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縣位于云南省西部,于1933年由保山永昌、順寧鳳慶析置設縣,取兩地名后一字為縣名,屬保山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由高漸低,形成山壩南北縱列高山壩谷相間的地貌狀態,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有低熱、溫熱、溫涼、高寒4個氣候帶。境內年平均氣溫14.9℃,極端最高氣溫40.4℃,極端最低氣溫—6℃。年平均降雨1259毫米,無霜期253天,有右甸河、枯柯河、勐統河、更戛河、大田壩河、漭水河等八大水系。保山市隆陽區東南。 云南省昌寧縣是一個年輕的多民族山區農業縣,地處滇西大理、臨滄、保山三地結合部,屬保山地區,山區面積97.05%。昌寧縣絕大部分地區適宜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生長。東部及中部約70%的溫涼山區、半山區適宜種植茶葉、嫁接核桃。南部及西部20%的低熱、溫熱河谷區適宜發展甘蔗、種植西瓜、香蕉、芒果等亞熱帶水果。全縣林地面積為總面積的71.4%。森林覆蓋率為39.42%。境內居住著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8%。
西漢時期,縣境屬益州郡刺史部哀牢國。東漢永平十二年,置永昌郡后屬永昌郡。三國時期,屬永昌郡之永壽,今耿馬、不韋,今保山,兩縣分轄;南北朝時屬永昌府。隋代屬南寧州總管府之濮部等部;唐初屬劍南道金齒部。
南詔時,屬永昌節度唐封川,今鳳慶轄地。五代十國時,屬大理國永昌府。宋代縣境大部屬大理國永昌府廣邑州。元代屬大理金齒宣慰司領地,分轄于順寧府慶甸縣、鎮康路灣甸州和大理路永昌府。明初分屬于永昌府和順寧府,明萬歷十三年,設右甸土守御所,二十六年置右甸通判,三十年筑右甸城,設守御土千戶,隸順寧府。清初沿襲明代治制,乾隆十一年,設右甸經歷廳署。民國元年至22年9月先后設“順寧縣右甸縣佐公署”、“順寧縣第四區”,縣境分屬保山、順寧兩縣。1919年(民國8年),設順寧縣右甸分縣。
1933年10月(民國22年),經云南省國民政府批準,由保山,舊為永昌府、順寧,今鳳慶縣,兩縣相鄰的部分區鄉析置設縣,取“永昌”、“順寧”兩府名稱之第二字,謂之“昌寧”,既有劃地組合之由,又有昌盛安寧之意。1950年1月25日,昌寧和平解放,隸屬云南省保山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昌寧縣1956年,保山地區并入德宏州,昌寧相應改隸德宏州。1963年,保山地區恢復成立,昌寧復隸保山地區。2000年12月保山撤地設市,昌寧隸屬保山市至今。1997年,昌寧縣面積3888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轄2個鎮、12個鄉??h政府駐右甸鎮。
2005年,昌寧縣撤銷達丙鎮和右甸鎮,合并設立田園鎮,昌寧縣鎮政府駐縣城關廟社區。
行政區劃編輯2010年末,昌寧縣轄5個鎮、6個鄉、3個民族鄉:田園鎮、漭水鎮、柯街鎮、卡斯鎮、勐統鎮、溫泉鄉、大田壩鄉、雞飛鄉、翁堵鄉、灣甸傣族鄉、更戛鄉、珠街彝族鄉、茍街彝族苗族鄉;灣甸農場、柯街華僑農場。轄鎮面積人口郵編轄村政府駐地沿革
灣甸傣族鄉316平方千米1.26萬人678106轄5個行政村上甸1988年改灣甸傣族鄉
田園鎮256平方千米5.78萬人678100轄4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關廟2005年合并丙鎮和右甸鎮設立田園鎮。
漭水鎮311平方千米2.93萬人678111轄9個行政村漭水1950年設漭水鄉。
柯街鎮211平方千米2.80萬人678103轄11個行政村柯街1988年改鄉
卡斯鎮244平方千米3.80萬人678112轄11個行政村卡斯1988年改鄉
勐統鎮298平方千米2.50萬人678108轄9個行政村勐統
溫泉鄉225平方千米2.54萬人678107轄10個行政村溫泉
大田壩鄉312平方千米2.26萬人678105轄6個行政村大田壩1988年改鄉
雞飛鄉338平方千米1.94萬人678102轄10個行政村澡塘1988年改鄉
翁堵鄉191平方千米1.47萬人678102轄7個行政村翁堵
更戛鄉547平方千米2.50萬人678109轄11個行政村更戛街
珠街彝族鄉281平方千米1.53萬人678114轄10個行政村珠街1988年改珠街彝族鄉
耈街彝族苗族鄉358平方千米2.35萬人678113轄13個行政村耈街1988年改耇街彝族苗族鄉
柯街華僑農場
由地、縣兩級共同管理
1979年安置從越南回國的歸難僑而成立的單位
經濟編輯總值
2007年,昌寧縣生產總值達到22.09億元,比2002年增加10.9億元,年均增長10.9%,第一產業
昌寧縣增加值由5.7億元增加到了9.6億元,年均增長6.2%;第二產業增加值由2.3億元增加到了5.4億元,年均增長16%;第三產業增加值由3.2億元增加到了7.1億元,年均增長14.4%。三次產業比例由2002年的51.1:20.3:28.6調整為43.3:24.5:32.2。 2012年全年生產總值579087萬元,同比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1772萬元,增長6.6%;第二產業增加值210241萬元,增長16.9 %;第三產業增加值137074萬元,增長19.1%,三次產業分別拉動國民經濟增長2.9、4.8和5.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46.8:27.1:26.1調整為40.0:36.3:23.7。
農業
2007年,昌寧縣實現現價農業總產值16.3億元,年均增長7.1%。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實現總產14.87萬噸,人均占有糧食達432公斤。甘蔗、烤煙、香料煙、茶葉和核桃產業面積已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香料煙、茶葉和核桃產業位居全市第一位。2006至2007年榨季入榨甘蔗65萬噸,創歷史最好水平。收購烤煙19.4萬擔,實現產值9748萬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51.5%和94%。
工業
2007年,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10.36億元,年均增長1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4.3億元,年均增長17.8%;利潤總額達4000萬元,年均增長52%。行業整合和資源整合取得突破,成功引進了康豐、龍潤、立得、興牧、樺東等一批龍頭企業,發展了恒盛、貞元、建星、映山等一批骨干企業。企業技術進步和創新取得實質性進展,貞元、盛吉、恒盛、康豐等企業相繼完成了一批技改擴建和節能降耗項目。特色工業園區規劃通過市級評審,木材加工園建設已經啟動。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昌寧縣個體私營戶達11738戶,比2002年增加7011戶,其中私營企業345戶,比2002年增加255戶;上繳稅金達9005萬元,在2002年的基礎上翻了兩番。 2012年全年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529279萬元,含小灣電站、電力公司,同比增長37.5%,實現工業增加值175200萬元,增長15.3%,拉動經濟增長3.3個百分點。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產值304430萬元,增長53.4%;重工業產值224849萬元,增長21.1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7951萬元,比上年增長36.25%;實現利稅20058萬元,增長19.86%,在18戶縣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5戶虧損。 2012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表產品名稱計量單位2011年比上年±%
商業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699萬元,同比增長18.29%。其中:城鎮57500萬元,增長18.6%;農村72199萬元,增長18.1%。分經濟類型看:公有制經濟4744萬元,增長50.3%;非公制經濟124956萬元,增長17.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114508萬元,增長17.5%;住宿餐飲業15192萬元,增長24.2%。
財政收支
2007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6218萬元,比2002年增加6257萬元,年均增長10.2%;基金收入427萬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195萬元,比2002年增加2828萬元,年均增長7.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42732萬元,比2002年增加24114萬元,年均增長18.1%。積極構建新型銀政企合作關系,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作用不斷增強。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6億元,年均增長19.4%;貸款余額12億元,年均增長7.9%。城鄉消費持續活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8億元,年均增長15.6%。零售物價總指數和消費品價格指數分別為106.3%和106.6%。實現旅游總收入3190萬元。 2012年,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79799萬元,同比增11432萬元,增長16.7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2110萬元,同比增10398萬元,增長24.93%。完成財政總支出232157萬元,同比增71364萬元,增長44.3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15207萬元,同比增64948萬元,增長43.22%。昌寧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40870萬元,比2011年增長15.2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51389萬元,比年初增長20.0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26599萬元,比年初增長12.76%。人均儲蓄存款7242元,同比增1170元,增長19.27%。
固定資產投資
2012年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8196萬元, 比上年增長31.02%。按投資類別分:城鎮投資186996萬元,增長30.73%;房地產開發投資1200萬元,增長100%。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地處東經99°16′至100°12′、北緯20°14′至25°12′之間,東連鳳慶縣,西接隆陽區、施甸縣,南與永德縣隔河相望,北鄰永平、漾濞、巍山縣,省道214線云保二級公路穿境而過,縣城距保山114公里。
地貌
昌寧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由高漸低,形成山壩南北縱列、高山壩谷相間的地貌形態,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
氣候
年平均氣溫14.9℃,年日照2282.4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259毫米,境內立體氣候明顯,干濕季節分明,低熱、溫熱、溫涼、高寒4個氣候特征突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具有多樣性的氣候資源。
水文
昌寧境內河流有右甸河、枯柯河等八大水系,分別流入瀾滄江和怒江,水能蘊藏量豐富。
自然資源編輯礦藏資源
昌寧縣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鐵、錫、銅、鉛、金、銀、銻、汞、鋅、石灰巖、大理石、硅石、硫磺、硅藻土等。其中:硅石總儲量1000萬噸以上;硅藻土總儲量2000萬噸;石灰巖資源十分豐富。
植物資源
已知的木本植物有615種,其它植物1000多種,有“核桃之鄉”、“茶葉之鄉”之稱,是全國茶葉基地縣之一。森林覆蓋率達45.2%,活立木總蓄量1147.7萬立方米,主要樹種為思茅松、杉木和各類雜木,經濟林木核桃、板栗、梅子等,年產量達1萬噸以上。野生藥材、菌類資源種類多,數量大。
動物資源
有獸類33種,鳥類114種。
水資源
昌寧縣擁有中小型水庫64座,水利化程度達61.2%。完成了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小流域綜合治理和人畜飲水等水利工程6985件,水利化程度由“九五”末的56.2%提高到62%,水利保障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電力設施不斷完善。建成水電裝機容量1.56萬千瓦,年發電量5681萬千瓦時。
社會事業編輯基礎設施
2012年縣城已建設成為昌寧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
昌寧縣心。城區有110KV變電站1座,日7500噸供水能力已經形成,為城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城區9縱7橫主街道骨架基本形成,已完成改造、新建的寶豐路、右甸路、文昌路、興寧街街道寬暢,燈光設施、綠化建設配套,住宅、辦公、市場、賓館等建筑布局合理,已初步形成相對集中的居民區、商貿區、文化區和游樂中心。隨著迎賓廣場、濱河公園、竹園生態區開工建設和個私經濟園區建設以及舊城改造步伐加快。
文化事業
2012年“歡樂鄉村大家樂”文化創建活動彰顯特色。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文化室、自然村文化院等與新農村建設、黨建活動及農村“一事一議”獎補項目進行完全整合,并產生效益。文物保護得到加強,“四有”措施落實到位,完成了卡斯、大田壩兩個變電站站址的文物調勘工作,編制完成了魯道源故居、趙家老宅、姚家坡烈士陵園、明德鎖水閣四個文物保護單位的中央補助地方文化體育與傳媒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的項目申報工作。苗族服飾保護工作扎實推進,成果豐碩。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圓滿結束,新注冊成立昌寧杜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文藝創作有所突破,已創作新節目26個。 昌寧苗族服飾。2006年5月26日,“昌寧苗族服飾”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12月21日,昌寧縣耉街苗族服飾被正式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國苗族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五色衣”在這里得到了完整保留。一是完成了25萬字的《昌寧苗族服飾》編撰工作。二是完成了《昌寧苗族服飾圖片寫真集》的圖片資料收集工作,拍攝、收集了“昌寧苗族服飾”3216幅照片。三是建立健全了保護項目和傳承人檔案。四是積極審批種植脫毒大麻,保證了服飾原料的供給。五是建立健全了保護機構。六是建立了昌寧土皮太小學苗族服飾傳承點。七是完成了“昌寧苗族服飾”口頭文學詩歌122首,傳說故事12萬字的收集工作。八是創作完成了大型舞蹈史詩《苗嶺天風》劇目,被收錄入《保山文化詞典》。九是完成了歌曲《五彩盛裝》創作,并榮獲保山市首屆新農村劇目展演金獎。十是完成了《五彩盛裝》MTV拍攝,制作完成了“昌寧苗族服飾”宣傳片。
醫療衛生
2012年昌寧縣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8個,縣級設縣人民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及具二級乙等醫院規模的民營私立醫院各一所,鄉極設中心衛生院4個、鄉鎮衛生院9個,村極設衛生室及社區衛生服務站125個。以縣為龍頭、鄉鎮為樞紐、村為基礎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較為完善并覆蓋全縣。有衛生技術人員878人,開設病床800張,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和病床數分別達2.56人和2.47張??h衛生局直屬醫療衛生機構19個,縣直醫療衛生單位5個、中心衛生院4個、鄉鎮衛生院9個,含農場職工醫院1個,衛生技術人員450人,設置病床730張。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0年,昌寧縣有5鎮9鄉,123個村。2006年,總人口342809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6142人,占10.6%。境內世居民族有漢族、彝族、傣族、苗族、布朗族、回族、白族、僳僳族8種,人口35346人,占昌寧縣少數民族人口的98.8%。少數民族多數聚居在邊遠高寒山區和亞熱河谷地帶。有3個民族鄉,17個民族村,人口56459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6581人,占昌寧縣少數民族人口的75%。
民族
昌寧縣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三大宗教,大都屬少數民族群眾信仰;還有大部分少數民族群眾信仰原始宗教。全縣有佛教寺廟20個,清真寺2個,基督教簡易教堂一個。截至2002年末,有神職人員35人。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2006年昌寧縣世居的7種少數民族人口普查情況:彝族彝族是昌寧縣人口較多,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珠街彝族鄉、耈街彝族苗族鄉、柯街鎮、卡斯鎮、灣甸傣族鄉等鄉鎮。昌寧縣彝族人口20408人,占昌寧縣總人口的6%,占昌寧縣少數民族人口的56.5%。傣族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土著民族,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側丝?336人,占昌寧縣人口1.9%,占昌寧縣少數民族人口21.3%。主要分布在灣甸傣族鄉、柯街鎮、卡斯鎮和勐統鎮等4個鄉鎮。苗族苗族來昌寧定居有130余年歷史。是一個勇敢剽悍的民族,性格溫和,歷史以來在與其它民族交往中能和睦相處。昌寧縣境內苗族總人口5093人,占全縣少數民族人口比例的第三位。布朗族布朗族主要分布在卡斯鎮卡斯村的雙龍社、二溝社、應柏社、小窩鋪社;新谷村的谷板社、中寨社;邑林村的下寨社和更戛鄉西米村的白草林社、大出水社??側丝?691人,占昌寧縣總人口的0.49%,占昌寧縣少數民族人口的5%?;刈宀龑幙h境內的回族是客居民族,總人口968人,占昌寧縣總人口的0.3%,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2.7%。大分散小集中在田園鎮、灣甸鄉和柯街鎮三個鄉鎮中。白族白族主要居住在卡斯鎮蘭山村二道橋社??側丝?29人,占昌寧縣人口的0.2%,占昌寧縣少數民族人口的2%。僳僳族昌寧縣境內僳僳族系客籍民族,主要分布在珠街彝族鄉谷滿村曼富路社,羊街村李子園社和更戛鄉米河上新寨、下新寨社??側丝?29人,占昌寧縣總人口0.12%,占昌寧縣少數民族人口的1%。
旅游資源編輯昌寧縣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有被譽為“天下第一自然偶塔”的雞飛雙塔,有世界上最大的萬畝人工禿杉林,有全國少有的千畝高山濕地,有上萬畝紅色杜鵑林三月染紅8萬畝原始森林的奇觀,有十里黃色杜鵑林帶成走廊。以灣甸為中心,主要景點景觀有:明代孟波羅古戰場遺址、灣甸熱帶水果經濟園林開發區、尼諾茶生產加工基地、西桂林區、茉莉花種植基地、土司遺址、獨樹成林、灣甸崩龍田涼泉公園、古榕樹上鷺鷥會、龍洞、長山苗族風情、明山水庫、立木山原始森林、熱水溫泉沐浴區和花橋石城觀賞區、馬棒山、蝙蝠洞、灣甸大河、帕旭佛寺。中部田園風光旅游區。以新田園城市為品牌,主要景區景點有縣城濱河公園、龍潭寺、西山森林公園、觀音山林場、烈士陵園、秧田洼水庫度假區、河西水庫、勐廷回族寨、世紀廣場、迎賓廣場、千畝生態竹園、清靈寺、千畝荷園、小橋溫泉、大九甲溶洞群等。北部生態旅游區。以瀾滄江大峽谷為中心,主要景區景點有岔河碼頭、馬拉等觀江霧點、上寨觀江點、大田壩、耈街仙人洞和戰國青銅文化遺址、天堂山原始森林、高山濕地、昌寧林海、阿干山馬纓花杜鵑林、光山猴群、劍齒類古生物化石群、黑惠江珠街碼頭、小灣電站、栗木河口水產養殖示范區、古茶樹群、茶馬古道、望江樓等。
龍潭公園
龍潭寺始建于明代,后經多次修葺,漸成規模。相傳這龍潭非常奇特,遠古時代,這兒只是涓涓細流,旱年則滴水不流,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們每逢旱年飲水極難,更難談引水灌溉。因為缺水,糧食有時幾乎顆粒無收,人們只能過著食不果腹的苦日子。有一年,又值大旱,眼望著禾苗將要枯死,人們成群結隊來這進香求水,他們插上香,合掌當胸,真誠地跪在地上閉目祈禱。不多時,好似有水流的聲音,求水的人們睜眼一看,果真有兩股清泉奔流而出,善良的人們得救了。自此這兒再沒鬧過水荒,兩股泉水從方圓一米大小的洞口噴涌而出,長流不息,久而久之,形成了今日的龍潭。人們認為是有龍護佑,于是建龍潭寺。
江樓
江樓,又稱“望江樓”,屬昌寧縣漭水鎮老廠社區。江樓村子前面,有一堵由大青石自然形成的石崖,方圓幾十米,四周古樹成群,巖石上長滿了碧綠的灌木和長青藤,巖頂平整成臺,當地人稱其為“望江樓”。樓上一塊巖石,形似一只遙望滄江的老鷹,叫“鷹嘴石”?!苞椬焓蹦线呌幸粔K石質堅硬的巨石,上面清晰的印著一只人形左腳印,當地人叫“仙人掌”。相傳那是在盤古開天辟地的遠古時代,波濤洶涌的瀾滄江滾滾而來,綿延的大山擋住了江水的去路,桀驁不馴的江水吞噬著無辜的蒼生,一位好心的天神于心不忍,就用腳蹬手推,將大山一分兩半,瀾滄江水順著峽谷順流而下,解救了蕓蕓眾生,如今望江樓巖石上的腳印就是那位仙人留下的。
交通編輯概況
昌寧地處三州市七縣區結合部,省級經濟干道、國道320線和214線的重要連接線:云縣—至保山公路穿境而過?!笆濉逼陂g,全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8億元,是“九五”期間的2.52倍。交通狀況明顯改善。完成了云保公路二級油路改造,昌寧至鳳慶、昌寧至永德、施甸通縣油路建設,
路線
1、昌寧至保山隆陽昌寧至保山隆陽路程93公里;距保山機場69公里;有班車直達。2、昌寧至昆明昌寧至昆明路程591公里;有班車直達。3、昌寧至下關昌寧至下關路程310公里,有班車直達。
名優特產編輯野巴子茶
系
野巴子茶云南純天然野生木本植物野巴子經精選加工之茶飲性飲品。據《中國藥典》記載及當地民間各族人民長期以本品當茶飲用結果證實:野巴子茶具有清熱解毒、健胃消食、除口臭、生津止渴、利尿益腎、減肥之功效。對喉痛、牙痛、口腔潰瘍、感冒、痢疾、急慢性腸胃炎、老年人高血壓引起的頭昏癥有明顯療效。
泡核桃
泡核桃
昌寧縣栽培歷史可上溯到元末明初。昌寧縣13個鄉鎮都適宜種植泡核桃,境內泡核桃種植的活化石——仙岳核桃王,三棵古樸蒼老的核桃樹,每棵每年還能結果2000個以上,它們是昌寧細香核桃最古老的代表。1991年,昌寧細香核桃被國家外經貿部評為“全國出口創匯優質產品”;1998年,國家林業部將昌寧列為全國經濟林名特優商品林基地縣;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評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核桃之鄉”。2005年昌寧泡核桃種植面積已達40.18萬畝,居云南省第三位;產量達5108噸,居全省第二位,產品遠銷廣東、江蘇、浙江、上海、香港等國內市場和馬來西亞、韓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產值達7000多萬元。泡核桃產業已成為昌寧最具發展優勢的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