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瑤族自治縣,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圣地”,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于廣西西北部,與百色、田陽、田東、平果、大化、東蘭、鳳山、凌云等市縣毗鄰。 全縣總面積1971平方公里,聚居著瑤、壯、漢等12個民族,2012年巴馬縣總人口27萬人,縣城建成區面積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6萬人。巴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土地顯得很珍貴。據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巴馬百歲以上壽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都居世界五個長壽區之首。 巴馬是“中國香豬之鄉”。2005年,巴馬香豬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巴馬瑤族自治縣舊名萬岡縣,民國24年(1935年)元月建置,駐地在定馬鄉巴馬村(今巴馬鎮)。巴馬地域,據史料記載,秦統一前,境地屬古百越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出兵統一嶺南地區,巴馬境地屬桂林郡。漢初,隸屬南越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置九郡,巴馬境地以盤陽河為界,河以北屬定周縣地(治所今宜州市),河以南屬增食縣地(治所今田陽縣),同屬交州郁林郡。三國因之。晉朝大興元年(公元318年),置晉興郡,巴馬境地屬晉興郡增翊縣。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隸屬郁林郡宜化縣。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嶺南道分東道和西道,在邕管境內的少數民族地方設置羈縻州、縣垌。在縣境地東南部始設置羈縻恩城州(治所在今那桃周舊村),其余境內大部屬羈縻歸樂州,同隸屬邕州都督府。北宋初年,仍沿唐制,施行“以夷治夷”的土司制度。崇寧五年(1106年)巴馬境地北部置羈縻文州,后置紹南寨、思陽縣(州、寨、縣治所在今盤陽一帶),屬慶遠府(今宜州市);境地南部置羈縻上隆州(治所在今燕洞),屬橫山寨(治所在今田東縣),隸屬邕州(治所在今南寧市)。元襲,文州屬湖南道思州民安撫司,上隆州屬田州路。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東蘭知州歸附,省文州入,巴馬境地北部屬東蘭州地,南部屬田州府。嘉靖七年
生活貼近自然(1528年),王守仁撫定田州,降田州府為州治,因分州地置十九土巡檢司,在巴馬境內的南部諸地置岜馬、萬岡、篆甲(今甲篆)、下隆(今平林至大化乙圩一帶)、砦桑(今局桑)土巡檢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哨,巴馬境地北部哩喇哨(今盤陽一帶)、泗茍哨(今鳳凰一帶),改屬東蘭州,同屬慶遠府。光緒元年(1875年),田州改土歸流,設置恩隆縣,巴馬境地原屬土田州的上隆、下隆、篆里一、二、三都(今那桃鄉)劃歸恩隆縣管轄,恩隆縣治設于燕洞圩(光緒五年縣治遷至平馬圩);余下的篆里四都(今巴馬)、龍篆三里(今甲篆)歸百色同知,同屬百色直隸廳。民國初期,巴馬境地分屬鳳山、田東和百色縣。巴馬地置邊陲,大革命時期起,這里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之一。1934年冬至1935年初,國民黨廣西省當局出于鎮壓革命需要,以“開化邊民,施政便利”為由,設立萬岡縣,縣治在定巴鄉巴馬圩;轄境系原鳳山縣的盤陽、鳳凰鄉,百色縣的定馬、月篆、所略、百羌鄉,田東縣的巴品、仁德、燕樂、洪都、羌桂、靈歧、鳳橋、鵝橋、羅賢等鄉;1935年6月,增轄原鳳山縣的福邦鄉,共計16個鄉,137個村(街)。1949年12月1日,萬岡縣解放,境地、縣治襲舊萬岡縣不變。1953年4月23日,政務院正式批準,裁撤萬岡縣。裁撤后,月篆、所略、福邦歸鳳山縣管轄;鳳橋、鵝橋、百羌歸田陽縣管轄;西山、盤陽、定馬、鳳凰歸東蘭縣管轄;羅賢、仁德、巴品、羌桂、靈歧、洪都、燕樂歸田東縣管轄。1956年2月6日,成立巴馬瑤族自治縣,縣治在巴馬街,1956年12月,屬桂西壯族自治州百色地區。1958年1月百色地區改為百色專區,巴馬亦屬百色專區管轄;1965年5月巴馬縣改屬河池專區管轄;1971年改屬河池地區。2002年6月,河池地改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屬河池市管轄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東臨大化瑤族自治縣,西鄰百色市凌云縣、右江區,南與平果、田東、田陽縣接壤,北與東蘭、鳳山兩縣交界。地處云貴高原向桂中平原過度的斜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大多在500—800米之間。石山地占30%,土山地占69%,水面占1%。巴馬屬南亞熱帶至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日照總時數1531.3小時,年均氣溫18.8℃—20.8℃,全年無霜期338天,年均降雨量約1600毫米,相對濕度79%??諝庵胸撗蹼x子含量豐富,據檢測,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米最高達20000個以上,比一般內陸城市高出幾十倍。
行政區劃編輯1987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7]185號):將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板蘭鄉全部,東山、鳳凰、羌圩三個鄉的十七個村劃歸大化瑤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辦公廳1988年3月30日《關于大化瑤族自治縣行政區域范圍的補充通知》確定的行政區域: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板蘭鄉全部,鳳凰鄉的那色、京屯、巴、追、巴巖等4村,東山鄉的弄冠村,羌圩鄉的羌圩、坡馬、艾圩、洪籌、那良、古龍、東杠、健康等8村,乙圩鄉的乙圩、常吉、常懷、果好等4村劃歸大化瑤族自治縣。2000年,巴馬瑤族自治縣轄1個鎮、11個鄉:巴馬鎮、燕洞鄉、甲篆鄉、那社鄉、所略鄉、局桑鄉、西山鄉、平洞鄉、東山鄉、鳳凰鄉、那桃鄉、百林鄉。2003年巴馬瑤族自治縣行政區劃一覽(1個鎮、11個鄉:巴馬鎮、燕洞鄉、甲篆鄉、那社鄉、所略鄉、局桑鄉、西山鄉、平洞鄉、東山鄉、鳳凰鄉、百林鄉、那桃鄉)巴馬鎮轄:城東、城中、城南、城北4個居委會;巴馬、巴發、巴廖、設長、盤陽、法福、練鄉、坡騰、巴定、賜福、那壩、龍洪、介莫、元吉14個行政村。燕洞鄉轄:龍甲、交樂、龍鳳、龍田、同合、賴滿、燕洞、龍威、新力、洪晚、子帽、巖廷12個行政村。甲篆鄉轄:百馬、拉高、甲篆、那門、松吉、平安、坡月、民山、仁鄉、興仁、好合11個行政村。那社鄉轄:東烈、大洛、那社、公愛、那乙、那勤、祥蘭7個行政村。所略鄉轄:所圩、坡幫、料鄉、甲略、坡晚、福鄉、平六、六能、龍鳳、尚勤、弄中、百九、弄陽、弄神14個行政村。局桑鄉轄:局桑、彩鄉、力那、浪因4個行政村。西山鄉轄:福厚、合樂、巴納、弄友、加而、干長、拉林、弄京、林覽、卡才10個行政村。平洞鄉轄:弄峰、弄烈、弄林、坡林、勤蘭、戈賢6個行政村。東山鄉轄:卡橋、江團、優雅、弄謨、三聯、文錢、弄山、長垌8個行政村。鳳凰鄉轄:長和、德納、鳳凰、那朝4個行政村。百林鄉轄:陽春、那弄、那莫、羅皮、平田5個行政村。那桃鄉轄:那桃、那敏、蘭廷、立德、坡良、民安、班交、平林8個行政村。2005年,局桑鄉并入所略鄉;平洞鄉并入西山鄉。之后,巴馬瑤族自治縣轄1個鎮、9個鄉巴馬鎮、燕洞鄉、甲篆鄉、那社鄉、所略鄉、西山鄉、東山鄉、鳳凰鄉、百林鄉、那桃鄉??h人民政府駐巴馬鎮。
人口民族編輯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1872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巴馬鎮56034、燕洞鄉21665、甲篆鄉19778、那社鄉13764、所略鄉22333、局桑鄉8715、西山鄉10473、平洞鄉7517、東山鄉9470、鳳凰鄉8681、百林鄉14377、那桃鄉25917。2005年已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2010年末人口26.98萬,其中農業人口24.41萬。有瑤、壯、仫佬、毛南、回、水等少數民族23.5萬人,其中瑤族人口4.67萬,占總人口的17.31%。人口自然增長率9.34‰。
長壽之鄉
據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百歲以上老人28人,1982年人口普查達50人,1990年人口普查為69人,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風光1994年人口普查增至79人,占全縣總人口比例的3.54/1000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90歲以上的老人就達530人。 2009年后,巴馬健在的百歲老人數量達到了81人,90歲年齡段的長壽老人也有800多人,是中國長壽老人密集度最高的地區。 巴馬被認為是世界五大長壽鄉之首 ,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圣地”。 巴馬周邊與壽的淵源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流傳。戊戌年(公元1898年),光緒皇帝為巴馬壽星鄧誠才御筆欽匾“惟仁者壽”,這塊御筆欽匾存放在巴馬縣城中的長壽博物館中。 據巴馬縣政府介紹,造就巴馬長壽現象的外部環境因素是地磁、空氣、水、陽光、食物。這五大因素與古代地理中的陰陽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互對應。地磁對應金,是五行之首,萬物之源。據介紹,地球的一般地區地磁約在0.25高斯,而巴馬高達0.58高斯。 巴馬有一條斷裂帶,直接切過地球地幔層,導致地磁增強。這條斷裂帶在盤陽河地下,把巴馬一分為二,即西山、鳳凰、東山三個鄉為石山地區,其余七個鄉鎮是土坡丘陵地區。有科學考證:人們生活在恰當的地磁場環境中,身體發育好,血液清潔且循環好,心腦血管發病率低,身體免疫力高,能協調腦電磁波,提高人的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