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壩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地處西藏東北部,昌都市西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東經95度,北緯31度)。邊壩縣平均海拔高度為3500米,最高海拔達5500米以上;距地區所在地昌都400余公里,距自治區首府拉薩市800余公里。截至2013年,邊壩縣轄2個鎮、9個鄉,總面積8881平方千米。邊壩縣以農業為主,兼有牧業、林業。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冬小麥、春小麥、豆類、油菜等。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邊壩縣轄2個鎮、9個鄉:草卡鎮、邊壩鎮、馬武鄉、熱玉鄉、尼木鄉、沙丁鄉、金嶺鄉、加貢鄉、馬秀鄉、都瓦鄉、拉孜鄉。共有82個行政村,284個自然村??h人民政府駐草卡鎮東馬通。自然環境編輯區域位置
邊壩縣地處西藏東北部,昌都市西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東經95度,北緯31度)。
地質地貌
邊壩縣地處藏東南三江流域峽谷地帶,歐亞大陸板塊的劇烈運動,使得邊壩縣水源大多劈山而出并形成了高山深谷的地貌,地勢南高北低。境內山巒重疊,溝整縱橫, 海拔3500一5000米以上。
氣候特征
邊壩縣氣候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有氣溫低,光照充足,日溫差大等特點。年極端最低氣溫-40,年平均氣溫為-1℃。冬春多風,夏秋多雷雨冰雹,年無霜期在100天以下。年降水量為600毫米。
人文環境編輯名勝古跡
三色胡“三色湖“分別為黑湖、白湖、黃湖,在陽光下顏色各異,故稱“三色湖”。三色湖成不規則“品”字行排列,湖與湖之間由低山平臺隔開,均系山谷低洼地帶多年冰雪積水而成。三湖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蓄水量280萬平方米,其中,黑湖最大,面積約10平方米,畜水量200萬平方米。
人口分布
2000年,邊壩縣總人口3081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邊壩鎮4375人,草卡鎮5648人,金嶺鄉3455人, 加貢鄉793人,熱玉鄉1749人,都瓦鄉2510人,拉孜鄉3283人,馬武鄉2071人,馬秀鄉2046人,沙丁鄉2898人,尼木鄉1990人。
經濟狀況編輯邊壩縣以農業為主,兼有牧業、林業。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冬小麥、春小麥、豆類、油菜等。主要飼養牦牛、犏牛、黃牛、馬、綿羊、山羊等。工業以鄉村民族手工業為基礎??h建有機械榨油廠、石灰廠及采礦、電站等。東馬同有連接川藏公路的一般公路。相繼修通了東馬同至馬秀、丹達、吳仁、松多、沙丁的公路。全縣通車里程300多公里。
社會事業編輯交通
截至2013年,邊壩縣境內有區道2條,共350公里;鄉道4條,共142公里。邊壩縣有原來唯一的一條通道昌邊公路與外界聯系,并修通了邊沙公路、草金公路。邊熱公路2002年秋末開工,總投資5514萬元,全長91公里。邊熱公路是邊壩縣城到熱玉鄉、都瓦鄉的主要公路。前后歷時3年,是邊壩縣以工代賑重點工程。公路穿越海拔4800米的攏拉山,連通了縣城和世代不通公路的熱玉鄉、都瓦鄉。
教育
邊壩縣第五中學創建于1800年,是全國最早的公立中學之一。邊壩縣第五中學從1800年以來就素以名師云集,校風樸實,人才輩出而著稱。邊壩縣第五中學集中著150個最優秀的教師,是全省一級達標校。邊壩縣第五中學2014年有1151人考上本科院校,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