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橋區地處陜西關中盆地中部,西安城東部,系西安市城六區之一。地理坐標為東經108°59′~109°16′,北緯34°10′~34°27′。東與臨潼區、藍田縣接壤,西與雁塔區、新城區、未央區相連,南與長安區為鄰,北以渭河與高陵區相望。 距新行政中心5公里,全區總面積332平方公里,轄9個街道辦事處,33個社區,226個行政村,人口50余萬,因境內遺存始建于隋代的古灞橋而得名。 灞橋區內有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龍山文化的米家崖遺址和隋漢灞河古渡遺址、漢文帝灞陵、黃巢練兵遺址,關中八景之一“灞柳風雪”,以及白鹿塬、鯨魚溝、洪慶山竹翠林青,構成集中而豐富的審美文化資源、產業文化資源與經濟文化資源。 灞橋區內有 西安國際港務區和西安浐灞生態區。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在灞橋區成功舉辦。
灞橋區下轄9個街道:紡織城街道、十里鋪街道、紅旗街道、席王街道、洪慶街道、狄寨街道、灞橋街道、新筑街道、新合街道。
地理位置
灞橋區地處陜西關中盆地中部,西安城東部,系西安市轄區之一。區政府位于西安市東郊12公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08°59′~109°16′,北緯34°10′~34°27′。東與臨潼、藍田兩縣接壤,西與雁塔區、新城區、未央區相連,南與長安區為鄰,北以渭河與高陵區相望。
地質地貌
灞橋區以渭河沖積平原為主,具有山、坡、川、灘、塬的多樣性地貌特征,包括三個類型區,其中北部為渭河沖積平原區,東部為低山丘陵區,東南部為臺塬區。 白鹿塬區域地質構造屬于渭河斷陷形成的階梯式下降復式地塹,階地臺塬溝塹內以砂孵石、礫石及土狀堆積物為主,并有豐厚的新生代沉積。臺塬上區地形平緩,地勢北高南低,以農業用地為主,地形由南向北依次遞減至溝沿,溝頂海拔600m~750m,溝底海拔160m~600m之間,長度約3公里,坡度約30°左右,地面切割成的溝谷長度約為1000~2000m/km2。土壤類型以黃堊土、白堊土、褐色土以及少量的紅色土,有機質豐富,保墑性能好,但是透氣性差。
氣候特征
灞橋區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區,光、熱、水、氣、土等自然條件優越。年平均降雨量635mm,日照時間為2026~2719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2~13.3℃,極端最高氣溫為41.7℃,絕對最低氣溫為-20.6℃。年大于10℃的有效積溫為3650~4325℃,年無霜期202~208天。年初霜日期為11月1日以后,終霜期為4月1日以后。風向頻率(靜風頻率)為30%左右,平均風速為2M/S。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0%左右。全年適于旅游的天數為290天,其中最佳的旅游時節為3月中旬至6月底、8月初至11月中旬,約210天。
資源編輯礦產
灞橋區內礦產資源,尤其是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8種礦產,構成礦床2處,礦點10處,礦化點6處。其中,金礦化石英脈寬約1.5米,出露長10米,含金量2.2克/噸;石墨礦體1500米長,200—250米寬,平均厚度111.47米,儲量9325.9萬噸,礦物產量640.1萬噸,屬大型石墨礦床;鑄型沙礦斷續出露達1000多米,可采厚度2—4米;建筑材料用粘土礦,分布面積約98.2平方公里,蘊藏量4億多立方米;另外,肪石英、花崗巖、泥巖、細沙巖、方解石、云母等礦體也均有一定開發價值。區內地熱開發面積60平方公里,已打出熱水井10多眼;白鹿塬礦泉水資源豐富,水質純凈,有用礦物質含量高,有益元素含量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生物
灞橋區內鯨魚溝(亦稱荊峪溝)為當地自然名勝,溝首自藍田縣安岱場村,溝尾至灞橋區高橋鄉,總長度約15公里。此地溝壑紛歧、溪流曲折、翠竹叢生、鳥語花香、景色宜人。 塬上植物以小麥、玉米、豆類等農作物以及蔬菜、瓜果、藥材等經濟作物。溝坡上部的坡階地生長著棗子、石榴、杏子等;溝坡下部為成片生長的竹林和竹樹混合林,間生核桃、杏樹等雜果林和次生林;支溝內生長有酸棗、刺槐、灌木等次生林及花草。溝坡的林木茂盛,植被覆蓋狀況良好。 溝坡內的動物資源主要有麋鹿、野兔、野豬、野牛、野雞、喜鵲、黑頭鶴、麻雀等。
水
“八水繞長安,灞橋據其三”,灞橋區內灞、浐、渭三河交匯常流,流長60公里,流域面積170多平方公里。其中,渭河在區內流長約10公里,流域面積10.4平方公里;灞河在境內流長約34公里,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浐河在區內流長約11公里,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區內浐、灞、渭三水是西安市水源地之一,年過境客水總量達64.02億立方米,加上1.8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儲量,累計65.82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總量,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人口編輯距今6000年前,遠古先民們就在半坡一帶活動,繁衍生息。建國前,從清開始,人口呈增長趨勢。據資料記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咸寧縣有231530人,其中灞橋域內12個倉,68409人。民國38年(1949)灞橋域內為136211人。建國后,隨著生產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口總量迅猛增加。1955年全區總人口為176640人,1993年總人口已達408932人。38年增加232292人,平均每年增加6112.9人,年平均增長率14.95‰。 建國初,生育無計劃是人口增長快的原因之一。50~60年代,計劃生育工作只限于一般號召,進行宏觀上的宣傳教育。1980年區政府成立計劃生育領導小組,具體工作由計劃生育辦公室和衛生局負責。1982年全區共做各種節育手術20472例,相當于前3年的總和。1984年全區城市計劃生育工作成績顯著,而農村鄉鎮人口出現失控,自然增長率為12.51‰,比1983年回升1‰,比當年計劃多出生3025人。區政府采取堅決措施,各鄉、鎮狠抓落實。年底,全區育齡婦女采取各種措施50578人,節育率89.7%,少出生15625人。 1985~1993年,區委、區政府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宣傳教育,采取措施。全區連續六年完成人口計劃指標,1993年,灞橋區獲“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稱號。 據《西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灞橋區人口595124人。2012年末常住人口60.16萬人。戶籍人口52.4萬人,比上年增長1.5%,其中:男性25.9萬人,占戶籍人口的49.4%;非農業人口24.8萬人,占戶籍人口的47.3%。全年出生率10.74‰,死亡率6.09‰,人口自然增長率4.65‰。文化藝術編輯6000年前,半坡先民繪制的魚紋彩陶、書寫的113個刻劃符號(最早的漢字)、創制的樂器陶塤等充分說明灞川是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先秦開始,不斷有文人墨客吟詩作賦歌詠灞橋。出土的秦漢碑碣墓志、瓦當、印璽上的刻文是早期的書法藝術,唐朝時,灞橋境內的長樂坊是當時宮廷最大的教坊之一。清末民初流傳在民間的社火、鑼鼓,至今仍在逢年過節演出,深受群眾歡迎。民國時期,程西錚的新文化思想和《革命詩選》是境內早期的作品。民間故事、傳說軼事、歌謠在區境內世代相傳,經久不衰。 建國后,隨著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區境內文化事業逐漸興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呈現出一派興旺繁榮景象。區、鄉、村成立文化館、站、室三級文化網;工廠、企業單位成立文化宮、俱樂部。舉辦鑼鼓大賽、民間社火表演、戲劇表演、文藝會演等活動,豐富和滿足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截至2012年底,灞橋區達到國家三級館標準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9個,社區(村)文化室152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區級支中心1個,共享工程文化站基層服務點4個,農家書屋234個。全區已有社會體育指導員502名,全民健身路徑121套,晨(晚)練點58個,健身氣功站點7個。
方言
灞橋區所轄鄉、鎮、街道原屬西安市第十區與民國時長安縣,建國后先后劃歸西安市。灞橋部分地區方言實際上就是長安方言,或稱西安方言。當然,西安各個區縣及其下屬各個鄉鎮間也多少存在一些區別,灞橋方言的語音特點主要是發音咬字重,聲音短,調子低,方言詞匯十分豐富,并存在著大量結構簡練、生動幽默,具有地方特色的諺語、歇后語、俗語等,隨著人口流動的增加,西安城區各個地方的方言也都逐漸大同小異,基本相近。
風俗
灞橋區位于城郊結合處,因地形復雜,有原、川、臺、山,社會習俗有所不同。在民間流傳著“十里風俗不同”的說法。狄寨、紅旗、霸陵3鄉歷屬民國時長安縣管轄,其習俗基本與長安縣東部地區相同。洪慶及霸陵部分村與藍田縣習俗相近。席王、十里鋪、紡織城、灞橋鎮與西安區其他區類似。原北三鄉的新筑街道、新合街道、水流鄉(后并入新合街道)及灞橋鎮的部分村莊因外來戶多,習俗與其它各鄉、鎮、辦又有所不同。如其它各鄉、鎮、辦基本都是大年初一為“過年”,而北3鄉是大年三十為“過年”。但因長期相處,相互交往,社會習俗逐漸形成大同小異,基本相近。
科教編輯科技
在6000多年前,半坡人已將陶甑這個結構既簡單,然則使用方便,又非??茖W的器物,通過蒸汽原理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產于漢武帝年間(前140~87)用大麻和苧麻纖維制成的“灞橋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紙。民國時期,灞橋境內生產落后,民不聊生,科技不興。 建國后,1955~1956年底,灞橋區政府無科技職能部門,宣傳部有1名干部兼管科技方面工作,農業局下設農科、農機、畜牧、林業4站,負責農業科技和普及工作。1965年郊區人民委員會設科技科,后更名為科技局、襯委、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郊區總站,片上(灞橋系東片)設分站。1980年4月灞橋建區后,設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協與科委合署辦公。1987年7月科協獨立。農業除“4站”外,又相繼成立種子站(1983年改為種子公司)、葡萄站、農經管理站、水產站、園藝站、蔬菜種子公司,多種經營辦公室等。大的生產隊設立試驗站,水流東陽、紅旗五星、三殿等試驗站均承擔省、市小麥、棉花、蔬菜栽培和育種區域化試驗任務。至1984年,全區形成了“八站”、“二司”、“一辦”全方位、多功能為農業生產服務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科技網絡體系。 1981~1993年,共列重點科研推廣項目151項,獲區級以上成果獎53項。多種經營基本形成了葡萄、獼猴桃、漁業、蔬菜、奶牛、畜禽、小雜果等副食品基地,并具一定規模。尤其是葡萄基地出現15個專業村,3100個專業戶,形成席王鄉道北和新筑杏園村兩個具有影響的鮮食葡萄輻射中心。全區至1993年底,共有專業技術人員3565人,其中高級職稱90人,中級職稱383人,初級職稱2592人??茀f下設19個專業協會,匯集各類科技人才。駐區科研單位5所。1988年區政府從駐區工廠、研究所為區、鄉兩級聘用12名科技副職、科技顧問,不僅為全區科技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而且為全區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2012年,灞橋區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53項,其中區級科技計劃項目40項,列入國家、省、市級各類科技計劃13項。全年爭取國家、省、市資金656萬元。全年申請專利量317件,專利授權量212件。培育市、區科技示范戶22戶,下派科技特派員22人。選址、建設科普文化墻6處,共計675米,建設標準化科普畫廊3個,共計30米,當年建成了12個農村科普宣傳欄。社區科普大學完成課程60期,聽講近2400人次??破罩盒麄髟鹿查_展72項重點宣傳活動參加活動的志愿者達2560余人,舉辦各類培訓班29期,發放宣傳資料12萬份,接受現場義診和咨詢6500人,受教育的群眾逾9萬人。
教育
建國后,1955年元月,灞橋區初建時有小學78所,在校學生13449人;中學1所。1958年,小學由78所發展到141所,在校學生31993人。新建中學10所,在校學生5994人。王村、小村廟小學還附設了初中班,有民辦中學3所,農業中學5所,學生841人。全區城鄉有幼兒園426所,入園兒童23210人。學校大辦工廠、農場,勞動教育有所加強,但卻忽視了學校以教學為中心這一教育規律。從1961年下半年開始,全區中小學貫徹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恢復和建立了以教學為中心的正常教學秩序。至1965年,灞橋區有小學141所,在校學生63022人。有中學15所,在校學生13645人。有幼兒園20所,入園兒童6218人。 “文化大革命”時期,教育事業受到沖擊,遭到了破壞。1970年盲目大辦中學,許多小學紛紛設戴帽初中班,一些條件不足的初級中學也辦成了完全高中,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教育戰線撥亂反正,逐漸恢復了生機。認真貫徹執行中央提出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調整和加強中小學領導班子,選拔一批優秀教師擔任學校領導。為提高教師隊伍質量,1982年11月~1983年夏,對全區民辦教師進行整頓考核,并在全區教師中開展“五講四美為人師表”活動,提高了教師的職業道德觀念。為改善辦學條件,發動廣大群眾集資修繕危漏房舍。據統計,1982年,社隊群眾集資98萬元,國家投資28萬元,共計126萬元,修繕危漏校舍10960平方米,新建校舍2860平方米,添置5萬余元的教學設備,為普及初等教育奠定基礎。 1984年,中共灞橋區委、區政府提出了“中間突破、兩頭延伸”發展教育的指導思想(“中間突破”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兩頭延伸指發展職業教育、發展學前教育),促使灞橋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經過全區人民和廣大教職工共同努力,灞橋區于1984年10月首先實現了“一無兩有”(一無兩有指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木制課桌凳)普及了初等教育。1985年春,改革了小學管理體制,實行了區、鄉、村三級辦學,區鄉兩級管理體制,人權、財權全部下放鄉(鎮)管理。 截至2012年,灞橋區共有各級各類基礎教育和職業高中及幼兒園216所,在校學生83944人,教職工6568人。各類民辦學校(機構)12所,在校學生8438人;民辦幼兒園66所,在園兒童13088人。旅游編輯灞橋區內的文物古跡主要有新石器時期的半坡遺址、米家崖遺址、殷商時期的老牛坡礦冶遺址及東周、戰國、漢、隋、唐、元、明、清等各個時期的遺址23處,墓葬31處,碑刻190件,其它7件。1988年,普查全區文物點244處,已公布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其中屬國家級保護單位1處(半坡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老牛坡、新寺、斡耳垛、米家崖、霸陵、薄太后墓、竇皇后墓等。
灞橋
早在秦漢時期,灞水即筑有橋。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修成多孔石拱橋,長約400米,比著名的趙州橋(建于隋開皇十五年)早10多年。此后,歷代屢毀屢建。清道光年間,在今址建成石軸柱橋,延用百余年。1958年在原石柱墩的基礎上,改建為鋼筋水泥橋。自古以來,長安東郊以灞水、灞橋、灞柳聞名于世,形成千古傳頌的“灞柳風雪”。
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西安世博園)
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址,國家AAAA景點。世園會閉幕后,由市委、市政府按照“總體保留、豐富提升、科學利用、惠民利民”的原則,重新打造的“園藝景觀、歷史人文、生態環?!庇谝惑w的風景名勝區和永久性市民公園——西安世博園。
白鹿原
白鹿原距離西安十公里,坡道較緩。白鹿原為歷代兵家必爭之軍事要地。秦為古長安城東的天然屏障,也是古帝王將相射獵游樂之地。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古圣先賢、帝王將相留下了難以記數的辭文華章,唐代詩人訖干《灞上詩》就生動的描寫了白鹿原宜人風光。當代著名作家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即以這里為背景。
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灞橋區半坡村北,是大型新石器時代遺址,屬仰韶文化類型,距今約6000年。遺址分布面積5萬平方米,1954~1957年,5次挖掘面積1萬平方米左右,發現房屋遺址45座,圍欄2座,儲藏窖穴200多個,陶窯遺址6座,墓葬250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萬件之多。
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
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位于灞河與渭河交匯口區域,毗鄰涇渭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浐灞生態區規劃布局結構“一心三翼”的北翼,整個區域分布在灞河的東西兩岸,總規劃面積約5.81平方公里,具備典型的河口濕地特征,是浐灞生態區濕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于2013年4月28日正式開園。
米家崖遺址
位于十里鋪鄉米家崖村東北600米處高地上,屬客省莊第二期文化(陜西龍山文化)類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1956年發現,面積約5萬平方米。系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安西王府遺址
位于十里鋪鄉石家街村東,為元世祖忽必烈第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時所建。當地群眾稱為“達王殿”,也叫“斡爾垛”,即蒙語“宮殿”或“行宮”之意。今地面尚存王宮正殿臺基遺址。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巢堡國家森林公園
黃巢堡是當年黃巢義軍攻打長安時屯兵之處,這里山險、林密、水闊、谷深。十萬甲士用頭巾兜裹,從長安城外運回黃土,鋪平了這座練兵臺,至今有金戈鐵馬聲回蕩。黃巢堡景區以湖光山色、幽谷飛流、蒼山疊翠為主要景觀?!包S巢堡”位于西安城30公里的東驪山腹地。群山環抱,溪水環繞,四季常青。當地自古流傳下來的四句詩描述道:“上有青松蓋頂,下有四水圍城;前有千山掩護,后有五龍護送?!彼q如窈窕少女,卻紗幔遮掩不漏真容,她近在咫尺,卻至今鮮為人知其“廬山真面目”?!包S巢堡”古時人稱“九龍山”,方圓十余公里層巒疊嶂,溝壑連環,縱橫交錯,形成封閉之狀,地勢險峻如同兵陣;群山土嶺之中生長著松柏、刺槐兼雜杏、栗、核桃等野生果樹,各種灌木、修竹茂密,谷幽林深,到處清泉溢出,溪水潺潺;常見狐兔奔走于溝坡,雉鶯飛逐于林間,百鳥啾啾,蹄聲婉轉,蟬鳴此起彼伏,蜜蜂振翅鳴奏,彩蝶起舞追逐,漫山遍野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吐芳證言。更有神奇妙趣之景、溝邊巖畔怪石嶙峋,或似窩虎盤踞、金蟾望天、群馬爭飲,或如牧童弄笛,詩翁對月,眾僧拜佛……令人目不暇接,憑爾盡意想象。今日的“黃巢堡”山清水秀,四季景新。云白如棉飄動,霧靄如紗時生時消,忽晴忽雨,氣象萬千,山風徐徐,香隨飄至;溝坡遍布果園,山果隨季不斷,林蔭深處藏房舍,坡上勞作耕田,樹杈頑童采果,三五村姑聚閑談,一幅真實的田園詩話,身臨其境,頓有飄然仙境之感;當地流傳著許多神奇故事,都同具體的山、石、林、水有關。這里已被開發為“黃巢堡森林公園”,欲尋世外桃源處,邀友一行到此來。據史料記載,隋唐末年,(公元875年)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揭竿而起,自稱黃王“沖天大將軍”。先在南方福州、廣州等地轉戰,公元881年率軍從山東西進,一路英勇奮戰,攻破潼關,占領了唐都長安,與當年12月在含元殿登基,建立了大齊農民政權。883年,由于起義軍內訌,朱溫叛變和唐王朝反攻重兵包圍剿殺,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斗爭失敗了,同年4月義軍撤離長安。據民間流傳,黃巢撤出長安城后,為了再攻長安,屯兵養馬,將部隊隱藏在東驪山深處這個群山環繞、林木茂密、溝壑縱橫、形如口袋、易守難攻的地方。這里既能藏兵,又距長安城很近,可以在攻城時形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足見此地之隱蔽險要。歷史滄桑千載,黃巢的“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边@首英雄言志詩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膾炙人口。黃巢在此屯兵養馬,體恤百姓,為民除害,深受人民愛戴。義軍撤后,當地人將原“九龍山”改為“黃巢堡”,以示世代紀念。
漢文帝、薄太后、竇皇后陵
漢文帝霸陵,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漢文帝劉恒之墓。位于白鹿原北側、席王街道莫靈廟村南側,距西安十余公里。陵基依坡而成,氣勢磅礴,尤如鳳凰展翅,故當地群眾把此地叫做“鳳凰咀”,也稱"青風山"。漢文帝劉恒(公元前202-157年),七歲時(公元前195年)被其父封為代王。執政其間,執行"民休息"的政策,減輕地稅、賦投和刑獄,使農業 生產有恢復發展,糧滿倉,社會安定,錢無計其數,史稱"文景之治"。漢文帝生活簡樸,其陵墓依山而采,借勢而建。陵中陪葬品皆為泥燒制的陶器,但沒有金銀珠寶殉葬,就連一般的青銅器也沒有;送葬儀式也很簡單,所以民間有"天葬漢文帝"之說。漢文帝平生恭愛父母,直至臨終時還吩咐其妻竇皇后要款待其母薄太后,愿以死后"頂妻背母"報其恩德。后漢文帝陵與其母薄太后南陵、皇后竇陵即按"頂妻背母"狀安置,為后世贊譽。漢薄太后南陵為漢文帝劉恒之母一一薄氏之墓,位于狄寨鄉鮑旗寨西北。
鯨魚溝
鯨魚溝位于白鹿原狄寨鎮南2公里,為灞橋區與長安縣交界。溝內自然風光秀麗,一年四季景色各異。陽春山花遍野,爭奇斗艷;炎夏濃蔭蔽日,涼意襲人;深秋紅葉爛漫,如火如荼;朔冬群嶺銀裝,玉樹梨花。植被茂盛,竹林青翠蓊郁,清泉叮咚曲折,碧水粼粼,微波蕩漾,飛瀑懸幔壯觀,飛珠濺玉,被譽為西安名勝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