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縣隸屬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涼山州東南部大涼山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2°43′—103°04′,北緯27°16′—27°56′,距州府西昌114公里。與昭覺、普格、寧南、金陽等縣接壤,與云南省巧家縣隔金沙江相望,于1955年3月建縣,是一個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半農半牧縣。全縣幅員面積1685平方公里,有耕地31.65萬畝,林地84萬畝,草地118萬畝。布拖縣轄3個鎮27鄉,189個行政村。截止2010年,全縣約有14萬人口 ,彝族占總人口數的94%。布拖又稱吉拉補特,是彝語“補特”的音譯,“補”指刺猬,“特”指松樹。意思是“有刺猬和松樹的地方”。是彝族阿都的聚居縣,是彝族火把節的發源地,素有“中國彝族火把文化之鄉”、“ 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火把節的圣地”的美稱。
中文名稱布拖縣外文名稱Butuo別 名布特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四川下轄地區3個鎮、27個鄉政府駐地特木里鎮電話區號0834郵政區碼615350地理位置四川省南部面 積1685平方公里人 口146463 (截止2010年)方 言彝語(阿都)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樂安黑鸛自然保護區機 場西昌青山國際機場車牌代碼川W特 產苦蕎 、馬鈴薯、燕麥行政代碼513429目錄1 歷史沿革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貌? 氣候3 行政區劃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水能資源? 生物資源5 人口民族6 交通7 經濟概況? 綜合?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8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教育事業? 衛生事業? 社會保障9 風景名勝10 文化習俗歷史沿革編輯布拖為彝語“布特”之譯音?!安肌敝复题?,“特”指松樹。古稱基那布特。兩漢屬越崔郡管轄。元稱里州。清屬西昌管轄,遂為布拖。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布拖屬普格設治局轄1955年建布拖縣。1960年撤布拖縣建制并入普格縣,1963年恢復布拖縣。
布拖縣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地理座標東經102°43′—103°03′和北緯27°16′—27°55′ 之間。周邊相鄰5縣,北靠昭覺,南接寧南,西連普格,東以西溪河、金沙江為界與金陽、云南省巧家縣隔水相望,幅員面積1685平方公里。
地貌
布拖縣地貌可概括為:“三個壩子四片坡,兩條江河繞縣過,九分高山一分溝,立體氣候災害多”。烏科梁子、阿布測魯兩大山脈呈南北走向座落境內,最高點阿布測魯峰,海拔3891米,最低點西溪河入金沙江河口處,海拔535米,高差達3356米。布拖壩海拔2400米上下。
氣候
布拖屬亞熱帶滇北高原氣候區,氣候呈立體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其特點是冬長夏短,氣候寒冷,雨量充沛,干濕季節明顯,日照充足,災害頻繁??h城附近歷年平均氣溫10.1°C,最高年平均為10.7°C,最低年平均為9.4°C,最熱在7月,月平均氣溫17.3°C,最冷為1月,月平均氣溫1.4°C。年平均降水量1114.7毫米,集中在6至9月間。年平均日照1996小時,極端最高氣溫30.3°C,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5.4°C。自然災害有暴雨、泥石流、冰雹、旱災、寒潮、低溫陰雨。
行政區劃編輯2004年,布拖縣轄3個鎮、27個鄉:特木里鎮、龍潭鎮、拖覺鎮、木爾鄉、九都鄉、拉達鄉、烏科鄉、沙洛鄉、洛古鄉、補爾鄉、覺撒鄉、美撒鄉、拉果鄉、烏依鄉、浪珠鄉、包谷坪鄉、合井鄉、羅家坪鄉、牛角灣鄉、補洛鄉、火烈鄉、樂安鄉、四棵鄉、地洛鄉、峨里坪鄉、瓦都鄉、采哈鄉、委只洛鄉、基只鄉、聯補鄉。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2004年布拖縣幅員面積252.75萬畝。 其中耕地面積31.63萬畝,林地84萬畝。
礦產資源
布拖縣主要資源有以鉛、鋅、鐵、石膏、銅為主的礦產資源。
水能資源
布拖縣境內水資源理論蘊藏量76.78萬千瓦,可供開發約45.30萬千瓦。
生物資源
植物布拖氣候多樣,適生支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并表現出多層次的立體分布。適宜于優質綿羊
布拖縣、高山白楊、山地蔬菜、馬鈴署、蕎麥、燕麥、花(青)椒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尤其是藥用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附子、川貝母、半夏、天麻、蟲草、黃苓、黃連、五倍子等200余種。布拖縣自然植被呈垂直分布,分為四個植被帶。海拔1400米以下為亞熱帶稀樹草叢;海拔1400至2200米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海拔2200至3000米為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海拔3000米以上為北溫帶暗針闊葉林及亞高山灌叢。林木有松、杉、樺、楊、椿、槐、香樟、楠木、高山櫟、楓樹、漆樹、油桐等。動物國家一類野生保護動物有牛羚,二、三類保護動物有小熊貓、穿山甲、豹、林麝、大小靈貓、水獺等。 藥材名貴中藥材有附子、半夏、貝母、雪山一枝蒿、天麻、蟲草、黨參、何首烏等。
人口民族編輯截止2010年底,布拖縣總人口為146463人,彝族136842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3.43%;漢族894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11%;苗族43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29%;布依族、侗族、壯族、回族、蒙古族、藏族、滿族、白族、京族、土家族等僅占總人口的0.1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7人。
交通編輯截止2006年底,全縣共有公路總里程達1029.45公里,其中省道40公里、縣道211.85公里、鄉道364.3公里、村道413.3公里。全縣30個鄉(鎮)均已通車,通車率達100%。全縣190個行政村,通公路村為115個,通車率達60.53%。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縣道為骨架、鄉道為網絡,輻射至州府西昌,周邊鄰縣昭覺、普格、寧南、金陽等縣,覆蓋至全縣30個鄉鎮的初步的公路網絡體系。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08年,布拖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10047萬元,較2007年增長15.4%,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64萬元,較2007年增長11.2%。經濟總量居涼山州第14位,增速居涼山州第7位。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為37.3:41.4:21.3,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3504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2289萬元,較2007年增長20.1%。
第一產業
2008年,布拖縣全年完成糧食總產量67272噸、肉類總產量14223噸,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41115萬元,增長5.3%。兌現糧食直補等涉農政策性補貼2162萬元,發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2262.8萬元。開展農民工引導性培訓和技能培訓1.1萬人次,有序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3.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4600萬元。
第二產業
2008年,布拖縣全年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45549萬元,增長3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485萬元,增長94.1%,總量居全州第11位,增速居涼山州第3位。
第三產業
2008年,布拖縣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3383萬元,較2007年增長11.2%。2008年“彝族口弦”、“彝族銀飾手工技藝”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社會事業編輯城鎮建設
2008年,布拖縣扶貧濟困深入推進。編制完成《新階段扶貧開發建設規劃》,建設扶貧新村6個,完成“彝區‘三房’改造工程”3500戶,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20戶、603人,解決16000人安全飲水問題,解決2000名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改善4700名低收入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 布拖縣投資3937萬元,建成通鄉油路通暢工程4條50.6公里、通村通達工程13條61.5公里、以工代賑通村公路7條41公里和補洛鄉客運站。
教育事業
2003年,布拖教育“兩基”達標。截止2006年,全縣有幼兒園1所(另有3所學校附設學前班),小學165所,有中學4所(其中,高完中1所,單設初級中學1所,附設初級中學2所),有教師進修校1所,教育科研機構1個。全縣現有13個幼兒(學前班)教學班,在園(班)幼兒637人;小學59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9628人;初中2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369人;高中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07人。小學入學率達91.3%,其中女童入學率為83.4%;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9.2%;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入學率為32.8%。小學鞏固率為92.5%,初中鞏固率為99%。全縣現有各類公辦教師1024人。其中,學前教育教師29名(不含小學附設學前班),小學教師790人(包括職成教教師30人),初中教師164人,高中教師18人,成人中等教育和教育科研教師23人。截止2006年,全縣有34所學校開辦了寄宿制班,有寄宿制學生5700人,其中重點寄宿制學生1600人。有農民文化技術學校35所,有掃盲、成人教育專任教師30名,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5.68%,掃盲脫盲人員鞏固率達96%,農技培訓面達33%。
衛生事業
到2008年底,布拖縣衛生系統共有職工242人,其中衛技人員213人(副高職稱1人,中級職稱44人,醫師級職稱119人,醫士級職稱49人),在區、鄉衛生院工作的共100人,衛技人員95人,分別占全縣職工總數和衛技人員總數的41.3%和44.6%。有醫療機構54個,病床225張,每千人擁有衛生醫務人員2.06人。布拖縣人民醫院已于1999年達到“二級乙等”醫院驗收標準。2003年創建“愛嬰”醫院成功。
社會保障
2008年,布拖縣社會保障能力有效提高。新增城鎮就業235人,幫助131名下崗失業人員和“4050”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對3101名城鎮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23308名農村困難群眾納入農村低保,14588名困難群眾享受城鄉醫療救助;全縣農民參合率達到93.69%;為405名農民工清欠工資298萬元。
風景名勝編輯樂安黑鸛自然保護區樂安濕地,位于布拖縣西溪河片區樂安鄉境內,距縣城約30公里,是四川省境內少有的成片濕地之一,面
樂安濕地積位居全省第二。樂安濕地四周山勢平緩,濕地內水草豐茂,候鳥成群,隨處可見黑鸛、蒼鷺等珍稀鳥類成群結隊的景象,是濕地風光旅游、觀鳥的好地方。 據省、州專家實地考察,布拖樂安濕地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調查表明區內有野生動物33目91科357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扭角羚、林麝等7種,有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鬣羚、黑熊、獐子、鸚鵡、巖燕、錦雞等34種。濕地里鳥類的品種也很多,有黑鸛、大雁、赤麻鴨、綠頭鴨、蒼鷺、天鵝、丹頂鶴等。文化習俗編輯火把節布拖縣民風古樸純厚,彝族人民熱情好客,每年七月,縣上都要舉辦以彝族選美、斗牛、斗羊、賽馬等為主
布拖縣火把節要內容的彝族火把節,身著節目盛裝的彝族人民,在火里歡呼、在火里跳躍、在火里歌舞,展示古樸的彝族風情和傳統彝族文化,這里的火把節因古樸、原始而聞名遐邇,2008年,布拖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授予“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稱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