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境南部,臨汾地區東北、太岳山東南麓,地處臨汾、晉城、長治三市交界,總面積1967平方公里。安澤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定居,是大禹分九州之冀州治所。西漢設立縣治,取北部的“安吉”和南部的“澤泉”兩地名的首字稱“安澤縣”。這里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故里、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省級森林公園、全國連翹生產第一縣和煤炭資源大縣。山西第二大河、唯一的一條無污染河流——沁河,縱貫境內109公里。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礦產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安澤工農業發展夯實了先天基礎。著力于發展農業,煤炭業。政區位置編輯
安澤縣 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東部,太岳山東南麓,處在臨汾、晉城、長治三市交界,東與屯留縣、長子縣毗鄰,西與古縣、浮山縣交界,南與沁水縣接壤,北與沁源縣相連,南北長約65公里,東西寬約45公里,309國道和326省道縱橫全境。
人口面積編輯安澤縣 總面積1967平方公里,轄4鎮3鄉1社區,103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總人口82553人。其中:男性43932人,女性38621人;非農業人口19438人。城鎮人口27643人。
人文歷史編輯
安澤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定居,是大禹分九州之冀州治所。春秋時屬晉,戰國屬趙,西漢設立縣治,魏晉南北朝之后歸河東道、平陽府管轄,當時取北部的“安吉”和南部的“澤泉”兩地名的首字稱“安澤縣”。又因其居霍山太岳山之陽,故又稱之“岳陽”。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論家、教育家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就誕生在這里,這里也是戰國名將冀缺、郤芮一門“五夫三卿”的棲身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后有1300多名荀鄉英雄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太岳行署、太岳軍區司令部、太岳軍區政治部、太岳兵工廠、太岳新華日報印刷廠都曾駐扎安澤;劉少奇、鄧小平、朱德、陳賡、薄一波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這里生活和戰斗過。尤其是1942年4月26日,鄧小平同志在安澤的石槽親自召開“石槽會議”,做出了“開辟和鞏固、建設岳南根據地,迅速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改造基層政權,組建人民武裝自衛隊和民兵,發展地方游擊隊”的重要指示,決定了轉變岳南局勢的大政方針。2007年,安澤在全省首家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證為中華“千年古縣”。氣候條件編輯安澤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素有“北國小江南”之美譽。海拔間于750—1500米之間,處在東經112°5′—112°35′、北緯35°35′—36°30′之間,全年平均日照為2246.1小時,日照率為51%,年平均氣溫為9.4℃,年平均降水量為539.1mm左右,高于臨汾市平均值80mm,空氣相對濕度66%,全年無霜期172天左右,形成了安澤獨特的小氣候。礦產資源編輯
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石灰石、石膏、方解石和煤層氣等。全縣煤炭資源面積達1944平方公里,貯量達240多億噸。其中正在開發的唐城上莊、三交一帶約40平方公里貯煙煤,屬太原組及山西組地層,計5層,總厚6.2米,一般距地表200~500米,灰分在11-12點,熱量為8500大卡,含硫量低于0.4%,系優質主焦煤。尚未開發的縣城以南1904平方公里系2#、3#、9#、11#貧煤或無煙煤,一般距地表200~800米,灰分6-23%,熱量為7500-8500大卡,含硫量低于0.5%,屬貧瘦煤或貧煤(系優質電煤)。唐城鎮上莊后嶺底貯藏或出露鐵礦,面積約1.4平方公里,貯量約100萬噸,地表出露厚度1.5~2米,含鐵量46~52%,含錳7~8%。良馬鄉劉家溝紅色砂巖層中發現方解石,經勘察探明礦床如龍脊裸露,長3000米,寬5~10米,初步預測貯藏量在10萬噸以上。經化驗含氧鈣率和純度及多種元素均達到國家化工和建筑業用標準。唐城鎮上莊村一帶貯藏瓷土,前嶺底北坡質優,上世紀 70年代曾有陶瓷廠開采燒制多種瓷器。冀氏盆地有煤層氣蘊貯。安澤煤層氣貯量多達4400多億立方米,有待進一步開發。
水利資源編輯安澤縣 水資源豐富,總量達1.9億立方米,現年平均用水量326萬立方米 (其中地下水174萬立方米),占當地水資源量的1%。較大的河流23條,小泉小水145處,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500立方米。黃河一級支流、山西省第二大河、唯一一條無污染河流——沁河,由和川鎮議亭村北入安澤境內,至馬壁村南出境,縱貫全縣南北109公里,較大支流有東洪驛河、藺河、大黃河、李元河、第五河、義唐河、孔村河、王村河、泗河、蘭河、石槽河、馬壁河等。天然徑流量1.967億立方米。水質主要為重碳酸鹽質水,屬適度硬水。全縣地下水資源總量6836萬立方米,屬低礦化度淡水。多分布于沁河及各支流兩岸一二階地下,潛水距地表5-250米不等??h城自來水廠年供水量60萬噸,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基本實現全覆蓋。
土地資源編輯安澤 境內地形依據地貌不同可分為低中山區、低山區、丘陵區、溝川區四大主體地貌單元,土地資源豐富。全縣耕地30.7萬畝,占17.6%;林地14.8萬畝,占50.5%;草場96.8萬畝,占32.9%;城鄉工業交通建設占地5.3萬畝,占1.8%;水域3.2萬畝,占1.07%。土壤類型按形態特征分為褐土(98%)和草甸土(2%),耕種土壤按土壤質地分為壤土(占耕地面積的82.5%)、砂土(占耕地面積的5%)和粘土(占耕地面積的12.5%),有機質含量5—28g/Kg,平均11.4g/Kg,全氮0.65—0.85 g/Kg,平均0.748g/Kg,有效磷10.8—50 mg/Kg,平均15mg/Kg,速效鉀95—140 mg/Kg,平均111mg/Kg,PH值7.8—8.4。
林業資源編輯全縣 有林總面積達198萬畝,林木覆蓋率達67.2%,居山西省第一位,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省級生態示范縣,擁有五個省級森林公園(麻衣寺、黃花嶺、青松嶺、安泰山、趙圪堆)和一個以落葉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森林生態系統為保住對象的省級自然保護區(紅泥寺自然保護區)。森林蓄積量達到401萬立方米,人均50立方米。全縣境內擁有木本植物250余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喬木樹種100余種;草本植物近1000種,其中有藥用價值的多達400余種,尤其是野生連翹面積達150萬畝,蘊藏量達400萬公斤,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野生動物218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金錢豹、紅尾狐等珍禽異獸10余種。廣袤的森林中還蘊藏有松蘑、草磨、木耳、羊肚菌等菌類物質,全縣林業總產值6400萬元,人均林業收入800元。
著名人物編輯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趙國郇(今山西臨汾市安澤縣)人,一說今河北邯鄲人。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華夏族(漢族),東周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后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旅游編輯安澤景色優美,風光秀麗,著名景點有青松嶺、黃花嶺、荀子文化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