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區,廣州市市轄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市區(老城區)東部,東到玉樹尖峰嶺,吉山獅山,前進深涌一帶,與黃埔區相連;南到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西從廣州大道、楊箕、先烈東路、永福路、沿廣深鐵路方向達登峰,與越秀區相接;北到筲箕窩,與白云區和黃埔區相接,總面積96.33平方千米,戶籍人口69萬(六普)。天河區是廣州市新城市中心區,位于廣州市新中軸線上,是廣州市東進軸與南拓軸交匯點。轄內各種交通資源高度聚集,擁有地鐵、快速公交系統(BRT)等多層次城市交通體系,承擔廣九線的廣州火車東站也坐落在此。廣州市標志性建筑中信廣場、廣州國際金融中心(西塔)和廣州大劇院、廣東博物館等重要文化設施均在區內。石牌-五山一帶,集中著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全國六運會、九運會和2010年亞運會主賽場及開、閉幕式舉辦點都在此。
轄區歷史
天河區早在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居住活動。1957~2002年,在區東北部的飛鵝嶺和龍洞村,都先后發掘和拾獲新石器和陶器。吉山村發現有東漢時期的墓,沙河頂發現有西晉時期的墓葬。唐朝貞觀年間龍洞村建有廟宇,南宋時期各村基本形成。村民的先祖都是從中原南遷而來。建國前,轄區基本上屬番禺縣。建國后,轄區隸屬曾多次變更。1973年10月至1985年5月建區前,轄區全部歸屬廣州市郊區。1985年5月24日,天河區從廣州市郊區分出成立,成為廣州市轄行政區。建區時,建置只有沙河街、五山街、員村街、車陂街以及沙河區鎮(含同和鄉、京溪鄉)、東圃區鎮。當時面積102.5平方公里,人口20.04萬。此后轄區范圍曾多次調整。1987年9月,同和鎮(由同和鄉和京溪鄉組成)劃歸廣州市白云區管轄。1992年4月,楊箕村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1994年3月,原代管的柯木塱和漁沙坦兩村從市農工商聯合總公司鳳凰農工商公司劃歸天河區。1994年8月,沙東村二隊自然村)又從東山區劃歸天河區。2000年9月,原屬市新塘農工商公司的新塘、沐陂、凌塘、玉樹4條行政村移交給天河區。隨著天河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近郊鄉村逐漸改設行政街。1991~2000年,先后成立8條新街。2000年底,天河區轄有沙河、五山、車陂、員村、石牌、登峰、天河南、林和、沙東、興華、棠下、獵德、冼村、天園共14個行政街和沙河、東圃2個鎮。
行政區劃
天河區天河區轄21個街道(五山、員村、車陂、沙河、石牌、興華、沙東、林和、棠下、獵德、冼村、天園、天河南、元崗、黃村、龍洞、長興、鳳凰、
前進、珠吉、新塘),共有22個街道辦事處和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河科技園、天河軟件園(均為天河區政府的派出機構)。
人口編輯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天河區常住人口為1432431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02978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02644人,增長39.10
%,年平均增長率為3.36%,分別比全省、全市的年均增長率快1.46和0.88個百分點,與上一個十年(1990-2000年)的9.94%相比,增速放緩6.58個百分點。天河區占廣州市常住人口的比重由五普時的11.16%上升至11.28%,總量在全市排第四,位于白云、番禺、海珠之后。天河區作為全市的中心城區,隨著CBD建設及產業退二進三的推進,人口規模得到有效控制。
經濟概況
八五計劃期間經濟發展情況
天河區“八五”計劃1991~1995年)期間,天河區以工業的快速增長為主要推動力,以房地產為突破口,以房地產業和商貿業為重點,實現天河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1995年,天河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33.58億元,完成“八五”計劃的114.03%,比1990年增長4.7倍,年均遞增41.59%。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七五”期末的28.59:28.83:42.58調整為“八五”期末的5.95:30.74:63.30。工業已初步形成電子、通訊器材、精細化工、生物制藥、汽車修理、機械制造、建材、紡織、制鞋和彩印等行業的規模生產。天河區共有年產值超千萬元的工業企業47家。工業總產值達31.62億元,年均增長45.15%。第三產業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迅速發展。商貿業抓住城市中心東移的機遇,得到較大發展。到“八五”期末,天河區商業總面積達10.3萬平方米,是“七五”期間的兩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8.60億元,年均增長31.43%。房地產開發與建筑業,從“八五”的中期開始,到“八五”期末,已成為天河區經濟支柱之一。五年中商品房竣工面積52.67萬平方米,為原定計劃指標的4.68倍。農業總產值3.1億元,年均增長2.03%;農村經濟總收入55.6億元,年均增長48.97%。其中鄉鎮企業總收入達52.39億元,年均增長51.91%。外向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外貿出口總值1.978億美元,年均增長70.8%。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0億美元,完成“八五”計劃的104.7%。1995年底,外資以港澳地區為主發展到18個國家和地區,初步形成對外開放的整體格局。財政收入達2.84億元,完成計劃的144.23%,年均增長40.57%。城鎮職工年人均工資和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分別為8708元和9831元,平均增長率分別為21.94%和26.42%。農村生活已進入小康,1995年通過了省政府組織的“農村小康達標驗收”。城市居民居住條件與生活設施有了明顯改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均在“八五”計劃規定的控制指標之內。
九五計劃期間經濟發展情況“九五”時期,天河區通過實施科教興區、可持續發展、外向帶動、“三二一”產業結構調整四大戰略,實現“九五”計劃提出的各項主要指標。2000年天河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9.17億元,“九五”期間下同,略)年均增長21.57%;產業結構趨向高層次化。三類產業比例由1995年的5.96∶30.74∶63.30調整為2000年的1.32∶34.53∶64.15;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區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天河軟件園迅速發展。2000年天河科技園完成工業總產值44.16億元,占天河區工業產值的比重達50.87%,年均增長為33.66%;外經貿持續發展。2000年,實現外貿出口總值21091萬美元,年均增長1.29%;實際利用外資11296萬美元,年均增長12.69%;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0年一般預算收入達8.95億元,年均增長為25.84%;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城鎮職工年人均工資18850元,年均增長12.92%;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4012元,年均增長7.34%。
2012年,天河區GDP(地區生產總值)2394.81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1.1%;稅收收入456.93億元,增長29.3%。一般預算收入49.16億元,增長16.2%。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067.65億元,增長11.1%,占GDP比重86.3%。天河區擁有企業地區總部近300家,云集全市三分之二的金融機構和三分之一的律師事務所,服務業呈高端化發展態勢。是年,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等指標均排在全市各區(縣級市)第一位。2012年,天河區推進廣州國際金融城、天河智慧城、天河中央商務區和天河路商圈四大平臺建設。廣州國際金融城起步區征拆工作取得突破,與石東村、車陂村、棠下村簽訂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安置協議;配合市完成金融城起步區城市設計國際競賽和深化設計成果編制工作。天河智慧城管委會獲廣州市批準成立,智慧城概念城市設計經市規委會審議通過;天河軟件園被授予全國首批軟件和信息服務類“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至2012年底,天河中央商務區共有144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并設立183家企業或機構,稅收超億元樓宇達40多棟,其中超10億元的達13棟。打造天河路商圈“火樹銀花”景觀,聘請國際一流策劃機構啟動天河路商圈整體策劃和立體步行廊道、交通組織、重點地段城市規劃的編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