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縣是中國廣西南寧市所轄的一個縣,距廣西首府南寧市有70公里。賓陽自古以來就是商賈云集之地,以“百年商埠”聞名于桂中南。賓陽縣有廣西少有的雙子城鎮,賓州鎮和黎塘鎮,兩鎮相距30公里,是賓陽經濟發展的雙核心引擎。其中縣政府駐地賓州鎮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亦有2100多年的發展歷史,為賓陽縣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黎塘鎮為廣西工業重鎮、重要鐵路交通樞紐和全國重點鎮,是賓陽的交通、工業和物流中心,南廣高鐵和南柳客專,湘桂線和黎湛線穿境于黎塘鎮交匯,并設立高鐵賓陽站和普鐵黎塘站,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賓陽縣城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規劃的北部灣地區最大縣城,黎塘鎮為廣西非縣城類第一大城鎮,到2020年,賓州鎮總人口規劃40萬人,規劃面積50平方公里,黎塘鎮總人口25萬人,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
古為百越(粵)西甌之地。夏、商、周為荊州地。秦一統后(公元前214年),地屬桂林郡。西漢時屬郁林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領方縣(縣境內有領方山而得名),為縣地建立行政建置之始,時治所位于今賓州鎮古城村一帶。時領方縣域范圍大致包括今賓陽縣、南寧市區、武鳴縣、上林縣、合山市、及橫縣部分(原永淳縣)、來賓市興賓區部分(原遷江縣)。三國時代,縣地為吳國屬地。吳元興元年(264年),改縣名為臨浦縣。西晉太康年間(280年~289年),恢復領方縣名,并在縣域東部漢廣郁地另設綏寧縣。
賓陽思遠路
賓陽南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撤綏寧縣置安城縣。旋以州統郡,領方、安城兩縣升為郡,皆屬南定州。隋朝開皇八年(588年),兩郡同改為縣,屬郁林郡。唐朝廢郡立州,領方縣地屬南方州。唐武德四年(621年),領方縣名為嶺方縣,在嶺方縣域南部、西部分設瑯琊、思干縣。唐貞觀五年(631年),在嶺方縣域置賓州(因州境內有賓水而得名),為縣地設州行政建置之始。賓州屬嶺南道,時轄嶺方、瑯琊、思干、安城4縣。貞觀十二年(638年),撤思干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賓州為安城郡。唐至德二年(757年),又改為嶺方郡,同時將安城縣更名為保城縣。唐乾元元年(758年),將嶺方郡恢復為賓州,時轄嶺方、安城、瑯琊3縣。五代十國時,沿唐制,賓州隸屬南漢。宋開寶五年(972年),廢賓州,將瑯琊、保城兩縣并入嶺方縣,隸屬邕州。次年又恢復賓州建置,屬廣南西路。宋端拱二年(989年),上林縣(原為澄州)歸屬賓州轄;天禧四年(1020年),遷江縣(原為思剛州)歸屬賓州轄。時賓州共轄嶺方、上林、遷江3縣。元世祖初年,賓州升為路稱賓州路。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名賓
賓陽力沃廣場州,屬廣西兩江道。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嶺方縣并入賓州。賓州隸于柳州道(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賓州升為直隸州,轄上林、遷江、來賓、武宣4縣;十二年(1734年)降為散州,改屬思恩府。清宣統三年(1911年),賓州改稱賓縣。民國元年(1912年),改名賓陽縣(縣城在賓水之北故名),隸屬柳州道。次年(1913年)隸屬邕南道,民國3年(1914年)屬南寧道。民國16年(1927年)直屬廣西省政府。民國19年(1930年),屬賓陽民團區。民國21年(1932年),改屬南寧民團區。民國23年(1934年)改屬南寧行政區。民國28年(1939年)改屬武鳴行政區。次年(1940年)改屬廣西第八行政區。民國31年(1942年),改屬廣西第四行政區。1949年12月賓陽縣解放后,屬南寧專區管轄。1951年11月南寧專區改稱賓陽專區。1952年8月改為邕寧專區。同年12月屬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3月改為自治州)管轄。1958年1月自治州撤銷,賓陽縣屬邕寧專區轄。同年9月,邕寧專區改稱南寧專區。同年12月,賓陽縣與上林縣合并,稱賓林縣。次年5月恢復原兩縣建置。1971年,南寧專區改稱南寧地區。2003年6月27日,南寧地區撤銷,賓陽縣劃歸南寧市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賓陽縣轄16個鄉鎮:賓州鎮:全鎮面積228.59平方公里,總人口22.47萬人,轄臨浦、新城、永武、楓江、興仁、同仁、鎮興、中靖太、建設、商貿城、城中、三聯、南街、仁愛、中和15個社區居委會;蘆圩農業村、新賓農業村、陸村、新廖、寶水、北街、新模、蒙村、顧明、黃盧、國太、蒙田、古城、王明、吳村、六明、碗窯、恭村、六嶺、勒馬、長崗、呇塘、展志、文偉、太鄉、基塘、三韋、七里、六和、河田、中興、德明、南山33個村委會。黎塘鎮:全鎮面積219平方公里,總人口15.6萬人,轄金龍、永安東、永安西、解放、民主、建設、中營、城南9個社區;14個行政村:司馬、帽子、龍勝、農業、啟明、新圩、風鳴、青山、三李、補塘、三和、吳江、龍公、歐陽、三擇、義和14個行政村。新橋鎮:全鎮面積 91.628 平方公里,總人口7.9萬人,轄16個村民委員會,3個街(居)民委員會新圩鎮:全鎮面積 66 平方公里,總人口2.75萬人,轄6個村民委員會共54個自然村、160個村民小組。大橋鎮:全鎮面積105.3平方公里,總人口7.04萬人,轄17個村(居)委,135個自然村鄒圩鎮:全鎮面積154平方公里,總人口4.74萬人,轄鄒圩社區居委會;六新、新華、永和、長安、長新、高龍、中南、同仁、同禮、同德、七星、古連、白山、古塘14個村委會,118個自然村、316個村民小組。甘棠鎮:全鎮面積189平方公里,總人口5萬多人,轄15個村(居)委、96個自然村。古辣鎮:全鎮面積112.74平方公里,總人口4.96萬人,轄義陳、古辣2個社區居委會;聯泉、馬界、新勝、劉村、平龍、龍額、稔竹、六窯、新興9個村委會,88個自然村、536個村民小組。露圩鎮:全鎮面積129平方公里,總人口3.44萬人,轄露圩社區居委會、浪利、周黎、上塘、百合、八鳳5個村委會,52個自然村、235個村民小組。洋橋鎮:全鎮面積110平方公里,總人口2.72萬人,轄洋橋社區居委會;赤坭、葛村、茂凌、那馬、坐椅、凌達、蓬塘7個村委會,88個自然村、216個村民小組;廖平農場園藝場。王靈鎮:全鎮面積148.52平方公里,總人口4.09萬人,轄1個社區,9個村委,共69個自然村,229個村民小組。武陵鎮:全鎮面積151.4平方公里,總人口5.75萬人,轄13個村委,1個社區委會,104個自然村。中華鎮:全鎮面積74.7平方公里,總人口為2.87萬人,轄三軍、上施、育才、蒙記、新塘、老盧6個村委會,82個自然村,179個村民小組。思隴鎮:全鎮面積173.34平方公里,總人口6.3萬人,轄15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277個自然村。和吉鎮:全鎮面積150.2平方公里,總人口4.01萬人,轄大邦社區居委會;燕山、華羅、伶俐、平橋、三民、新安、惠良、嶺甲8個村委會。陳平鄉:全鎮面積106平方公里,總人口13375人,轄陳平社區、高田社區;名山、上峰、文華、和平、義平、平天、新安、五星8個村委會,共65個自然村,103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編輯地形地貌
賓陽縣整個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h境東、南、西三面邊緣土山環亙,北及東北面邊緣石山群立,中部為不閉合盆地,屬大片沖積平原,北部及東北部為溶蝕平原及緩丘地區,東部為低山丘陵地帶,東南部為高低丘為主的丘陵區。中部平原,延伸至新橋、賓州、大橋、武陵、古辣、甘棠等鎮,海拔高度在100米~120米之間,雖有部分丘陵,但高低相差在10米以內,起伏甚微。賓陽一武陵山前平原面積446平方公里,地表平坦,堆積層厚度較大。北部、東北部溶蝕平原及緩丘地區,延伸至鄒圩、新圩、賓州、洋橋、和吉、黎塘、王靈等鎮,海拔85米~110米之間,面積816001公頃,東部低山丘陵區起伏變化較大,山坡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坡度多在15~40度之間,面積20740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8.96%??h境內有山峰200多座,海拔500米以上30多座。山脈分兩大支。東支鎮龍山脈,盤踞于縣境東和東南部邊緣,與貴港市、橫縣交界,東西長32公里,南北寬27公里,山溝深壑狹窄,山峰海拔多在7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多半在100米~200米以上,主峰鎮龍山海拔1170米,為全縣最高山峰。西支大明山余脈,綿亙縣境西南與南部,其扭軸位于賓陽縣思隴鎮與上林、武鳴兩縣交界處,東分支在新橋、蘆圩、武陵、古辣等鎮,長43公里,寬13公里,一般海拔500米,西分支為賓陽縣與邕寧、橫縣的界山,主峰白鑿山海拔1041米,為賓陽縣的第二高峰。
氣候特征
地處低緯度,受海洋暖濕氣流調節,高溫多雨,夏長冬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賓陽在北回歸線以南,太陽輻射強,熱量多,不僅盛夏炎熱,冬季有時也頗溫暖。雨量分布特點是南部多于北部,山區多于平原。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賓陽城區全縣有16個鎮(鄉),總面積23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4224.5公頃,有林面積7.03萬公頃。賓陽縣境土地資源豐富,土地類型以平原、丘陵、臺地和山地4種為主。平原是本縣農業種植的耕地基本來源,丘陵主要用于發展林業和種植果類??h境土壤類型多樣,分為6個土類、15個亞類。6個土類是水稻土類、磚紅性紅壤土類、黃壤土類、石灰(巖)土類、紫色土類、沖積土類。水田以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潛育性水稻土、沼澤性水稻土為主,畬地以耕型第四紀紅土赤紅壤、耕型鐵礫赤紅壤為主?;牧帜恋匾陨绊搸r赤紅壤、石灰巖亦紅壤為主。全縣土壤成土母質以砂頁成土為多,主要分布于縣境西南大明山余脈和東南鎮龍山脈的低山丘陵區;紅土母
賓陽美食街質成土次之,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弾r成土主要分布在昆侖關一帶,紫色頁巖成土主要分布在甘棠、和吉、鄒圩等地,河流沖積成土主要分布在沿河兩岸和平原地區,洪積成土一般分布在山前的沖積扇或河谷地帶,石灰巖成土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黎塘、和吉與鄒圩一帶,石灰巖組成的殘峰平原、硅質頁巖成土主要分布于新賓至大橋公路兩旁的狹長地帶。全縣耕地主要集中在縣境中部廣闊的沖積平原和西北部及山前的中丘地帶。全縣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南、西部邊緣的黎塘、王靈、露圩、甘棠、陳平、思隴、武陵、中華、古辣等鄉鎮的土山。牧草地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洋橋、和吉、鄒圩和中部的大橋、賓州等鎮。2009年,全縣有耕地面積5.56萬公頃。
水資源
賓陽縣水資源有地表水、地下水??h境無大河巨川,但溪澗密布,小河
城東新區建設溪江縱橫,流量豐富。境內河流長5公里以上的有37條,長15公里以上的有20條;流域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的有33條,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7條。河流分為紅水河、郁江水系,統屬珠江流域之潯江水系。大部分河流因地勢由東南、西南向北匯流。全縣河道總長688.45公里,總流域面積2304.08平方公里。正常流量44.0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9.50立方米/秒。最大的河流清水河流經縣境長39公里,流域面積381.15平方公里,正常流量14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2立方米/秒。其余河流大部分屬季節性溪
城東新區建設加快流。全縣有中小型水庫127座,其中庫容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庫4座,小一型水庫40座,小二型水庫83座,水庫集雨面積520.48平方公里,總庫容33882.18萬立方米,有效庫容22691.41萬立方米。此外還有小塘庫622座。全縣最大的水庫清平水庫總庫容971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6207.23萬立方米。全縣90%以上的水庫分布在縣南部山區。有地下水42處,主要分布在黎塘鎮及和吉、洋橋、鄒圩、賓州、大橋、王靈、古辣等鄉鎮的巖溶區內,蓄流量3.23立方米/秒。有富水地段6個。地下河11條,枯水流量2381升/秒。黎塘富水地段面積為47平方公里,姚村地下河流量為123/秒。全縣地下泉34處,枯水期流量3.13立方米/秒。此外還有地下孔隙水,主要是打深井使用。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2326.7千
鳳凰湖瓦??砷_發6480.7千瓦,已開發利用3345.5千瓦??h境受海洋暖濕氣流調節,高溫多雨。全縣平均年降雨量1552.9毫米,產生的徑流總量20.70億立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資源量2422立方米,公頃均耕地占有地表水量3600立方米。年可利用水量0.2124億立方米。引水流量4.64億立方米,年可利用徑流量7.06億立方米,占產水量的35.2%。
植物資源
賓陽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豐富,夏溫冬干,夏長冬短,雨量充沛,終年適宜植物生長。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2009年,全縣有林面積8.3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5.9%。
動物資源
賓陽縣動物資源豐富,屬廣西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雉雞(山雞)、八哥、大山雀、喜鵲、畫眉、赤鹿、豹貓、黃鼠狼、中華竹鼠、澤蛙、沼蛙、大樹蛙、花姬蛙、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水律蛇、灰鼠蛇、百花錦蛇等。
礦產資源
賓陽縣礦藏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鎢、鉬、鉍、銅、鉛、鋅、銻、錳、三水鋁、褐鐵、流鐵、金、銀、白砒、石灰石、花崗巖、石英、毒砂、鋁士、瓷土、煤、磷、鉀、重晶石、頁巖、粉砂巖、鉛土、膨潤土、高嶺土、砂、粘土等。其中探明金屬礦床(點)31處(大型1處,中型2處,小型13處,礦點15處),但品位普遍較低。查明非金屬礦床94處(大型1處,中型3處,小型49處,礦點41處)。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變化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本州有17460戶,91658人;三十九年(1774年),18236戶,92625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7萬人。 1933年,本縣有48707戶,245651人;1943年,46949戶,258112人,其中:男性132996人,女性125116人。1938年(1949年) 85527戶,375119人,其中:男性188505人,女性186614人。 2009年,賓陽縣人口103.25萬,其中農業人口87.73萬人、非農業人口15.4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89‰。
民族
2009年,縣境內居住有漢、壯、瑤、苗、侗、仫佬等25個民族,漢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的80.8%。除世居的壯族、瑤族外,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均在200人以下,2009年壯族人口19.17萬人,其他少數民族0.69萬人。在人口分布上,漢族多居平原,壯族多居邊遠山區,瑤族主要聚居在鄒圩鎮白山、龍塘村。
經濟概況編輯
賓陽城區 (11張)
年度數據2008年,賓陽縣全年完成生產總值(GDP)85.6億元,比上年增長10.0%。規模以上工業較快增長,工業總產值85.8億元,比2007年增長20.18%;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9億元,比上年增長25.85%。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迅猛擴大,預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76億元,比上年增長35.7%。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縣完成財政收入5.02億元,首次突破5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22.03%。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加,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03元,比上年增長24.18%;農民人均純收入4169元,比上年
賓陽文化廣場增長19.49%。城鄉消費品市場十分活躍,全縣城鄉市場同步增長,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43億元,比上年增長23%。2011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1.8億元,同比增長15.1%;全部工業總產值153億元,同比增長27.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0億元,同比增長37.62%;完成財政收入10.26億元,同比增長26.83%;農民人均純收入6121元,同比增長17.5%。2012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1億元,增長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70億元,達到172.9億元,同比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8億元,同比增長14%;超額完成市下達的目標任務。2012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0.1億元,增長9.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3.94億元,增長30.81%;財政收入12.67億元,增長23.46%;規模
賓陽臨浦大道以上工業增加值22.79億元,增長13.8%;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1.93億元,增長5.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73億元,增長1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21元,增長12.94%;農民人均純收入7187元,增長16.3%。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52948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3%,GDP增速比上年加快1.6個百分點。從分產業數據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06284萬元,增長5.1%,比上年加快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557479萬元,增長13.2%,比上年加快3.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565719萬元,增長7.2%,比上年加快0.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26.56:36.45:36.99,與2012年相比,第一、第二產比重有所回落,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了1.5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15%、61.79%和26.05%,分別拉動GDP增長1.13、5.76和2.43個百分點。
農業
本縣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較多,日照充足,對發展農業生產頗為有利。農作物以糧食為主,1950年至1985年的36年間,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90.03%。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占耕地面積64.47%。其次是玉米、黃豆等。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黃(紅)麻、煙草、木薯、桑、茶、果、瓜、藥材等。1949年,糧食畝產137斤,總產12539.86萬斤,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下同)2500.54萬元;1983年畝產523斤,總產68968.08萬斤,總產值21018.53萬元。比1949年分別增長2.96倍、5.50倍和7.41倍。1985年因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等原因,畝產487斤,總產53177.08萬斤,總產值283.6750萬元,比1984年,畝產增2.51%,總產減2.09%,總產值增126.96%。 2013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為198.15萬畝,比上年增長0.83%,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106.16萬畝,比上年增長1.44%;花生播種面積8.67萬畝,比上年增長2.05%;甘蔗播種面積33.22萬畝,比上年減少9.17%;蔬菜播種面積38.52萬畝,比上年增長8.13%。全年糧食總產量37.91萬噸,比上年增產6.32%;蔬菜產量達到50.39萬噸,比上年增長4.81%。畜禽生產保持穩定。上半年受H7N9疫情影響,生豬、家禽市場價格出現了周期性波動,生產受到一定影響。進入7月以后,禽流感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家禽市場價格回升,家禽生產明顯恢復。三季度末,全縣肉類總產量6.42萬噸,同比增長2.04%;蠶繭產量2.03萬噸,比上年增長2.78%。2013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4.8%。初步統計,2013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55852萬元,比上年增長4.16%,其中,農業產值356900萬元,增長4.76%;林業產值27009萬元,增長5.14%;牧業產值227442萬元,增長2.25%;漁業產值36190萬元,增長10.0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8321萬元, 增長4.8%。
林業
民國時期,縣政府建設科下設農業技術推廣所,配技術員2人,從事林業苗圃工作,供應一年一度“植樹節”種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設立實業科,分工專人管林業。1955年設林業科。1956年2月在山地面積較多的高田、太守、武陵、古辣、甘棠、黎塘等6個區設立林業工作站,每站配林業干部3至4人,協助區公所編制年度林業生產計劃,指導群眾采種、育苗、造林、護林防火,培訓農民林業技術人員。同時,在蘆墟及武陵的平天、黎塘的新埠,建立3個國營苗圃,各配技術干部1人,工人3至5人,負責采種、育苗,供應群眾造林。1958年2月取消縣林業科和區林業工作站,林業與農業,水利合并為農林水利局。1959年分出成立林業局,配林業干部2人,33個公社各配林業委員1人。1962年林業局改為林業科,配技術干部3人,繼續經營蘆墟、新埠苗圃。1964年林業科改為林業局,配技術干部8人、公路綠化員10人,12個區各配林業助理員1人。1968年3月縣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下設農林小組,除留1名林業技術干部外,其余于10月下放“五·七干?!?。1973年農、林分開,又成立林業局。1977年11月,縣成立林業科學研究所。1979年林業技術干部增加到20人。1983年成立縣林業技術推廣站,配技術干部5人,并在高田、思隴、甘棠公社成立林業技術推廣站,每站配干部1至2人,全縣林業技術干部增加到24人,其中工程師1人,助理工程師12人,技術員4人。1985年,全縣有林業干部22人,其中工程師1人,助理工程師11人。
民營經濟
俯拍縣城民營經濟是賓陽一大特色和優勢。賓陽自古以來就是商賈云集之地,以“百年商埠”聞名于桂中南??h城蘆圩鎮是廣西四大古鎮之一。其“賓陽貨”以貨真價實,物美價廉揚名于世,使得“賓陽貨”自古以來興盛不衰,也使賓陽贏得了“小香港”的美稱。早在唐宋時期,賓陽的布匹和竹編就被列為貢品,至明、清兩代,賓陽產的陶瓷、壯錦、紙扇、紙傘、毛筆、小五金等行銷區內各地及湖南、云南、貴州等地。壯錦、竹編、瓷器堪稱賓陽“三寶”。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導下,聰明靈巧的賓陽人通過引進技術,大力改造和創新傳統手工業,創出了一批競爭力強的品牌,形成了建材、陶瓷、壯
俯拍縣城編、竹編、皮革、紙品、小五金、農機具、衛生香、毛筆毛刷、鞭炮、養殖和農副產品加工等30多個行業,花色品種730多個的民營企業產品系列?!凹t水河”牌水泥、廣西著名商標“百嬌”紙品,“美潔”牌瓷器、“廣力”牌電桿、“檀香”牌衛生香、“金玉”牌餐巾紙、“宏偉”牌農機具等30多個品牌成為區內外響當當的“品牌貨”,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和遠銷歐洲、東南亞各國,二十一世紀以來,賓陽把民營經濟作為第一支柱產業來抓,通過經貿兩會這個平臺,大力改善軟環境,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施項目拉動戰略,取得了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