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長安鎮實現生產總值400.5億元,比2014年增長11.1%。工業總產值1303.6億元,比2014年增長11.8%,進出口總額189.96億美元。
長安鎮起源于東晉,始建于北宋,有千年的歷史。
長安,古稱靖康。遠古時代的長安原是淺水灣。春秋時期,長安還是一片沙洲,至三國后期,遂成陸地,晉代開始才有人在這一帶活動。
據《靖康譜》記載:西晉惠帝(司馬衷)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已在此地建鹽場,為東官九都六圖屬地。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長安稱靖康鹽場,"西自雙崗瀝口、東接新安(今寶安)迤麗數十里。民以利漁、灶鹽、采莞草為生",逐漸形成村落。北宋天年起,由于金兵南侵,我們祖先經福建、江西等地流落到此,村落迅速擴大,并出現一些新的村落。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的《都邑檔棚》記載,當時的靖康仍為莞邑第九都第六圖。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靖康鹽場并入歸德鹽場,屬東莞第七都第五圖。清末,虎門太平(含長安)一帶的鄉紳設立蓮溪局(非官方組織),故長安又有"蓮溪"之稱。
長安明代有大井圩,清末建立萬和圩,民國時期歸虎門管轄,俗稱“下里”。民國三十年(1941年)鄉民在沙埔頭籌建新村,取名長安圩,以后就采用長安為正式鎮名。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長安歸虎門行政公署管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東莞縣設置區級行政機構,長安與北楊、懷德等地屬東莞縣第一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稱東莞縣第五區,設聯鄉辦事處。辦事處所在地是霄邊甘素祖祠堂。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東寶行政督導處。東莞全縣分八個區。長安的沙頭、廈崗、烏沙,霄邊等,與懷德、北柵同屬新五區。區府設霄邊。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國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金區編為45保,4506灶戶,約16000人。全區分為北山、長邊兩大鄉。沙頭至北柵為北山鄉,烏沙至霄邊為長邊鄉。
1949年10月7日,東莞解放??h人民政府成立后,將長安、虎門合編為第六區。區府設太平鎮。
1950年,長安從第六區劃出,稱第十區,區府設霄邊。
1955年9月,改數字序稱的區名為地名稱呼,稱長安區。
1957年夏,撤區改為聯鄉。長安劃分為沙崗,沙頭、烏沙、錦廈、霄邊五個聯鄉。五個聯鄉合稱長安大鄉。大鄉府設長安圩。
1958年10月,虎門、北柵、長安三個片共16個聯鄉,82個農業社,合并成立虎門人民公社。
1959年,長安從虎門公社劃出,成立長安公社。
1983年4月,改社為區,成立長安區公所。
1984年5月,大隊改為鄉。全區轄1鎮(鄉)級鎮11鄉。鄉以下仍稱生產隊。
1986年11月,長安區經廣東省正式批準為工業衛星鎮,1987年正式改為鎮,稱長安鎮人民政府。鄉改稱為管理區,全鎮劃分為13個管理區。管理區下設村(居)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全鎮共84個村(居)民小組。
2004年12月,各村民委員會改制為居委會。
2005年1月,全鎮13個村(居)委會全部改制為社區居委會,其中街口村改名為新安社區,長安居委會改名為長盛居委會。
行政區劃編輯
截至2015年12月,長安鎮下轄13個社區 ,分別是:上角社區、廈邊社區、廈崗社區、上沙社區、沙頭社區、烏沙社區、錦廈社區、新民社區、涌頭社區、咸西社區、長盛社區、宵邊社區、新安社區。政府駐地長安鎮德政中路2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