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代管縣級市。位于廣西梧州市南部,岑溪東南與廣東省相連,北與梧州市龍圩區和梧州市藤縣連接,西與玉林市容縣相鄰。位于珠三角經濟圈與大西南的結合部,既是聯接華南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區經濟輻射的重要腹地,又是大西南資源型經濟與沿海外向型經濟的連接點。岑溪盛產花崗巖,是遠近聞名的“花崗巖之都”。2012年05月23日中國老年學會向岑溪市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牌匾。
平南越后,置蒼梧郡猛陵縣,今市境大部分為猛陵縣境。公元524年在岑溪市境大部分地區置永業郡,郡治在筋竹舊縣村。公元583年廢郡,改為永業縣。曾一度廢縣,于公元596年復置。公元622年,以永業縣地置南義州,分置安義(在今市東部)、龍城(在今岑溪市中部)、義城(在今岑溪市西部)三縣,州治設在龍城縣。公元757年,安義縣改為永業縣,龍城縣改為岑溪縣,是為岑溪縣名之始。公元973年,原南義州三縣先后并歸岑溪縣。此后歷代除隸屬變遷外,岑溪縣名及建置基本不變。 1951年和1953年,原屬藤縣的糯垌、三堡兩區先后劃歸岑溪。1995年9月,岑溪撤縣設市(縣級市),仍隸屬梧州地區。1997年4月,改由梧州市代管,一直到今天。
人口
1995年岑溪撤縣設市后,岑溪的城區面積有了較大的發展,城區人口156561人,占17.43%,鎮村人口741605人,占83.57%。 截至2011年底,全市有戶口193113戶,人口90.30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78人。其中男性人口479177人,占全市人口的53.35%;女性人口418989人,占全市人口的46.65%。全市農業人口755864人,非農業人口142302人。全市有健在的百歲以上老人有108人(占總人口數十萬分之十二);80歲以上老人有15598人(占總人口數1.74%)。全市平均壽命為76.97歲。人口以漢族居多,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少數民族5047人,占全市總人口0.56%。
地理編輯區位
岑溪市(縣級市)位于廣西東南部,處于東經110°3′~111°22′,北緯22°37′~23°13′,東鄰廣東羅定市,南靠廣東信宜市,西連玉林市,北接梧州市轄區。
地形
岑溪位于廣西東南部,屬云開大山北麓東段的丘陵山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境內山脈為云開大山及勾漏山余脈延伸,西南部土柱頂為境內最高山峰,海拔1211米,最低點為西北的都目河谷,海拔50米。
氣候
岑溪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典型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4℃,年平均降水量1450mm。年日照時數為2004.7小時。
河流
主要河流黃華河、義昌江分別由東南流向西北,境內流經里程分別為111.5公里和123公里,屬珠江水系,其他集雨面積10k㎡以上的河流有36條。
土壤
全市土壤有紅壤、磚紅性紅壤、水稻土、紫色土、沖積土5個土類。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全市總面積2783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居多,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對岑溪土地資源的真實寫照,全市僅有耕地面積33.8萬畝。
水資源
岑溪年平均降雨量達1450mm,加上岑溪市歷來重視植樹造林工作,因此岑溪市的水資源較為豐富,人均擁有量為全國人均量的2.1倍。黃華河,義昌江是岑溪市境內的主要河流,經西江流向珠江,最后注入南海。岑溪市水電力資源儲藏量達13萬千瓦可開發量為7.2萬千瓦,全市共有3座11萬伏變電站、一座22萬伏變電站,是國家“西電東送”的一個重要基地和出口。
礦藏資源
岑溪市境內礦藏資源豐富,勘探有鉛、鋅、鈦、銅、金、銀、稀土等17種,已開采的有:鉛、鋅、鈦、黃金、稀土。岑溪的非金屬礦有花崗巖、珍珠石、云母、瑩石、大理石、石英、觀賞石等近20個品種。其中花崗巖在岑溪儲量極為豐富,達21億?。岑溪花崗巖的產品“岑溪紅”結構均勻,色澤鮮艷,天生麗質,能與“印度紅”、“巴西紅”相媲美,岑溪的花崗巖生產已達一定的規模,年產值20多億元,是全國最大的花崗巖生產基地。2006年10月,岑溪被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授予“中國花崗巖之都”稱號。岑溪的觀賞石以金砂玉為主打產品,主要來源于黃華河流域,金砂玉原為石英巖,色彩多樣,紋理流暢,巧奪天工,充滿著中國傳統的富貴、皇氣、吉祥、喜慶的氣息。 岑溪市地處兩廣交界的云開大山余脈,地質構造復雜,盛產各類觀賞石,主要的觀賞石品種有金砂玉、梨皮石、黃蠟石、金紋石、黃石、黑石、紅石、水晶晶簇和方解石晶簇等,這些品種集中蘊藏于岑溪市境內的黃華河、義昌江一帶和廣西佛子沖鉛鋅礦體中,總蘊藏量約17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岑溪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木茹、甘蔗、茶葉、玉米等,林果作物有馬尾松、砂糖桔、岑溪軟枝油茶、玉桂、龍眼、荔枝等。岑溪的玉桂種植超過30萬畝,是廣西最大、最優質的玉桂基地之一,西江桂及系列產品,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岑溪軟枝油茶也是岑溪市的名片之一,種植面積4萬多畝,軟枝油茶油質好,出油率高,茶油所含脂肪較低,曾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
林業資源
截至2009年6月,岑溪全市有宜林山地面積206700公頃,有林面積18867公頃,森林覆蓋率70.9%,綠化率96.53%全市已形成了六大林業商品基地,林業商品基地發展到261.3萬畝。岑溪市盛產松脂,年產松脂2.5萬噸,岑溪市是全國十大產脂縣之一。
經濟概述編輯第一產業
市境地處桂東南丘陵山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山地連綿起伏,中部稍平,有狹長的小盆地。耕地面積:民國24年(1935年)24.45萬畝,其中水田21.65萬畝,旱地2.80萬畝;1949年耕地33.35萬畝(含解放后劃入岑溪的糯垌、三堡兩區),其中水田32.02萬畝,旱地1.33萬畝;1952年耕地34.51萬畝,其中水田32.11萬畝,旱地2.4萬畝;1990年耕地33.85萬畝,其中水田28.68萬畝,旱地5.17萬畝。水田土壤良好。1980年10月土壤普查,全縣水稻土面積29.88萬畝:其中潴育型水稻土170937.2畝,占水稻土總面積的57.22%;潛育型水稻土7.00萬畝,占23.42%;淹育型水稻土5.5萬畝,占18.42%;側滲型水稻土2029.3畝,占0.68%;沼澤型水稻土745畝,占0.25%;另有礦毒性水稻土67畝,占0.01%。市境屬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平均氣溫為21.3℃,無霜期一般為334.天;年均降雨量1466.7毫米,年降雨日156天,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生長。農作物主要品種有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粟、豆類、薯類、油料類、蔬菜類、果類等。解放前,糧食產量較低,人民生活貧困。民國22年年水稻總產5.81萬噸,畝產135公斤;民國23年,78個縣的農民食糧調查:岑溪吃飯占31%(當時是指兩粥一飯),吃粥占39%,粥加雜糧占29%,吃雜糧占1%,農民大多數是在饑餓線上掙扎的。解放后,變革了生產關系,農民發揮了勞動積極性,發展了生產力。1953年糧食總產達8.48萬噸,比1949年增24.78%,以后人民政府逐年在農業生產上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搞好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逐步推廣科技興農,農業生產迅速發展。60年代中期起,糧食總產每年超過10萬噸以上。1979年糧食總產達18.40萬噸,比1978年增18.3%,比1949年總產增長1.7倍。但在1956年實現高級農業社后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直到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由于“超越階段”、“平均主義”、“價值規律”等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致使全縣農村經濟幾經曲折,發展緩慢,溫飽問題始終未能很好解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經濟體制實行改革,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0年糧食總產量達23.56萬噸,比上年增2.6%,比1949年增長2.46倍,農民人均產糧390公斤,比1949年增164公斤;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448.09元,比上年增0.2%;農林牧副漁五業總產值達2.3億元,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的54.17%,比1989年五業總產值增7.83%,比1949年五業總產值增長7.42倍。1995年水田年均畝產稻谷1008公斤,在全區率先建成噸谷市。
第二產業
解放前,縣境內有一些分散個體小手工業。解放后發現有唐、宋時期手工業作坊遺址,如南渡義新陶瓷窯遺址,樟木思英澗塘嶺冶煉鑄造場遺址,誠諫河三、筋竹清水坑、大古靜、樟木探花、城郡、南渡黃枝山等礦井殘跡。民國22年1933,竹紙每年出品約2000余擔,陶器約2萬余件,切煙約1千擔,炮竹約5萬余包。此外還有木器、竹器、鑄鐵鑊、釀酒及加工蒸樟油、桂油等業。民國16年至,22年,賓陽人在糯垌開辦尚德公司和大有公司,在太平古謝村開采鎢礦,年產量20—60噸。31年,歸義保太村陽地坡冼義記(商號)合股開設同光火柴廠,手工操作,日產量200包左右。35年,縣內手工業有打鐵業51家,鑄造業(犁頭、鐵鍋、鐵鑊)2家。釀酒業30家,陶瓷業2家,竹織業39家,木器加工業45家,棕草制品業8家,土紙制造業65家,紡織業145家,車縫業80家,蒸甑、油坊、水力碾米業30家,榨糖業12家,制革業14家,炮竹業20家。這些全屬個體經營,從業人員約2100人,總產值為55.16萬元(國幣),占當年工農業產值的17%。解放后,設立行政管理和生產管理機構,組織原材料供應,銷售產品,勘探縣內地下礦藏資源。50年代先后有廣西區域調查隊、區冶金204隊、272隊、274隊、區地質礦產隊區物探隊、中南地質隊等14個單位到縣內作地質礦產調查工作,初步探明礦源有鐵、煤、鉛鋅、鎢等30多種,為開發地下礦產資源提供依據。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50至1952年),開始興辦地方工業,個體工業還占著重要的地位。1952年底,縣工業總產值為73.48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2.16%,其中全民工業企業只有電廠、印刷廠2個,總產值為11.28萬元,占縣工業總產值的15.35%;個體工業總產值為62.20萬元,占縣工業總產值的84.65%?!耙晃濉睍r期1953—1957年,1953年初,縣內手工業有1035戶,從業人員1850人,年總產值107.82萬元。1954年2月,對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在龍井、樟木、南渡、糯垌、馬路等組成6個鐵工生產合作小組和1—2個車縫生產合作小組,參加人數150人。當年12月將龍井兩個鐵工組,擴建為“岑城鐵工生產合作社”。1955年6月,縣召開手工業第一次代表會議,12月,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6個,社員123人;生產合作小組26個,組員242人;后組織起17個社365人,人數占手工業總人數的24.3%。1956年1月,召開第二次手工業代表會議,掀起了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合作化高潮。3月底,全縣共組織圩鎮手工業生產合作社49個,社員1136人;農村的9個,359人,合計為58個,1495人,組織面達100%。此后,個體經營的工業、手工業全部轉為集體經營。3月15日,成立“岑溪縣手工藝聯社”領導機構,指導基層社生產,協助解決原材料供應和產品推銷、發展合作工廠,或合并國營,過渡為全民所有制等工作,是年總產值達95.86萬元。1957年辦起太平鎢礦、牛衛鉛鋅礦、糧食加工等全民工業企業。當年底,縣工業企業共53個,總產值272.1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87%。其中全民工業企業18個,產值183.14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67.3%,集體工業企業35個,產值83.81萬元,占縣工業產值30.8%,個體工業年產值5.2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1.90%?!岸濉睍r期(1958至1965年),1958年至1959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左”的錯誤思想指導,一轟而起,大辦工業,倉促上馬籌建的企業有農具廠、酒廠、淀粉廠、棉織廠、水泥廠、茶葉加工廠、骨粉廠、石灰氮廠、黃枝山鉛礦、城郡鋼鐵廠、新塘煤礦、造紙廠、糖廠、古線銅礦、蘇河化肥廠、秋風水泥廠、化工廠、大沖銅礦、平塘云母礦等19個廠礦,這些企業,由于事前大都沒有作過可行性的調查研究,致使有的因貧礦、有的無設備、有的因原料供應困難等等原因,結果有13個企業分別在籌建中或剛投產而被迫下馬,保留下來的只有農具(機)廠、酒廠、棉織廠、造紙廠、蘇河化肥廠、秋風水泥廠6個。1958年,大辦鋼鐵工業,全縣抽調人力23萬人,占當年人口的65%多,設城郡(含樟木、南渡、馬路、波塘、高益5個公社)、糯垌(含糯垌、三堡2個社)、新圩(含新圩、大2個社)3個鋼鐵基地和筋竹、水汶兩個附點,大小冶煉基地共23處,建大小土高爐1100座,動員機關和群眾獻鐵、獻銅,大量砍伐林木,當作木柴17.4萬噸,建7000座炭窯,燒木炭3.08萬噸,開采礦石13.11萬噸、石灰石1.48萬噸,挖白鱔坭35萬擔,取河沙10萬擔,經過8至10月的日夜冶煉,煉出鐵2.7萬噸,結鐵石3萬噸,由于冶煉出的鐵質量差,可用的不多,嚴重浪費人力、財力、物力。1961年起根據中共中央關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15個廠礦進行調整,關停11個,同時對保留下來的企業實行精簡人員。1963年縣成立經濟委員會,加強對工業企業管理,是年屬經委管理的國營工業企業有農機、印刷、釀酒、淀粉等廠和大灣電站5個,職工125人。1964年,工業產值開始回升。1965年末,縣工業總產值為252.38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產值的4.49%,其中全民工業總產值為139.86萬元,占縣工業年產值的55.42%,集體工業產值為112.52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44.58%?!叭濉睍r期(1966至1970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前五年。1966年末工業企業44個,其中屬全民所有制8個,集體所有制36個?!叭濉逼陂g,縣內工業的建設,特別是立足為農業服務的工業,仍有所發展,籌建的有縣五·七鈦鐵礦、螢石礦、石門鉛鋅礦、電石廠、松香廠、水泥廠、化肥廠、制糖廠、新塘煤礦、合和煤礦、旺慶磷礦等企業,建成投產的有松香廠、石門鉛鋅礦、水泥廠、玻璃廠??h成立了工礦站,負責國營工業和民礦的管理。1970年,工業企業達到95個,年末,工業產值達794.84萬元,占縣工農業產值的12.69%。其中全民工業企業22個,產值為626.55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78.83%;集體工業企業73個,產值為168.29萬元,占縣工業年產值的21.17%?!八奈濉睍r期(1971至1975年),1971年10月,縣內開展“工業學大慶”的群眾運動,工業生產立足為農業生產服務,支農工業、“五小”工業有了新發展。期內籌建氮肥廠、腐植酸肥廠等,投入生產的有選煉、化肥、水泥、水泥預制件、玻璃、造紙、木衣夾、五金、膠合板、界板等廠和塘坪一級、貢獻灘、六局等小水電站,并產生了經濟效益。1975年縣工業企業共133個,年產值達2015.95萬元,為縣工農業總產值的21.22%。其中全民工業企業36個,總產值1574.77萬元,為縣工業年產值的78.12%;集體工業企業97個,年產值達441.18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21.88%?!拔逦濉睍r期(1976至1980年),1976年縣工業總產值為2693萬元。1977年至1978年,由于“左”的錯誤思想指導,工業仍處于徘徊緩慢發展的局面。1978年工業產值為3935.63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縣內重點工業企業作了擴建,且涌現出鄉鎮、村隊集體興辦工業企業,1980年縣工業總產值達4064.53萬元,占縣工農業產值的34.7%,其中全民工業企業39個,總產值2031.51萬元,占縣工業產值49.98%;集體工業企業2173個,產值2033.02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50.02%。其中:二輕企業9個,總產值193.54萬元,占集體工業產值的9.5%;鄉鎮工業127個,總產值427.75萬元,占集體工業的21.04%;部門工業5個,總產值13.62萬元,占集體工業0.7%;村隊工業2023個,總產值為1398.11萬元,占集體工業的68.77%?!傲濉睍r期(1981至1985年),這期間,縣對企業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放寬經濟政策,增強企業活力,并對企業進行治理整頓。1982年,農村土地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經濟責任制后,出現了個體辦工業,年底已達457戶。年內國營、集體工業體制開始進行改革。工業行政部門先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1982年起,用三年時間,對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整頓。1984年,國家對企業實行利改稅,是年總產值達4237.40萬元,比1983年增長25.88%,經委系統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24.08%。到1985年,經委系統停辦了螢石礦、釀酒廠、卷煙車間、冶礦廠、化工廠、淀粉車間、氮肥廠等經濟效益差的企業。1985年,縣工業企業(不含村、隊辦工業)共473個,總產值達5282萬元,占縣工農業產值的24.34%,其中全民企業47個,產值2804.2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53.09%。集體企業425個??偖a值1975.30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37.40%。其中:二輕企業9個,產值279萬元,占集體工業產值的14%;個體工業達1169戶,總產值為383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7.25%;部門工業產值93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1.76%;全民與集體合營工業產值26.50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0.5%?!捌呶濉睍r期(1986至1990年),1986年在推行承包制的同時,不斷完善企業內部的經濟責任制,提高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當年,全民所有制工業總產值達3285.28萬元,比上年增17.15%,實現稅利801.68萬元,比上年增13.40%。全民工業中經委系統總產值達2203.45萬元,比上年增29.8%,實現利稅507.74萬元,比上年增51.6%。集體所有制工業產值達2388.41萬元,比上年增20.88%,實現利稅418.43萬元,增24.7%。1987年,工業深化改革,繼續發展多種類型經濟。年末經委系統工業產值達2831.10萬元,比上年增28.48%,實現稅利938.10萬元,比上年增84.76%。1988年起,經委口企業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一定三年。1989年,企業雖遇到物價上漲,原材料和資金緊缺等不少困難,由于承包機制給企業注入了活力,并開展雙增雙節活動,各項指標仍獲增產。年末,經委口工業總產值達3814.9萬元,比上年增13.7%,稅利增14.4%。1990年,針對市場疲軟情況,開始調整產業結構,農村中出現了亦工亦農聯合體和個體工業,“三資”企業逐步增多,工業生產發展較快。是年,工業企業達4584個,職工達23727人,總產值達19526.30萬元,比上年增37.34%,產值占縣工農業總產值的45.84%,比“六五”時期增長2.7倍。其中全民工業企業41個,職工4301人,產值達5987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30.66%,全民企業中經委口17個,總產值4283.1萬元,比上年增9.38%。集體工業企業454個,職工4462人,總產值4872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24.95%,其中二輕集體企業15個,產值494.20萬元,為集體工業產值10.15%。全民與集體合營企業2個,總產值66萬元,占縣工業產值0.34%?!叭Y”企業(立項22家,投產13家)產值3635.9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18.62%。個體私營合營企業232個,產值413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2.12%,其中城鎮的10個,產值140.80萬元,占個體私營合營企業產值34.09%。個體工業企業3830個,總產值4552.40萬元,占縣工業總產值的23.31%,其中城鎮的113個,產值528萬元,占個體工業總產值的11.6%。1994年工業企業共14500個,比上年增81.11%,總產值230731萬元(90年不變價,下同)比上年增75.32%,產值占工農業產值的64.6%。其中國有經濟企業53個,總產值13478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5.84%。集體經濟企業869個,總產值85624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37.11%,其中鄉鎮工業128個,產值52309萬元,占集體經濟產值的61.09%,村辦工業694個,產值26543萬元,占集體經濟產值的31%。聯營經濟企業8個,總產值139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0.06%。股份制經濟企業2個,總產值83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0.04%。外商投資經濟企業23個,總產值16115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6.98%。港澳臺投資經濟企業2個,總產值296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0.13%。其他經濟企業2個,總產值9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0.01%。城鄉合資企業1245個,總產值25115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10.88%。城鄉個體企業12296個,總產值89872萬元,占縣工業產值的38.95%。
第三產業
縣內的商業活動,從糯垌古漢墓出土的五銖錢,可知當時貨幣這種特殊商品已在社會流行。明永樂元年(1403),全縣各式商稅課鈔錢86貫1530文,其中商稅74貫315文,酒醋課鈔錢8貫535文,房地產賃課鈔錢4貫680文。清乾隆四年(1739)編的《岑溪縣志》載,食鹽“改食商鹽,專用流商”,說明最遲這時商人中已分出行商和坐賈。作為商品交流中心的圩市,已有常寧圩、水汶圩、南儀圩、西安圩。乾隆四年后增開了筋竹、大、新圩和解放后從藤縣劃入岑溪縣轄的糯垌、三堡、合水等10個圩市。民國4年(1915)成立馬路圩,9年成立波塘圩。解放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先后增加曇容、盤古、吉太、大隆、高益、梨木、河木、誠諫、沙田、孔任、新塘、安平等圩,全縣有大小圩市23個,各圩均有以縣城為中心的公路抵達,形成各地的商業中心。在圩市中,以人中居住集中,交通方便的縣城(1956年樟木圩轉縣城后,撤樟木圩),南渡、水汶、筋竹、新圩、糯垌、三堡等圩較繁盛。民國17年,經過岑溪的玉林至戎圩公路通車后,縣內土特產品多數經公路運銷出口。年總值國幣52.2萬元,運回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有煤油、火柴、棉花、紗布、糖、鹽、藥材及文化用品等,年總值國幣77萬元。22年,商業冷落,全縣僅有商店共251家。30年商業有所發展,商店增到766家。33年日軍入侵岑溪,商、民逃難,產、銷、供和商品來源均受影響,商店降至369家。日軍投降后,商人逐步復業,時值國民黨政府重新發動內戰,貨幣貶值,物價飛漲,35年1月大米每斤103.07元,五花腩豬肉每斤281元,食油每斤233.08元,食鹽每廳96.671元,士林藍布每尺1083.3元,比30年分別上漲145倍,130.1倍,102.1倍,59.8倍,559倍。36年10月,稻谷每百斤由1月的1800元漲到1.8萬元(以上均為國幣)。連年的通貨膨脹,導致37年始,恢復銀元、銀毫交易和物物交換。38年上半年縣政府統計提要載,從事商業、飲食業、服務業者1200多家,其中坐商127家,商業蕭條,市場冷落。解放初,縣商業部門一面建立健全機構,一面保護私營商業合法經營,同時按照黨和政府的指示,采取積極收購農副產品,拋售、配售、零售生活必需品,舉辦物資交流會等,逐步穩定市場物價和安定人民生活。1953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后,商業部門圍繞經濟建設,一方面調整機構體制和重要的商業政策,充分發揮國營商業的主導作用;一方面加強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以國營商業為領導,合作商業為助手,個體商業為補充的社會主義商品流通體制。在商品購銷政策上,繼糧油實行統購統銷后,棉布實行計劃供應,生豬實行派購、派養,在農產品中,統一收購品種逐步擴大,對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保證市場的穩定起了積極作用。商業零售額1957年達986.3萬元,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平均每年遞增2.4%。1963年至1965年為三年調整時期,進一步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在農產品收購上,改進派購政策,調整獎售標準,提高收購價格,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商業部門積極組織和合理分配商品,供銷合作社參與商品議購議銷,擴大自營業務。整個國民經濟形勢日益好轉,城鄉市場活躍,商品供應量增加,高價商品陸續恢復平價供應,許多商品市場價格與國營牌價基本接近。1965年商品零售額達1752.74萬元,三年調整期間平均每年遞增16.5%。1966年5月開始“文化大革命”后,商業工作遭到了嚴重破壞,由于否定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這個商業的基本職能,把商品流通對生產的促進作用作為“流通決定生產”來批判,加之機構反復調整,人員不斷減少,“文革”期間,供銷社再次并入國營商業,又退回到單一經濟結構和單一流通渠道,從而影響了商業的服務方向和服務質量。在城鎮批判“唯生產力論”,停產鬧革命,在農村限制社員家庭副業,“割資本主義尾巴”,導致物資緊缺,市場供應緊張,憑票供應商品增多。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廣大商業職工堅守崗位,堅持營業,排除干擾,努力做好保證市場供應工作,“文革”前五年(即“三五”期間)商品零售額仍每年遞增3%,后五年(即“四五”期間)每年遞增上升到9.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對商品購銷政策、商品流通渠道、商品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和改革,放寬商品購銷政策,憑票供應制度也逐步解體;積極發展集體商業和個體商業,恢復和發展集市貿易,形成了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少環節、開放式的流通體制;放開搞活商業小型企業,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開展文明經商和優質服務活動等,充分調動了商業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商業零售額不斷擴大,1990年達16753萬元,比1980年和1985年分別增長1.98倍和86.6%。1994年29881萬元,比1993年增73.37%,比1990年增138.05%。
交通編輯公路國道324線和國道207線穿越岑溪市區;廣昆高速公路(G80),包茂高速公路(G65)在岑溪市區交匯;岑溪到區內的南寧、玉林、梧州、賀州、柳州、桂林、北海、防城港、欽州以及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貴州的貴陽等地均可一路高速,高速公路在岑溪市出(入)口較多,有岑溪北、岑溪東、馬路、筋竹、糯垌、曇容、歸義等7個;距梧州市區83公里,距南寧市區366公里,距廣州市區317公里。經廣昆高速公路到達南寧僅需3個小時、經包茂高速公路到達桂林僅需3小時。鐵路岑溪有洛陽至湛江鐵路(洛湛鐵路)貫通而過。洛湛鐵路經停岑溪站的列車有湛江--上海南,湛江--武昌,南寧--梧州,南寧--賀州。從岑溪市區到梧州西江國際機場、梧州火車站、梧州火車南站(高鐵站)、梧州港口僅40分鐘車程。
教育編輯截至2007年12月,全市學齡人口分布狀況:7~12周歲適齡兒童91437人,13~15周歲適齡少年49065人。全市有小學校278所,教學點223所,普通初中47所,普通高中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2007年秋季學期全市有小學生100864人,初中生48562人,高中生11395人,職業學校在校生3000多人,幼兒園人數22369人。全市每萬人在校生幼兒園273人,小學1261人,普通初中609人,普通高中145人,中等職業學校38.2人。2001年為岑溪中學成廣西壯族自治區首批示范性學校,2007年岑溪市第二中學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示范性學校。岑溪市主要
的教育機構有:岑溪市第一小學、岑溪市第二小學、岑溪中學、岑溪市第一中學、岑溪市第二中學、岑溪市第三中學、岑溪市第五中學、岑溪市第六中學、岑溪市歸義中學、岑溪市水汶華僑中學、岑溪市文華學校、岑溪市職教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