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溪縣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秦巴山脈南麓、嘉陵江中游、廣元市南端,古稱“秦隴鎖鑰“、”蜀北屏藩”。因地處蒼溪谷而得名,自西晉太康年間置縣,已歷1700多年,素有“川北淳邑”之雅稱。 蒼溪縣東鄰巴中恩陽、西接劍閣、南抵閬中、北連昭化、旺蒼。截至2014年,縣域面積2330k㎡,下轄24個鎮、15個鄉,戶籍人口79.06萬人;居住著漢、羌、彝、藏、苗、回、侗等民族。 蒼溪縣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縣,中國雪梨之鄉,中國紅心獼猴桃之鄉, 全國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試點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四川省首批環境優美示范縣城,四川省文明縣城,四川省衛生縣城。
中古代蒼溪自西漢太祖年間得名,因嘉陵江一段河道兩岸高山壁立,峽谷幽深,江水流經其間呈碧綠色,稱為蒼溪谷,故取名蒼溪。自西晉太康年間置縣,已有1700多年縣治歷史。據蟠龍山腳及鏵廠溝出土文物證實,約1萬至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新石器時期:屬長江中游“大溪文化”的一部分(前4400- 前3300年)。從鄖陽(今湖北十堰)漢水泗河流域遷徙來的先民在今嘉陵江東河流域一帶建立起父系氏族社會部落,分別稱為“平周部落”、“奉部落”。夏代:屬夏部族聯盟梁州境內。商代:屬羌方部族雍州境內。西周:屬平周國。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先民建立氐族侯國“平周”。春秋戰國:初屬苴國平周縣境內。周慎靚王六年(前316年),秦國滅苴國,平周撤縣降鄉,屬秦國巴郡閬中縣。兩漢:西漢時屬蜀郡平周縣。東漢時屬益州北巴西郡閬中縣。兩晉:武帝太康六年(285年),于巴西郡閬中縣境分置蒼溪縣,縣治所在今城關鎮農壇村(又名縣壩)。南北朝:劉宋時,在縣境青山觀(今禪林鄉青山村)喬置漢昌縣。元嘉八年(431年),蒼溪縣并入漢昌,縣治
古漢昌縣遺址也由城關鎮農壇村移至青山觀。隋代:高祖開皇四年(584年),漢昌縣治從青山觀移歸今城關鎮農壇村。開皇十八年(598年),廢漢昌縣名,復蒼溪縣名,仍隸隆州;世祖大業三年(607年),廢隆州改制巴西郡,蒼溪縣屬之。 唐代: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蒼溪縣屬劍南道隆州管轄;玄宗先天元年(713年),改隆州為閬州,屬山南西道閬州。五代十國:前蜀時(907-925年),蒼溪縣隸閬州;后蜀時(934-965年),隸閬州保寧軍。宋代: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改保寧軍為安德軍節度,蒼溪縣屬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增置利州路,蒼溪縣隸利州路閬州閬中郡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省歧坪縣為鎮,并入蒼溪縣。元代: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屬四川行中書省廣元路保寧府。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奉國縣入蒼溪縣。明代: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廢廣元路,蒼溪縣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寧府。十年(1377年)五月,省蒼溪縣入閬中縣;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蒼溪縣,仍隸保寧府。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蒼溪縣始歸清王朝,隸四川省保寧府;仁宗嘉慶七年(1802年),隸川北道保寧府。 ——(歷史沿革古代部分參考自《蒼溪縣志》、《說古道今話蒼溪》)
近現代
蘇維埃蒼溪縣民國元年(1912年),屬四川省保寧府;民國三年(1914年)起,屬四川省嘉陵道署管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隸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1933年7月,蒼溪縣蘇維埃政府在運山壩(今運山鎮)成立,后遷址今文昌鎮文昌宮;1934年9月,蒼溪縣蘇維埃政府由文昌宮遷址老觀場(今閬中市老觀鎮);1935年3月,蒼溪縣蘇維埃政府從老觀場遷至陵江鎮農壇壩。 1949年12月31日,蒼溪縣解放。 1950年1月18日,蒼溪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屬川北行署區劍閣專區(1953年,劍閣專區改為廣元專區,并于同年3月撤銷)。1953年3月,蒼溪縣劃歸南充專區(1970年,南充撤專區改制為南充地區)。1985年9月9日,國務院批準蒼溪縣從南充地區劃歸廣元市管轄。1986年1月起,蒼溪縣正式成為廣元市屬縣。
蒼溪縣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廣元市的南大門,古稱秦隴鎖鑰,蜀北屏藩。東鄰巴中恩陽、西接劍閣、南抵閬中、北連昭化、旺蒼。地跨北緯31°37’-32°10’,東經105°43’-106°28’。
地貌
蒼溪縣域屬低山區,境內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九龍山主峰海拔1377m為最高峰,嘉陵江出境處澗溪口海拔352m為最低洼。境內地貌由低山和深丘及河谷平壩構成。
氣候
蒼溪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熱量豐富、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氣候溫和,有“ 高山寒未盡,谷底春意濃 ”的氣候特征。常年平均氣溫16.9℃,一月份平均氣溫6℃,七月份平均氣溫27℃,極端最低氣溫約 -4.6℃,最高氣溫約39.3℃,晝夜溫差3-7℃,年均日照1352.52/h,年均無霜期288天,年均降雨量1100mm以上。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蒼溪縣轄24個鎮、15個鄉:
鎮:陵江鎮、龍王鎮、三川鎮、云峰鎮、東青鎮、白橋鎮、八廟鎮、五龍鎮、永寧鎮、鴛溪鎮、元壩鎮、喚馬鎮、歧坪鎮、白驛鎮、漓江鎮、文昌鎮、岳東鎮、石馬鎮、運山鎮、東溪鎮、高坡鎮、龍山鎮、中土鎮、亭子鎮
鄉:禪林鄉、白鶴鄉、浙水鄉、雍河鄉、新觀鄉、石門鄉、月山鄉、白山鄉、彭店鄉、橋溪鄉、龍洞鄉、黃貓鄉、石灶鄉、河地鄉、雙河鄉
一級中心城鎮全縣政治、文化中心,經濟中心之一。以商貿物流、生物醫藥、食品工業和天然氣利用為主的綜合型城市。國家級重點鎮1陵江鎮
二級中心城鎮縣域副中心,東部中心城鎮,以商貿服務、農副產品加工、輕工工業以及鄉村旅游為一體的綜合型城鎮。國家級重點鎮1歧坪鎮
縣域副中心,區域中心城鎮,工貿型城鎮。國家級重點鎮1元壩鎮
三級中心城鎮工貿型、農貿型、旅游型4東溪鎮、龍山鎮、五龍鎮、白橋鎮
四級一般鄉鎮農貿型、旅游型、工貿型32縣域其它鄉鎮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
自然資源編輯植物資源
蒼溪縣植物資源有銀杏、山楂、油桐、白蠟、黃柏、杜仲等有極高開發價值的植物30多種;珍稀植物有鐵甲松、銀杏、樟樹、蘭花、天麻等,還有柳杉、漆樹、楓香、百合、海棠等。農作物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花生。經濟作物10類,64個品種。
動物資源
蒼溪縣動物資源以 豬、牛、兔、雞、鴨、鵝為主的動物多達100多種。蒼溪九龍山野生動植物十分豐富。有豹、金雕、獐子、林麝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獼猴、大靈貓、紅腹錦雞、白冠長尾雉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另外,還分布著一定數量的狐貍、野豬、野兔、獾、黃麂、雉雞、畫 眉、蝮蛇、梅花鹿等。
礦產資源
蒼溪縣礦產資源有沙金儲量13噸,分布于嘉陵江沿岸;北部九龍山構造天然氣儲量50億立方米,已被用于生產和人民生活。
水利資源
蒼溪縣水利資源潛力大。嘉陵江、東河(宋江)從北向南縱貫全境,大小支流溪溝密布縣境,水能蘊藏量29.86萬千瓦。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初設裝機 80萬千瓦,具有防洪、發電、灌溉、旅游等綜合功能,效益十分顯著。
政治編輯現任主要領導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4年,蒼溪縣戶籍總人口79.0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72萬人,農業人口66.34萬人。年末常住人口58.64萬人,增加0.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8631人,出生率10.9‰;死亡人口4063人,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長率5.8‰。
民族
蒼溪縣有漢、羌、彝、藏、苗、回、侗、瑤、傣、滿、白、壯、蒙古、土家、布依、納西、僳僳等民族居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87%。
交通編輯1.河運——蒼溪港⑴較大河流:嘉陵江、東河、構溪河⑵較小河流:玉溪河、大洋溝、大壩河、鴛溪溝、白橋河、插江河2.陸運⑴普通公路:G212國道(蘭州—廣元—重慶)⑵高速公路:G75蘭海高速(蘭州—廣元—南充—??? ;綿萬高速(綿陽—梓潼—劍閣—蒼溪—巴中—萬源);金蒼旺高速(青川金子山—蒼溪—旺蒼)規劃中3.鐵路蘭渝鐵路(蘭州—蒼溪—重慶)綿萬鐵路(綿陽—蒼溪—巴中—萬源)遠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