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區古稱延州,位于陜西省北部,陜北黃土高原中部丘陵溝壑區,素有“秦地要區”、“塞上咽喉”之稱。夏朝時屬雍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先后為狄、晉、魏、秦國所轄,漢朝設郡,隋唐時稱延州或延安府,宋朝以后稱膚施,民國后改稱延安縣,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設延安市,為陜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96年12月,延安撤地設市,延安市改稱寶塔區,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延安的中心城區。全區總土地面積3556平方公里,總人口50萬,轄11鎮5鄉,3個城市街道辦事處, 611個行政村,37個城鄉社區。平均海拔898.5米,年均無霜期150天,年均氣溫7℃,年均降水量550毫米。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寶塔區是革命圣地的“心臟”,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中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培育了延安精神,留下了以棗園、楊家嶺、王家坪、鳳凰山為重點的革命舊址和紀念地150多處,是中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紅色旅游圣地。行政區劃編輯2001年,撤銷丁莊鄉并入馮莊鄉,撤銷張坪鄉并入梁村鄉,撤銷碾莊鄉并入李渠鎮。2011年,撤銷元龍寺鄉并入姚店鎮,設立元龍寺中心社區;撤銷貫屯鄉并入蟠龍鎮,原貫屯鄉改為貫屯中心社區;撤銷松樹林鄉并入南泥灣鎮,原松樹林鄉改為松樹林中心社區;撤銷官莊鄉并入臨鎮鎮,原官莊鄉改為官莊中心社區。截至2014年3月,延安市寶塔區轄11鎮、5鄉、3個街道辦事處、4個中心社區:姚店鎮、蟠龍鎮、南泥灣鎮、臨鎮、青化砭鎮、李渠鎮、甘谷驛鎮、棗園鎮、柳林鎮、河莊坪鎮、橋兒溝鎮、川口鄉、梁村鄉、馮莊鄉、麻洞川鄉、萬花鄉、寶塔山街道、南市街道、鳳凰山街道、元龍寺中心社區、官莊中心社區、貫屯中心社區、松樹林中心社區。寶塔區位于陜西省北部,延安市中部,地處陜北黃土高原中部丘陵溝壑區與高原溝壑區交接的過渡地帶,屬黃河一級支流延河中下游。地理坐標:北緯36°10′33″~37°2′5″,東經109°14′10"~110°50′43"。東西寬76公里,南北長96公里,總面積3556平方公里,占陜西省總面積的1.7%,占延安市總面積的9.3%。東與延長毗鄰,西與安塞接壤,南接甘泉、宜川、富縣,北靠延川、子長縣。海拔高度860.6~1525米。
地形地貌
寶塔區地勢是西北、西南部高,中部隆起,呈兩個環狀向東傾斜的丘陵河谷地形。 寶塔區境內黃土梁、峁基本呈連續狀分布,溝澗地與溝谷地交互縱橫,支離破碎,梁峁相間,黃土覆蓋厚度30~180米。北部植被很差,水土流失嚴重,峁多于梁;南部植被好,水土流失輕微,梁多于峁;東南部還有少量殘塬。此外,在各種坡面、陡壁發育有細溝、線溝、切溝、懸溝、崩溝、滑坡、黃土柱以及緩坡,地段發育有陷穴、淺凹等小地貌。 寶塔區境內溝谷地貌較為發育,干溝深切至基巖,谷地較寬;支溝甚多,溝壑密度每平方公里長3.04~5.01公里,地面分割度,河溝、干溝和沖溝合計面積占流域面積的41~46%,最大為60%以上。
資源編輯寶塔區境內土地資源、礦產資源、農林資源豐富。是中國生態示范區,有天然次生林158萬畝,退耕還林面積96.51萬畝,木材蓄積量3.83萬立方米;是天然中草藥寶庫,有甘草、柴胡、遠志等中藥材200多種;是動物棲息的樂園,有各種獸類、禽類100多種;是能源資源富集之地,有紫砂陶土儲量700萬噸,石油儲量1.46億噸,煤炭儲量10.83億噸,天然氣儲量470億立方米。
人口編輯1949年,延安縣(當年2月,延安市并入延安縣)人口總數為79800人,1950年增加為82000人,1954年總人口達99577人。由于外地派往延安的干部、工人增加,以及安置部分移民戶,又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的死亡率迅速下降,出生率增高,出現了人口增殖高峰。從1949年到1966年,17年的時間,人口翻了一番,人口達到161.834人。長期以來對這種人口劇烈增長的速度,沒有引起高度重視。50年代后期,曾提出計劃生育,但無切實可行的措施。70年代,雖然加強了計劃生育工作,但由于傳統勢力的影響和人口運動的慣性作用,人口總量增長速度仍然很快。1989年,寶塔區人口總數達到了288778人。 據《延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延安市寶塔區人口數達475234人,人口占延安市的比重由2000年的20.04%上升至2010年的21.73%。按公安戶籍人口年報,2011年,寶塔區總人口為462389人。其中:農業人口226362人,非農業人口236027人,城市(三辦)人口171275人,鄉鎮人口291114人。人口出生率為9.78‰,比上年下降0.01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為4.56‰,比上年下降0.13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 22‰,比2010年增長0.12個千分點。
旅游編輯寶塔山
寶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標志和象征,海拔1135.5米,位于延安市寶塔區城東南方。山上寶塔始建于唐,現為宋代建筑。高44米,八角九層,為樓閣式磚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山上還有宋代摩崖石刻、范公井、烽火臺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日本工農學校、嘉嶺書院、摘星樓、古城墻,有古今名人詩詞碑、明代鐵制洪鐘、紀念林等景點景觀。寶塔山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是歷史文物與革命遺址合二為一的著名4A級風景名勝區。
清涼山
清涼山位于延安城區,與寶塔山、鳳凰山相望,山勢高聳俊俏。清涼山是以宋代石窟寺為主體的佛教藝術寶庫,也是新聞事業的發祥地和搖籃。景區內共有石窟37處,大都開鑿于宋代。萬佛洞則是宋代石窟之最,洞內四壁及東西屏柱上雕有神態各異的石佛11014尊?,F已開放的有:釋迦洞、三世佛洞、彌勒洞、睡佛洞、桃花洞、藥王廟等。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曾是中央印刷廠、中央出版發行部、中共新華通訊總社、新華廣播電臺、解放日報社、邊區群眾報社、新華書店等所在地。
鳳凰山
鳳凰山麓革命舊址是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鳳凰山腳下,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個駐地。中共中央在這里居住期間,正是土地革命向抗日戰爭的戰略轉變時期,并度過了抗日戰爭的第一個階段――戰略防御階段。中共中央正確把握歷史機遇,審時度勢,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為迎接中國革命新的歷史時期,從政治上、組織上作了充分準備,順利實現戰略轉變。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軍飛機首次轟炸延安,延安舊城受到嚴重毀壞。中共中央及毛澤東等領導同志隨即遷往延安城西北楊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