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是吉林省省會,地處東北松遼平原腹地,總面積20604平方公里,下轄7區2市1縣,總人口767萬。長春歷史上是偽滿時期的政治中心,因此保留了較多的偽滿時期歷史遺存建筑,同時長春也是新中國汽車工業、光電子技術、生物技術、應用化學、電影工業的發祥地 并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長春市位于北緯43°05’~45°15’;東經124°18’~127°05’,居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其中主城區位于松遼平原腹地的伊通河臺地之上 。西北與松原市毗鄰,西南和四平市相連,東南與吉林市相依,東北同黑龍江省接壤 ,市域界周長約3298.97公里[7-8] 。
長春地處歐亞大陸東岸的中國東北平原腹地松遼平原,是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東北亞幾何中心,東北亞十字經濟走廊核心??偯娣e2060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926平方公里。[9-11] 2011年建成區面積445平方公里 。
地形
長春到四平深斷裂是一條分割山地與平原的主要構造線,以東為隆
大美長春 (53張)
起
長春市
區,以西為沉降區,長春地區位于隆起區與沉隆區之間。地質構造的過渡性決定了長春地貌類型的多樣性,形成了東高西低的地貌特征。
松遼平原地貌由山地、臺地和平原組成,形成了“一山四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長春山地面積不大,約占長春地區土地總面積的9%。其中,低山占2.56%,丘陵占6.44%。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達嶺。長春臺地面只較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41%。其中,平緩臺地占35.23%,高臺地占5.77%。主要有榆樹臺地、長春臺地、雙陽臺地和優龍泉臺地。長春臺地面積最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50%。其中,河谷平原占39.4%,低階地占7.5%,湖積平原占3.1%。主要有雙陽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飲馬河河谷平原和農安湖積平原。
長春城區位于松遼平原東部山地向西部平原過渡的伊通河臺地上。地勢東高西低,地貌由臺地和平原組成。其中,臺地占70%、平原占30%。不同的地貌類型對城市建設起著不同的制約作用。
氣候
長春
長春市地處中國東北平原腹地,市區海拔在250--350米之間,地勢平坦開闊。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在全國干濕氣候分區中,地處濕潤區向亞干旱區的過渡地帶。氣溫自東向西遞增,降水自東向西遞減。春季干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干濕適中的氣候特征。
長春市年平均氣溫4.8°C,最高溫度39.5°C,最低溫度-39.8°C,日照時間2,688小時。夏季,東南風盛行,也有渤海補充的濕氣過境。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3℃。秋季,可形成持續數日的晴朗而溫暖的天氣,溫差較大,風速也較春季小。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長春地區全圖
1958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雙陽縣、九臺縣、德惠縣、農安縣和榆樹縣劃歸長春市管轄,長春實施市管縣體制。
1988年至1994年,國務院先后批復九臺縣改為九臺市(縣級),榆樹縣改為榆樹市(縣級),德惠縣改為德惠市(縣級)。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準榆樹撤縣建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
1995年8月,撤銷雙陽縣建置,設立雙陽區。至此長春市形成了轄6個區(南關、寬城、朝陽、二道、綠園和雙陽區),3個縣級市(九臺、榆樹和德惠市),1個縣(農安縣)的行政建置格局。
2005年,九臺市卡倫湖鎮、龍嘉鎮(原龍家堡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將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史稱“六鎮入長”。經過此次調整,長春市城區面積由3616平方千米擴大到4756平方千米,擴大了31.5%。
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鎮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長春市區面積492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68平方千米,城區總面積居東北第一位。
2014年11月,國務院關于同意吉林省調整長春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4〕142號):撤銷縣級九臺市,設立長春市九臺區,以原九臺市的行政區域為九臺區的行政區域,九臺區人民政府駐九臺街道九臺大街67號。
轄區概況
截至2012年末,長春市轄7區、2縣級市、1縣(南關區 、朝陽區、寬城區 、二道區、綠園區、雙陽區、九臺區、榆樹市、德惠市、農安縣),其中包括凈月、汽車、經開、高新4個國家級開發區、3個新城(北部、南部、西部)、1個國家先導區(長東北)、1個生態旅游度假區(蓮花山)、1個國家綜合保稅區(興隆保稅區)、2個省級開發區(南部都市、長江路) 。
交通
公路
長春大外環地圖
截至2013年,長春市有公路總里程20600公里,等級公路占公路總里程的81.7%,高于全國74.5%的平均水平。通村屯水泥(油)路15000公里,通村率達到98.5%,高于全國東中部地區84.35%的平均水平,通屯率達到56%。公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91.2公里。
截至2012年末,長春市道路總面積達到6456.58萬平方米,道路長度達到2850.24公里,人均道路面積17.89平方米。
途徑長春的高速公路有長春繞城高速公路、長春—四平高速公路、長春—吉林高速公路、長春—營城子高速公路、長余高速公路、長雙高速公路等。
鐵路
長春的火車站 (2張)
鐵道線路:京哈鐵路,長吉城際鐵路,長大高速鐵路。
主要車站:長春站[37-39] ,長春東站 ,長春南站,長春西站 ,長春北站。
航空
長春龍嘉國際機場為4E級,擁有120多條國內國際航線,使長春的對內對外交往更加高效便捷。國際上已開通長春至首爾、仙臺、東京、香港、曼谷、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等國際主要城市;國內航線已開通長春至北京、上海、成都、昆明、廈門、西安、桂林等國內主要城市。
市內交通
公交車
長春市區公交車網發達,截止2007年末,包括國有公共汽車線路、小公共汽車、專線小公共汽車和交線公共汽車共計255條公交線路。
出租車
長春的出租車行業高度發達,出租汽車總量、人均出租車占有量以及出租車行業對經濟貢獻率均居于全國前列,其中人均出租車占有量居全國第一位。
有軌電車
長春54路有軌電車
長春的54路有軌電車,54路有軌電車從工農大路出發至西安大路終止,沿途經過紅旗街商圈、長春電影制片廠、電影城等商業區和重要旅游景點。54路有軌電車已成為長春市具有懷舊意味和重要歷史意義的交通工具,也是旅游交通的一大亮點,是長春特有的一道流動風景線。許多旅游者來到長春,都要乘坐一次古老的有軌電車,伴隨著電車叮叮鐺鐺的響聲,感受往昔的歲月。 未來,長春有軌電車線網由4條線路組成,為“一橫三縱”的棋盤式線網。
軌道交通
長春軌道交通 (2張)
長春是中國第一個規劃地鐵的城市(1938年),1981-1999長春開始論證和準備輕軌的前期工作, 2001年12月28日,長春輕軌一期工程試車成功,率先建成中國大陸第一條輕軌線路。
旅游
長春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和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長春有眾多著名的歷史人文景觀,般若寺、百國興隆寺、農安遼代古塔、以馬內利大教堂、書山廣場,有中國現存三大帝王宮殿之一的偽滿皇宮和八大部。冬季冰雪旅游是長春的熱點,在這里不但可以滑雪、溜冰、參加雪地汽車拉力賽,還可以欣賞冰雕、雪雕等各類冰雪藝術品。 截止2014年長春市國家A級旅游景區數量已達28個,其中5A級旅游景區2個,4A級旅游景區9個,3A級旅游景區8個,2A級旅游景區4個,1A級旅游景區5個,3A級以上旅游景區數量達到A級景區數量的68%。
長春市旅游協會,共同推出了“長春旅游新十五景”。(長春新十五景)“長春旅游新十五景”分別是:長春現代農業博覽園、松山韓蓉非洲藝術收藏博物館、長春國際汽車公園、百花百草百木園、東北虎園、東北民族民俗館、凈月潭國家風景名勝區、孔子文化園、長影世紀城華夏翱翔項目、新勞動公園、長東北城市生態濕地公園、伊通河景觀帶、長影博物館、蓮花山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和長東北文化旅游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