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區(北緯30°33“、東經114°19”)位于武漢市漢口西部,東接長江,與江漢區毗鄰;南濱漢江,與漢陽區隔水相望;西抵舵落口、額頭灣,北至張公堤與東西湖區接壤。硚口區總面積為41.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5萬,區內6座橋梁橫跨漢江,分別連通京廣鐵路、武漢內環線和中環線,轄區內5條主干道和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貫通全區。硚口區緊鄰漢口火車站,離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區內107國道連通京港澳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交通極為便利。
地理環境編輯地形
硚口區地處江漢沖積平原,無丘陵山坡,地形平坦開闊,原為河湖水域,逐步填充,形成陸地,地面標高19~22米。地層巖性與地質構造明顯控制地貌的形成與發展,地貌為晚近期構造形成的堆積地貌形態。硚口地域原為河湖水網之地,蘆葦叢生,經漢水入江口變遷、河沙沖洗,沙土逐步堆積、填充形成陸地。因此,其土壤為漢水多次泛濫的沉積物組成,總屬平原的河流沖積潮土。由于漢水泛濫的流水分選作用,積沉物中顆粒大小及流沙的比例不同,呈現規律性水平分布,離河床愈遠,沉積物的沙粒愈細,離河床愈近,則沙粒愈粗。土壤類型為呈砂土→油砂土→丕土→黃土的分布規律。
氣候
硚口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年日照總時數1810小時──2100小時,年平均氣溫16.3℃,環境舒適、氣候溫和、四季分明。
行政區劃編輯硚口因橋得名。2004年末總人口556967人。區人民政府駐中山大道315號。區號:027,行政區劃代碼:420104,郵編:430030。截至2005年12月31日,硚口區轄11個街道:易家墩街道、韓家墩街道、宗關街道、漢水橋街道、寶豐街道、榮華街道、崇仁街道、漢中街道、漢正街街道、六角亭街道、長豐街道。共有129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經濟發展編輯2013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70.95億元,同比增長8.9%,絕對額達到合格值進度,全年完成483億元,增幅9%-10%;1-10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上報233.14億元,同比增長28.8%,全年完成挑戰值280.97億元,增幅24%;第三產業投資上報86億元,完成全年挑戰值;前三季度,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6%,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9%。
第一產業
1984—1987年,全區重點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推行經營承包和租賃承包,發展橫向經濟聯合,調整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建立城鄉經濟一體化格局。長豐鄉劃入區境后,在鞏固與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社會總產值年均增長28%,農民收入由558元增加到2 230元。截止2013年全區耕地面積236公頃。農業人口9 199人。之后硚口區再次調整產業結構,縮小農業所占比例,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
第二產業
2013年融資72億元、籌集房源8000套實施拆遷征收,漢西建材片等13個項目拆遷加快,江家墩片等12個項目拆遷完畢,完成舊城及市政工程拆遷95萬平方米。2013年新增和改建綠地130萬平方米,建成綠道11.5公里。張公堤城市森林公園改建綠地16.2公頃、新增綠地75.2公頃。張畢湖公園、竹葉海濕地公園啟動建設,漢口春天公園建成開放。漢江公園一期33萬平方米全面建成,二期清退企業35家、騰退灘地21萬平方米。推行環境執法績效評估,引導社會投入環保資金4100萬元。改造和拆除燃煤鍋爐151臺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8%。推行綠色建筑標準,爭取節能技改獎勵資金613萬元,兩型創建等工作穩步推進。2013年完成城建投資30億元,區級配套投入首度突破3億元。京漢大道武勝路立交橋建成通車,長豐大道高架橋啟動建設,長江大道交付施工斷面,江漢六橋拆遷接近尾聲,軌道3、6、7號線征收穩步實施。重點加快宜家銷品茂、園博園、保障房配套道路建設,南泥灣大道東段、古田四路延長線即將通車,豐華路、建榮路、豐美路北段等道路基本建成,江發路主體完工,解放大道江發路立交等工程抓緊實施。改造背街小巷3.1萬平方米、排水管網9公里,完成20個社區綠化提檔升級。新建公廁7座、改造公廁63座,旱廁、溝槽式公廁全面淘汰。新增人防工程面積5.1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3年開展“百名干部進百企”活動,評選首屆百強企業,支持區企業聯合會組建房地產、金融、電商分會,硚口區促進政企、銀企、企企對接,投資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建成市區統一網絡審批平臺,政務服務不斷改進。安排專項資金1.15億元助推企業發展,為企業提供擔保1650萬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990萬元,爭取扶持資金3644萬元。組建區財源辦,加強稅源建設、改善征管服務,企業落戶實現“一窗辦結”。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孵化器面積3.6萬平方米。4家企業完成改制,3家企業推進股權分置改革,高曼重工在“新三板”順利掛牌。企業實力穩步增強,10家企業躋身全市百強、10家企業稅收過億元,分別較上年增加1家。交通狀況編輯硚口區內6座橋梁橫跨漢江,分別連通京廣鐵路、武漢內環線和中環線,轄區內5條主干道
月湖橋和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貫通全區。硚口區緊鄰漢口火車站,離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區內107國道連通京珠、滬蓉高速公路,交通非常便利。硚口區位于武漢市漢口西部,東接長江,與江漢區毗鄰;南濱漢江,與漢陽區隔水相望;西抵舵落口、額頭灣,北至張公堤與東西湖區接壤。江漢一橋、江漢二橋、晴川橋、月湖橋等縱向啟開漢口大門,分別連通京廣鐵路、市區內環線和中環線。城區路網發達,沿河大道、中山大道、京漢大道、解放大道、建設大道等主干道及武漢市軌道交通1 號線層級橫向貫通全區。地理區位獨特,緊鄰漢口火車站和天河國際機場。107國道、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劃過區郊,鐵路、水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十分便捷。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硚口區教育水平在全市領先,具有人才培養優勢,轄區內聚集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海軍工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漢口校區)、軍事經濟學院、066航天技術研究所、材料保護研究所等眾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有各類職業技術學校16所,其中武漢市第一職教中心為國家級重點職業高中,武漢市財經學校為省級重點職業學校,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眾多,其中高中級以上技術人才人,為硚口經濟發展提供了后備人才。硚口區制定了吸納、引進人才的相關政策,為各類人才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引來各地人才落戶硚口。截至2000年底,硚口區有科研機構160個,全年實施科技計劃項目27項,投資總額2430.15萬元。登記科技成果19項,被評為市科技進步獎1項,其中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1項。至年末,累計審批高新技術企業4個,全年實現產值2.95億元,比上年增長22.7%。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60個,其中當年新增15戶,實現科工貿收入1.98億元,增長18%。全年簽訂各類技術合同183項,成交1890萬元,增長18.2%。專利登記37項,增長311.1%。
截至2000年底,硚口區有普通中學29所,在校學生3.31萬人,比上年增長7.7%;職業學校14所,在校學生6063人,下降8.4%;小學60所,在校學生4.29萬人,下降4.8%;幼兒園67所,在園幼兒9495人,下降2.7%;盲聾啞特殊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198人,下降2.7%。6歲~11歲人口入學率100%,12歲~14歲人口入學率100%,小學在校生輟學率為零,初中在校生輟學率0.9%。初中生畢業考試一次合格率99.8%,高中生升學率58.5%,其中上省線1448人。全年新建、改擴建中小學竣工面積2.07萬平方米,改造中小學危房1.55萬平方米。全區累計建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1個,全年完成職工全員培訓900人次。
文化
截至2000年底,硚口區有文化事業機構4個,其中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從業人員67人。全年開展大型群眾文化活動280項次,在市級及市級以上群眾文化比賽中獲得金獎46個、銀獎23個、優秀獎113個,舞蹈《野山》在全國第十屆“群星獎”大賽中獲銀獎,100萬人次參加群眾文化活動。文化市場管理不斷增強,對電子游戲機經營場所、音像制品、印刷行業進行清理整頓,凈化文化娛樂和出版物市場,稽查覆蓋率達100%,音像制品案件查處率100%。
衛生
截至2000年底,硚口區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31個,其中區屬醫院10個,有區轄衛生技術人員1003人,醫院病床4500張。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225.88人/10萬人。區轄10個行政街道和1個鄉全部達到實施初級衛生保健合格標準。全年無償獻血人數達3216人。
體育
2000年,硚口區開展大型群眾性體育活動26次。有5萬人參加全民健身活動,體育人口占全區人口總數的57.5%。組隊參加市級以上體育競賽獲得金牌109枚、銀牌109枚、銅牌104枚。在第二十七屆奧運會上,硚口籍運動員取得3金、1銀、1銅的好成績,硚口區被武漢市授予“第二十七屆奧運會突出貢獻獎”。硚口區群眾體育工作在全國有名,自發的,批量的群眾體育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也為硚口區爭得了榮譽。從這片土地上相繼走出了韓愛萍、伏明霞、喬紅、李婷等14位世界冠軍。被譽為“世界冠軍的搖籃”。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