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安區地處廣東省深圳市西部,西臨珠江口,東接光明新區、龍華新區,南連南山區,北與東莞市交界,總面積392.14平方公里,下轄新安、西鄉、福永、沙井、松崗、石巖等6個辦事處。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始設寶安縣,城市發展歷史悠久,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工業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區內文物古跡數量眾多,現有曾氏大宗祠和鐵仔山古墓群遺址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氏宗祠古建群、綺云書室、文昌閣、鳳凰塔、永興橋等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王大中丞祠、浪心古村、中共寶安縣第一次黨代表會舊址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點)19處;新橋糧倉、沙井蠔廠等多處工業遺產。吃“盆菜”、福永舞麒麟舞獅、松崗賽龍舟、石巖重陽登山及客家山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人口編輯2012年,寶安區常住人口規模達到268.4萬,超過全市四分之一,常住人口中以非戶籍人口為主,占比在85%以上 。漢語言為通用語言,公共場合均以普通話為主,最大方言為客家話、白話。 至20世紀70年代,寶安縣已有僑胞7萬多人。 2002年末有旅居海外的華僑達6萬多人,港澳同胞9萬多人。寶安區原居民均為漢族。非戶籍常住人口中,有蒙、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族、朝鮮族、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僳僳、畬、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土族、達斡爾、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鄂溫克族、京族、獨龍族、門巴族等42個民族均有分布,總人口不足2萬,其中超過千人以上者有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土家族等10個民族 。居民宗教信奉有媽祖信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供奉主要神祗為關公(民間傳為武財神)。
行政區劃編輯1993年1月1日寶安區掛牌成立,轄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巖、龍華、觀瀾8
鎮及新安、光明兩個街道辦事處。設127個村民委員會,491個村民小組,38個居民委員會。2007年,光明新區掛牌成立(公明街道、光明街道兩街道合并而成),寶安區轄新安 、西鄉、福永、沙井、松崗、石巖、龍華、觀瀾、大浪、民治等10個街道辦事處。2011年12月30日,深圳龍華新區正式成立,新設的龍華新區包括觀瀾、大浪、龍華、民治等4個街道。寶安區轄新安、西鄉、福永、沙井、松崗、石巖6個街道。2011年底,龍華新區掛牌成立,寶安區轄新安街道、西鄉街道、福永街道、沙井街道、松崗街道、石巖街道等6個街道辦事處。 轄區城中村:南源新村、東泉新村、向南村、塘水園、水尾。
地理環境位置
寶安區位于深圳市西北部。東接龍崗區,南連南山區、福田區,西臨伶仃洋,北靠東莞市。
氣候
寶安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22°C,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926毫米。
地形地貌
寶安區屬低山丘陵濱海區,背山面海,崗巒起伏。地勢是東北高西南低,地貌類型豐富。主要山脈屬蓮花山系,由羊臺山、鳳凰山等構成海岸屏障。寶安區地形較為復雜,主要地貌類型為低山、丘陵、臺地和平原,最高海拔為寶安區羊臺山山頂587.21米。東北部主要為低山,中部及北部主要為丘陵臺地,西部主要是沖積平原,并殘存一些低丘,而西南海岸多為泥岸,灘涂資源豐富。
交通編輯公路:高速公路:廣深高速公路、機荷高速公路、梅觀高速公路、龍大高速公路、南光高速公路、沿江高速等;國道:107國道;寶安大道、南光、南坪、福龍等重點道路建成通車。地鐵:地鐵1、4、5號線、11號線(建設中),廣深高鐵、廈深高鐵,寶安正式邁入“軌道時代”。航空: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是中國境內第一個實現海、陸、空聯運的現代化國際空港,也是中國境內第一個采用過境運輸方式的國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