:新龍村、田心村、長壢村、坪崗村、里田村、小孔田村、才坑村、江頭村、七磧村。
蔡坊鄉 面積:96k㎡ 人口:6030人 郵編:342116 代碼:360726203
轄:蔡坊村、磧腦村、黃地村、渡江村、仕湖村
重石鄉 面積:62k㎡ 人口:13720人 郵編:342109 代碼:360726204
轄重石、大坑、蓮塘、青龍村、共和、黃坑、官布、長嶺下等7個村委會。
長沙鄉 面積:76k㎡ 人口:12880人 郵編:34212 代碼:360726205
轄:長沙村、吉祥村、渡屋村、員當村、光明村、小山村。鄉政府駐水東圩。
浮槎鄉 面積:77k㎡ 人口:15600人 郵編:342113 代碼:360726206
轄:浮槎村、雙逕村、河秋村、河石村、長河村、槎江村。鄉政府駐賴屋。
雙芫鄉 面積:100k㎡ 人口:7140人 郵編:342114 代碼:360726207
轄雙芫、固營、津槎、刀坑、合頭等5個村委會。
塘村鄉 面積:116.5k㎡ 人口:8070人 郵編:342115 代碼:360726208
轄:白兔村、上龍村、塘村村、龍莊村、黃沙村、三聯村。鄉政府駐白兔。
高云山鄉 面積:203.5k㎡ 人口:8710人 郵編:342105 代碼:360726209
轄:沙含、濂豐、登豐、鐵豐、圩崗畬族、官鋪等6個村委會。
人口
編輯
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09541人;其中欣山鎮 29280、 孔田鎮 25745 、版石鎮 21573 、天心鎮 24415、 龍布鎮 19631 、鶴子鎮 13354 、鎮崗鄉 12779、 三百山鎮 13200、 鳳山鄉 10032、 濂江鎮 38260、 新龍鄉 8495 、車頭鎮 16559、 江頭鄉 3949 、蔡坊鄉 5982 、重石鎮 12117、 崠坑鄉 6123 、長沙鄉 11469、 浮槎鄉 13929 、雙芫鄉 6480、 塘村鄉 7580 、高云山鄉8589人。
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
1 |
|
交通
編輯
安遠縣處于閩、粵、贛三省交匯處,安(遠)信(豐)、安(遠)尋(烏)、安(遠)定(南)、安(遠)會(昌)、安(遠)雩(都)公路途經境內,西接贛粵高速公路和105國道,南接京九大動脈,距京九鐵路和贛粵高速公路均為 70 公里左右,有四條二級公路通往周邊各縣。距廣州368公里,距深圳350公里,距廈門495公里,是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的直接腹地和內地通往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h內出境公路已全部改造為二級油面公路,4小時內可達廣州、深圳。
高速公路:尋烏至全南高速公路、寧都至定南高速公路
安遠至全南高速
2014年12月26日上午九時十六分,尋全高速公路安遠至全南段正式通車,結束了安遠縣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實現了全省(江西)“縣縣通高速”的目標。尋全高速公路項目是《若干意見》重點支持的建設項目,是《若干意見》頒布實施后我市的第一個重大建設項目,也是我省“縣縣通高速”的收官項目之一。項目的建成對完善贛南地區、贛閩兩省區域高速公路網,提高地區綜合運輸效益,改善通行條件,加快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具有重大的政治、經濟意義。尋全高速公路信豐至全南段與大廣高速公路并線,在信豐小江互通相接。安遠至信豐段,途經安遠、信豐2個縣8個鄉鎮,路線全長51.052公里,全線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80千米每小時。
安遠站省道4條:省道S219、省道S223等。
自然資源
編輯
安遠縣是典型的丘陵山區縣,山地占總面積的83.43%。地勢中部突起,向南北傾斜。河流眾多,鎮江水流貫南境,濂江河流經北境,水資源豐富,有水庫 37 座,中小水電站 40 多個,年發電量近 5000 萬千瓦時,電力充裕。屬中亞熱帶季風天氣,年均勻氣溫18.7℃,年均勻降雨量1640毫米,有優質的地熱資源。森林籠蓋率達83.4%。主要有鎢、鉛鋅礦、稀土礦、鐵石、石灰石、地熱、硫鐵礦、鉬礦、電氣石礦、高嶺土等礦產資源。特產有香菇、九龍茶、臍橙、西瓜等。
植物資源
縣內有樹木116科755種,1991年,全縣國土面積237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9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3.43%;有林地面積217.35萬畝,活立木蓄積量639.14萬立方米,為全省13個林業縣之一,森林覆蓋率達83.4%。以杉樹、馬尾松及樟科、殼斗科、山茶科、木蘭科、金縷梅科等闊葉樹木為主要樹種,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常綠闊葉林,遍及全縣山巒。境內分布有國家保護樹種31種、觀賞樹種84種、用材料種97種、特用經濟樹種18種、油料 樹種10種、果樹種27種、藥用樹種91種、藥用草木植物109種、飼用草本植物297種。
動物資源
境內野生動物繁多,列入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有18種。其中華南虎、云豹、金錢豹、黃腹角雉為一類保護動物,獼猴、穿山甲、金貓、香獐、水鹿、鳶、水獺、烏、白鷴為二類保護動物,大靈貓、水靈貓、貓頭鷹、虎斑蛙為三類保護動物;家畜家畜主要有雞、鴨、鵝、鴿、豬、牛、狗、貓、兔等;水生動物主要有魚、蝦、蚌、螺、蟹、鱉等。
礦物資源
金屬礦主要有鎢礦、鉛鋅礦、稀土、硫鐵礦、鐵礦、鉑鈀礦、銅礦、金銀礦、砂金礦、鉭鈮礦、鉬礦、錳礦、鈷礦,非金屬礦主要有石灰巖、鉀長石、花崗石、油頁巖、膨潤土、煤、水晶、云母、螢石、磷礦、高嶺土。
經濟
編輯
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5241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1.0%,增幅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12871萬元,同比增長7.0%;第二產業增加值89092萬元,增長10.7%,其中工業增加值77904萬元,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150456萬元,增長14.4%。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為32.0:25.3:42.7,其中一產占GDP的比重同比下降1.8個百分點,二產同比上升了1.3個百分點,三產同比上升了0.5個百分點。全縣人均生產總值達9374元,比上年增長18.3%。
農業
安遠縣稻作傳統農業發展模式被打破,臍橙、食用菌等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在中部崛起中實現產業富民。安遠縣為典型的山區縣,經濟以農業為主,水稻、西瓜、林木、生豬等是傳統大宗農產品。20世紀80年代,縣內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在不斷提高糧食、西瓜、蓄禽產量的同時,調整農產結構,發展果業和特種養殖,投身商品流通,農村經濟快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末,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安遠人民從發展農村經濟的探索中認識到,要在發展農村經濟中實現脫貧致富,就必須掙脫自然經濟的羈絆,跳出農業辦農業,調整產業結構,走規模開發的產業富民之路,下大力氣發展臍橙產業。經過全縣人民近十年的努力,臍橙產業蓬勃發展,一躍崛起為安遠富民興縣的支柱產業。2001年,安遠縣被國家列為全國第一個無公害臍橙生產示范基地縣和全國園藝產品(臍橙)出口示范區。2004年,安遠縣被農業部列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臍橙)出口示范基地縣。至2005年,全縣建起萬畝以上果業基地10個、千畝以上示范區126個、精品果園2000余個觀光果業帶2個,果品加工企業23家。溫柑、臍橙兩大產品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從1986年的579.7公頃、8503噸發展到14600公頃、10.788萬噸。安遠柑橘類果品產值3.2億元,占全縣農業產值的32.57%。
農業生產發展良好。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8540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7.1%,增幅同比上升了0.7個百分點。其中,農業種植業產值114920萬元,增長7.8%;林業產值16599萬元,增長4.6%;牧業產值45060萬元,增長4.8%,漁業產值6541萬元,增長14.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280萬元,增長10%。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57175畝,同比下降0.9%。其中稻谷種植面積282247畝,下降1.4%;瓜類種植面積15788畝,增長6.4%;花生種植面積5078畝,增長22.3%;蔬菜種植面積39118畝,下降3.8%。年末水果種植面積287790畝,比上年擴大26752畝,增長10.2%。
全年糧食總產量107020噸,同比下降1%;水果產量308932噸,同比增長13%,其中柑桔產量307586噸,同比增長13.5%。據農業部門統計,全年肉類總產量31215噸,同比增長10.7%。生豬出欄29.9萬頭,同比增長17.8%。家禽年末存籠9874只,同比下降17.8%。水產品產量6208噸,同比增長4.2%,其中養殖業產量6023噸,同比增長6.9%。
2011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全國第一個無公害臍臍橙生產示范基地縣
安遠縣是
無公害臍橙生產示范基地縣(4張)
全國第一個無公害臍橙生產示范基地縣、全國優質園藝產品(臍橙)出口示范區,被國家農業部列入贛南湘南桂北柑橘產業優勢區。安遠縣“三百山”臍橙榮獲“綠色食品證書”和“無公害產品標志證書”,榮獲全國唯一的臍橙類綠色農產品殊榮,在中國贛州第二、第三屆臍橙節上連續兩屆評為贛南臍橙金獎。
其他主要特色農產品有:黃金西瓜、甜橙、三百山臍橙、雞腿蘑、香菇。
特種養殖產品有:麻羊、河蟹、三黃草雞。
特色食品有:苦筍罐頭、東江泉酒、豹骨酒、飲料、米粉、韭菜面條、三百山礦泉水。
工業
安遠工業經歷了曲折而艱難的發展歷程。20世紀80年代國有企業、
安遠縣工廠鄉鎮企業得到快速發展,先后創辦了木材廠、造紙廠、活性碳廠等以木材加工為主的工業企業。90年代中后期,受市場經濟的沖擊,鄉鎮企業日益式微,國有工業企業經營困難,紛紛倒閉、破產,大量工人下崗待業。期間,為改變工業落后局面,曾著力發展私營經濟,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但受交通、通訊、資源、人才特別是觀念和指導思想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國有工業改制破產后,私營經濟也難有起色。進入21世紀,縣委、縣政府結合縣情,制定“產業富民,工業興強,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依托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強大的產業基礎,著力發展工業經濟,主動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發展礦產工業和臍橙精深加工,先后引進明俊、明達等近二十家具有相當實力的企業落戶安遠,形成臍橙加工、礦產、冶金、食品、制藥等為主導的工業體系。經過近5年的努力,安遠工業經濟一枝獨秀,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走上了工業興縣的發展之路。至2005年,縣內已有地方工業企業17家,涉及建材加工、礦產開發、森林開采、果品保鮮、服裝生產、電器組裝、機械制造、藥材研制、玩具制造等30余種門類,全縣工業年產值由1986年的3396.73萬元提高到23672.6萬元。
安遠縣工業園是經省政府批準的省級工業園,是為破解發展難題而全力打造的招商引資、發展工業的重要載體和主要平臺。安遠縣工業園立足臍橙深加工、稀土精深加工、生物制藥、服裝鞋帽加工等四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資源導向型經濟。
紅井林業、華田源電子、科迪電子等一批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已竣工投產或開工建設。投資3000萬元改善了安定和安信公路主干道。黃坑至上濂、版佑線至鐵豐和孔田至桂竹帽三條縣鄉公路已動工建設。版石和鎮崗兩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已竣工或基本竣工。
安遠工業園成立于2002年4月,總規劃面積1.15萬畝,其中九龍小區800畝,版石小區10700畝。共有入園企業3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0.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8.5億元。
安遠工業園區逐漸形成了以高美(安遠)電子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電子制造、以農夫山泉、天華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以山香藥業有限公司為主的制藥業、以明達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為主的礦產品深加工四大支柱產業。
安遠工業園區強化跟蹤協調綜合服務,實行園區干部人員掛牌上崗服務制度和掛點企業聯系制度,樹立了“快節奏、高效率、創一流”的工作作風創建和諧平安工業園。
工業生產穩步發展,利稅再創歷史新高。2011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戶,實現工業總產值(含稀土公司)201212萬元,同比增長79.4%;實現工業增加值47485萬元,同比增長21.6%。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2.5%,比2010年下降了7.9個百分點。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3431萬元,同比增長65.1%;實現利稅47322萬元,同比增長238.5%,比上年提高102.7個百分點,工業利稅再創歷史新高。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395.23%,同比上升210.83個百分點。
主要工業產品有:山香園片、松香、飼料、膠合板、刨花板、儲烯樹脂。
2011年規模以上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發展加快,商業貿易、餐飲、住宿、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信息中介、廣告服務、移動通訊、休閑旅游、保健按摩、網絡服務、設計裝潢、金融保險、基金證券等新興服務業應運而生,縣內商廈林立,縣城街頭夜宵經營品種豐富,通宵營業,聞名贛南,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的安遠旅游業,借香港回歸掀起開發的熱潮,走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全縣已辟建三百山、虎崗溫泉、仰天湖、九龍嶂、龍泉山、無為公園、永清巖、永興山、蓮花巖、燕子巖、東生圍、尊三圍等20余處觀光景點,基本形成以探幽三百山自然風光為主要內容的綠色旅游線和以探尋蘇區時期紅軍活動遺址為主要內容的紅色旅游線,年接待游客6萬余人次。 2011年,三百山景區和溫泉度假區建設新增投資5200萬元,接待中心主體工程已全面完工,東風湖電瓶車道完成路基建設,高爾夫練習場等康體運動項目投入經營。開通了贛州至三百山旅游快速直通車。2010年全縣共接待游客16.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710萬元,分別增長20.1%和20.7%。
蘇區振興
編輯
(2014年3月2日)日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辦公廳印發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對口支援安遠縣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據《方案》安排,到2020年,通過對口支援工作,安遠縣流通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特色農產品產業加快發展,供銷合作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為安遠縣顯著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全面推動農村事業、穩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供重要支撐。
據了解,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將以提升安遠縣自我發展能力為重點,加強業務指導、人才技術支援和項目支持,全面提升安遠縣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能力,致力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重點制定了對口支援五大工作任務:推進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指導和支持安遠農副產品購銷網絡和市場、農資經營服務網絡、日用消費品經營網絡、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等建設,切實解決臍橙等大宗農產品銷售難問題;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指導和支持安遠大力發展農業企業、基層供銷合作社、專業化服務公司、莊稼醫院、農民合作社等,為農民提供從農資供應、測土配方、技術指導、農機服務、統防統治到農產品收購、儲藏、加工、銷售等全程服務;推動特色農產品產業加快發展,支持安遠臍橙、煙葉、生豬、食用菌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在安遠縣設立科研成果試驗推廣應用試驗基地,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加快合作經濟發展,指導支持安遠打造一批融自主經營主體、為農服務載體、合作經濟組織聯合體為一體的新型基層社,通過供銷合作社領辦、龍頭企業帶動等方式,推動農民合作社加快發展,培育一批農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支持人才隊伍建設,依托供銷社系統職業院校、培訓中心、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加強對安遠縣相關人才培訓。
社會
編輯
科技
安遠縣推行科技興縣戰略,認真落實知識分子待遇政策,在全社會營造起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氣。鼓勵發明創造,鼓勵智力參與分配,鼓勵科技人才承包、創辦企業,為經濟建設服務。圍繞糧食、果業、食用菌、生豬等產業興辦農民夜校,推廣農村實用技術,實施星火計劃和農民知識化工程,一批鄉土拔尖人才脫穎而出,以糧食、果業種植為主的實用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以農業、醫療、水利科技骨干為主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至2005年全縣有科技人員5614人,比1986年增長26.3倍;高級職稱人數從無到有,發展到232人;中級職稱1655人,比1986年增加1631人,初級職稱3727人,比1986年增加3546人。
醫療
醫療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城鄉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建立了以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女兒童醫院、縣疾控中心和鄉鎮醫院為主體的縣、鄉、村醫療服務網絡,開展全民健身計劃,實施兒童計劃免疫,積極防治業病、地方病,提高醫技水平,推行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2005年,全縣擁有醫生225人,病床419張,分別比1986年增加22%、18.4%。
文化
編輯
安遠文化底蘊深厚。明朝大學士安遠縣知縣宋濂在安遠開風氣之先,其倡導的儒雅、好潔、自信、篤學、好客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安遠九龍嶂是贛南采茶戲發源地。明朝中期,安遠茶農在茶葉生產、貿易過程中創作了集歌舞于一體的采茶燈,清代中后期逐步發展成為贛南采茶戲,廣泛流傳于贛南和周邊省市。1979年贛南采茶戲被拍攝成彩色戲曲影片《茶童戲主》。傳統劇目《睄妹子》、《補皮鞋》、《釣拐》、《老少配》歷演不衰,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第一批非物質史化遺產。21世紀初,安遠縣采茶文化迎來繁榮的春天,先后整理創作出采茶扇舞、采茶健身操等采茶文化產品。
楹聯文化厚積浦發,中國第五個、江西省首個“中國楹聯之鄉”的安遠,處處彌漫著濃濃的聯韻,構筑起安遠國學文化的家園;南鄉大堂音樂流傳于安遠南部,是一種源流失考的在紅白喜事上吹奏的佛教音樂,喜則歡快、明亮、悠揚,哀則凄切、悲涼、憂傷;有200多年歷史的五節瑞龍,地方色彩濃郁,給人民帶來美好的祝愿;原建于北宋紹圣四年的無為寺塔六面九層62米,巍峨挺拔,高聳入云,見證了安遠佛教文化的繁榮;鶴子郭氏汾陽堂簡樸大氣,雄渾厚重,是安遠具有秦漢時代建筑風格的古建筑,永鎮長廊瓦橋凝結了安遠先民杰出智慧和高超建造技藝;東生圍、丹林圍、恒豫圍等一批客家古代圍屋體現了客家建筑的獨特風貌,被稱為漢代塢堡活化石??h內尊三圍革命遺址是土地革命時期唯一以客家圍屋作為戰場工事的歷史遺存。紅色的土地處處展現著安遠人民勤勞、勇敢、智慧、自信的精神風貌。
教育
編輯
至2005年,全縣辦有幼兒園24所,小學171所,初中1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完中3所,職中1所,幼兒學前入園人數13819人,在校初中學生20318人,在讀高中學生5987人,與1986年相比,分別增長34.8%、37.8%和16.6%,縣內普通中學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既鴥却笾袑T盒?/span>8956人。
旅游
編輯
安遠境內主要景點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安遠三百山景區(9張)
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蓮花巖、無為塔、龍泉湖、永鎮橋、永清巖、燕子巖等。其中東江源頭三百山是江西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北有廬山、南有三百山”之稱,山內瀑布眾多,有獨特的原始森林景觀,三百山虎崗溫泉群水溫高達75℃。
東生圍
安遠縣境內遺存大量具有客家特色的房屋——圍屋,其中最為出名、保護最為完善的是鎮崗鄉的東生圍、磐安圍以及革命遺址尊三圍,三處均為方形圍屋,比圓形圍屋有著更為悠久的歷史。其中,東生圍俗稱老圍,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安遠縣城南20公里的鎮崗鄉老圍村,該圍屋長94米、寬73米,它是集祠、家、堡于一體,是國內目前留存下來最大的方型圍屋,堪稱安遠最有標志性又最有滄桑感的人文景觀。它是由當地大財主陳朗廷建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同治七年(1868年)全面竣工。東生圍是贛南圍屋中的典型代表。它的外墻全磚結構、圍內室外鋪地全部用卵石、實心炮樓做法獨特,為客家圍屋中僅有,是研究贛南圍屋類型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被稱為“東方古堡”。
半天塘古瓷窯遺址(古文化遺址)
半天塘古瓷窯遺址,位于鎮崗鄉高峰村半天塘。建于明朝時期。分布于半天塘村的碗窯下、楊梅溪、曬禾坪、架子背四個地點,有五座古窯,均為斜坡式龍窯,遺物堆積層厚1.5至3米,面積約12000平方米。燒制青色、白色、褐色釉瓷,碗窯下窯還燒制青花瓷,各窯燒制的器物多為生活日用瓷、白釉瓷多以水草、菊花瓣、梅花、蔓草紋為主,青花瓷碗、碟等器皿飾有太極,坎卦紋和“福、祿、壽”等吉祥語,燒制多采用疊燒法。1983年12月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越國世家宗祠
《越國世家》宗祠,位于安遠縣長沙鄉筼筜村,始建明成化丁亥年(1467),明萬歷、清康熙、乾隆、宣統和民國曾6次修整和增建,宗祠由門樓和三幢廳組成,門樓為硬山頂單昂建筑。底平面長8.9米。寬3.8米。三幢廳由前、中、后三幢廳堂組成??v深43.3米,內寬9.4米。前幢廳內有木匾二塊,一是清道光三十年立的“圣旨”匾,二是清代詩人鐘元弦手書“畫獲遺輝”匾,門樓左側7米處有一建于乾隆五年的二柱,無樓式石牌坊,高4.68米,24米,2004年4月有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盧氏宗祠
石口盧氏宗祠位于鳳山鄉石口村,始建于明代,清代擴建。解放后盧氏村民集資又進行過修葺,宗祠磚木結構,風火墻,歇山頂。祠為一進三廳,內有天井,上廳十柱承托梁架,兩側建有廂房,廳正面的樓閣三斗拱承托出檐。面寬廣40米,進深100米,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是安遠縣現存最大的客家宗祠。2013年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范圍為宗祠四周20米。
蓮花巖
蓮花巖位于車頭鎮車頭村蓮花小組,是安遠縣重要的游覽、避暑之勝地。明隆慶年間(1567~1572)知縣周昶命僧明慧建新佛宇,題日“蓮巖洞天”,并留下“巖虛天構宇,洞古佛留龕,石壁高連漢,天泉直瀉潭”之佳詩句。佛宇依巖而建,樓廊飛檐從巖中懸出,在蒼松翠竹簇擁下,更顯幽雅飄灑、絢麗,內樓設神龕,置觀音坐蓮佛像,神態端莊慈祥,佛宇前建有書屋一幢,供游客歇息,巖東側有一天然石塔,巖前有一古時相傳每日出米,夠供僧客膳食,因僧貪心鑿大其孔,乃出礱糠三年而止的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