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北部,是科爾沁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旗總面積10256平方公里,人口17.55萬(2010年底),轄16個蘇木鄉鎮,是一個以牧業為主的半農半牧旗。由于自然條件差,土地沙化嚴重,經濟基礎差,結構單一,商品經濟極不發達。農牧民長期過著艱苦的生活。198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縣時,全旗貧困戶占總戶數35%。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巴林右旗 巴林右旗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北部,地處西拉沐淪河北岸,大興安嶺南段山地,東經118°15′--120°05′,北緯43°12′--44°27′。全旗總面積10256平方公里,旗境東西長154公里,南北寬139公里。旗北界與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接壤,南以西拉沐淪河為界與翁牛特旗相望,東與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毗鄰,西與林西縣相連。
地勢地貌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由西北700米向東南400米逐漸傾斜,北部為山地,中部為丘陵,南部為平原區。地處大興安嶺山地與燕山山地交接過渡地帶,海拔高度從1900米逐步下降到400米。
氣候
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4.9℃,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13℃,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2.2℃。年平均無霜期121天,年平均降水量358毫米。年日照為3 000-3 200小時。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11月1 日零時。巴林右旗常住人口為17.55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7.83萬人相比,十年共減少0.28萬人,下降1.57%,年平均下降0.16%。
巴林右旗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9.12萬人,占 51.97%;女性人口為8.43萬人,占48.03%。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3.80上升為108.09。
巴林右旗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59萬人,占14.76%;15-64歲人口為13.92萬人,占79.32 %;65歲及以上人口為1.04萬人,占5.9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8.29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6.26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3個百分點。
巴林右旗居住著回、滿、達斡爾、朝鮮、土家、苗、壯、鄂溫克等民族,漢族人口為9.66萬人,占55.04 %;蒙古族人口為7.65萬人,占43.59%;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 0.24萬人,占1.3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0.36萬人,上升2.86%;蒙古族人口減少0.58萬人,下降2.53%;其他少數民族人口減少0.06萬人,下降0.33%。
經濟
綜述
2012年巴林右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1081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6775萬元,增長6.6% ;第二產業增加值346453萬元,增長18.4% ;第三產業增加值167591萬元,同比增長7.5%。
2013年巴林右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7200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7321萬元,增長4.9% ;第二產業增加值380561萬元,增長11.6% ;第三產業增加值184118萬元,同比增長7.0%。
從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比例由2012年的15.9∶56.7∶27.4調整為16.0∶56.6∶27.4,第一產業比重上升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與上年持平。從增長速度看,第二產業達到11.6%,居三次產業之首,分別高于一、三產業6.7和4.6個百分點;從貢獻情況看,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9%、67.9%和20.2%,第一、三產業較上年上升5.3和6.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12.1個百分點;從拉動經濟增長情況看,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74、6.72和1.89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分別高于第一產業5.98和1.15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2年,巴林右旗全旗耕地面積133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96.2萬畝,比上年增長0.7%,其中:糧豆播種面積72.3萬畝,比上年增長0.7%。糧食總產量達1520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22.0%。
2013年,巴林右旗耕地面積133.6萬畝,糧豆播種面積72.6萬畝,與上年持平。糧食總產量達1750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15.1%。
2013年巴林右旗牲畜總頭數達1928002頭只,比上年同期增長17.9%。其中:大小畜1889236頭只,比上年增長18.3%。年末家畜存欄886690頭只,比上年增長1.3%。初步統計,2013年肉類總產量27707噸,其中:豬肉產量2827噸、牛肉產量9035噸、羊肉產量13500噸、禽肉產量1422噸。牛奶19247噸;禽蛋2100噸;綿羊毛3310噸;山羊絨441噸。
2013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積39.0萬畝,比上年下降4.2%。其中人工造林20.0萬畝,封山(沙)育林9.0萬畝。
2013年水產品產量1900噸,比上年同期增長6.7%。
第二產業
2012年,巴林右旗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27999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2.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0%。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增有減。鋅選礦產品含鋅量45335噸,同比增長7.7%;鉛選礦產品含鉛量39462噸,同比增長12.9%;銅選礦產品含銅量13197噸,同比增長18.8%;原煤157476噸,同比下降43.0%。
2013年,巴林右旗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30805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4%。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增有減?;鹆Πl電量172343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34.2倍;白酒(折65度,商品量)2554噸,同比增長23.4%;服裝15.7萬件,同比增長23.0%;風力發電量12197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13.8%;瓦楞紙箱4528噸,同比增長8.1%;鉛金屬含量42284噸,同比增長7.2%;鋅金屬含量48438噸,同比增長6.8%;包裝飲用水1733噸,同比增長3.8%;銅金屬含量13494噸,同比增長2.3%;水泥960747噸,同比增長0.8%,配合飼料9721噸,同比下降3.4%;鐵礦石原礦213314噸,同比下降41.9%。
第三產業
2012年巴林右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65014萬元,同比增長14.3%。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2969萬元,同比增長14.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2054萬元,同比增長14.5%。
2013年巴林右旗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1374萬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電信業務總量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7%,郵政業務總量674萬元,比上年增長2.7%移動通訊業務總量7000萬元,聯合網絡通訊業務總量3200萬元。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2.8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到1.5萬戶。
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185971萬元,同比增長12.7%。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17384萬元,同比增長13.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8587萬元,同比增長10.5%。
2013年末巴林右旗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09866萬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44859萬元,比上年增長23.6%。各項貸款余額322445萬元,比上年增長61.8%。
2013年巴林右旗財產保險保費收入2027萬元,比上年增長94.6%,賠款支出512萬元,比上年增長63.7%;人壽保險保費收入3432萬元,比上年增長10.3%,人身險賠付金額80萬元,比上年下降了12.1%。
社會 編輯
科技事業
2013年巴林右旗組織開展申報專利4項,鑒定科技成果2項,推廣應用科技項目32項。財政用于科技投入383萬元。
教育事業
2013年巴林右旗共有普通中小學27所,在校生總人數19263人。其中高中3760人,初中5384人,小學10119人,專任教師2174人。
文化事業
2013年巴林右旗建有電視差轉臺1處,電視綜合覆蓋人口達16.1萬人,廣播綜合覆蓋人口達16.92萬人。
社會保障
2013年巴林右旗共有288個企事業、機關參加了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7474人,其中:城鎮職工19576人,城鎮居民27898人,巴林右旗共有195個企事業單位參加了養老保險,參加統籌人員達到17429人。
巴林文化
巴林右旗有新石
巴林右旗
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文化遺存。截至2003年,探明這個旗境內古代文化遺址20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自治區級保護單位1處,市級保護單位7處。截至2003年,已經被確認的館藏文物有:國寶文物4件,占內蒙古全區國寶文物的30%,國家一級文物262件,占全區一級文物的41%。各時代古錢幣8萬余枚,遼代錢幣多種,如“天祿通寶”為珍品。其中館藏的紅山玉器、遼代文物具有獨特的史學研究價值。
巴林右旗文物基本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遼文物”;第二部分為“史前文化文物”;第三部分為“民族民俗文物”。
“遼文物”:通過遼代州城遺址、皇陵及契丹貴族墓葬出土的精品文物,展示了遼契丹皇室及貴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喪葬習俗等遼文化。陳列中以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的鳳銜珠銀鎏金法舍利塔、精美的瓷器、各種絲織品;遼慶陵陪葬陵出土的“太叔祖哀冊文”、“宋魏國妃墓志銘”等契丹文、漢文六合墓志等珍
巴林雞血石
貴文物為亮點。
“史前文化精品文物”:通過那日斯臺等史前文化遺址出土的精美玉器、石器,展現出新石器時代的西拉沐淪河流域遠古先民們的識玉、制玉、尚玉,以玉為尊的神秘習俗和精堪的制玉工藝。
“民族民俗文物”:陳列了巴林王服裝、康熙龍袍 ;蒙古貴族服飾;清代瓷器;蒙古族生活用品等珍貴文物。展示了巴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