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所轄七個地區(地級市)之一,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位于西藏東部,處在西藏與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以昌都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云南省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市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地區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
昌都市古稱“康”或“客木”。唐代,昌都地區為吐蕃王國的一部分,明清以后統稱此地為康藏地區,原西藏政府稱它為“朵康木”地區,現為西藏自治區所屬一個地級市。
昌都市作為康巴地區的腹心,有著亞洲第二大銅礦——玉龍銅礦和豐富的水能、森林資源,是國家推進建設的“西電東送”接續能源基地和藏東有色金屬產業基地;有著被人稱為“香格里拉”的多民族、多宗教以及人與自然相處和諧的人文勝景,有著毗鄰川、滇、青三省的獨特區位優勢和開發條件,青藏高原發育的大江大河如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經此地,為南水北調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造就了三江并流的奇絕風景。
2014年10月,國務院批復撤銷昌都地區和昌都縣,設立地級昌都市和卡若區,以原昌都地區的行政區域為昌都市的行政區域。
昌都市坐落在群山懷中,它被稱作從四川和云南入藏的門戶。昌都是藏語,其意為“水匯合處”。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匯為瀾滄江。這也是昌都這一名稱的由來。
昌都古稱“康”或“客木”,以區別于衛、藏、阿里等地區。昌都具有悠久的歷史,1977年和1980年相繼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昌都卡若遺址和昌都小恩達遺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級村落。當地的居民已開始種植易于生長的谷子,飼養適應性廣泛的家畜豬,同時也以狩獵狐、青羊、馬鹿等作為補充。昌都的察雅一帶是藏族史詩《格薩爾王》中《槳巴》所記述的格薩爾與“炯巴”人為爭奪食鹽而發生交戰的地區。按照藏族傳統的地理概念,這里同時是“朵康六崗”中的察瓦崗,系有名的產鹽之地??脊虐l現與實地調查,也可以發現不少當地居民傳說是“炯巴”人留下來的石墻、石階等建筑遺址。
吐蕃時期(公元7-9世紀),昌都是著名的“東女國”和蘇毗王國的所在地。據《舊唐書》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蠻西南蠻傳》 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稱,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百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蔽覈貙W家任乃強先生考證也稱,今昌都一帶為東女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日在昌都還可以看到吐蕃東女國和蘇毗王國文化的痕跡。
公元13世紀,元朝將西藏歸于中國版圖后,在昌都和四川甘孜設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帥府。明朝時西藏佛教格魯派興起,其影響逐漸深入康區,在昌都形成若干呼圖克圖--大活佛轉世系統。明朝政府在此設置了朵甘都指揮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長和各大頭人與寺廟的大喇嘛管理。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后,昌都也受固始汗的統治。
清朝(1616-1911年)在這個地區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轄其地,受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的管理。清朝還在昌都設立了糧站,委派糧臺、游擊等文武官員駐守昌都,并從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駐扎昌都,傳遞諭旨奏折,保護昌都寺大活佛和糧臺。清末趙爾豐在昌都地區的一些地方實行改土歸流,昌都地區改稱川邊。
民國(1912年)以后,是西康省的一部分。
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將其改稱為朵麥地區,設立了“朵麥基巧”,劃昌都為25個宗。
1950年10月19日,成立了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并下設3個管轄區,即昌都解放委員會直轄13個宗、三十九族地區第一辦事處所轄10個宗和波密地區第二辦事處所轄3個宗及鹽井、察隅共28個宗,直屬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管轄。
1955年西藏藏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后,昌都地區則劃規其管轄,1960年初設昌都地區行署。地區行署駐昌都鎮。[4-5]
沿革
昌都原貌1950年10月昌都解放,昌都直屬的宗有昌都、察雅、八宿、類烏齊、左貢、桑昂曲均由宗直接改為縣。昌都專區下轄共計13個縣,專員公署設在昌都縣。
1959年9月,波密和嘉黎劃歸塔工(即林芝)管轄。此時昌都專區所轄12個縣。
1962年9月,昌都專員公署辦公會議對各縣行政區劃作了調整。全地區12個縣劃為94個區一個鎮(昌都縣城關填),472個鄉。
1964年5月,西藏自治區籌委會在進行行政區劃調整時,考慮到不同地區群眾的居住習慣,人口數量,轄區面積及交通運輸等因素,決定將林芝專區所屬的波密縣劃歸昌都專區管轄。此時昌都專區所轄縣又恢復為13個。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后,為尊重群眾原有的習慣稱呼,11月經國務院批準將寧靜縣改名為芒康縣。
1966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將桑昂曲縣改名為察隅縣。
1970年昌都專區改為昌都地區,地區駐昌都縣。洛隆縣由洛隆遷孜托;邊壩縣由邊壩遷駐草卡區的東馬司(距草卡區6千米)。昌都地區轄昌都、貢覺(駐莫洛)、左貢(駐亞中)、察隅(駐吉公)、洛隆(駐孜托)、丁青、波密(駐扎木)、江達、察雅(駐煙多)、芒康(駐嘎托)、八宿(駐白馬)、邊壩(駐東馬司)、類烏齊等13縣。
1971年左貢縣由亞中遷駐汪達。
1975年類烏齊縣由類烏齊遷熱扎卡。昌都轄昌都、貢覺(駐莫洛)、左貢(駐汪達)、察隅(駐吉公)、洛隆(駐孜托)、丁青、波密(駐扎木)、江達、察雅(駐煙多)、芒康(駐嘎托)、八宿(駐白馬)、邊壩(駐東馬司)、類烏齊(駐熱扎卡)等13縣。
1986年1月,林芝專區恢復后,經國務院批準將昌都專區的波密、察隅兩縣劃歸林芝專區。同時,根據1973年12月30日中共昌都地委、昌都地區革命委員會《關于芒康、江達、昌都、丁青等縣行政區劃調整與成立新縣的報告》,1979年6月16日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本著有利于領導,有利于發展生產,有利于邊防穩定和加強建設的原則”,兼顧群眾的歷史習慣和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同意在昌都地區新增設鹽井、生達、碧土和妥壩4個縣,報經國務院批準。這時,昌都共轄15個縣。上述4個縣雖經國務院1983年10月批準新建,但因故至今尚未建立,故昌都地區實有11個縣,90個區鎮。
1987年3月始,實行撤區并鄉,調整鄉鎮行政區劃,保留13個區,昌都轄159個鄉,9個鎮,1622個行政村。
1999年5月,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昌都再次對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作了調整。撤消原保留的13個縣轄區,共設立24個鎮、118個鄉(含民族鄉1個)。
1997年,地區行署駐昌都縣城關鎮。轄昌都、芒康、貢覺、八宿、左貢、邊壩、洛隆、江達、類烏齊、丁青察雅11個縣。
1999年5月,昌都再次對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作了調整,撤銷原保留的13個縣轄區,共設立24個鎮、118個鄉(含民族鄉1個)。
2013年11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國務院正式上報《關于撤銷昌都地區設立昌都市的請示》,撤地設市工作順利推進。
2014年10月,國務院批復撤銷昌都地區,設立地級昌都市。昌都市設立卡若區,以原昌都縣的行政區域為昌都市卡若區的行政區域,卡若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昌都中路259號。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11月,昌都市轄原昌都地區的江達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邊壩縣和新設立的卡若區。即一個區十個縣,包括24個鎮,118個鄉。
位置境域
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瀾滄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區的東大門。昌都地處三河一江地區(昂曲、扎曲、色曲、瀾滄江),藏語意為“水匯合口處”。
昌都位于東經93°6′—99°2′,北緯28°5′—32°6′之間,東與四川省的德格、白玉、石渠、巴塘四縣隔江相望,東南與云南省的德欽縣接壤,西南與林芝地區毗鄰,西北與那曲地區相連,北面與青海省的玉樹州交界??偯娣e為11萬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8.9%。
地貌
昌都總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最高海拔為5460米,最低海拔約3100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聳立于雪線以上,其中念青唐古拉山主峰高達7111米,萬丈冰峰,銀裝素裹。
昌都西北部山體較完整,分水嶺地區保存著寬廣的高原面。東南部山體被切割成星羅棋布狀。谷地由北向南逐步加深,嶺谷櫛比,河谷深切,僅有零星殘存的高原面。高原主要分布在他念他翁山北段和寧靜山,海拔在4000—4500米以上;在北緯30°以南,為典型的高山峽谷區,河谷底海拔2500—3500米,最低處是芒康縣的金沙江河谷,海拔僅2296米。
昌都山脈為南北走向,三條大江與三列山脈相間分布,平行駢走。從西向東依次是伯舒拉嶺、怒江;他念他翁山、瀾滄江;達瑪拉山-寧靜山、金沙江。山脈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脈之間有深邃的河谷,山嶺與河谷的高差達1000—2000米。獨特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結構,使雄美壯美的青藏高原愈加多姿多彩。
氣候
昌都屬高原亞溫帶亞濕潤氣候。夏季氣候溫和濕潤,冬季氣候干冷,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平均日照數為2100—2700小時,年無霜期46—162天,年降水量為477.7毫米,集中在5—9月。常見的自然災害有霜凍、雪災、冰雹。
昌都的氣候以寒冷為基本特點。由于受南北平行峽谷及中低緯度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具有垂直分布明顯和區域性差異大的特點。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日溫差大,年溫差小;降雨集中,季節分布不均,蒸發量大,相對濕度小。昌都地區山脈河流的南北縱向排列有利于暖濕氣流的南北輸送,峽谷高差懸殊,氣候垂直變化大于水平變化。
昌都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空氣稀薄,年平均氣壓和每立方空氣中含氧量僅有平原地區的2/3。日溫差大,年溫差小,氣溫偏低。昌都地區各地年平均氣溫為2.4℃—12.6℃。降雨集中,季節分布不均。5—9月的降水量在182.3—538.2毫米之間,占全年降雨量的77.9%—95.8%。10月至次年的5月降水量為19.6—102.6毫米,僅占全年降水量的4.3%—21.2%。蒸發量大,相對濕度小。各地的年蒸發量在1325.3—2617.2毫米之間,地處怒江河谷的八宿年蒸發量最高,為2617.2毫米,是年降水量的10倍以上。
氣候資源
昌都屬高原亞溫帶亞濕潤氣候,西北部、北部嚴寒干燥東南部溫和濕潤;日照時間長,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在7.6℃,年降雨量在400—600毫米,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復雜.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高原氣候特征。是全國污染最小的城市之一,是理想避暑勝地。
水產資源
河流
昌都水系屬外流水系,主要河流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是中國及亞洲東南部主要河流的上游集結區之一,河流眾多,水網發育。大小河流分屬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水系。怒江為薩爾溫江的上游,該流域屬印度洋水系。瀾滄江、金沙江兩條大河屬太平洋水系,其中金沙江為長江上游,最終注入東海;瀾滄江為東南亞著名河流——湄公河的上游,流經橫斷山脈地區,最后注入南海。此外,位于昌都西南部的然烏湖是帕隆藏布江的源頭,屬雅魯藏布江水系,它最終流入印度洋。
昌都的水系格局受到地質構造和外營力因素的控制,但在各河的不同河段表現出明顯的差別。怒江、瀾滄江、金沙江源自青藏高原腹地,它們進入昌都逐漸轉變近南北走向,這3條亞洲南部最大的河流匯聚本區,形成了舉世聞名的“三江并流”奇觀,其最窄處,由怒江經瀾滄江至金沙江的直線距離公68千米,其具體位置在鹽井南南西藏與云南交界的北緯28°25°25.6’處。由此向南金沙江率先轉向東南,并向東奔去。因此,真正的“三江并流”奇觀是在昌都完成的,是昌都所特有的。由于本地區受青藏高原第四紀以來強烈隆起的影響,上述三條大江及其支流的下游河段強烈切割,在地貌上形成了相對起伏達1000-2000米以上的深切大峽谷,“三江并流、平行嶺谷”成為昌都地區特有的地貌景觀。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的河流與水文特點不僅對本區,而且對整個青藏高原和東亞都有重要的意義。
昌都的地表徑流受區域氣候條件、地貌與植被、土壤垂直地帶分布特征的影響,年徑流地區分布趨勢為自西向東減少,山地大于河谷,迎風坡大于背風坡,其特點與年降水理地區分布趨勢相一致。本區大多數河流補給主要是雨水和地下水,冰雪融水補給僅在本地區的西、南邊緣地區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的支流源頭。本地區河流水量較豐富,據水文間觀測結果推算:昌都地區的多年平均出境水量為2530.2立方每秒,年徑流量797.2億平方米。季節分配的地區徑漢的年際變化不大,最大水年平均流量與多年平均流量的比值最小為1.17,最大為2.24,平均為1.46。最小水年平均流量與多年平均流量的比值,全區平均為0 .7左右。地區河川徑流的年內分配與年際變化與河流的徑流補給關系最為密切。在本區各類徑流補給中,由于地下水和冰雪融水占一定比重,因而徑流年際變化較小,又由于年內降水集中,使得以雨水為主要補給的河流其徑流年內分配很不均勻。
湖泊
昌都湖泊數量多但規模很小,超過10平方千米的湖泊,僅有莽錯(面積18平方千米,海拔4310米)和然烏湖(面積含安貢錯18.4平方千米,海拔約3800)2個。此外,較大的湖泊還有布托錯青(面積9.0平方千米,海拔4660米)、布托錯窮(面積6.4平方千米,海拔4590米)、仁錯(面積3.7平方千米,海拔4430米)。昌都的湖泊全部為外流淡水湖。湖泊的成因多樣,有構造成因、冰川成因以及其他成因(如堵塞谷地成湖)等。其中莽錯形成與構造活動有關。但本地區湖泊大多為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湖,如布托錯青和布托錯窮,其中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下的高山湖泊基本上都為冰川湖泊。也有一些湖泊為現代谷地被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堵塞形成的湖泊,如然烏湖就是由山崩堵塞而形成的。
冰川
昌都的現代冰川主要分布在西南高山極高山地,如崗日嘎布、念青唐古拉山-伯舒拉嶺,強拉日,他念他翁山南部的達美擁雪山和梅里雪山等。其中昌都地區西南的崗日嘎布正處于印度洋季風向青藏高原輸送水汽的主要通道上,是青藏高原南部邊緣受西藏自治區西南季風影響最強烈的一條山脈,現代冰川十分發育,是青藏高原上現代冰川覆蓋率最高的山脈。本地區絕大多數冰川是在季風海洋性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屬海洋性冰川。只在西北部唐古拉山可能屬復合型過渡性冰川。
昌都冰川總條數達數百條,為青藏高原上冰川集中分布區之一。區內冰川分布的總趨勢受海拔高度變低影響自西向東減少。寧靜山不僅海拔高度較低,而且受兩側平行山嶺的阻攔,形成東西氣流難以伸入的雨影區,因而成為區內各山系中唯一現代冰川的山嶺?,F代冰川的形態類型,有懸冰川、冰斗—懸冰川、冰斗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峽谷冰川、坡面冰川和冰帽或平頂冰川等8種類型。其中山谷冰川是各類冰川中規模最大的一種大型冰川,主要分面在崗日嘎布、念青唐古拉山—伯舒拉嶺,強拉日,他念他翁山南部的達美擁雪山和梅里雪山等最高隆起區,長數公里至10多公里,面積數平方公里至幾十平方公里,是本區主要的冰川類型。其中最大的山谷冰川是然烏湖南面的來古冰川(又稱雅弄冰川),長約26千米,寬達2—4千米,冰川末端伸至4000米以下。在邊壩縣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北坡也有一系列冰川發育,冰川末端下伸到海拔4500米左右。
土地資源
昌都土地資源的總體比例是:五分草地三分林,暫不宜利用的有二分。全區土地總面積為16301萬畝,其中牧草地面積8433萬畝,占全區土地資源總面積的51.74%,人均占有草地面積156畝。雖然草地面積大,但質量差,主要是天然草地。好的和比較好的一、二等草地僅占草地面積的52.5%。由于土地質量較差,在區域性氣候條件下,牧草生長緩慢,低矮,稀疏,覆蓋率只有30%—70%,載畜量受到限制,草畜矛盾突出,因此制約了畜牧業的大規模發展。林地面積4464萬畝,占全區土地資源總面積的27.4%,人均占有林地面積82.7畝,其中灌木林占37%。人均占有耕地1.5畝,其中分布在海拔3700米以下河谷地帶的只占31%,而分布在海拔3700—4300米高原上的占69%。二、三等耕地占25.7%。昌都還有暫不宜農牧林的土地,占全區土地資源總面積的19.7%。其中有裸巖地、砂地和礫石地;還有的土地海拔太高,開發難度大,無法改良利用。
礦產資源
昌都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以有色金屬礦產占明顯優勢。截止到2014年已發現的礦產有鐵、鉻、銅、鉛、鎳、鈷、鎢、錫、鉬、鉍、銻、金、銀、菱、粘土、白云巖、石膏、 硅石、石灰巖、煤、油頁巖、食鹽、砷、重晶石、螢石、石棉、石墨、冰洲石、云母等70余個礦種,礦產地360余處。礦床80余處,礦點290多處,礦化點340余處,已列入西藏自治區礦產儲量平衡表的有13種,其中占全國第二的有銅、第三位的有菱鎂礦、第五位的有砷、顯晶質石墨、第七位的有石膏、第十位的有鉬曠等。
植物資源
栽培作物
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中,青稞占72%,小麥占15%,玉米、雜糧、豆類僅占13%,油菜占0.7%。種植的喜涼作物有冬青稞、冬小麥、春青稞、春小麥、豌豆、蠶豆、馬鈴薯、甜菜;喜溫作物有玉米、小米、雞爪谷、油菜、芝麻、蕎麥等;還有蘋果、梨、桃、杏、葡萄、石榴、核桃、花椒等果樹;喜溫瓜類和喜涼的蔬菜有南瓜、西瓜、黃瓜以及西紅柿、辣椒、茄子、蓮花白、大白菜、花菜、油菜、菠菜、蘿卜、芹菜、萵筍、蔥、蒜、韭菜等。由于昌都的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光、溫、水協調,適宜于喜涼作物生長,水果品種多,質量好。察雅、八宿的蘋果個大,色澤鮮艷,皮薄脆香。芒康、左貢的石榴則皮薄、肉多、味美。
野生植物
昌都的森林資源是中國西南地區森林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不僅樹種多,材質好,木材蓄積量大,而且均為原生林。根據1991年調查資料,全區活木蓄積量3.64億立方米。暗針葉林主要有云杉、冷杉、高山松、油松、大果紅松、鱗皮杉等。針闊混交林主要樹種有青杠、山楊、樺木、川滇高山櫟、大果園柏、槭樹、核桃、云杉、高山松等。此外,還有高山柳、三棵針、錦雞兒、杜鵑金露梅、爬地柏等灌木林。除建材林外,還有藥用植物1200多種,主要有冬蟲夏草、貝母、大黃等。冬蟲夏草以蟲體飽滿、外色金黃、內色粉白、味鮮、清脆而聞名中外,年產量約1—1.5萬公斤。貝母有川貝母、梭砂貝母、高山貝母、喜馬拉雅黃芪貝母等五種。大黃又有掌葉大黃,喜馬拉雅大黃、心葉大黃、塔形大黃、藏邊大黃等品種。其中掌葉大黃被藥典記載為藥用正品。此外,還有知母、胡黃蓮、天麻、三七、雪蓮花、當歸、黨參、秦艽、雪山一枝蒿等。在林區和草原,還有豐富的菌類資源。如香菇、猴頭、獐子菌、松茸等,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且含有抗癌物質,遠銷國內外。
動物資源
在昌都的草原、森林,繁衍生息著種類繁多動物,被動物學家譽為“雉類王國”。
家養動物
主要有牦牛、犏牛、黃牛、馬、驢、騾、綿羊、山羊、豬、雞、鴨、鵝、兔等。
野生動物
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17種,二級保護動物54種。獸類動物主要有獼猴、滇金絲猴、豺、獐子、赤狐、藏狐、黑熊、棕熊、馬來熊、石貂、水獺、小靈貓、金貓、豹貓、豹、方豹、猞猁、狐貍、狼、白唇鹿、馬鹿、水鹿、普氏原羚、藏原羚、巖羊、盤羊。烏類動物主要有彩鸛、黑鸛、赤麻鴨、金雕、鷹、雕、蛇雕、草原雕、鳶、蒼鷹、禿鷲、松雀鷹、藏雪雞、藏馬雞、血雉、雉鶉、大徘胸鸚鵡。魚類主要有怒江裂腹魚、光唇裂腹魚、裸腹重腹魚等品種。其中鯉科的裂腹魚亞種,不僅種群數量多,而且分布范圍廣,具有很高的漁業開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