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縣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地處呂梁山北段西坡、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地帶,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水陸兩路連通四面八方,神朔鐵路、神保線二級公路、沿黃干線公路、忻保高速穿境而過,是晉西北與陜西、內蒙聯系的重要紐帶。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寬約21.7公里,總面積為997.4平方公里。2010年,保德縣共有4個鎮、9個鄉、343個行政村、383個自然村,人口160035人。 2002年、2004年、2008年,保德縣三度躋身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全國百強縣”。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保德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地處呂梁山脈北段西坡,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地帶,晉陜峽谷北中段。地理坐標:東經111°56′30″——111°19′40″,北緯38°39′——39°6′56″。東界大山與岢嵐縣為鄰,西隔黃河與府谷相望,北與河曲縣接壤,南與興縣毗連。南北長約45公里,東西寬約21.7公里,總面積為997.4平方公里。
地貌
保德縣地處呂梁山北麓的黃河之濱, 三面群山為之屏障,一面大河為丘陵之襟帶,境內地表黃土復蓋較厚,由于受流水的長期侵蝕,形成千溝萬壑、坡陡溝深、丘陵起伏的地形,具有明顯的土丘陵溝壑特色。
氣候
保德縣氣候干寒,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8℃,一月-9℃,七月23℃。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180天左右。
行政區劃編輯2009年末,保德縣共有4個鎮、9個鄉、343個行政村、383個自然村。4個鎮分別為東關鎮、橋頭鎮、義門鎮、楊家灣鎮,9個鄉分別為南河溝鄉、土崖塔鄉、孫家溝鄉、腰莊鄉、堯圪臺鄉、窯洼鄉、馮家川鄉、林遮峪鄉、韓家川鄉。
自然資源編輯水利資源
保德縣境內水利資源較為豐富。地表水除黃河外,境內共有18條河流,其中朱家川、小河溝河常年流水,其余為季節性河流。黃河天橋峽谷中,泉水多從河底向黃河排泄,少數泉水出露在岸坡,從天橋到鋪溝沿黃河10公里分布有百余泉點,出露高程820米左右,總出水流量8秒立方米,為當地煤鋁電工業提供了水源條件。境內朱家川以北徑流深25毫米,朱家川以南25-50毫米。
土地資源
2009年,保德縣國土面積為997.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68.42平方公里,林地139.335平方公里,草地50.65平方公里,宜林荒山168.09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保德礦產資源極為豐富,截至2009年,已探明的有煤、鐵礦、鋁土礦、硫磺礦、石灰石、高嶺土等。煤炭資源分布面積為560平方公里,具有煤質好、埋藏淺、雜質少、易開采等特點,已探明總儲量為127億噸。鋁土礦分布面積為480平方公里,已探明總儲量為86.4億噸。鐵礦類型較多,分布廣泛,總儲量為37.8億噸。石灰石可開采量為360億噸。 硫磺礦儲量為11.52億噸。此外,還有較多的高嶺土、油頁巖、白云巖等。
人口編輯2000年,保德縣總人口146995人,各鄉鎮人口:東關鎮41125人,義門鎮9802人,橋頭鎮14330人,楊家灣鎮10098人,腰莊鄉9125人,賈家峁鄉8340人,韓家川鄉6343人,林遮峪鄉4823人,馮家川鄉5656人,西梁鄉1378人,土崖塔鄉3359人,化樹塔鄉4483人,探溝鄉3259人,孫家溝鄉4277人,窖洼鄉4376人,堯圪臺鄉4642人,東莊焉鄉1082人,尚家塔鄉2586人,南河溝鄉4864人,白家溝鄉3047人。 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比重0.03%。 據忻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保德縣總人口160035人。
交通
保德地處山區,交通以公路為主。以縣城為中心,水陸兩路連通四面八方,有干線柏油路1條達48公里,5條縣級公路總長337公里。全縣20個鄉259個村通了汽車。北達內蒙,南連呂梁,東到忻州,西抵榆林,又有水運航程60公里,遠達孟門,交通方便。 2012年開通了忻保高速,東接忻阜高速公路,并與大運高速公路以秦城互通相接,路線經忻府區、靜樂縣、寧武縣、岢嵐縣、保德縣一區四縣,15個鄉鎮,終點至保德縣楊家灣鄉前會村,跨黃河與陜西擬建高速公路相接,全長191公里,2012年12月25日通車。
風景名勝
飛龍山保德縣飛龍山山地公園由三部分組成:主體景觀興保塔,以此塔為中心的文化廣場,北面的登山步道——步云大道。興保塔坐落于飛龍山之巔,總高59.09米,地下一層,地上九層,八面八角。主體采用鋼混結構,斗拱、飛檐采用仿古木結構,塔剎寶頂采用銅質鍍鈦合金,層面采用寶石黃琉璃瓦蓋頂,各層圍廊采用漢白玉欄板。整體墻面為米黃色,配置LED燈光。塔內九層由螺旋式樓梯貫通。文化廣場以興保塔為中心,總面積7969平方米,由翰墨飄香、鹿鶴同春、書冊鋪裝、日月同輝、狀元筆等景點組成。 烈女廟原稱貞烈廟,俗稱王仙姑,內供奉王仙姑。位于青岐村郊龜山山麓,規模不大,卻是烈嶼地區香火最盛的廟宇。因至貞烈祠膜拜之鄉民皆有必應,地方人士又稱仙姑廟,1979年6月10日重建完成,正名烈女廟。 釣魚臺釣魚臺位于保德縣城西南10公里處的故城村腳下,釣魚臺為保德州人明末五省總督陳奇瑜卸官歸鄉后所修,鑿建于清朝順治二年。釣魚臺鑿于峭壁,構體懸空,門額鐫“天險雄辟”四字,門上鑿以石洞,與洞相接者為呂仙祠。
名優特產編輯
保德海紅果
保德紅棗海紅果集中分布于晉陜峽谷黃河兩岸的少數地區,是一種世界罕見種質資源。海紅果中富含黃酮類等物質,營養豐富,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功效,號稱果中鈣王。海紅果在保德種植面積達三萬多畝。
保德紅棗保德紅棗的主要品種是油棗,是山西省名棗之一,栽培歷史悠久。1963年,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太谷果樹研究所,根據馮玉和家譜考究保德棗樹栽培史約有1100余年。保德縣產棗區,集中在沿黃河的馮家川、神山、楊家灣、韓家川等村。這種棗核小、肉厚、糖份大,外形橢圓,大小均勻,平均個重10.2克。干棗含糖量57.85%,含酸量1.87%,糖酸比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