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03° 44′~104° 42′,北緯31°14′~32°14′。東接江油市,南鄰安縣,西靠茂縣,北抵松潘、平武縣,面積2867.83平方公里(國土詳細面積2869.18平方公里)。距綿陽市區42公里,距省會成都160公里。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置北川縣,唐太宗貞觀八年(634)析北川縣地置石泉縣,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并北川縣入石泉縣。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于石泉縣置石泉軍,轄石泉、龍安、神泉三縣,隸成都府路。南宋理宗寶佑三年(1255),石泉軍遷治龍安縣。元世祖中統五年(1264)升石泉軍為安州,石泉縣隸安州。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降安州為安縣,石泉縣直隸成都府。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石泉縣改隸龍安府。1913年罷府、廳、州,以道轄縣,石泉縣隸川西道(次年該稱西川道)。1914年,因與陜西省石泉縣同名,且彼縣設置在先,乃復名北川縣。1950年1月北川解放,隸劍閣專區。1953年3月隸綿陽專區,1985年5月隸綿陽市。1987年,省人民政府批準“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數民族縣待遇”。2003年6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同年25日舉行自治縣成立慶典。2008年5月12日,北川羌族自治縣治所曲山鎮因“5·12”大地震夷為平地。5月22日,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縣府在安縣安昌鎮掛牌設立臨時辦事處。2009年2月6日,民政部同意將安縣的安昌鎮、永安鎮、黃土鎮的常樂、紅巖、順義、紅旗、溫泉、東魚6個村劃歸北川羌族自治縣管轄,北川羌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曲山鎮遷至永昌鎮。自建縣至2012年,已歷1448年。
自治史
50年代后,廢除民族壓迫制度,實行民族平等,未進行民族識別,大量羌、藏民因其外表特征不明顯而長期被視為漢族。80年代初,根據民族政策和羌、藏等少數民族的要求,陸續甄別、恢復其族別??h內相繼建立了21個羌族鄉和羌族藏族鄉,占北川31個鄉鎮的68%。198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數民族縣待遇”,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2002年北川置3鎮17鄉,其中少數民族鄉15個,占鄉鎮總數的75%。自1986年開始進行的爭取建立羌族自治縣的工作歷時17年。2003年6日,建立北川羌族自治縣,使北川縣成為截至2013年最年輕的民族自治地方,同年25日(農歷十月初一,羌歷年)舉行了隆重的北川羌族自治縣成立慶典?!侗贝ㄇ甲遄灾慰h自治條例》于2006年2月18日在北川羌族自治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2006年28日四川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批準。自2006年25日起施行?!蹲灾螚l例》的頒布施行,為北川縣實行區域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據,少數民族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得到保障,標志著北川縣進一步享受國家的民族政策。
行政區劃編輯2012年,北川羌族自治縣置6鎮17鄉(其中桃龍鄉為藏族鄉)311個村和32個社區居委會。 2014年,北川縣置8鎮15鄉 (其中桃龍鄉為藏族鄉)311個村和32個社區居委會??h人民政府住址為永昌鎮。8個鎮:曲山鎮、擂鼓鎮、通口鎮、永昌鎮、安昌鎮、永安鎮、禹里鎮、桂溪鎮。15個鄉:香泉鄉、陳家壩鄉、貫嶺鄉、漩坪鄉、白坭鄉、小壩鄉、片口鄉、開坪鄉、壩底鄉、白什鄉、青片鄉、都壩鄉、桃龍藏族鄉、墩上鄉、馬槽鄉。
北川羌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座標:北緯31° 35'~31° 38 '02'',東經104° 26'15''~104° 29'10''。東接江油市,南鄰安縣,西靠茂縣,北抵松潘、平武,幅員面積 3084平方公里??h政府駐地安昌鎮(臨時駐地),距綿陽28公里,距省會成都130公里。
地質地貌
縣境大地構造為揚子準地臺與松潘—甘孜地槽褶皺結合部。以桂溪—曲山—蘇保一線(即北川大斷裂通過地段)為界;東南面屬揚子準地臺西北邊緣龍門山—大巴山臺緣凹陷西部的龍門山褶斷帶;西北面屬松潘—甘孜地槽褶皺系巴顏喀喇冒地槽褶皺帶東緣的茂汶—丹巴地北斜(即后龍門山褶皺帶)。全境皆山,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山脈大致以白什、外白為界,其西屬岷山山脈,其東屬龍門山脈,境內插旗山的最高峰海拔4769米,最低點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對高差4229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遞降46米。密布的溪流分別匯集于湔江、蘇保河、平通河、安昌河,順山勢自西北向東南奔流出境。
植被
植被呈帶狀分布,自下而上依次為黃壤和常綠闊葉林,黃棕壤和常綠落葉混交林、暗棕壤和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灌叢草甸、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
自然資源編輯水力資源
北川年均降水量28.76億立方米,年均地表徑流量23.2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5.6億立方米,容水徑流量18.08億立方米,減去重復水流量,年均水資源總量為25.96億立方米。有 一江(湔江)五河(白草河、青片河、都壩河、蘇寶河、平通河)四大溝(小寨子溝、太白溝、后園溝、白坭溝) ,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49萬千瓦,可開發量34.86萬千瓦;已開發4.12萬千瓦,僅占可開發量的12% 。河流落差大,但豐、枯季節明顯,調節性能能差。
礦產資源
北川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07年具有可開采價值的主要有:黃金(包括砂金和巖金)儲量11.82噸,赤鐵礦C級儲量283萬噸、D級儲量339萬噸;重晶廠37萬噸、石灰石10億噸、白云巖1億噸、板巖1億立方米、機磚頁巖255萬噸、硅石數千萬噸,煤 C級儲量81.7萬噸、D級儲量83.3萬噸、地質儲量113.3萬噸。
土地資源
截至2005奶奶,北川4303776.4畝(國土詳查數)土地中,農耕地占7.7%,園地占1.3%,林地占80.0%,牧草地占1.7%,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占1.1%,交通用地占0.6%,水域占2.5%,未利用土地占5.1%,農耕地中26度以下占31.7%;25度以上耕地占68.3%。土壤質地以礫石土為主,次為壤土、粘土,粗骨性很強;酸堿度適中,有機質會含量較高,適合多種作物生長。
生物資源
截至2007年,北川有森林面積134660.22公頃,森林覆蓋率46.93% ,活立木蓄積量2124.4萬立方米。 糧食作物 有9科4屬34種。野生植物1000余種,其中已知的樹木有83科176屬327種。牧草61科174屬243種,藥用植物549種。已知的野生脊椎動物5綱29目90科355種;大熊貓、川金絲猴、羚羊等一級珍稀保護動物10種,馬熊、黑熊、黃喉貂 等二級珍稀保護動物36種。家養動物有豬、牛、羊、雞等73種;有農作物害蟲7目23科52種,農作物害蟲天敵(昆蟲)8目22科57種。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2年末總人口24.13萬人,其中:女性11.71萬人;總人口中:農業人口16.30萬人,占67.5%,非農業人口7.83萬人,占32.5%。年末總戶數85925戶。2012年人口出生率8.69‰,人口死亡率5.84‰,人口自然增長率2.84‰。年末常住人口20.12萬人,比2011年末增加0.21萬人。 2013年末總人口24.11萬人,其中:女性11.71萬人;總人口中:農業人口15.87萬人,占65.8%,非農業人口8.24萬人,占34.2%。年末總戶數86912戶。當年出生人口1708人,死亡人口147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02‰。年末常住人口20.32萬人。
民族
2012年,北川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52455人,占63.35%;有羌族、藏族、回族、彝族等26個少數民族,共88216人,占總人口的36.65%。超過百人的少數民族有三個,其中羌族83945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5.16%;藏族3632人,占少數民族的4.12%;回族448人,占少數民族的0.5%。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前三季度北川實現生產總值24.5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2012年增長9.5%,增速居全市第6位。完成奮斗目標的69%,完成率居全市第6位。在縣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6.9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6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0億元,增長9.1%。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依次為25%、30.7%、44.3%,分別拉動GDP增長0.7、5.8、2.9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對GDP的貢獻率為18.6%,拉動GDP增長4.4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1.2:46.6:32.2。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3.21億元,增長11.9%,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工業增加值5.53億元,增長15.1%。
第一產業
2013年前三季度北川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12億元,增加值6.89億元,增長3.3%,比全市增速高0.3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
2013年前三季度,北川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14.96億元,同比增長12.3%。其中,輕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52億元,增長41.2%,重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1.44億元,增長5.6%。北川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戶,規模企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5.1億元, 同比增長12.2%,增速列全市第5位。北川規模工業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4.5億元,增長12.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9億元,增長11.0%;實現稅金5663萬元,增長24.4%。
第三產業
2013年前三季度,北川實現服務業增加值 9.0億元,增長9.1%,增速居全市第5位,比全市增速高0.1個百分點,比2012年同期回落0.2個百分點。北川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億元,同比增長12.0%,增速居全市第4位。其中批發業完成1.23億元,增長106%,零售業完成5.34億元,增長0.2%,住宿業完成1.52億元,增長47.9%,餐飲業完成1.71億元,下降4.6%。限額以上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47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可比增長48.3%。北川共接待國內旅游人數245.84萬人次,比2012年同期增長42.5 %;實現旅游收入15.04億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69.0% 。
教育事業編輯2013年末全縣共有小學25所,在校小學生9874人,專任教師820人;普通初中10所,在校學生6987人,專任教師521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學生3172人,教師205人,小學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初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8.6%,高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學齡兒童入學率100%,高中升學率92.4%。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821人,比上年減少765人,下降29.6 %,專任教師107人。幼兒園占地面積40651平方米,小學占地面積399633平方米,初中占地面積348238平方米,普通高中占地面積150000平方米,職高占地面積77372平方米。幼兒園建筑面積18377平方米,小學建筑面積190407平方米,初中建筑面積122986平方米,普通高中建筑面積71804平方米,職高建筑面積46490平方米。
居民生活編輯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44元,增長12.3%。其中,工薪性收入12297元,增長3.5%。人均消費性支出14065元,增長7.3%。其中,居住支出減少6.7%,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42.1%,交通和通訊支出下降25.3%。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0%。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472元,增收789.9元,增長13.9%。其中,工資性收入3193元,增收501.4元,增長18.6%;家庭經營純收入2159元,增收129.8元,增長6.4 %;財產性純收入111.8元,增收22.1元,增長24.6%;轉移性純收入1008.2元,增收 136.7元,增長15.7%。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089.6元,下降9.9%。其中,居住消費支出下降39.6%,家庭設備用品消費支出下降6.8%,交通和通訊支出下降2%,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增長0.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8.8%。
風土人情編輯崇羊文化北川古羌族是一個以養羊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漸形成了對羊的崇拜。北川羌族先民在對羊崇拜過程中,逐漸將羊注入了人類特有的血緣和親族的觀念,羊開始顯示出它從來沒有過的神圣性,羊伴隨著羌族人部落集團自身來源的傳說、種的繁衍活動以及人們的社會組織和制度而發展起來,羊逐漸成為羌人氏族的標志和符號,繼而演進到了一個獨特的崇拜時期——羊圖騰崇拜階段。北川羌族自古以來對羊就有著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禮,在一些羌人活動地區,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視羊為祖先。在一些羌族地區,還有用羊骨和羊毛線作占卜的習慣,以預測吉兇。羊圖騰崇拜是羌族先民較普遍的一種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許多遺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個重要內容。 搜山求雨羌族信仰習俗。若遇天旱,人們便舉行搜山儀式,祈求降雨。屆時,禁止人們上山進行打獵、砍柴、挖藥等活動,違者將受譴責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巔舉持祈雨儀式。神林羌族信仰習俗。羌族每個村寨的山后都有一片神樹林,被視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進行化祭。跳盔甲羌族信仰習俗。又叫大葬舞。在為有功將士舉行葬禮時跳。參加者一般為幾人到十幾人,頭戴皮鎧甲,手持兵器,先圍成圈跳,接著形成兩排對陣,兵器飛舞,銅鈐叮當,吼聲震天,表現死者作戰時的威武氣概?;枳忧甲逍叛隽曀?。眼睛被植物枝葉擦傷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適、流淚,以及眼球內出現白色障礙物,俗稱翳子,可請端公化解。打油火羌首長信仰習俗。當家中經常出現怪影或怪事時,須請端公舉行此儀式驅邪。屆時,端公將清油燒沸裝于碗內,碗中放一把湯匙。同時,點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備用。舀一匙熱油澆在火把上,然后向上面灑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響,然后向上面灑冷水,火把猛烈爆旺并劈啪作響。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間屋子里走一遍,最后來到門外。這樣,邪魔便被驅逐出家門了。踩鏵頭羌族信仰習俗。當患肚痛、腹脹等疾病時,須請端公舉行此儀式治病。一般情況下,端公將一鏵頭放在火塘中燒紅,取出后淬一碗水給病人喝即可。遇病情嚴重者,須將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將燒紅的鏵頭取出,赤腳踩上去跳舞,然后把腳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輕輕撫擦三次。羊髀骨卜羌族信仰習俗。由端公主持儀式,用以占卜運氣、病因、行人禍福、一年吉兇、戰爭勝負等,所用羊髀骨須取自于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殺后燒煮前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