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區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部,東連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南界江津區,西臨永川區、大足區,北靠銅梁區、合川區、北碚區。唐至德二年設立建制,因境內“山出白石,明潤如玉”而得名 。至2014年,璧山區幅員面積915平方公里,轄6個街道、9個鎮;常住人口為72萬人 。璧山區為中國西部鞋都,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 ”、“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中國優質葡萄之鄉”、“國家衛生縣城 ”、“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納稅服務示范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等榮譽稱號 。
璧山區在重慶市的位置(紅色處)東周,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縣,區境為江州縣屬地。秦漢、魏晉南北朝,循周朝制。隋朝,璧山區境為巴、江津二縣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析巴縣及江津、萬壽縣地置壁山縣,因境內有一孤山西北險峻東南稍平號重壁山而得名,隸屬于渝州,區境包括今璧山區、永川市、沙坪壩區含谷鎮、北碚區澄江鎮。大歷十一年(776年),分壁山西南地置永川縣。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隸屬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壁山屬之。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壁山因“地廣人稀”并入巴縣。明代,成化十九年(1483年),復置壁山縣,屬重慶府。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以“戶口尚少,停壁山縣銓,以永并治之”(即由永川縣代管)。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壁山縣,隸屬重慶府。至乾隆年間,“壁山”改為“璧山”。
璧山區地圖民國三年(1914年),璧山屬川東道。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四川省下設行政督察區,璧山屬四川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將成渝、川黔公路兩側重慶周圍80千米的范圍,劃為重慶衛戍區和陪都遷建區,璧山屬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璧山屬川東區巴縣行政專員公署管轄。1949年12月20日,巴縣行政專員公署改駐璧山,更名璧山行政專員公署,轄璧山、江津、永川、大足、合川、榮昌、銅梁、潼南8縣。1951年4月,璧山專署遷至江津,1960年專署又遷往永川。1968年,江津專區更名江津地區,1981年,又更名為永川地區,璧山先后屬江津、永川地區。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區并入重慶。1997年6月18日,重慶恢復成立中央直轄市,璧山直屬重慶管轄。2014年7月15日,璧山區正式成立。 行政區劃編輯至2014年,璧山區轄6個街道、9個鎮,為璧城、璧泉、青杠、來鳳、丁家、大路六個街道和大興、正興、八塘、七塘、河邊、福祿、廣普、三合、健龍等9個鎮。 璧城街道璧城街道轄城中社區、東關社區、大旺社區、塘灣社區、北門社區、蒲元社區、來龍村、新堰村、三角村、天池村、芋荷村、黃葛村、雙龍村、馬家橋村、龍井灣村、大塘村、四面山村等6個社區、11個村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73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城中社區。 璧泉街道璧泉街道轄華龍社區、文風社區、南關社區、牛角灣社區、雙獅社區、新勝村、虎峰村、觀音村、團堡村、大嵐村、養魚村、鷹嘴村等5個社區、7個村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43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文風社區金劍路208號。 青杠街道青杠街道轄大字社區、大興社區、雙路社區、青山社區、大森村、中興村、沙坡村、梁山村、清明村、石河村、塘坊村、棕樹村、蓮花村等4個社區、9個村的行政區域,輻員面積46.45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大字社區中大街225號 。來鳳街道來鳳街道轄東街社區、西街社區、花園社區、孫河村、登鳳村、普新村、安樂村、來鳳村、魁塘村、三星村、鹿合村、四平村、新七村等3個社區、10個村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44.48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東街社區新華路123號。 丁家街道丁家街道轄3個社區、16個村,幅員面積85.12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沙堆社區惠民路。
璧山區農田景色大路街道大路街道是璧北的經濟文化中心,幅員面積115平方公里,轄17個村(居),是重慶市衛生鎮、“百強工程”創建鎮、統籌城鄉改革示范鎮。 河邊鎮河邊鎮地處璧山區西北門戶,距縣城核心區8公里,是重慶綠島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幅員面積52.5平方公里,轄6個村1個社區。 正興鎮正興鎮位于璧山區南部,距璧山城區23公里,距成渝高速公路丁家出口6公里。幅員面積75平方公里,是璧山區現代農業、生態旅游規劃區,中小微企業創業基地。 大興鎮大興鎮地處璧山區西部,距璧山城區11公里,是重慶綠島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幅員面積100.14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 八塘鎮八塘鎮位于璧山區最北端,2004年由原八塘鎮和五龍鄉合并而成。幅員面積65.26平方公里,轄10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 七塘鎮七塘鎮位于璧山區北部,縉云山腳 ,距璧山城區28公里。幅員面積57.48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2個社區。 福祿鎮福祿鎮距璧山城區12公里。幅員面積40.6方公里。轄6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 廣普鎮廣普鎮幅員面積47.15平方公里。轄8個村、1個社區?!拌的洗荡颉北涣袨橹貞c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位于登云坪的“涼傘云遮”是璧山古八大景之一。 三合鎮三合鎮位于璧山區最南端。幅員面積35.98平方公里,距璧山城區38公里。轄7個行政村、1個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 健龍鎮健龍鎮位于璧山區東南部。幅員面積50.6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2個社區。
地理環境編輯地質地貌
璧山區農村風光璧山區處于重慶南弧形構造帶,華鎣山復式背斜中的溫塘峽背斜與瀝鼻峽背斜之間。溫塘峽背斜在縣境內稱東山,東翼陡西翼緩,核部地層為三疊系嘉陵江灰巖,瀝鼻峽背斜在區境內稱西山,西陡東緩,核部地層為三疊系嘉陵江灰巖。溫塘峽背斜(東山)與瀝鼻峽背斜(西山)間的地質結構為璧山向斜。璧山向斜北起八塘鎮內,南到丁家鎮興華村,長約40千米。核部地層為侏羅紀遂寧組砂頁巖璧山向斜中的次級構造有丹鳳短背斜:北起同興水庫,南到正興鎮新山,長約22千米,茅萊山居其中,海拔524米。福祿向斜:北起福祿砂石村,南到會興簡家廟小學,長約20千米。香爐山向斜:北起定林陶市村,南至江津現龍,長約9千米。 璧山區地貌的總輪廓是“兩山夾一谷”即兩個背斜山(東山、西山)中間夾一個向斜谷。東山,北段稱縉云山,中段稱金劍山、南段稱龍隱山。海拔500~810米,綿延61千米,山勢磅礴,北高南低。西山,北起八塘鎮仰天高,南止永川區云谷關,海拔500~885米,其中燃燈寺峰高885米,為區境最高點。西山插旗山以南,受構造控制分為兩支,構成背斜核部的高山入銅梁縣區為東山,構成背斜翼部的低山延至花果山。璧山區境內地貌,按其海拔高度和分布位置,可分為低山、丘陵、寬谷。低山海拔500~885米,分布于境內東西兩山,山間嘉陵江灰巖溶蝕成槽谷。低山占璧山區總面積的17.6%。丘陵海拔240~500米。按海拔高度梯次及丘陵形態可分為坪狀高丘、桌狀高丘、山麓狀深丘、單斜深丘、桌狀中丘、饅頭狀中丘、單斜中丘。丘陵占璧山區總面積的43.6%。寬谷海拔240米左右,分布于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流域廣大地區,寬谷占璧山區總面積38.8%。
氣候特征
璧山區小區風景璧山區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旱、夏澇、秋涼、冬暖、無霜期長、濕度大、日照少、云霧陰雨多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8.0°C,極端最高氣溫42.2°C,極端最低氣溫-3°C。年平均降雨量1064.7毫米,年最多降雨量1493.7毫米,年最少降雨量724.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051.0小時,年平均風速1.6米/秒,年平均蒸發量1026.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1%,年平均雷暴日數32.4天,年平均霧日數39.6天,年平均無霜期338天。共出現大暴雨9次,暴雨69次。
河流水系
璧山區主要河流有璧南河、璧北河和梅江河等。璧南河發源于大路街道大竹村一帶,由江津區油溪鎮注入長江,在區境內的流域面積為442.05平方千米,河道長73.1千米,平均坡降為2.65‰;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約為16355.85萬立方米;其有長5千米以上的支流9條, 5千米以下的支流29條。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璧山區幅員面積914.5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1770畝,人均耕地面積0.83畝。土壤以水稻土為主,次為紫色土。
礦產資源
璧山區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石膏、天然氣、重金石、頁巖、石英砂、瓷土等。其中石膏、石英砂、石灰石、頁巖等建材礦產配套產出,屬地區優勢礦產。
人口編輯
璧山風貌 (6張)
2014年,璧山區總戶數24.79萬戶,戶籍人口63.6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7.69萬人,農業人口35.91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32.42萬人,女性31.1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112人,死亡人口413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8‰。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3.60%(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含漏統數據)。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璧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1.9億元,增長16.6%。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增加值17.9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206.4億元,增長20.9%;第三產業增加值77.6億元,增長6.9%。三次產業結構比為5.9:68.4:25.7。 2014年,璧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0億元,增長13.3%。工業總產值達到1780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95億元,增長15.4%。
第一產業
璧山區三合鎮茶園2013年,璧山區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3億元,增長5.0%,實現農業增加值17.9億元,增長5.2%。農業產值13.2億元,增長5.2%;林業產值0.3億元,增長15.7%;牧業產值12.3億元,增長3.5%;漁業產值1.3億元,增長15.1%;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0.2億元,增長5.9%。全年水果、蔬菜、禽兔、花卉苗木四大主導產業產值17.8億元,增長8.2%,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65.3%。糧食產量17.5萬噸,增長1.0%;水果產量11.25萬噸,增長14.3%;蔬菜產量63.5萬噸,增長6.0%;全年出欄生豬28.4萬頭,增長1.3%;出欄家禽3121萬只,增長3.9%;出欄肉兔354.8萬只,增長1.3%。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874公頃,下降1.4%。油料種植面積2690公頃,增長14.0%。蔬菜種植面積19845公頃,增長5.3%。
第二產業
璧山區綠島新區2013年,璧山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368.0億元,增長35.2%。實現工業增加值185.9億元,增長19.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48戶,完成工業總產值676.1億元,增長25.3%。其中輕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8.1億元,增長20.1%;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78.0億元,增長27.6%。完成在地建筑業產值94.3億元,增長30.4%。實現建筑業增加值20.5億元,增長36.7%。注冊的建筑企業有55個,其中三級以上施工總承包建筑企業30家,三級以上專業承包建筑企業14家。注冊地建筑企業完成建筑業產值38.3億元,增長7.7%;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42萬平方米,下降7.3%,其中新開工面積225.0萬平方米,增長10.7%;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48.1萬平方米,下降8.6%。
第三產業
璧山區工業園區2013年,璧山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3億元,增長16.1%。其中限額以上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6.6億元,增長18.3%。限額以上單位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7.6億元,增長20.7%;零售業零售額42.7億元,增長18.3%;住宿業零售額0.08億元,下降3.7%;餐飲業零售額16.2億元,增長17.3%。完成郵電業務收入3.7億元,增長14.4%。其中郵政業務收入0.6億元,增長13.4%;電信業務收入3.1億元,增長14.5%。年末固定電話用戶9.9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48.4萬戶,互聯網用戶9.2萬戶。接待游客495萬人次,增長22.8%;實現旅游收入9.7億元,增長25.8%。
社會事業編輯科技
至2013年底,璧山有市級以上技術中心19個,高新技術企業13家,高新技術產品13個,重點新產品34個,其中優秀重點新產品2個。全年全縣共獲得授權專利696件。
文化
至2013年底,璧山擁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檔案館1個,街鎮文化服務中心15個,電影發行公司1個,歌舞娛樂場所48家,綜合性體育中心1個,體育館1個,承辦各類比賽170場次。
教育
璧山中學至2013年底,璧山擁有各類學校194所,其中普通中學24所、小學46所、幼兒園120所、職高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
衛生
至2013年底,璧山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23個。其中,醫院7個、衛生院15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私人診所135個、村衛生室261個。全縣共有醫院、衛生院床位2628張。衛生技術人員2367人。全縣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950人,注冊護士888人。
交通
至2013年底,璧山區有公路里程1513.30公里,其中等級公路939.97公里。全縣汽車擁有量42127輛,增長25.9%。全社會公路客運量5873萬人,增長22.7%;旅客周轉量170565萬人/公里,增長22.0%;全社會公路貨運量1468萬噸,增長18.3%;貨運周轉量146497萬噸/公里,增長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