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區地處重慶腹心,襟長江而臨主城,居渝東而挾三峽,古屬巴國枳邑,原名樂溫縣。因縣民多高壽,于公元1363年改置長壽縣。1959年4月,由涪陵專區劃歸重慶市。2001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長壽縣,設立重慶市長壽區。長壽幅員面積1423.6平方公里,人口90.4萬,轄6個街道(新設立八顆街道和新市街道)、12個鎮。201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0億元,比2013年增長(以下簡稱“增長”)11.9%。 長壽作為規劃中的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大城市。長壽緊緊抓住新一輪經濟發展戰略機遇,充分發揮綜合優勢,堅持打造“三地一中心”(重慶工業高地、現代農業基地、休閑旅游勝地和區域物流中心)戰略發展目標,以建設國家級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農業園區、街鎮工業走廊和長壽湖、菩提山綜合開發等為重點,推動了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隨著長壽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眾多國內外企業和客商紛紛來長合資合作,投資興業。英國BP、德國巴斯夫和贏創、法國達爾凱以及云天化、國際復合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入駐。到“十二五”末,長壽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000億元,開發區工業產能達到30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50億元,總體建成“三地一中心”,朝著建成宜業宜居宜壽的百萬人口大城市、5000億級重化工特色開發區、城鄉一體化共富發展模范區“三大愿景”闊步邁進!開放的長壽,活力四射;發展的長壽,魅力彰顯。熱情好客的90萬長壽人民真誠歡迎四方賓客來長共同發展,共享繁榮!
晨曦中的長壽元前十一世紀),“巴人”在重慶全境、四川東部、貴州北部、湖北西部等地建立巴國,定都今重慶渝中。長壽時稱巴國枳邑。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滅巴,建巴都郡(今重慶),在枳地(今涪陵城東枳里鄉)置枳縣,今長壽地屬枳縣。蜀漢(公元220—263年)巴郡益州治江州縣,先帝劉備在今長壽城附近設常安縣(屬枳縣)。北周武民三年(561)廢枳縣,其地并巴縣。唐武德初年(614年),縣西置溫山縣,隸屬于南潾州。武德二年(615年),置樂溫縣,因其地常溫,禾稼早熟,民樂之,故定名為樂溫縣,隸屬于南潾州,又在縣西南置永安縣,隸屬涪州。武德九年(622年),樂溫縣改屬涪州。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永安縣被撤銷,并入樂安縣。宋熙寧三年(1070年),溫山縣被撤銷,改為溫山鎮,并入了樂溫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樂溫縣并入涪州。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升踞蜀十年(公元1361-1371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夏,都重慶。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明玉珍以“縣北有長壽山,居其下者,人多壽考”將樂溫縣改名長壽縣。明洪武六年(1373年),長壽縣由涪州劃屬重慶府轄,治所未變。清嘉慶年間,省下設道,長壽縣屬川東道。嘉慶七年(1802年),縣署由河街遷至今城內新署街(今鳳嶺社區)。民國三年(1914年),改川東道為東川道,長壽縣屬東川道。民國七年(1918年)后,全省軍閥割據,長壽縣先后劃屬劉湘、楊森防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道,省轄縣,知事公署名縣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統一,長壽縣屬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大竹縣城。1949年12月2日,長壽縣解放。12月18日長壽縣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23日,川東行政公署通令,長壽縣由大竹專區劃屬涪陵專區。1952年11月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通知,將長壽縣劃屬重慶市轄。1953年1月1日,長壽縣復劃屬涪陵專區。1959年4月17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長壽縣復劃屬重慶市轄。 2001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區。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15年6月15日,長壽區轄6個街道、12個鎮:鳳城街道、晏家街道、江南街道、渡舟街道、新市街道、八顆街道、長壽湖鎮、云臺鎮、葛蘭鎮、但渡鎮、鄰封鎮、云集鎮、雙龍鎮、龍河鎮、海棠鎮、石堰鎮、洪湖鎮、萬順鎮。共有28個社區、223個行政村,312個居民小組、1881個村民小組。 區政府駐鳳城街道。
長壽區行政區劃圖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長壽區位于東經106度49分至107度27分,北緯29度43分至30度12分之間。轄區南北長56.5公里,東西距57.5公里,總面積1423.62平方公里。地處重慶市中部,東南接壤涪陵區,西南與渝北、巴南區為鄰,東北接墊江縣,西北與四川省鄰水縣相接。東部黃草山稱東山,海拔600米—700米。西部明月山,稱西山,境長約80公里,海拔600米—700米,全區最高峰白云山1034.2米。銅鑼山位西北,海拔500米—600米。南部五堡山、與涪陵、巴南區交織,長江、龍溪河、大洪河、御臨河分別流經區境。
氣候
區境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受副熱帶東亞季風環流控制范圍,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具有冬暖、春早、初夏多雨、盛夏炎熱多伏旱、秋多陰雨、無霜期長、濕度大、云霧多、日照少等特點。全年氣壓、溫度、濕度、降水、日照等氣象要素和天氣特點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全年性天氣多有伏旱、寒潮、冰雹、暴雨襲擊等自然災害。
資源編輯礦產
長壽區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開采價值的礦藏有20多種,其中天然氣儲量達3000億立方米,是全國已探明的大天然氣田之一,天然氣凈化輸出量占全國的42%。煤炭4598萬噸,優質白云巖10億噸,特優級石灰石20億噸,厚層巖鹽數十億噸,沙金、硫鐵礦、黃鐵礦、鋁土礦、鉀礦、石膏等儲量頗豐。
水資源
長壽江河縱橫、水網密布。有一江、二湖、三河、十三溪,107座水庫。江河水能蘊藏量18萬千瓦,可開發量達95%;建有水電站30座,年發電量10億度。地下水出露泉眼117處,儲水量1.2億立方米,其中石堰干壩村碳酸鹽多元素復合型優質飲用礦泉水,日流量達150立方米。
動植物
區域內植物、動物資源種類繁多,森林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針葉林為主,1000余種植物中有水杉、銀杏、月桂等珍貴樹種。森林覆蓋率21.73%。全區有栽培植物380多種,主要是水稻、玉米、小麥、紅薯四大類,尤以水稻居首。除糧、油、蔬菜等農作物外,還沙田柚、夏橙、枇杷、葡萄、茶葉、蠶桑、榨菜等名優經濟作物,有“沙田柚之鄉”“夏橙之鄉”的稱號。動物218種,包括一類保護動物中華鱘、白鱘、胭脂魚,二類豹,三類長江鱘、紅腹錦雞、靈貓、獐子等。
交通編輯綜述
長壽位于重慶腹心地帶,交通四通發達,基礎設施完善,是重慶主城到三峽庫區和渝東地區的必經之地,是重慶通往上海、成都和福州的交通樞紐。
公路
渝(重慶)宜(宜昌)、渝(重慶)涪(涪陵)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在境內設有晏家、桃花
長壽桃花立交、但渡、合興、云臺、古佛六座互通式立交橋。境內有通車公路干線6條,支線40條,總長572公里。國道319、318線橫貫長壽區內。長壽區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國道319線、長壽長江公路大橋為主干骨架,覆蓋到村的公路交通網。
航空
長壽至重慶江北國際機場50公里。
鐵路
渝(重慶)懷(湖南懷化)鐵路(國鐵I級雙線)穿境而過,在晏家街辦境內設有客、貨及編組站(長壽火車站、長壽火車南站);渝利(湖北利川)鐵路(國鐵I級雙線),于2013年底通車;與渝利鐵路并線的渝萬(萬州)城際鐵路(國鐵客運專線雙線)已經開工,在境內設長壽北站(渡舟街道)、長壽湖站兩站,將于2017年內完工。
水運
長江黃金水道長壽段長20.9公里。建設中的長壽港有5個港區公用碼頭,主港面有18個3000噸級的泊位,年吞吐能力可達1000萬噸。3000噸船舶可直達長壽。
人口編輯2014年末全區戶籍人口90.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8069人,死亡人口789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80.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8.5萬人,城鎮化率達59.9%。
經濟編輯長壽抓住撤縣設區、三峽工程建設、西部大開發、重慶大發展的戰略機遇,以建設重慶工業高地、現代農業基地、旅游休閑勝地和區域物流中心為目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4億元,比2012年增長(以下簡稱增長)12.1%;地方財政收入65.6億元,增長13.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2億元,增長7.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8.8億元,增長1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6億元,增長1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120元,同口徑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72元,同口徑增長13%。 2014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0億元,比2013年增長(以下簡稱“增長”)11.9%;地方財政收入72.9億元,增長11.2%,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3億元,增長15.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15億元,增長1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9億元,增長13.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63元,增長1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88元,增長9.8%;城鎮登記失業率1.86%;人口自然增長率3.63‰。較好地完成了區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確立的各項目標任務(詳見附表),為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2014年,全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超預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超全市1個百分點,在全市區縣排名提升11位;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商品銷售總額增幅居全市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00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居城市發展新區第一;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居全市第一;轄區稅收突破4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笆笔隆弊坑谐尚七M:歷時近四年建設的mdi一體化項目實現機械竣工,規??涨?、各方關注的經開區生態屏障建設項目達到了驗收條件,連續奮戰13個月打造的菩提山文化旅游區國慶盛裝迎客,桃花河污染整治攻堅實現了“一年初步改觀”,重鋼3號高爐順利復產,通過爭取配套政策支持和推進“煤制氣”雙管齊下應對天然氣價格上漲,在宏觀經濟下行中實現了財稅持續增收,在發展與控債的雙重壓力下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小微企業發展全市領先,在鋼鐵、化工主導產業“三連困”中實現了“三連進”。
農業
長壽史稱“天府膏腴之地,川東魚米之鄉”。盛產水稻、玉米、小麥、紅苕、油菜、榨菜、茶葉、柑橘、蠶桑、生豬、鮮魚等,是全國的產糧大區、產肉大區、優質水果基地、農村綜合能源試點基地,是重慶市最大的禽蛋基地、西瓜基地和重要的蔬菜基地。長壽農業生產條件優異,農田水利設施完善,1980年以來,農業連年豐收,糧食連年增產,農牧漁商品量逐年增加,大大改善了全區人民生活,并為國家提供了較多的糧食和農產品,先后被國家定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區、長江上游防護林建設工程啟動區、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試點區、長江上游優質商品水果生產基地區城、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區、商品魚生產基地區。2013年,長壽區發揮現代農業園區的示范作用,“1+5+2”特色效益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年農業總產值達到49.3億元,增長8.9%。全區漁業和禽蛋產量居全市第一。頒證認定家庭農場105家,新發展各類合作社39家,90家農民合作社與市場建立了穩定的產銷關系。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15公里,范家橋水庫工程竣工。完成整村脫貧計劃任務。實施三峽后續一期建設項目14個,落實廣西對口支援資金630萬元。 長壽以柑橘、畜牧、水產三大支柱產業為核心的長壽農業,正全力打造重慶都市城郊型農業基地。以鳳城、桃花、渡舟、晏家、江南為核心的五大城市組團,將把長壽城建設成為具有山水園林特色的現代化中等城市擁有65平方公里水域、200多個島嶼,魚鮮果美的長壽湖,正成為重慶市民的中心花園,未來將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三峽國際黃金旅游熱線的重要節點。
工業
長壽工業基礎雄厚,特別是天然氣化學工業在西部乃中國有著重要地位,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天然氣化工基地,天然氣化工產品總量居中國國內市場第一位。2004年,進入重慶工業十強區縣。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05.9億元,同比增長29.9%,工業利稅18.5億元,同比增長41.1%。工業經濟在全區生產總值中的貢獻率達到73.5%。工業增速居重慶市第一位。早在戰國時期,長壽已有采礦煉丹業。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龍溪河梯級發電站被列為中國156項重點工程之一。至1959年5月,相繼建成獅子灘、回龍寨、下洞電站。電力工業的發展和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為發展工業奠定了基礎。"大三線"建設時期,相繼有四川維尼綸廠、四川染料廠、長風化工廠、川東脫硫總廠、川江船廠等大中型企業在長壽興建,并帶動地區工業的發展,使長壽成為重慶市化學、輕紡工業基地。2006年長壽區有工業企業731家,基本形成化學工業、機械制造、金屬冶煉、食品加工等產業,其中化學工業已成為重慶工業的支柱產業之一,四川維尼綸廠、揚子江乙酰公司、長壽化工公司、長風化工廠、重慶天然氣凈化廠等大中型企業集中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天然氣化工裝置,可生產26個系列、數百種產品。借助重慶市實施天然氣資源優勢轉化經濟優勢戰略的機遇,長壽啟動建設了重慶(長壽)化學工業園區和重慶晏家特色工業園區。重慶(長壽)化工園區規劃控制面積28平方公里,發展天然氣化工、精細化工和石油裂解三大產業,甲醇系列、乙炔系列、丙烯乙列、氯堿系列、新材料和精細化工六大產品鏈,吸引了日本三菱瓦斯、香港建滔化工等一批跨國企業相繼落戶,成為重慶市的第二大產業園區。重慶市晏家工業園區初步形成以國際復合材料、重慶鋼鐵集團、淅江環松集團為龍頭的金屬冶煉、機械加工、建筑建材、電子電器四大產業集群。2006年,兩大工業園區引進企業92家,協議引資350億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4家,跨國企業17家,重慶50強企業4家。 2012年末,長壽區擁有工業企業1032家,其中規上企業131家,年產值過億元工業企業為6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750.6億元,其中規上工業實現總產值546.5億元,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8.4%。 2013年,以長壽經開區為龍頭,以街鎮工業走廊為配套,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84.4億元,增長5.3%;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632.8億元,增長13.6%。長壽經開區五大主導產業被列入城市發展新區重點培育的千億、百億級產業集群規劃,完成各類投資183億元,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550.5億元,占全區總量的87%;全年新簽約項目21個,利用外資額連續四年列全市國家級開發區之首。街鎮工業走廊完成投資13.5億元,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1.4億元,成為重慶市知識產權試點園區。 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0億元,增長11.9%;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701億元,增長10.9%;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2.9億元,增長11.2%。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由重慶(長壽)化工園區和重慶晏家工業園區整合而成,2010年11月國務院批準重慶化工園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1年4月11日正式掛牌,與“重慶重化工園區”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合署辦公。規劃面積73.6平方公里。重點發展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鋼鐵、裝備制造等產業,是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經開區、國家化工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重慶市重化工產業基地。長壽經開區規劃面積74平方公里,重點發展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鋼鐵冶金、裝備制造五大產業集群。經開區啟動建設始終堅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秉承產業項目一體化、公用工程一體化、安全生態一體化、物流配送一體化、管理服務一體化“五個一體化”開發理念,不斷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公輔設施配套、產業鏈搭建和重大項目推進等工作;累計開發面積35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50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120億元;累計入駐企業236戶,其中世界500強18戶、跨國公司28戶、上市公司38戶、高新技術企業12戶,合同引資2350億元。先后榮獲“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園區”、“中國十大最佳投資環境園區”、“中國鋼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化工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級產業廢物綜合利用項目示范基地”、“重慶市知識產權示范園區”、“重慶市民營經濟示范園區”等80余項榮譽稱號。201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產值50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0億元;實現合同引資352億元;利用內資102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7.9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02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利用外資繼續領跑重慶市四個國家級開發區。到2016年,經開區力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0億元,工業產值2000億元,產能達3000億元,新增協議引資1500億元,實現稅收100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突破50億美元,進出口總額突破50億美元。到2020年,力爭實現工業產值5000億元,建成五千億級國際知名重化工園區、國內一流的國家級開發區。新型工業高地建設逆勢而進。完成工業投資190.6億元,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701億元,增長10.9%。長壽經開區、街鎮工業走廊規上企業達到130家,占全區規上企業總數的83.9%。依托長壽經開區工業支撐平臺,堅持存量為主穩增長,高頻度、大力度、多層面協調保障要素資源,支持重鋼降本增效、減虧脫困和結構調整;積極應對天然氣價格上漲對化工等行業的沖擊;mdi一體化項目全面進入調試階段、即將點火試車,亞太紙業項目啟動平場,完成了川維bdo醋酸一體化項目用地征遷,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工業產值分別增長了23%、30%和28%。堅持增量為主調結構,調整優化了經開區總規、控規和產業規劃,加快一般工業區、八顆片區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冷軋鍍鋅板、鋼纜鋼繩、汽車車身總成、草甘膦、hdi/ipdi1、液晶面板減薄等項目,促進鋼鐵、化工產業集約集群發展,推動新材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發展。長壽經開區榮膺2014年“中國開發區”最具投資價值獎和最具發展潛力獎兩項殊榮。街鎮工業走廊家居、健康產業漸成規模,以產業發展帶動城鎮開發、以城鎮功能配套促進園區發展的成效逐步顯現。
教育衛生編輯2006年,長壽區“普九”人口覆蓋數達到88萬,覆蓋率達100%,青壯年非文盲率為99.6%,脫盲人員鞏固率為99.5%,小學生入學率為100%,初中入學率為99.9 %,全區3—6歲幼兒入園率達到80%以上。 信息教育走在全市前列,大力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加快實施“校校通”工程,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示范學校建設。長壽區城域網建設順利完成;遠程教育資源受益學生9.9萬人,學生受益面達76%。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投入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確立了“以區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新體制,初步建立了以政府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全面實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實現了由“人的管理”到“崗位的管理”的轉變,營造了一個有利于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人事管理運行機制。實行了教師聘任制和結構工資制,逐步形成了獎勵先進、鞭策后進、多勞多得、優質優酬的分配機制。辦學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形成了公辦、民辦、公辦民助等多種形式并存的辦學格局。做好保障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安排實驗中學、實驗三小、鳳城二小、鳳城三小解決進城民工子女入學問題。2006年,加大投入,平穩推進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從2006年春期起,中央和市區兩級財政每年補貼1000萬元,扎實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免除長壽區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十五期間,長壽區籌措資金1.1億元,改造D級危房12.4萬平方米,新建教學用房23.8萬平方米。2006年總計改造D級危房1.5萬平方米,建設新校舍1.9萬平方米。到目前為止,已經全部消除中小學危房。2006年,全部還清“普九”欠債。2006年,多方投入資金600多萬元,建成寄宿制中小學校31個;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對農村薄弱學校進行改造和維修;投入資金200多萬元,完成26所學校的改水改廁工作。2012年末,長壽區共有幼兒園88個,在園兒童數達18246人;小學35所,在校學生42330人。普通中學29所,在校學生39978人。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學生6420人。全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的比例超過95%,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13年,長壽堅持科教興區,創建市級農業科技園區,籌建科技投融資平臺,大力引進專業研發機構。統籌配置教育資源,推進重慶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加快北城中學建設,建成黃桷灣小學,完成渡舟中心校改擴建,新建陽鶴山片區中小學,全力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區。2014年加速推進社會事業發展。堅持科教興區,創建市級農業科技園區,籌建科技投融資平臺,大力引進專業研發機構。統籌配置教育資源,推進重慶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加快北城中學建設,,建成黃桷灣小學,完成渡舟中心校改擴建,新建陽鶴山片區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