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縣,別稱“汀州”,簡稱“汀”,隸屬于福建省龍巖市,地處福建的西部山區,武夷山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是閩、贛兩省的邊陲要沖。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全縣有200多處新石器遺址。漢代置縣,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長汀均為州、郡、路、府的治所。2010年末戶籍人口39.34萬人,通行閩西客家語長汀話??h人民政府駐汀州鎮。長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與湖南鳳凰一起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山城之一”。 2012年獲“中國十大最具人文底蘊古城古鎮”稱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客家大本營,海峽西岸經濟區西部名城。歷史編輯建制沿革
汀江源 龍門“汀州”之由來,“汀江”曰鄞江,在府東南,一名正溪,發源寧化縣,歷湘洪峽,至東莊潭分為二派,一自惠政橋入,一自太平橋入,至高灘角復合為一,南流至杭,達潮以入于海。宋蔣之奇有“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之句。按天下水皆東,惟汀獨南。南,丁位也,郡名汀州取此。長汀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全縣有200多處新石器遺址。 282年(西晉太康三年)為新羅縣境。“新羅城”,一云在龍巖?!墩闹尽吩圃谕≈菥??!兑唤y志》云,開元末于新羅故城東,置長汀為汀州府治?!跺居钣洝罚洪_元末,新羅令孫奉先,晝假寐于廳事,見神曰:“吾新羅山之
汀江客家母親神,從府主,求一牛食。”按此則新羅乃山名,當在長汀之西,晉唐因之以名縣,非今之龍巖城。即古之新羅城也。(摘自《清·汀州府志》)
長汀夜景 (2張)
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福建經略使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于九龍水源長汀村置長汀縣,屬汀州。742年(天寶元年),改汀州為臨汀郡,758年(乾元元年),復名汀州,時縣治已附于州郭,后隨州治遷至東方口(宋名縣基嶺)縣治仍附州郭。769年(大歷四年)。又隨州治遷白石村,即今縣治所在。893年(景福二年),王潮克福州,稱留后,長汀縣屬王潮。909年(后梁開平三年),潮弟審之為閩王,933年(后唐長興四年),閩王王延鈞稱帝,改元龍啟,長汀縣仍屬閩。943年(閩永隆五年),閩富沙王王延政于建州稱帝,國號殷,改元天德,944年(天德二年),長汀縣屬殷,945年(天德三年),殷亡,長汀縣屬南唐。975年(宋開寶八年),南唐亡??h入宋版圖。985年(雍熙二年),長汀縣屬福建路。1278年(元至元十五
汀州古城墻年),改汀州為汀州路,長汀縣屬福建行中書省。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為囊加真公主賜地。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書省合并,置福建宣慰使司,長汀縣屬福建宣慰使司。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汀州路為汀州府,1369年(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書省,長汀縣屬福建行中書省。1376年(明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長汀縣屬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長汀縣始終為汀州、郡、路、府屬縣。1913年(民國二年),廢府建置,長汀縣屬汀漳道,隸福建省。1919年八年(民國八年),閩軍與護法軍協議,長汀縣屬護法區。公元1925年(民國十四年),復隸福建省。1929年3月,紅軍入長汀,建長汀縣革命委員會,為閩西、贛南第一個紅色縣級政權,蘇維埃政府于涂坊,屬閩西蘇維埃政府。1931年10月,建立汀州市蘇維埃政府于城關。12月,以南陽、才溪、通賢、畬心、涂坊、中屋村、水口、三洲、濯田等區建新汀縣,縣治設于濯田。以河田、四都、古城、長汀附城、汀東、童坊、張地等地為長汀縣,縣治設于河田。市、縣均屬西蘇維埃政府。1932年3月,建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于汀州市;與此同時,撤銷新汀縣。才溪、通賢劃歸上杭縣,南陽劃歸新泉縣,其余各區并長汀縣。10月,分長汀縣東北部分地建立汀東縣于館前;1933年9月,分長汀縣近汀州市部分地區建立兆征縣,縣治設省蘇維埃政府內,均屬福建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11月,紅軍作戰略轉移,撤離中央蘇區。長汀復由國民政府統轄,改用民國紀年,仍合稱長汀縣,隸福建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駐汀。翌年改隸省第七區解放軍接管長汀縣。18日,成立長汀縣人民政府,隸福建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至1997年,隸龍巖地區專員公署。 1997年5月后,隸屬地級龍巖市。
境域變遷
長汀太平橋建置時,縣境東接沙縣,西接江西省于都縣,東南接龍巖縣,西北接江西省虔化縣,東北接寧化縣,西南接廣東省海陽、程鄉二縣;包有現今長汀、武平、上杭、連城四縣及清流西南部分地。東西南北相距皆四、五百里。北宋淳化五年(994),劃南境地益上杭場、西南境地益武平場分別置上杭、武平二縣。元符元年(1098),又劃東北境地。寧化的麻倉團里置清流縣。南宋紹興三年(1133),劃蓮城堡、古田鄉六團里置蓮城縣(今名連城)??h境東西距145里,南北距235里。東至寧化縣150里,以杉木堠(今名恩坊)80里為界;西至江西省瑞金縣80里,以新路嶺(又名隘嶺)60里為界;南至上杭縣240里,以桑溪嶺(今名張屋鋪)140里為界;北至江西省瑞金縣80里,以黃竹嶺50里為界;東南至連城縣140里;以野狐垅130里為界。西南至武平縣255里,以黃公嶺(今名黃溫嶺)105里為界;西北至江西省瑞金 縣80里,以石腦嶺(今名溜凸)60里為界。西北至江西省石城縣,以鐵長鄉雞公過峰凹為界,距汀于53里。歷經元、明、清均無變動。民國二十八年(1939)劃出縣東南飛地貼長鄉縱19公里,橫32公里屬上杭縣。隨即土地編查,測定全縣東西距60公里,南北距86公里,周320公里。面積3934.9公里。面積居全省第一。建國后,1951年4月,劃四堡區及羅坊屬連城縣,計面積144.6平方公里。1956年3月,劃宣和區屬連城縣,計面積100.42平方公里。1958年1月,劃三平區分屬上杭、連城縣,計東西寬15公里,南北距47.5公里?,F縣境東部童坊鄉白沙嶺、南山鄉松毛嶺、馬當山、觀音石與連城縣交界;西部四都鄉梅子嶺與江西省瑞金縣交界;南部宣成鄉龍山頂與上杭縣交界;北部庵杰鄉大悲山與寧化縣交界;東南部涂坊鄉大歐與上杭縣交界;西南部紅山鄉石水牛與江西省瑞金縣交界,赤土村大乾凹與江西省會昌縣交界;東北部館前吊子巖與寧化縣交界;西北部古城鄉與江西省瑞金石城縣交界。全縣東西寬66里,南北長80公里,面積3099平方公里,為全省第五大縣。
行政區劃編輯1998年,汀州鎮新設商業城居委會;大同鎮新設黃麻畬村委會;河田鎮新設黃坑村委會。年底,長汀縣轄13個鎮、5個鄉,9個居委會、290村委會。2003年之后,長汀縣轄12個鎮、6個鄉:汀州鎮、館前鎮、河田鎮、大同鎮、策武鎮、古城鎮、新橋鎮、童坊鎮、南山鎮、濯田鎮、四都鎮、涂坊鎮、三洲鎮、鐵長鄉、庵杰鄉、宣成鄉、紅山鄉、羊牯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長汀縣位于北緯25°18′40″~26°02′05″之間,東經116°00′45″~116°39′20″,地處武夷山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這里千山競秀,群巒疊嶂,是閩、粵、贛三省的邊陲要沖,是福建的邊遠山區。
地勢
長汀屬武夷山南段,區內支脈縱橫交錯向腹地延伸,形成東、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自北向南傾斜的地勢。西部以低山為主,東部、北部以中山為主,山峰連綿,構成東、北部屏障。千米高峰有19座。全縣最高點是白砂嶺,海拔1459米,最低點是汀江河口,海拔238米,兩者高差達1221米。根據地貌劃分基本原則,按海拔高度和形態特征,全縣地貌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階地五個類型。以低山為主,低山、丘陵占全縣總面積71.11%。地勢北高南低,周圍高,中間低;地形破碎,嶺谷相間;山中有丘,丘內有山,平地狹,盆谷相間。
氣候
長汀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平均氣溫18.3℃,年降水量1685.6毫米,無霜期年均260天,四季分明。
汀州鎮風光夏季盛吹偏南風,冬季盛吹偏北風。隨著冬夏季風環流的轉換,形成夏長冬短、春秋對峙,垂直氣候明顯,干濕兩季分明。境內氣候垂直分異明顯,海拔200~400米為溫暖區,年均氣溫18~19.5℃,年雨量1550~1750毫米。常年2月下旬始回暖,霜雪少,增溫快。大霧、大暴雨少,日照充足。海拔400~600米為溫和區,年均氣溫17~18℃。年雨量1700~1800毫米?;嘏葴嘏瘏^偏遲10~15天。霜多雪少,雨量充足,大暴雨次于溫涼區,強度大,日照不足。海拔600~800米為溫涼區,年均氣溫15~17℃,回暖比溫暖區偏遲15~20天。年雨量1800~2000毫米。霜多、雪多、雨量充沛,常見大雨暴雨,強度大。云霧多,日照少。
資源編輯長汀主要礦產資源:金屬礦有稀土、鎢、鐵、錫、金、銀等,其中稀土儲備量居全省之首;非金屬礦有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輝綠石、玄武石、高嶺土、葉蠟石,鉀長石、硅質石、黃鐵石、磷礦、煤、礦泉水、溫泉等,其中高嶺土、花崗巖、輝綠石、玄武石、鎢礦等資源較為豐富,有較好的開采和利用價值。林地面積17.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4%,林木蓄積量1000多萬立方米。全縣可開發水資源10萬千瓦,截止2008年,已開發4.2萬千瓦,水資源開發潛力大。境內地下水資源和地熱資源豐富,河田溫泉屬國內罕見,溫度高達80℃,日流量達4000噸以上。
人口編輯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03121人,其中: 汀州鎮 55780、 大同鎮 47178 、古城鎮 14215、 新橋鎮 23444 、館前鎮 14009 、童坊鎮 22719 、河田鎮 50926 、南山鎮 31903 、濯田鎮 39803 、四都鎮 13865 、涂坊鎮 20694 、策武鎮 21608 、鐵長鄉 4708 、庵杰鄉 7203 、三洲鄉 10646、 宣成鄉 9070 、紅山鄉 7841人、羊牯鄉 7509人。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3年末,戶籍人口49.2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01萬人。2011年末,全縣轄18個鄉(鎮),299個行政村(其中有9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2萬人。
交通編輯長汀陸路交通由唐代古道發展為近代民間大道(石砌路)和現代公路,歷時一千余年。建國前,縣內僅有公路1條,全長84.75公里。建國后,公路建設不斷發展,至1987年,全縣有各類公路128條,總長1040.51公里,
汀州試院為建國前的12倍。 陸路運輸由人畜力運輸發展為非機動車和機動車運輸。1949年,縣內有汽車22輛,年汽車客運量29萬人次,貨運量4730噸。1987年,全縣共有客車120輛、貨車294輛,年客運量達316萬人次,貨運量達33.95萬噸。汀江水運歷史悠久,自古以來便有舟楫之利。20世紀50年代前,汀江為長汀通往上杭、永定、潮州、汕頭等地的主要交通運輸線,縣內通船河道達121.5公里。60年代后,因公路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和汀江沿河筑有3處欄河壩,未顧及通船配套設施建設,致使水上運輸逐年萎縮,至1987年,縣內僅剩水口至上杭回龍30公里通船。民國時期,長汀建有飛機場。民國三十三年(1944)至抗日戰爭勝利時,長汀飛機場為內地重要空軍基地之一,除軍事用外,兼負空運軍需民用緊缺物資和郵件運輸任務。截至1987年,長汀交通落后狀況基本改變。但全縣255個行政村仍有133個占52.16%的村未能通公路。 進入21世紀,龍贛鐵路、龍長高速公路、319國道和省道洋萬線在城區交匯,直達贛、湘、鄂、川和福建各地,承西啟東的交通樞紐作用日益突出。長汀至廈門港350公里,距連城機場81公里,長汀至廣州、深圳當天可達,特別是長汀至京九鐵路140公里,龍贛鐵路與京九鐵路相接,已開通“鐵海聯運”,2006開通了龍巖直達北京的“海西號”,長汀至北京只要23個小時。龍長高速公路與福、廈、漳、泉相通,2012年龍廈鐵路的通車,長汀成為閩南、粵北與內陸省份商品流通和經濟走向的“黃金通道”。
經濟編輯2009年全縣生產總值72.69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其中:第一產業17.05億元,第二產業26.00億元,第三產業29.64億元;財政收入4.13億元,增長22.9%,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2.4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15億元,增長33.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3億元,增長1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60元,增長10.9%;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356元,增長9.1%。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1.8億元、比增13.8%,財政總收入7.87億元、比增4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4億元、比增53.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2億元、比增16.3%;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8元、比增14.8%,農民人均純收入7085元、比增18.8%,外貿出口總值3.5億美元、比增70.7%。 2012年全縣地區總值126.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0%,增速全市第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72億元,比上年增長4.6%,增速與漳平并列全市第一;第二產業增加值61.34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增速全市第三;第三產業增加值41.06億元,同比增長8.3%,增速全市第二。三次產業結構為18.8:48.6:32.6,二產比重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2014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7億元、比增11%,其中:第一產業26.7億元、比增4.5%;第二產業79億元、比增15%;第三產業51.3億元、比增8.3%。財政總收入10.5億元、比降3.5%,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7.3億元、比增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2.5億元、比增25%。工業總產值162億元、比增1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9億元、比增12.1%,規模工業增加值42億元、比增16.5%,新上規模企業15家、億元企業3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8元、比增1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7元、比增12.1%。
農業
長汀為綜合性農業經濟區,1949年以前作物種植主要有水稻、甘薯、大豆、兼有少量油菜、烤煙、蔬菜及茶葉、水果。由于農民深受地主剝削,農業生產結構單一,耕作落后,廣種薄收,時至194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680萬元(1980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76.68%;糧食產量4.65萬噸(含大豆雜糧等),人均口糧不足175公斤,農民生活仍為半年糠菜半年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人民政府在全縣農村進行土地改革,徹底推翻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從根本上改變生產關系,引導農民走農業互助合作之路。建國后38年長汀農業生產經歷了“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折騰,走過三起二伏的發展道路,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改進生產技術,調整生產結構,使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農業生產結構趨向合理。1971年糧食生產跨“綱要”,1987年糧食總產(含大豆雜糧)達15.46萬噸,為1949年的3.3倍,農業總產值達10.432萬元,為1949年的6.2倍,平均人占糧381公斤,比1949年增1倍多。農民人均純收入增至377元,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和提高,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2012年,全縣完成農業總產值39.45億元,比上年增長4.8%,增速全市第一;實現增加值23.72億元,同比增長4.6%,增速全市第一,總體呈穩定發展態勢。
工業
長汀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紙業始于唐,盛于明、清,民國時全縣3.5萬戶人家,十分之七和紙業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以鐵、木、竹器及造紙、印刷、制傘、釀造為大宗的手工業生產是長汀歷代工業生產的主體。 1949年,全縣工業產值僅322.81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171.2萬元的27.56%。建國初期,縣人民政府積極扶持私營工業、手工業發展生產,傳統的造紙、印刷、紡織、竹、木、鐵器等手工業生產得以恢復發展。
長汀縣1953年,政府對私營工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逐步引導個體手工業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基本完成了對私營工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縣手工業戶3929人組織手工業合作社(組)75個,占城鄉手工業從業人員6448人的60.93%;安排私營工業企業人員162戶467人。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末,全縣工業總產值達950.81萬元,占該年工農業總產值的40%,平均年遞增速度為13.35%,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國營、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但由于搞“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相當長一段時期工業生產時起時落,發展緩慢甚至倒退。直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長汀工業經過“調整、改革、整頓、提高”,開始穩步前進,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78年后新建立的一批國營骨干工業企業,逐步發展機械、礦冶、化工、建材等現代工業,初步改變了長汀工業面貌。198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增為4104.4萬元,占年工農業總產值9749.02萬元的42%。由于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國營、集體工業企業擴大企業自主權,落實經濟責任制,不斷進行企業整頓和技術改造,特別是鄉(鎮)村、聯戶、個體工業企業的迅速發展,長汀工業生產面貌日新月異。1987年,全縣國營、集體工業企業176家10968人,村辦工業企業187家3091人,私營、合營及個體工業企業7441家14523人共創工業產值14004.82萬元,約為1949年工業產值的32倍,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7%。 2012年,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111.70億元,同比增長1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8個百分點,增速全市第五;實現增加值35.14億元,可比增長20.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增速全市第二。其主要特點有:一是大型工業企業實現零突破。全縣大中型工業企業達27家,同比增加12家,其中福建省長汀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安踏(長汀)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等兩家企業成為長汀縣首次被認定的大型工業企業。二是貢獻率突破“三個百分百”。1、“2+2”主導產業貢獻率突破百分百。全縣“2+2”主導產業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07.5億元,同比增長19%,占全縣規模工業產值的96.2%,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18.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102.1%。2、園區工業貢獻率突破百分百。工業園區內108家規模企業,實現產值104.88億元,同比增長19.3%,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93.9%,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17.9個百分點,貢獻率達100.9%。3、億元企業貢獻率突破百分百。全縣億元企業37家,實現產值87.46億元,同比增長31.5%,占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78.3%,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22.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124.6%。三是主導產業貢獻有升有降。紡織服裝產業實現產值61.36億元,同比增長19%,占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54.9%,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10.3個百分點,貢獻率達58.3%,同比提升19.4個百分點;機械電子產業實現產值17.46億元,同比增長4.9%,占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15.6%,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0.9個百分點,貢獻率4.8%,同比回落11.3個百分點;稀土產業實現產值15.71億元,同比增長43.3%,占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14.1%,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5個百分點,貢獻率28.2%,同比回落2.7個百分點;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實現產值12.98億元,同比增長16.2%,占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11.6%,拉動規模工業產值增長1.9個百分點,貢獻率10.8%,同比提升0.3個百分點。四是企業塊頭增大。全縣規模工業企業戶均產值達9547萬元,同比增加785萬元,增長9.0%。
商業
長汀商業自唐中葉建置至20世紀40年代的一千二百多年發展歷史,與汀江航運的開發興衰有密切關系。唐至北宋,汀江尚未開發,交通不便,貨流不暢,商旅阻塞。南宋起,汀江全線初步開發,溝通了閩西、粵東貨物往
長汀風光來,汀城是汀江上游第一個港口,商業不斷發達。明清時代則是商業鼎盛時期,持續了約五百年之久。汀州城成了閩、粵、贛邊區的商業中心,是附近數縣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汀江上木篷船穿梭般地往來,有“上三千下八百”之稱,停泊在汀城水東橋附近江面的船只常有四五百只之多,貨物日吞吐量達兩、三千噸。陸路上四面八方客商挑夫,絡繹不絕,云集汀城,每日人口流量不下萬人。
清末,汀江水量開始逐漸減少,貨物運輸量下降,商業開始衰退。但至民國三十五年前后,汀城仍屬福建省六大商業中心之一。1931年至1934年蘇維埃時期,曾譽稱“紅色小上海”??谷諔馉帟r期,又一度出現空前的商業繁榮景象,商行店鋪鱗次櫛比,一千余家。
50年代開始汀江航運迅速減少,60年代基本停頓。長汀失去了一千多年來的交通運輸優勢。各地興建公路,貨物不再在汀城集散。原來以轉口貿易為重點的長汀商業自然也失去昔日的繁榮和地位。
新中國建立初期起,國營商業逐步取得市場的主導作用,1956年私營商業改造后,全縣形成了社會主義統一市場。從此經過了20年停滯、衰落、復興的曲折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商業又迅猛發展,個體商業如雨后春筍,結束單一國營市場的局面,國營、集體、個體商業并駕齊驅,1984年出現了新型的合資商業企業。
至1987年,全縣城鄉共有商業企業(戶)7116個,從業人員10385人,注冊資金4007.88萬元。其中:全民企業291個,從業人員1038人,注冊資金1890.45萬元,占47.2%;集體企業1062個,從業人員2441人,注冊資金1474.25萬元占36.8%;合資企業2個,從業人員36人,注冊資金20.9萬元,占0.5%;個體企業5761個,從業人員6870人,注冊資金622.28萬元,占15.5%。
建國以來至1987年38年的社會商品購買力(全年零售總額)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1950年的414萬元,增至1958年的1491萬元,增長2.6倍,年均增長16.1%;人均購買生活消費品,由1950年的22元,增至1958年65元,提高近2倍,年均增長14.5%,商品供需基本平衡,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有較大提高。
第二階段由1959至1978年共20年,商品長期供不應求。許多商品憑票憑證供應,消費受到限制。人們經濟收入低,城區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鄉區僅幾十元。這一階段又可分前后兩期,以1965年劃分前后。1965年社會商品購買力實現1622萬元,比1958年增長24%,年均2.7%。1978年社會商品購買力3549萬元,比1965年增長1.19倍,年均增長4.9%。20年間,人均年消費水平僅增加35元,即53%,年均增長只3.3%。加上物價上漲因素,實際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第三階段由1978至1987年,社會商品購買力回升。1987年為12037萬元,九年中增長2.48倍,年均增長16.87%,人均消費水平,1987年為409元,九年間增長3倍,年均增長14.5%,商品供應日益充足,人民生活消費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居民人均年消費335元,非農業居民人均年消費881元。
據1985年,對150戶家庭消費抽樣調查情況如下:人均消費支出中用于伙食占64.8%,衣著占8.6%,日常生活用品占8.3%,其他占18.3%,人均消費蔬菜127公斤、動植物油3.7公斤、豬肉11.3公斤、家禽1.2公斤、蛋類0.6公斤、魚0.5公斤、食糖1.5公斤、酒10公斤、各種布2.5米、服裝0.23件。城鎮人均消費量高于農村50%左右。
1985年城鄉家庭,每百戶擁有自行車城鎮120輛、農村62輛,縫紉機城鎮66架。農村30架,機械手表城鎮314只、農村237只,電風扇城鎮75臺、農村12臺,收音機城鎮55架、農村64架,洗衣機城鎮3臺,黑白電視機城鎮26架、農村5架,彩色電視機城鎮3架,收錄機城鎮24架、農村9架。 2012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41.06億元,比上年增長8.3%,增速全市第二,增幅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及其他、金融保險業、其他營利性服務業、住宿業增長速度超過10%,分別達19.4%、15.3%、13.3%、10.5%。
文化編輯概述
長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代置縣,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設置汀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
汀州府文廟一。至宋代,汀州府與省內其它七府構成了福建八閩。從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間,汀州一直是歷朝歷代州、郡、路、府的治所。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文物,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長汀是著名的唐宋古城。眾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跡成為汀州古城景觀的一大特色,巍峨聳立的唐代城樓汀州三元閣,唐代大歷四年修建的汀州古城墻,宋明時期大規模擴建至4119米,城墻像一串璀璨的寶珠,從臥龍山頂分東西蜿蜒而下,合抱于汀江之濱,素有“觀音掛珠”之稱,把汀州城裝綴得獨具一格,分外美麗,現保存下來的古城墻將古城門及其古城樓-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聯結在一起,全長1500米,近幾年長汀已修復汀州古城墻2100米,使其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汀的標志性建筑。還有風格獨特的的汀州府城隍廟、汀州云驤閣、汀州南禪寺、汀州劉氏家廟、汀州李氏家廟等眾多古跡見證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內涵。唐代宰相張九齡,法醫鼻祖宋代長汀知縣宋慈,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宋代詩詞大家陸游,明代《天工開物》著者宋應星,清代著名大學者《四庫全書》總篡紀曉嵐和長汀籍清代著名畫家上官周等一大批文人志士都在長汀留下了足跡,為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文化色彩。作為古汀州所在地,歷代文人墨客留連吟誦,唐代的張九齡,宋代的陸游、宋慈、陳軒、王捷,明代的馬馴、郝鳳升、宋應星,清代的上官周、黃慎、楊瀾、紀曉嵐、黎士弘、康泳、江瀚等,都以如椽巨筆為長汀的山川風物寫下不朽的詩篇、著作,流傳于世。
客家文化
長汀是歷史上客家人聚居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繞城而過的汀江被喻為客家人的母親河??图胰艘詧皂g、開
民俗活動 (6張)
拓、革新的精神創建了汀州,帶來汀州的繁榮和發展,以后又發展到廣東梅州,并擴展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地。汀州成為中國客家的大本營和客家的首府。 汀州古城深深地烙上了客家的印痕,洋溢著客家人吃苦耐勞、奮斗不止、開拓革新的氣息。悠久的歷史給長汀留下蜚聲中外的客家文化:至今,長汀還保留了獨具魅力的、有客家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服飾文化、客家建筑文化、客家飲食文化、客家宗教文化和濃郁的客家風土人情??图疑礁?、客家美食、客家傳統花燈、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如船燈、馬燈、龍燈、十番、鼓吹、臺閣、花鼓等構成長汀客家傳統藝術文化的寶庫。2008年1月長汀被評為“中國文化旅游大縣”。每年都有大量海內外客家鄉親返汀尋根謁祖,每年秋天舉行世界客屬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 據統計,臺灣至少有六十多個常見姓氏的三百多萬人口源于汀州,香港有兩百多萬客家人傳自汀州,明末輔佐鄭成功收復臺灣的重要將領劉國軒是汀州人,清代畫壇巨匠上官周是汀州人,孫中山的祖先曾在汀州定居,著名愛國人士江庸的祖籍地也在汀州,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寫道“五百年前,我的祖先是福建汀州人”。截止2009年7月,客家人已達一億人之多,遍布世界各地,他們的祖先大多在汀州留下過生存與奮斗的足跡。汀的傳統文化由于中原文化的播衍輸入,歷代外來文化的滲透以及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長汀客家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
紅色文化
長汀為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軍故鄉、紅色土地、紅旗不倒的地方。長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央蘇區的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長汀從事過偉大的革命實踐。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何叔衡在長汀就義。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2萬多名優秀兒女參加了紅軍,涌現出了老將軍13名,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1932年,第一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福建軍區等機構在長汀成立,長汀成為福建革命運動的政治、軍事中心。全縣有全國重點保護的革命遺址7處,還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省級革命建筑物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
民間文學
長汀民間故事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詼諧有趣,語言流暢,性格明朗。神話傳說故事主要有《河龍布雨》、《牛的傳說》、《水鬼朋友》等;人物故事主要有《解晉的故事》、《定光伏虎故事》、《胡瞎哩的傳說》、《九斗冇的故事》等;地方故事主要有《水漫天一樓》、《錢財與人意》、《太平軍在汀州》等;寓言笑話主要有《人為財死》、《三個傻哥》等;革命故事主要有《毛委員的故事》、《老伙夫》、《商人不是敵探》、《槍的故事》等。長汀民間歌謠品種繁多,內容豐富,朗朗上口,具有鮮明的長汀客家語言色彩和風格。主要有長篇敘事歌《趙玉林與梁四珍》、《孟姜女》等;中短歌有《手提燈籠送郎歸》、《十二月長工》、《苦情歌》、《怨娘歌》、《長工苦》、《講了要戀就要戀》等,以及大量的革命歌謠。長汀民間諺語大致可分為外來諺語和本地諺語兩類。外來諺語大多與各地通用。本地諺語是長汀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經世代流傳下來的,具有典型的長汀地方文化特點。[19-20]
民間藝術
長汀民間藝術豐富多彩。主要有舞龍燈、踩船燈、高蹺、抬閣、打花鼓、花燈、角子燈、十番、長鑼鼓、公嫲吹、南詞北調、客家山歌、漢劇、楚劇、采茶劇、木偶戲、民間剪紙、根雕、竹編、鐵畫等。這些民間藝術秉承中原漢族遺風,融合地方色彩,形成特有風格,深受客家人的喜愛??图疑礁枋情L汀最廣泛流行的民間音樂,是汀州客家文化藝術的結晶。它既融和了粵東、贛南等地山歌的特點,又富于閩西特有的風格,歌詞明白曉暢,樸實無華,大多采用比興手法??图疑礁?,用客家方言對唱,在山野田園間一唱一和、一問一答,或抒情、悠揚、纏綿,回味無窮,或敘事、高吭、激越,一泄無遺。愛情是客家山歌永恒的主題,但情歌不是客家山歌的全部,勞動、歷史、傳說、兒歌、童謠等等都是山歌表達的對象。公嫲吹是一首著名的長汀民間器樂曲。它是以演奏樂器中其中二件樂器“公吹”和“嫲吹”命名的。樂器形似嗩吶,但比嗩吶長三倍左右。“公吹”音色低沉,渾厚,音域寬廣;“嫲吹”音色柔和,圓潤,清亮。“公吹”和“嫲吹”之間的關系是純五度的復調關系。演奏中以“公吹”和“嫲吹”為主要樂器,配以二胡、揚琴、三弦、中胡、大堂鼓、大堂鑼、小鑼、鬧鈸等樂器。“公嫲吹”曲調扣人心弦,振憾人心。時而旋律舒展優揚,似一對老夫妻在回憶過去的美好歲月;時而交替吹奏,互問互答,象這對老夫妻在傾訴各自的心聲;時而緩慢低沉,緩緩吹來,象這對老夫妻在撫摸自己的白發,嘆息歲月的無情;突然樂器齊鳴,震人魂魄,分明是相依相伴幾十年的親人突然去世后悲憤交加、撕心裂肺的哭聲;轉而嗚咽聲聲……“公嫲吹”的作者和創作年代無從查考,由民間藝人歷代相傳保留下來。“公嫲吹”的曲調內涵及吹奏水平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1985年由長汀民間藝人赴省演奏,被評為優秀節目。[19-20]
宗教文化
長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種,而大多數客家人信仰佛教。佛教傳入長汀有千余年歷史。第一座佛寺開元寺創于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時)為長汀佛教鼎盛時期,北宋時先后有兩名高僧伏虎和定光來汀傳教。定光、伏虎圓寂后,僧眾尊崇為神佛,與觀音合稱“三太祖師”,信徒遍布汀州各縣,后傳至臺灣,今彰化有定光圖佛廟,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創建。長汀近百年來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農歷九月十四日為迎送定光、伏虎的會期,頗為隆重。1937年汀人本湛和尚創建八寶山峻峰寺,剃度40余名僧尼,接收500余名在家弟子,閩西各縣僧尼多屬本湛徒嗣。截止2009年7月,全縣有寺廟100多座。道教傳入始于唐代,在唐宋兩代頗為盛行,清初頓衰,到清末縣內已無正式出家道士。截止2009年7月,僅有少數民間道士活動。天主教兩次傳入長汀。首次為明末崇禎年間,活動10年后停頓。第二次于清光緒年間傳入,一直延續,截止2009年7月,存教堂1座?;浇逃谇骞饩w年間傳入,至2009年已有90多年歷史。1941—1945年教會最盛。截止2009年7月,存教堂1座。此外,長汀還有許多民間信仰,大約可分為四類:一是自然神,二是英雄神,三是宗教神,四是家族神。汀城東門外的汀州天后宮,初建何時未詳,公元1825年(清道光五年)重建,殿宇巍峨規模宏大,在海外頗有影響。
民居建筑
長汀的傳統民居建筑是客家建筑文化的另一特色,它繼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風格,沿中軸線兩邊展開,層層遞進,前后左右對稱,布局嚴謹。這種民居規模大的可容納一個家族幾十戶人居住。有的前設門樓,后有閨閣繡花樓,并建有“美人靠”弧形欄座椅,典雅別致。這類客家民居建筑,以長汀圍屋最為典型,它和客家土樓一樣,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城寨”。
名優特產編輯概述
長汀物產資源豐富,世界五大名雞之一的河田雞肥嫩鮮美,善斗稱雄,唐代曾選送長安,列為斗雞之一;“汀州八干”之首的豆腐干,加工精細,代代相傳;圓金柑甘甜可口,被列為優質水果;玉扣紙聞名遐邇,遠銷海內外;具有500多年歷史,被譽為“濟世圣品”的“驚風化痰丸”遠銷東南亞;紅娘酒、毛邊紙、紅菇、香菇、筍干、板栗、咸梅、柿餅、蚊香等特產,更是名不虛傳。
特色菜
長汀的客家美食,種類繁多,制作技藝精湛,獨具地方特色:咸鮮辛辣,原汁原味;主題新穎,構思嚴謹;造型脫俗,色調和諧;雕工精細,圖案清晰。長期以來,長汀人把傳統方法與現代科學結合,繼承與發揚相輔相成,烹調出風味獨特的“地方菜”、“客家菜”,并自成一種系列。 三角豆腐餃三角豆腐餃是明清以來長汀筵席中的佳肴。此菜制作頗為考究
三角豆腐餃,是用豆腐做皮,瘦肉、香菇、冬筍、蔥白等做餡,精工制作而成。汀州廚師制成的三角豆腐餃,皮白肉香,鮮嫩甜美,在豆腐菜肴中獨具一格,別有風味。擂茶擂茶是客家人獨特的風味食品,在汀州同樣廣泛流傳,世代相襲,至今仍在許多鄉村保留。擂茶是將適量的大米加進芝麻、黃豆、花生、茶葉以及桔皮等擂制后,熬煮而成由于長汀客家喜歡將大米加進擂茶中,所以又叫擂米茶。擂茶風味獨特,清香,微苦,呈灰綠色,稀糊渾濁,喝起來卻十分可口。因擂茶中有部分的中草藥,能起到解毒通氣的功效,所以客家人不論大人小孩,都以喝擂茶為習俗。白斬河田雞長汀民間烹雞的方法多式多樣,以白斬河田雞最為著名。它以其香、脆、爽、嫩、滑和易脫骨而深受贊譽,
當地美食 (12張)
為汀州自古以來之名特優佳肴,向來被列為閩西客家菜之首。其雞頭、雞爪、雞翅尖更是下酒好料,俗有“一個雞頭七杯酒,一對雞爪喝一壺”之說。1986年省閩菜評比中,“白斬河田雞”榮獲地方特殊風味菜點稱號。麒麟脫胎麒麟脫胎又名“麒麟鉆象肚”,為長汀清代官席中之上乘珍品。相傳很早以前長汀司前街有個鄭姓富戶,其家婦女為求多子,常在豬肚內逐層填入小狗和烏雞媛、白鴿、麻雀、野山參等清蒸服用。此后做為一種飲食療法,一直在富戶中流傳。清朝末年汀郡總鎮肖芝美興辦慶壽筵宴時,曾把“麒麟脫胎”列為首菜。1985年麒麟脫胎在福建省閩菜評比中獲得“優質菜點”稱號,《福建日報》于1986年5月2日曾予報道。(特色)狗頭外露者為麒麟脫胎狀,全包者為小象臥產狀。味香肉嫩,另有風味;壯陽補腎,祛風濕,健脾胃。皺紗肉皺紗肉俗稱“燒大塊”,是長汀傳統菜肴,歷史悠久,
皺紗肉早在清朝就已列入官席菜譜。皺紗肉皮似皺紗,綜紅晶亮,色香味俱佳。荔枝肉荔枝肉是盤菜,據說它來源于“糖醋炸松丸”和“楊梅肉”。早在清朝時,宴席中就已有“糖醋炸松丸”的盤菜,至民國初,幾乎每席必備。后來,經過廚師不斷改進刀工等烹調技巧,入盤菜型宛如嶺南荔枝,即造型美觀,香脆酸甜,風味獨特。食之,不免使人想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古詩名句。鳳凰醉酒據《中國菜譜》載:“河田雞起源于福建長汀縣河田鎮”。據民間傳說,唐開元年間河田雞選送到長安,每每取勝,列為斗雞之雄。長汀米酒娘,素以民間精工釀制,純天然原料,含有20多種氨基酸,營養豐富。酒娘、雞是長汀食文化園地的兩朵奇葩。融雞酒于一體烹制菜肴,深為來賓青睞。[特色]雞似醉臥缸中,雞皮金黃油亮,酒香撲鼻,令人讒涎欲滴。燒肝花燒肝花盤菜是長汀傳統菜肴。因其味道香脆,為下酒妙品,故流傳久遠。(特色)色澤金黃,外酥內軟,食而不膩。生燜草魚長汀城鄉池溏、水庫大多放養鯇(草魚)、鳙(大頭鰱)、鰱、鯉等,每日都有鮮魚上市。而人們最愛吃草魚,因其湯鮮肉嫩,老少皆宜?!堕L汀縣志·物產志》記載:鯇,即草魚,似鱒而大,形長身圓,肉厚而松,其種來自九江,邑人蓄之池塘,以草飼之,故俗稱草魚。生燜草魚自清末以來為婚喜賀慶、華廈落成等宴席的主菜。溫水魚河田溫水魚以肥、鮮、嫩著名。相傳溫水魚起自明代,里人發現溫泉下游有一種魚,圓扁無鱗,肥大色美。釣上岸來在地上蹦跳片刻,全身即顯出絲絲血痕,在鍋中稍煮即熟,鮮嫩無比。于是人們便在溫泉下游挖池,試放魚苗養殖。細心觀察,多數幼苗適應環境,發育正常,半年中竟長成肥美大魚。后又養殖鯇(草魚)、鯉、鰱等,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小吃
長汀豆腐干長汀豆腐干是閩西“八大干”之首,始于唐開元年間,采用傳統工藝科學方法加工制作,配以肉桂、公丁、大小回香等十余種中草藥材,鹵制而成。是一種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的綠色食品。它有3個品種:五香豆腐干、醬油豆腐干、黃色豆腐干。糍粑相傳宋朝長汀滿嵐嶺寶珠峰有座龍廟,天旱求雨時,城鄉群眾多以糍粑供
糍粑奉。后來廟內住持也制作糍粑出售。因糍粑柔韌甜美、價廉耐飽,來往旅客至此多爭相品嘗,致使滿嵐嶺的糍粑子無人不曉。(特色)形圓質白,柔韌甜美。米果米果和糍粑一樣,都是汀州客家傳統風味食品。米果用大米制作,取材便當,工藝簡單,物美價廉,因而在汀州城鄉食用米果相當普及。米果制作很簡單,將糯米在水中浸泡后磨成漿,裝入布袋壓去水分,再取出蒸熟,然后將蒸熟的米粉倒入臼中舂勻成粘狀,搓成圓長條即成。由于色澤潔白,故又叫“白米果”。在鄉村還盛行將灌木燒成灰,然后將柴灰澆上開水瀝出灰水,把做米果的粳米浸泡于灰水中,制成米果,由于色澤金黃,稱為“黃米果”。黃米果因為摻和進灰水,因而散發獨特堿香,別具風味。吃法可沾上白糖即食,也可將米果切成丁塊狀或細條狀,加上韭菜、肉絲、筍絲,細鹽炒食,香氣誘人可口。仙人凍仙人凍,在廣東梅州客家地區又叫“仙人板”,是閩、贛、粵客家地區十分流行的應時小吃。制作仙人凍主要顏料是仙人草,這是汀州山區盛產的草本類小葉綠色植物。用曬干的仙人草制作的仙人凍呈黑褐色,而用鮮仙人草制作的仙人凍呈綠色。芋子餃芋子餃是長汀著名的風味小吃,在許多客家社區也有流傳,客家人大多住山區,有“無山不客客住山”之說。番薯、芋仔都是山區的主要雜糧,長汀客家人吃雜糧時不斷變換口味,制作出許多獨特小吃,“芋子餃”就是其中一種。燈盞糕即油炸糕,是用大米、黃豆磨成稠漿經油炸而成,形扁圓,中空而隆起,形似兩個舊式燈盞吻合一起,故稱“燈盞糕”?;\床糈又名“簸箕糈”,為長汀城鄉傳統食品?;\床餳蒸好后,切成片條曬干,加佐料煮食者稱“米粉條”,蒸好后整張包入炒熟的瘦豬肉絲、韭菜段、豆芽等卷成筒狀,淋上花生油、醬油者稱“籠床卷”。卷餅卷餅(春餅):在長汀歷史悠久,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風俗的名點。每逢元宵佳節,家家
卷餅戶戶都炰制。燒麥自明代以來,燒麥即為長汀著名的風味小吃。燒麥狀似石榴,以皮薄餡爽,芳香撲鼻,令人垂涎而得名為:“三特石榴果”、“三里香”。后人因燒麥皮為面粉制成,吃時又要“趕燒”(趁熱吃),便叫“燒麥”。“燒麥”有葷素兩種。板栗糕明《永樂大典》在記述汀州府的貢品中曾有“栗”的記載。汀江兩岸沙灘多種栗樹。板栗、毛栗為長汀特產。清代暢銷沿海商埠,民國初年產品已遠銷海外,深受歡迎。板栗糕為秋令食品,因系全部采用熟果鮮制(外地風干板栗不能使用),故其味特佳。兜湯哩兜湯哩是長汀的熱湯類傳統小吃,有豬肉兜湯、魚肉兜湯、雞肉兜湯等。長汀方言“兜湯哩”是“端肉湯”的意思。扁食扁食(餛飩),有史記載在2000年前就已成為中國通食,長汀通稱為“扁食”。長汀的“扁食”是以極薄的面皮包餡制成,餡如小指頭大,薄皮圍邊,餡心多種多樣,可用豬、牛、雞、魚各種肉類或蝦仁等分別制茸成餡,但以精豬肉為多。炸雪薯炸雪薯(炰薯包):又名“炰薯包”,在清末民初就已上了筵席。1941年,國際友人路易·艾黎來長汀時,工業合作社百余人,曾在霹靂巖公園“中南旅運社”舉行盛大歡迎酒會。席間,炰薯包一菜受到艾黎贊美。亦受到美籍汀人陳鼓應贊美。
旅游編輯概述
長汀紅色旅游線路被列入國家30條精品旅游線路之一,省蘇維埃舊址等7個景點被列入國家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獲得了“中國客家菜之鄉”稱號。 2012年1月1日,參加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中央電視臺等單位聯合舉辦的首屆《鄉土盛典》活動評選。長汀和云南麗江古城、湖南鳳凰古城等10個古城古鎮同列榜中,同獲“中國十大最具人文底蘊古城古鎮”稱號。
景點
長汀縣博物館1995年,長汀縣博物館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設有“汀州客家博物館陳列展覽”、“長汀革命歷史陳列”、“瞿秋白被囚處”、“汀州試院舊址”和唐代古柏等參觀游覽內容。汀州客家博物館整個展館占地700平方米,共分四個展室,展覽分為五個部份,第一部份“享譽中華的客家首府”;第二部份“燦爛繽紛的人文景觀”;“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世界客屬一家親”;“崛起奮進的長汀”
。 汀州試院汀州試院始建于宋代,庭院式結構,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由門樓、空坪、大堂、后廳、廂房和數幢平房相接組成。該址宋代為汀州禁軍署地,元代為汀州衛署址,明、清兩代辟為試院,是汀屬八縣八邑科舉應試秀才的場所。清代著名大學者、《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曾來汀主考下榻于此。院內兩棵珍稀罕見的唐代雙柏,參天繁茂,蔚為奇觀。汀州試院,設有《汀州客家歷史陳列》、《福建蘇區首府—長汀革命歷史陳列》、《瞿秋白光輝業績陳列》等固定陳列,還適時舉辦各種專題展覽。
云驤閣客家人創建了汀州,也創造了獨特的客家文化。走進長汀,只要留意一下這里的建筑、飲食、民風,就不難感受以它獨特的魅力。云驤閣,是典型的南方古代樓閣建筑。它建于唐大歷年間,集奇山、碧水、古木、橋梁、樓閣于一體,充分體現了當時汀州先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藝術。類似這樣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長汀幾乎抬眼就見,隨處可及。唐、宋、明、清的古城門,氣勢恢宏的文廟,雕梁畫棟的天后宮,金碧輝煌的廟宇,奇特的雙陰塔,唐宋古街區。
汀州母親園 (2張)
唐代古城墻古城墻已有1200多年歷史,始建于唐大歷四年。保留下來
唐代古城墻的城墻將古城門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聯結在一起,全長一千五百多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閣廣儲門又名三元閣,建于唐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墻基礎由花崗石所砌筑,青磚斗拱,三重遞進,總長8.55米,拱門高3.4米,遺有唐代八角復盆式礎柱。 雙陰塔雙陰塔是唐代古井“八卦龍泉”和宋代古井“學府陰塔”的合稱
旅游資源 (10張)
。與地面的塔正好相反,倒置于地底,故稱“陰塔”,是中國罕見的古井。1984年12月16日和12月19日,《人民日報》兩次發出新華社記者專稿,報道長汀文物工作者發現“雙陰塔”。1989年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云驤閣建于唐大歷年間,是座典型的南方古代樓閣建筑。它集奇山、碧水、古木、橋梁、樓閣于一體,具有中國園林建筑的鮮明特征,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云驤風月”。1929年3月,毛澤東親手締造的中央蘇區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機關設在這里。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臥龍山風景區臥龍山位于城區,坐落城北,所以又叫北山。因“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與群峰相屬,如龍盤屈而臥,中分九支,故名臥龍”。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龍山白云”。臥龍山巔的北極樓、金沙寺建于宋代,樓內還保存“雄鎮閩西”四字大匾額。1989年公布北極樓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孔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汀州府文廟建于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占地1550平方米。大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明間為龍鳳藻井,次間為井口天花,屋頂為桔黃琉璃瓦封蓋,地面鋪方形青磚。 汀州天后宮汀州天后宮始建于宋代,供奉護海女神媽祖神像。前后殿檐兩側為石雕龍柱。前殿明間三間,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5580平方米。后殿明間正廳為方形藻井,使用雙層如意斗拱承托,四角有垂球雕飾。1989年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媽祖廣場(天后宮) 朝斗巖風景區朝斗巖風景區位于縣城南郊,與臥龍山遙遙相對。山上大雄寶殿內塑有罕見的反坐面壁菩薩,兩邊對聯為:“問菩薩為何反坐,笑世人不肯回頭”。是汀州八景之一“朝斗煙霞”。1933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大雄寶殿召開第四次反“圍剿”緊急會議。1961年該址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朝斗巖 (17張)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這里隆重召開,大會通過了一系列重要決議和宣言,宣告
長汀縣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成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張鼎丞任主席,政府機關設于此。省蘇的成立,標志著福建蘇區建設進入了全盛時期。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周恩來舊居)1932年春,中共閩粵贛省委(福建省委)機關設在這里,內設組織、宣傳、婦女等部。羅明、劉曉、陳潭秋、劉少奇等先后任省委書記。周恩來同志來到長汀后居住在這里。4月初,毛澤東、周恩來等在這里召開攻打漳州軍事會議。該址原為中華基督教會,由禮拜堂、后樓房組成,磚木結構,座西向東,建筑面積644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音醫院中央紅色醫院前身——福音醫院舊址福音醫院原為英國教會醫院。由門房、禮拜堂、病房、醫療室、手術室等六幢平房組成,土木結構,占地面積1655平方米。“八一”南昌起義后,福音醫院院長傅連暲為南昌起義軍和紅軍醫治傷病員。毛澤東、陳賡、徐特立、周以粟、伍修權、賀子珍等曾在福音醫院休養所治病療養。1933年醫院遷往瑞金,正式命名為中央紅色醫院。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辛耕別墅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辛耕別墅(毛
辛耕別墅澤東、朱德舊居)1929年3月14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首次入閩,解放長汀城,司令部、政治部駐在這里。毛澤東、朱德同志也居住在這里。毛澤東同志在大廳主持召開了調查會和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在擴大會議上確立了開創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戰略計劃。該址為庭院式的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土木結構,占地面積523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省職工聯合會舊址福建省職工聯合會舊址——張家祠(劉少奇舊居)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福建省總工會在此設立。劉少奇同志到長汀視察工作時住在這里,陳云同志在此召開過工人大會。該址由前廳、后廳及后樓組成,土木結構,建筑面積537平方米。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瞿秋白烈士紀念碑位于縣城羅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漢嶺。1935年春,瞿秋白在轉移中經長汀水口小逕村遭敵包圍不幸被捕,被囚于汀州試院。同年6月18日秋白在中山公園涼亭(秋白亭)里飲酒后,從容走向刑場,英勇就義于羅漢嶺。1953年在羅漢嶺立瞿秋白紀念碑。1985年修碑時,陸定一為紀念碑題字:“瞿秋白烈士紀念碑”;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為紀念碑立碑文。1985年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公布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