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縣位于陜西省東北部,處于關中平原與陜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是關中與陜北的咽喉要地,因境內白水河而得名。白水縣地處東經109°16′~109°45′,北緯35°4′~35°27′之間,全縣總面積98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萬畝,轄10鎮。東隔洛河與澄城縣相望,南接蒲城縣與五龍山相隔,西接銅川市郊區和渭北黑腰帶相連,北以黃龍、雁門兩山為界,與宜君、黃龍、洛川三縣毗鄰。
自然環境編輯區域位置
白水縣,位于陜西省關中東部,渭河盆地北沿,橋山、黃龍山之南,洛河之濱。北緯35°03′46″~35°47′09″,東經109°16′27″~109°45′52″之間。北以黃龍山(又名梁山)、雁門山(橋山山脈,又名暗門山、秦山、北秦山、馬蘭山)為界與黃龍、洛川、宜君3縣相依;南至兩賢廟、東南至龍山與蒲城為鄰;東隔孔走河、洛河與澄城相望;西至白石河與銅川市接壤。城與各地距離:距蒲城縣城25公里,黃龍縣城45公里,洛川縣城105公里,宜君縣城80公里,澄城縣城45公里,銅川市城區60公里。距渭南市區85公里,距省城西安165公里。
地形地貌
白水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由于洛河及白水河各支溝的切割,境內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山少溝多,溝壑密度1.48kmm/km,溝壑面積占白水縣面積的51.8%。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大楊、史官、堯禾、北井頭、雷村等5個大小不規則的原區組成。西端最高海拔為1543.3米,東南洛河邊最低為446米。洛河以北從北向南地面傾斜坡度為10~22‰;洛河以南大致從西向東傾斜坡度為12~18‰。地貌類型可分為基巖中、低山區,山前洪積扇裙,黃土原和河谷階地4種類型。
氣候特征
白水縣受地形復雜的影響,境內氣候差異很大。年平均太陽總輻射128.13千卡/厘米·年,優于同緯度的華北平原及關中盆地(總輻射較渭南、宜君偏多1.41千卡/厘米·年和3.85千卡/厘米·年);年平均氣溫11.4℃,年平均降水量577.8毫米,且分布不均勻,變率較大。年濕潤指數0.50,大陸度59.8%。白水縣為南溫帶濕潤氣候區。白水的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漫長,干燥多風;春季升溫快,干燥,多冷空氣活動;夏季氣溫高,濕度大,多陣雨性降水;秋季降溫快,陰雨潮濕。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白水縣水資源貧乏,地表水(含年平均降水與徑流量)較少,地下水不豐。地表水徑流量為3539.23萬立方米,平均年徑流深36.1毫米,徑流系數為0.062,年徑流模數1.14升/秒平方公里。徑流量年人平均163.9立方米,每畝平均39.7立方米。降水與徑流在時空分布上不均,年際變化大,西北與東南差異較大。降水量;西北部年均為620.0毫米,東南為560.5毫米,差59.5毫米。
植被資源
白水縣的植物資源有木本植物45科、168個種類,草本野生植物148種,藥用野生植物84種。禾木以刺槐、泡桐、楊樹、松樹、柏樹為主,灌木以野薔薇、連翅、荊條、酸棗為主,草本以艾蒿、羊胡子草為代表群落,經濟林木有蘋果、核桃、柿子、花椒等。白水縣原面基本是以農作物季節性覆蓋為主。
動物資源
白水縣北靠黃龍山和雁門山,境內溝壑多,氣候比較溫和,適應不少動物生長,動物的種類比較多。獸類:驢,牛,騾,豬,羊,狗,貓,兔,貂,野兔,豺,羊鹿,野豬,狐,金錢豹,水獺,獾,豹貓,蝙蝠,刺猬等等。禽類:灰鷺,大雁,山雞,雉雞,野鴿,杜鵑,貓頭鷹,啄木鳥,百靈鳥,家燕,喜鵲,灰喜鵲, 畫眉,麻雀,雕,布谷鳥,鵪鶉,黑鸛等等。
人文環境編輯人口數據
民國初年,由于連年戰禍,人口較前下降,十二年(1923)白水縣人口僅38,744人。后因饑饉、災害以及少醫缺藥,死亡率高等原因,人口自然增長緩慢。二十年(1931),白水縣人口回升到53276人,較十二年(1923)增長37.5%,每年平均凈增1817人。到二十六年(1937),加上難民入境,白水縣人口增至69413人,較二十年(1931)增長30.28%,每年平均凈增2690人。三十二年(1943)白水縣人口又下降到56818人,比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爭初期下降18.15%,平均每年減少2099人。建國后,白水縣人口除1958年到1959年因行政區劃變動(與蒲城合縣)和部分地區劃歸蒲城略有下降外,總的是呈直線上升的趨勢??側丝谟?949年的91900人,發展到1987年的235743人,較前增長1.56倍,每年平均凈增3785人。 2012年,白水縣共有戶籍人口為298055人,其中男性153558人,占51.5%;女性144497人,占48.5%;性別比為106(以女性為100)。常住人口281700人,出生率為8.49‰,死亡率為5.2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21‰。城鎮人口123420人,占41.4%,鄉村人口174635人,占59.6%。
地方習俗
社火是一種大型傳統民間文娛活動,根據雷牙專用以扮社火的紅樓上所刻,翻修年代為“順治九年”(1652)可知清初社火即已盛行。清末至民國時期,每逢春節或廟會,由一村獨演或數村聯合表演,規模愈來愈大。其形式不外高蹺、芯子、鑼鼓、跑馬、劃船之類,迄今幾無變化。但內容則因時而異,民國中期以前多為《郭巨埋兒》、《三娘教子》之類;“七·七”事變后,增添《抗戰到底》等內容;建國后多是《大生產》、《送子參軍》、《抗美援朝》、《夫妻識字》等。鼓舞白水城鄉逢年關有敲老鼓之浴,少數里手邊敲邊舞,名日敲跑鼓,村村如此,遍及全境。另有扇子鼓、對子鼓、小花鼓、十面鑼鼓等,均附于社火、秧歌,不單獨表演。秧歌流行于洛河以北,一種叫老秧歌,一種叫山秧歌,兩者大同小異,均邊扭邊唱,伴有獅子、漂船、跑馬等,前者乃當地久有,形式別具一格,東豐樂村盛行。內容增添耍獅子等形式,唱詞也多系新編。曲牌有《織手巾》、《戲秋千》、《繡荷包》、《十對花》等。
名勝古跡
楊河遺址位于大楊公社楊河村西南約700米處,北臨河川,三面靠溝,暴露面積12畝,先后出土紅陶、灰陶器物及石器等。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古村落遺址。林皋河遺址位于林皋公社林皋河村西北約300米處,東靠村莊,三面臨溝,南北寬150米,東西長350米。遺址內發現房屋遺跡1處,為紅燒土和灰土上下兩層,另有灰坑兩處,深35米,呈圓形,直徑約8米,出土陶器有夾砂紅陶、泥質紅陶、灰陶,多有繩紋、旋紋,系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古村落遺址。湫里廟遺址位于堯禾公社湫里廟村西約50米處斜坡地,東西寬57米,南北長180米,有灰層斷面,文化層清晰,夾有紅、灰陶片,出土文物有石爺(殘)等,系新石器時代古居。 倉頡廟位于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鎮,是國內僅存的為紀念文字發明者——倉頡而建造的廟宇,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并形成一定規模。倉頡廟的建筑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檁,長16米,粗55厘米。
倉頡廟占地17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內南北長140余米,東西寬約為48米。廟東側為史官鄉至孫家山的公路,西邊為一條寬10米,深約2米的溝壑。倉頡廟的三門,是廟內唯一的疊式建筑,下層內涵四窯洞,外開明三門;上層是門樓、南北兩面為雕花木制檐屏通風采光。緊貼三門建有兩座戲樓,這在中國為數眾多的祠廟中,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廟院內古樹參天,有48棵古柏樹,樹齡均已上千年,倉頡廟古柏是我國三大古柏群之一。 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林皋湖位于白水縣城西北20公里處,湖區水面2000余畝,南岸與銅川市為鄰,白銅公路沿湖岸而過,湖區距305省道1.5公里,交通便利。景區有水上快艇、水上飛機、游船、湖畔燒烤及“農家樂”等旅游項目,2009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
交通
民國二十八年(1939),民國陜西省政府為解決西安煤荒,筑成渭(南)白(水)輕便鐵道(俗稱壓車道),通達新生煤礦,全長80公里。民國二十八年至三十六年(1939~1947),民國政府出于政治和軍事的需要,以馬車路為基礎,拓寬路面,先后修建斷頭簡易公路6條,全長45.2公里。建國以后,先后改建、擴建或新建主干公路2條,長32.4公里;地方支線公路8條,長182.5公里;社隊公路普遍加寬,路面等級提高,公路網基本形成,并改建或新建橋梁15座1965年,完成貨運量4.09萬噸,貨運周轉量130.72萬噸公里。1978年,完成貨運量17.16萬噸,貨運周轉量315.34萬噸公里;1983年,貨運量增至25.88萬噸,貨運周轉量增至936.85萬噸公里??瓦\量達到51萬人。 2012年,白水縣公路運輸業完成客運量156萬人次,客運周轉量7895萬人公里;貨運量133.7萬噸,貨運周轉量7290萬噸公里。
教育
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寇侵略,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令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各保設國民學校,到民國三十二年(1943)共設中心國民學校5處,分校3處,國民學校38處,分校140處,共186處。1949年白水解放初,中共白水縣委、縣政府亟視抓教育事業,首先恢復206所初小,9所完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簡稱建國)后,又制訂教育方針,改革教學制度,明確教育思想,強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增設學校,創辦高中,增加教學經費和設備。1983年,白水縣有縣辦完全中學4所。小學學生由1952年的13811人增加為32663人,初中由1952的年465人,到1983年增加為12763人,高中由1952年的無,到1983年增加為1716人。 2012年,白水縣有普通中學19所(其中初中14所),在校學生數19142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數1601人;小學 59 所,在校學生數14208人,小學專任教師數146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9%,初中升學率91.7%,高中升學率95.19%。2012年高考文理兩科類各批次上線人數繼續上升,白水縣一批本科上線361人,比2011年增加34人,二批本科上線達到930人。經濟狀況編輯第一產業
白水縣的農業生產,起始無考。但從發現的古代遺址和文物看,早已在白水這塊土地上從事著農業生產。1958年以前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生產用的石犁和漢代的鐵鏵。1958年和1980年兩次文物普查中,亦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罐中存有谷物的殘跡。到了西漢時期,又易縣名“粟邑”,更說明農業生產已有相當的發展。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知縣劉夢陽撰《白水縣志》(簡稱《劉志》)載:“彭壤宜種五谷,稻、黍、稷、粟、蕎、大麥、小麥、黑豆、小白豆、錄豆、豌豆、江豆、黃豆?!笨梢姲姿嗣褡怨乓詠砭蛷氖乱苑N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建國后,農業總產值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1949年,白水縣的農業總產值75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1.22%;1965年農業總產值169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88.3%;1978年農業總產值231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8.3%; 1983年農業總產值502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65.5%。 2012年,白水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37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6.32億元,林業產值2146萬元,畜牧業產值42918萬元,漁業產值173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246萬元。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糧食總播種面積42.36萬畝,糧食總產量11.79萬噸。其中,夏糧面積20.75萬畝,產量4.46萬噸;秋糧面積21.61萬畝,基本持平,產量7.33萬噸。 2014年,現代農業形勢喜人。栽植新優矮砧蘋果示范園2.2萬畝,蘋果總產達到53.5萬噸,蘋果主產區基本實現果園畝均、果農人均收入“雙萬”目標。成功舉辦了2014北京白水蘋果品牌推介活動,榮獲“中國有機蘋果第一縣”、“國家出口食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榮譽稱號。新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2個。新增、恢復灌溉面積2.49萬畝,解決了3萬人的吃水問題。植樹造林3.9萬畝。旅游商貿繁榮活躍。倉頡傳說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培育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7戶,連鎖經營、信息服務、網上營銷等新型業態初顯成效。非公經濟達到全縣經濟總量的50.15%。
第二產業
民國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之間(1936至1946),白水始有某些現代工業生產手段,先后建成機械和半機械生產的煤礦7個、水泥廠1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12個行業(小煤窯未計入),從業者共1199人,其中1954年組織起生產合作社2個、供銷生產社1個、生產小組19個,共計334人,占總人數的28.3%;其余于1956年實現合作化,并合組建社,成立各種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1個。1956年手工業總產值75.1萬元,比1955年凈增24.6萬元。1978年,鄉鎮工業由1975年的101個增至747個,總產值367.93萬元,實現利潤59.6萬元,白水縣工業總產值計達1459萬元,比1975年增長40%以上。198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844.51萬元,實現利潤211.15萬元,交納稅金44.66萬元,縣辦全民工業、集體工業增至29個(全民20個、集體9個),職工3958人。1983年比1978年,煤炭增長57.41%,水泥增長51.72%,磚增長2.1倍,硫酸增長46.37%,日用陶瓷增長33.2倍,酒增長4.12倍,眼鏡增長1.44倍,菜刀增長58.69%。2012年,白水縣工業增加值完成16260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223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332333萬元,實現工業銷售產值312035萬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3555萬元,實現利潤12903萬元,實現利稅總額10217萬元,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3.8%。
第三產業
民國,白水縣有私商432戶,從業人員1050多人。1958年至1960年,白水進行商業體制改革,合并機構、政企合一,把基層供銷社和人員、資產、流動資金下放給人民公社管理,進行大購大銷,實行商品分級管理,并關閉自由市場。1961年至1965年,調整商業管理體制,恢復和建立專業公司,開放集市貿易,調整農副產品收購政策,實行憑票證供應、分配的政策;1961年為配合國家貨幣回籠實行高價出售商品政策。1983年,白水縣社會商品零售額3,691萬元,比1952年零售額207萬元增長17.8倍,比1978年的2839萬元增長26.4%;商業純銷售額4106萬元,比1978年純銷售額2650萬元增長54.8%。國營商業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321萬元,占白水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36%;供銷商業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761萬元,占白水縣社會商品零售額47.6%;集體及個體商業零售總額609萬元,占白水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6.4%。 2012年,白水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8533萬元。其中:城鎮零售總額89282萬元,鄉村零售總額59251萬元。按規模分,限額以上企業零售額完成49274萬元;限額以下企業零售額完成99259萬元。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完成126176萬元;住宿業餐飲業零售額完成22357萬元。 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66.3億元,比2013年增長8.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2億元,增長26.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9.1億元,增長14.2%;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37億元,增長1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824元,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18元,增長13.9%
社會事業
衛生
南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白水即設醫署,稱“醫學”。醫學設訓科1人,掌白水縣醫務政令。明設惠民藥局,清雍正九年(1731)設醫學訓科,后裁于何時無考。民國十三年(1924)始設衛生助理員1人,隸縣政府第一科(民政科),管禁煙、防疫事務。二十五年(1936),衛生助理員歸教育科。
白水夜景建國初,縣政府民政科設專人主管衛生。1951年成立文教衛生科,設衛生專職干部1名,區設文教衛生助理員1名。1957年文、衛分設,成立縣衛生科,至1959年元月白、蒲、澄合縣乃撤。1961年復縣制,9月成立文教衛生局,1964年又分設衛生局,“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癱瘓。1971年,衛生工作由縣革命委員會生產組兼管,1972年恢復局制。1973年再與文教局合并為文教衛生局,1974年又分設衛生局,后無變更。局設正副局長各1人,干事3至5人。局下轄防疫站、婦幼保健站、縣醫院、中醫醫院、各地段醫院和各公社衛生院。 2012年,白水縣擁有醫院、衛生院17個,擁有床位數 522 張,衛生技術人員1170人,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累計參保4291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191652人,白水縣參合率97.5%。啟動縣級公立醫院藥品“三統一“工作,藥品使用率為100%。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藥品配備率、配送率、使用率、回款率均為100%。
科技
1978年白水縣科技局成立后,當年6月即協辦同縣委組織部、民政局聯合對自然科學技術人員進行普查,歷時一個多月,查清白水縣共有自然科學技術人員786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單位的539人;高箐學校畢業的141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214人;專業不對口、改行、用非所學的111人。1980年,科委對白水縣158名閑散科技人員中的57人作安排,計合同工2人,副業工13人,民辦教師24人,社隊科研站及醫療站18人。1983年錄用閑散科技人員6人,調整歸隊6人。1983年,白水縣共套改、評定、晉升科技人員207人,其中工程師11人,統計師1人,主治醫生16人,農藝師6人,畜牧獸醫師1人,助理工程師59人,助理經濟師4人,助理農藝師14人,助理畜牧獸醫師8人,助理農業經濟師1人,農業技術員21人,畜牧技術員5人,其他技術員60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白水縣科技人員精神煥發,各學會開展學術交流,促進了工農業技術引進和革命,成果迭出。建國后白水縣科技成果17項中就有15項是三中全會以后的,在省以上專業雜志發表的14篇學術論文中屬三中全會以后的就占12篇。 2012年,白水縣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洞罄竽J桨姿茝V區建設》項目被市科技局列為示范縣,扶持資金55萬元。向部、省、市申報《有機蘋果關鍵技術集成》、《蘋果冷鏈物流與質量安全控制追溯體系示范》、《伊星秦川牛飼養管理技術》、《紅薯淀粉制品生產加工技術研究》等9個科技項目,其中被省科技廳立項3項;被市科技局立項4項。 民生2014年,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辦實事、解難題、強保障,社會各項事業較快發展。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資8.6億元。建設各類保障房6180套??偼顿Y8億元、年度投資4.5億元的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有序實施??h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穩步推進。白水縣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教育均衡發展暨“雙高雙普”縣創建通過市級驗收,被評為全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先進縣,白水中學被授予省級示范學校。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扎實開展,大型秦腔現代劇《金果夢》獲省級優秀劇目。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新增城鎮就業5765人,新合療惠及21萬人次,新農保發放3萬余人,1.7萬人享受老齡補貼,2.35萬人享受城鄉低保,1.45萬人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