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源佤族自治縣隸屬云南省臨滄市,地處東經98°52′~99°43′,北緯23°04′~23°40′之間,滄源俗稱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1949年4月,滄源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建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1964年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是臨滄市唯一的革命老區縣。2010全縣轄6鄉4鎮,93個村民委員會,一個國營勐省農場,總人口1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93.4%,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1%,占全國佤族人口的40%以上,是一個以佤族為主體,傣、漢、拉祜、彝等20多種民族雜居的邊疆民族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生產總值完成17.4億元,比2010年增15.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4.77億元,比2010年增7.8%;第二產業完成6.3億元,比2010年增28.3%;第三產業完成6.33億元,比2010年增11.9%
滄源古時俗稱佧佤山區或阿佤山區,部份地區稱“葫蘆王地”。1937年設滄源設治局。因在瀾滄江支流之源而得名。西漢屬古哀牢國地。東漢屬永昌郡哀牢縣。三國蜀漢屬益州哀牢縣。西晉至南朝梁屬寧州永昌郡。北朝州至隋屬濮部。唐南詔國屬永昌節度望部。宋大理國屬永昌府。元朝時南部及東北部屬木連路軍民總管府,西部及中部屬孟定路軍民總管府。明初屬孟連長官司,萬歷十三年(1585年)屬耿馬土司,上隸孟定府。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屬鎮邊直隸廳,上隸順寧府。民國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設滄源行政委員會,歸迤南道管轄。1934年初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同年設置滄源設治局。1949年4月,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推翻國民黨設治局,成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歸普洱專區轄。1951年成立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現巖帥鎮。1952年,劃歸緬寧(臨滄)專區轄,同年12月縣政府機關遷駐勐董。1958年9月24日,國務院批準成立“滄源佧佤族自治縣”;1963年9月定名為“滄源佤族自治縣”,于1964年2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滄源佤族自治縣轄勐董鎮、巖帥鎮、勐省鎮、芒卡鎮、單甲鄉、糯良鄉、勐來鄉、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班洪鄉、班老鄉,6鄉4鎮,93個村民委員會,一個國營勐省農場??h政府駐勐董鎮。行政名稱下轄地區
勐董鎮勐懂、白塔、永和;攏耐、芒擺、永冷、怕良、壩卡、刀董、芒回。
巖帥鎮巖帥、東勐、黃果、聯合、巖丙、新華、建設、賀勐、中賀勐、賀南、新寨、團結、東米、班馱、班奈、公曼、賀科、賽弄、安海、安拐、昔勒、壩鄰。
勐省鎮勐省、回珠、滿坎、芒陽、永壤、下班奈、和平、農克。
芒卡鎮芒崗、海牙、扣勐、南臘、萊片、白巖、湖廣、焦山、南景。
單甲鄉 單甲、帕結、永改、安也、嘎多、永武。
糯良鄉糯良、賀嶺、南撒、帕秋、翁不老、班考、帕迫、壩尾。
勐來鄉民良、永安、丁來、拱弄、英格、班列、勐來、公撒、曼來。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勐角、蓮花塘、控角、翁丁、勐卡、芒公、糯掌、控井、勐甘。
班洪鄉班洪、芒庫、公坎、富公、班莫、南板。
班老鄉上班老、班搞、怕浪、營盤、新寨、下班老。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滄源佤族自治縣
滄源佤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臨滄市西南部,地處東經98°52′~99°43′,北緯23°04′~23°40′之間,東北接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東部和東南部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相連,北鄰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國接壤,國境線長147.083公里,南北寬47公里,東西長86公里,總面積2445.24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9.2%,壩區僅占0.8%,縣城勐董鎮海拔為1270米,距省會昆明市886公里,距臨滄市222公里。
地貌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窩坎大山,海拔2605米,最低點450米。
氣候
滄源佤族自治縣屬亞熱帶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2度,年極端最高氣溫34.6度,最低氣溫-1.3度,無霜期290天,年平均降雨量1425至1595毫米,年日照時數2115小時,月日照時數在200小時以上的月份有5個月。
水文
滄源佤族自治縣主要河流有小黑河、南滾河、拉勐河、勐董河、永安河。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已探明有煤、鐵、錫、鉛、金等礦產。
生物資源
截至2014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內繁衍棲息的珍稀野生動物有亞洲象、孟加拉虎、金錢豹、白掌長臂猿、羚羊、水鹿、獼猴、蟒蛇、綠孔雀等,初步查明屬國家一、二級保護的動物共有59種。有桫欏、滇石梓、鐵力木、柚木、楠木、美登木、三棱櫟等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75種。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至2012年,滄源佤族自治縣普查登記總人口為18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6473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359人,增長8.72%。
民族
截至2012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共有:漢族、佤族、彝族、傣族、拉祜族、壯族、白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等分布。
經濟編輯綜合
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生產總值完成17.4億元,比2010年增15.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4.77億元,比2010年增7.8%;第二產業完成6.3億元,比2010年增28.3%;第三產業完成6.33億元,比2010年增11.9%;邊貿進出口總額完成4.81億元,同比增43%,完成年度計劃的126.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4億元,同比增16%,完成年度計劃的103.4%;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4.9%;銀行存款余額19.7億元,同比增11.7%,貸款余額6.73億元,同比增50%。
第一產業
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完成竹子種植20.4萬畝,累計種植總面積達61萬畝,實現產值6130萬元,被授予“中國特色竹鄉”稱號。完成核桃補植補造5.7萬畝,種植面積達51萬畝,實現產值1336萬元。完成烤煙種植1.4萬畝,收購煙葉3.02萬擔,實現產值2730萬元。完成老茶園改造1.06萬畝,建成一條CTC茶葉生產線,全縣毛茶總產量達4686噸,實現農業產值7403萬元,比2010年增23.7%。完成甘蔗新植、更新面積2.9萬畝,完成計劃的138%,2010/2011榨季農業總產量達56.7萬噸,實現農業產值2.27億元,比2010年增57.8%。種植木薯3.5萬畝,實現農業產值2720萬元,比2010年增1447萬元。橡膠種植面積達14.6萬畝,開割2.6萬畝,產量912噸,實現農業產值2370萬元。全縣生豬
存欄17.1萬頭,出欄14.4萬頭,大牲畜存欄6.4萬頭,出欄1.3萬頭,水產養殖6760畝。以實施農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為載體,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6.5萬畝,水稻、玉米高產創建4.42萬畝,測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廣30萬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35.5萬畝,糧食總產量7萬噸,比2010年增21.6%,農民人均純有糧428公斤。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1億元,同比增19.7%。竹子、核桃、甘蔗、茶葉等各項產業可支撐農民人均純收入2308元,鄉村干部工資性收入628.6萬元,外出務工收入8305.7萬元。
第二產業
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3.96億元,比2010年增25.2%,上交稅金1.06億元,比2010年增121%;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6億元,比2010年增24.5%,利稅總額2.36億元,比2010年增73.8%,GDP能耗同比下降2.1%。非公經濟增加值完成6.8億元,比2010年增37.4%,上交稅金6000萬元,比2010年增22.2%。
第三產業
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2億元,比2010年增65.8%,完成目標任務的109%,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76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總數的60.1%。優化環境抓招商,滄源榮獲“2011年度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最具潛力城市”稱號,全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2.89億元,比2010年增11%,完成目標任務的117%。完成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7.85億元,比2010年增38.6%,完成目標任務的128.6%。完成財政總收入2.28億元,比2010年增73%,完成目標任務的10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1億元,比2010年增52%,完成目標任務的112.5%;地方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1.37億元,比2010年增34.9%,完成目標任務的100.6%。旅游業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3.7萬人次,比2010年增22.3%,實現旅游總收入3.17億元,比2010年增36%。
社會事業編輯文化
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建成1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每個文化站建筑面積不低于300平方米,功能結構包括書報刊閱覽室、文化科技培訓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多功能活動廳等。
教育
2011年,滄源佤族自治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86所,包括完全中學一所、初級中學十一所、小學270所,幼兒園3所。
科技
1954年,滄源佤族自治縣有各類科技人員125人,其中農、林、水系列27人,衛生系統49人。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后,滄源科技隊伍隨之發展,有各類科技人員644人,其中農林牧科技人員30人,醫療科技人員115人,水利科技人員10人。2008年有各類科技人員2570人,其中農林牧科技人員147人,醫療科技人員253人,水利科技人員55人。
社會保障
2009年,滄源佤族自治縣已全面落實惠農補貼資金共計1483.91萬元,其中油菜補貼7.764萬元,綜合補貼1155.72萬元,良種補貼320.43萬元。全縣共有964位老年人應享受保健長壽補助,補助標準:從2009年1月1日起80-99周歲老年人健康補助由原10元/月增至20元/月,百歲老人長壽補助由原100元/月增至200元/月。全年縣財政配套補助資金139150元,該補助資金已于十一月十九日撥至縣民政部門。2011年,累計發放農村低保資金7268萬元、農村養老保險資金416萬元、其他各項涉農補貼資金2914.9萬元。
交通
滄源佤族自治縣與緬甸接壤,是云南通往緬甸、東南亞及南亞的重要門戶之一。國境線長達290.29公里??h城距離管轄區行政點臨滄220公里,距離省會昆明市879公里。 滄源機場滄源機場是位于云南省臨滄市滄源縣的在建民用機場。該機場建設有利于消除該地區的交通瓶頸,對對外開放、旅游、脫貧、維護穩定和救災有積極意義。該機場已立項,將于2015年通航。
民俗文化編輯婚戀習俗
佤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很少。一般同姓不婚。過去,認為姑表婚姻是最好的婚姻,舅父家有優先選擇外甥女的權利。但這種近親婚姻所帶來的不幸,也早已被佤族人覺察到,有句俗語“鹽酸樹不開在馬草上,外甥女不嫁回到舅父家,外甥女嫁回到舅父家命運不好”。佤族有轉房習俗,大哥去世,小弟未婚,可以繼娶嫂子為妻;大姐去世,小妹未婚,也可以再嫁姐夫,但要在兩個自愿的前提下才能實現。青年男女擇偶的主要條件是身強力壯、勤勞樸實、容貌相當,其次才是家庭經濟條件。
佤族服飾
佤族的服飾,各地差異很大。據說,佤族的紡織已有200年的歷史。那時僅有麻布、木棉布做成的一塊遮羞布或短裙。他們普遍穿上衣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佤山邊緣區(即滄源大部、耿馬、雙江、瀾滄、孟連以及西雙版納的佤族)、鎮康地區(即鎮康、永德、景東等地的佤族)則更早一些。
禮節儀式
禮儀是禮節和儀式的簡稱。遠古的時候,禮是敬神的意思,后來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F代的禮儀指的是在平等條件下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禮儀對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來說是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表現。而對于一個人來說,它是這個人文化水平和道德修養的具體表現。每個民族都有一整套相對完整的待人接物的方式,且又因地域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區別。根據《司崗里》史詩所述和現代的佤族禮儀,應該說佤族是一個信譽和謙讓的民族。所以佤族的禮儀也是一個信譽而謙讓的禮儀。
傳統節日
便克節每年農歷6月24日為節日,類似其他民族的火把節,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齋節又稱新米節,每年農歷8月(佤歷10月)間,當谷子剛熟時,頭人便召集老人商定過節的日子。臥節即春節。節日前幾個月,家家戶戶都要備好肉食、柴禾、節日新裝等,要維修房屋。
民間傳說編輯
翁丁原始村落佤族的創世史詩《司崗里》是佤文化的靈魂,創世史詩里說,宇宙之初什么都并不存在,后來輕的上浮、重的下沉,下沉的物質一開始只有鵝卵石這么大,那就是地球的誕生。地球越聚越大,不知過了多少年才長到今天這么大。地球誕生以后它有了自己的神靈,他就是天神,天神因為孤單他哭了起來,他的眼淚落到地球上形成了雨。有了雨地球上就有了水,水和土在一起又孕育出一個神靈,她就是地神。天神和地神在一起以后又生下了日月星辰,從而誕生了宇宙。 宇宙誕生以后,天神創造了除了人以外的世間萬物,地神就用泥土和水創造了第一批人類。第一批人類只吃泥土,而是有生沒有死,還一天生兩到三個孩子,所以對地球破壞極大。天神見了就派燕子把火帶到地球上把第一批人類消滅了。地神把人種藏進了山洞里,第二批人類從山洞里出來以后天神給了他們血肉之軀,但還是有生沒有死,不久人類又擠滿了地球,所以天神就用水來消滅第二批人類,并讓有生有死的第三批人類從葫蘆里再生。這正是佤族人民一直掛在口頭上的“司季然、司崗里”。人類從葫蘆里再生以后,佤族的始祖艾佤一直領著他的族人在門高西爺住下來。據說住了四千年,由于人口太多,他們就分成兩路,一路跟著馬鬃蛇向西走,一路跟著癩蛤蟆向南走。跟著馬鬃蛇走的叫“巴格衛”,據說他們進了印度。跟著癩蛤蟆走的叫“巴繞克”,他們就是現在的巴繞克人-佤族。 旅游景點編輯勐來董棕林
勐來董棕林董棕林位于千米國畫長廊景區。董棕林的點綴,使壁畫增添了絢麗多姿的色彩,而成為一個主要景觀。董棕樹適應生長的氣候為熱帶、亞熱帶。全縣各鄉鎮基本上都有分布,勐來峽谷的董棕林比較集中一些,大概生長著上千株,董棕樹高約15-20米,其種子堅硬,種植時必須先把它的種子泡在燙水中,等種子的外殼松軟時,便可以種植。董棕樹慣長在有巨石巨崖的石腳坡上,無論坡度有多大,它還是那樣的筆直挺拔,象征著盤居在佤山上的佤族人民,有人把它喻為正直勇敢之人;董棕樹的壽命一般在一百年至二百年之間。到生長的后晚期,便會從樹尖的樹葉開始脫落,就像脫發的老人。當破開時,人們發現除內有腹絲之外,大都是空的,因此,也有人把它比作“外吐文章腹中空”之人。 勐來崖廈崖廈,顧名思義就是石頭形成的大廈,根據考古學家1982年在這里發現的一些與原始社會有關的產物,如:石斧、石刀等,斷定這里曾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部落居住地。后來考古學家們又發現在崖廈的這塊空地上留有拜佛用的香爐碎片,斷定崖廈也是佛教之圣地。 翁丁原始村落
翁丁的“翁”為水,“丁”為接,翁丁,意為連接之水。該地有幾條小河相互連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縣城30公里,屬勐角鄉管轄范圍,共有98戶人家,400多人。因為該村到目前為止還保留著許多佤家的傳統習俗和信仰而稱之為原始村落。 藏龍洞藏龍洞即龍王子的藏身之地,從洞口下臺階大約150米才到景點叉道口,右洞現已開發600多米,左洞現已開發800多米。溶洞是由碳酸鹽構成,受北東向次級斷裂制約,溶洞分為主洞和支洞,主洞長1115米,平均寬30米、高35米,規模宏大。洞中堆積物有黃色粘土和碳酸鹽巖塊石,因為暗河沉積和洞頂崩塌而成(該洞厚4至5米,局部達10米,多分布于洞口及壁底側)。洞中的這些化學沉積物非常豐富,有石筍、石柱、石鐘乳、穴珠、流石壩、石幔、石葡萄等。 落水洞落水洞位于藏龍谷景區。據說龍王子發怒用水淹沒勐來峽谷后,這水越積越深,來到這就排不出去了,然后這又可愛又頑皮的龍王子就把這當作了他洗澡玩耍的地方,因為他實在貪玩,有一天感冒了,就重重地打了個震天動地的噴嚏,令他萬萬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一個噴嚏竟然打通了一個洞,洪水紛紛往這個洞里流下去,他嚇了一大跳,急忙藏到了前面100多米處的那個溶洞里,7天7夜不敢出來,那個洞就稱之為藏龍洞。后來,他看看四周好似沒有什么動靜,就跑到落水洞這里看個究竟,才發現原來他的噴涕竟然打通了一條7公里長的暗河,(順著公路走7公里后,就可看到這條暗河的出水口),他非常高興,又接著跑到這里嬉水玩耍了,所以又把這落水洞稱之為龍宮,這座山谷則稱之為藏龍谷,即藏龍谷景區。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是距今三千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物。滄源崖畫自1965年被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汪寧生教授發現以來,至今共發現15個崖畫點,它們主要分布于我縣的勐省鎮、糯良鄉以及我們所處的鄉--勐來鄉,各個崖畫的內容大同小異,崖畫分布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所處海拔為1000米-2000米之間,崖畫一般繪于垂直、平整的石灰巖崖面上及巖溶峭壁,距地面高1--8米,圖象大的約30厘米,小的約5厘米,各點崖畫面積大小不等,大的約80余平方米,小的不足1平方米,其顏色都為暗紅色,據說是用赤鐵礦粉與動物血調合而成,崖畫題材有人物、房屋、器具、動物、神話人物等,目15個點的崖畫面積約500平方米,可辨認的圖象共約1100多個,其中人物約占74%,其它統占26%。滄源崖畫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廣允佛寺滄源廣允佛寺距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景洪縣的曼飛龍白塔和勐??h的景真八角亭,為云南省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古建筑。該寺廟位于滄源縣城勐懂鎮大街被側的往娥村,俗稱“學堂佛寺”。該寺建于清代,是對云南省西南地區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少數民族有重要影響的寺院之一。還保存有大殿和二門,(寺院占地面積為2200平方米)。10幅壁畫的內容反映了當時清政府冊封土司的場面,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同時,也反映了當地的社會風俗和人物的情況,具有歷史、宗教、民族、藝術等方面的研究價值。廣允佛寺是集建筑、雕刻、繪畫等特色于一體,融漢族、白族、佤族和傣族的佛教文化于一身,在歷史、地域、文化和宗教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1988年元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 班洪抗英紀念碑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班洪、班老地區佤族人民愛國抗英斗爭的歷史大事件,是祖國南疆邊陲各族人民團結御侮,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的光輝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