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縣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西北部,長武處于西北內陸腹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又屬東南暖濕地區與西北干旱地區過渡帶。東與彬縣為鄰,南與甘肅省靈臺接壤,西與甘肅省涇川接壤,北與甘肅省寧縣、正寧縣接壤。南北最長處30.06公里,東西最寬處27.23公里,總面積567平方公里。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584毫米,最高氣溫36.9℃,最低氣溫-24.9℃,年均氣溫9.1℃。全縣轄9鎮兩個社區160個行政村。
長武縣博物館
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置鶉觚縣于淺水塬,隸屬北地郡領
長武縣 (5張)
轄?!吨艿貓D記》載:太子扶蘇與將軍蒙恬,率兵北上屯邊,治馳道,通四域。見塬高水淺,因欲筑城。遂以觴設奠,乃有鶉鳥飛升觚上,視為靈異,故以鶉觚為縣名。
鶉觚縣隸屬朔方刺史部北地郡。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于鶉觚塬西部置陰槃縣,亦屬北地郡。元鼎三年(前114年),拓廣疆界,厘定區域建制,又于鶉觚塬北部置淺水縣,隸屬并州刺史部上郡。并以北地郡分置安定郡,隸屬涼州刺史部,陰槃縣改屬安定郡。初始元年(9年),王莽新朝改淺水縣為京室(一說改曰廣信)。地皇四年(24年),鶉觚、陰槃、淺水縣置并設。
鶉觚、陰槃同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光武帝初年廢淺水縣。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因避匈奴內侵,陰槃縣僑遷寄理新豐,遂廢。興平元年(194年).置新平郡,隸屬涼州刺史部。次年,鶉觚縣改屬新平郡。東漢末年,改行州、郡、縣制,鶉觚又隸屬安定郡。
建安十八年(213年),鶉觚縣并入魏境,隸屬雍州新平郡。黃初七年(226年),鶉觚縣改屬扶風郡。
鶉觚縣隸屬雍州安定郡。永嘉之亂(311年),鶉觚縣歸羌人占據,多民族雜居。局勢動蕩,縣置有名無實。
鶉觚縣,前趙,隸屬雍州安定郡。后趙,改安定郡為趙平郡,仍轄鶉觚縣?!段簳酚?,鶉觚縣有鶉觚塬,一名淺水塬。有停臺山。建武十年(344年),廢鶉觚縣。十六國相繼更迭,郡縣不立。屢變屢陷,改設無常。姚萇之亂(385年),百姓夷滅,“郡縣俱廢,并無理所?!?/p>
長期戰亂,鶉觚地域屬后秦、大夏。至北魏又置州、郡、縣。神四年(431年),鶉觚地域歸屬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原鶉觚縣西部置東陰槃縣(亦名東槃),隸屬涇州趙平郡。后經分裂改制,西魏大統元年(535年),復置鶉觚縣,治所設于枝屯塬邵寨鎮,隸屬涇州趙平郡。元欽元年(552年),以東陰槃縣南臨宜祿川,故改稱設置宜祿縣,仍屬涇州趙平郡。北周初廢趙平郡。保定三年(563年)廢宜祿縣。轄地東北部歸新平郡白土縣,南部歸安定郡鶉觚縣,西部歸安定郡安定縣。
初廢郡設州縣。開皇三年(583年),廢新平郡。次年豳州置新平縣。大業三年(607年),又改豳州為新平郡。義寧二年(618年),原宜祿縣轄地仍分屬安定郡鶉觚縣和新平郡新平縣。
武德元年(618年),行州縣兩級制,恢復豳州。貞觀元年(627年),以道統州。貞觀二年(628年),析新平、保定、靈臺縣地,重新分置宜祿縣,隸屬關內道豳州?!短茣酚?,宜祿縣有淺水塬,有長武城。垂拱二年(686年),宜祿縣城由淺水塬移今城址,衙署設昭仁寺東。轄地有飛云鎮、長武城。開元十三年(725年),州改豳為邠,仍屬關內道,轄宜祿縣。天寶元年(742年),廢邠州,復設新平郡,仍轄宜祿縣。至德元年(756年),宜祿縣改屬保定郡。乾元元年(758年),宜祿縣又歸屬復設的邠州。
梁、唐、晉、漢、周,宜祿縣皆屬邠州。十國時期的后梁、后唐,宜祿縣置依舊,隸屬邠州。
淳化五年(994年),改道為路,郡縣并稱。宜祿縣隸屬永興軍路、邠州新平郡,歸靖難軍節度。太平興國以后宜祿縣城遷往冉店鎮。咸平四年(1001年),涇州長武城(今涇明鄉長武村)升鎮置長武縣。咸平五年(1002年)廢為寨,屬保定縣。大觀二年(1108年),復以寨置長武縣,隸屬涇州保定郡,歸彰化軍節度。
天會九年(1131年),邠州被蒙古兵占領。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兵又攻占邠州,宜祿縣歸金領屬。宜祿、長武同為望縣并存,分屬慶原路邠州和涇州。
憲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領兵屯邠州,宜祿縣歸元轄地。中統三年(1262年),設陜西行中書省,轄邠州。又設都元帥府轄邠州、涇州。至元七年(1270年),廢宜祿縣,轄地并入慶原路邠州新平縣。至元十一年(1274年),廢長武縣,轄地并入慶原路涇州涇川縣,今長武境內無縣置。
洪武二年(1369年),宜祿地域歸明朝統轄。洪武三年(1370年),廢新平縣。置宜祿鎮,隸屬邠州,駐巡檢司戎守。弘治十七年(1504年),移宜祿鎮于冉店,仍故名。設驛遞,巡檢司亦駐防冉店鎮。由于“地處西鳳平慶交匯區,四鄙多山,阻為盜藪,居民患之。嘉靖年間,寇掠帑解,設邠涇兵憲以鎮之?!甭c五年(1571年),增設州同治駐冉店鎮。萬歷九年(1581年),有撫臺按院巡歷關西道,鄉民士紳懇求復建縣置,遂申報諸司府道轉奏朝廷。萬歷十一年(1583年)三月,奉旨準奏,“割邠州一隅添置長武縣,取縣西舊長武城故地為名?!彪`屬陜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巡檢司移駐窯店鎮。長武建立縣置之初,改遷治所于宜祿鎮,擴充驛堡,修筑城廓衙署。從此,長武縣境域規模趨于定型,相因沿襲?!睹魇贰酚?,長武縣北有涇水,南有汭水。西有窯店巡檢司。舊《長武縣志》記,明萬歷置長武縣,有亭口鎮、窯店鎮。
清初沿用明制。長武縣隸屬陜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邠州升為直隸州,長武縣改隸邠州。清末,長武縣仍屬邠州直隸州領轄。
民國成立,廢府(州)、廳制,設省、縣兩級。民國二年(1913年),長武縣隸屬陜西省督軍府。民國三年(1914年)設道,長武縣隸屬關中道。民國五年(1916年),長武縣隸屬邠、乾鎮守使公署。民國六年(1917年),長武縣直屬陜西省長公署。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屬陜西省政府。民國十六年(1927年),議準長武為二等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長武縣歸屬邠乾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長武縣歸屬設于邠縣的陜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實施新縣制,議準長武為四等縣。三十六、三十七年(1947、1984年)調整區劃,長武縣仍屬第七行政區。
1948年4月21日(農歷三月十三日),解放軍西府出擊戰役曾解放長武,設縣人民政府,歸屬陜甘寧邊區西府工委、邠縣分區。因形勢不利,主力部隊撤離,縣人民政府隨軍轉移。1949年7月25日(農歷六月三十日),長武再次獲得解放。人民政權建立之初,長武縣隸屬陜甘寧邊區邠縣行政督察區(分區)。1950年5月5日,區劃整編,長武縣改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1日,撤銷專區,長武縣歸陜西省人民委員會直轄。1958年12月8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撤銷長武縣建制,長武、栒邑與邠縣合并,稱邠縣,仍直屬省轄。1961年8月2日,國務院批準陜西省調整??h行政區劃,恢復原并大縣的各縣建制,并復設咸陽專區。9月1日,宣布重新恢復長武縣建制,隸屬咸陽專區。10月,咸陽專區改為行政公署。1969年,成立咸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恢復咸陽地區行政公署,仍轄長武縣。1983年9月,咸陽行署改為地級市,長武屬咸陽市人民政府轄縣。
自然資源編輯
礦產資源
煤
清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前后,馬寨鄉司家河村有人在冠雞溝土法打井,開采石炭,并唱大戲慶賀。后因開挖難度較大,產量低而停工。民國十二年(1923年),彭公村鄉民合伙在方莊大溝土法采煤,因井內排水困難而作罷。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開發西北實業計劃》記,“長武煤礦在縣(州)西70余里地方,面積不過一方里”。
地質普查探明,長武屬渭北煤田黑腰帶,彬長大型煤礦待開發區。彬長礦區為陜西第二大煤田。地質構造簡單,煤炭資源豐富,煤層分布呈水平狀態,東西向延伸,主要可開采煤層平均埋藏深度400—600米之間。彬長煤田總蘊藏量達59億噸。長武地區煤炭資源為31億噸。主要分布在亭口、謝家河、孟村、胡家河、劉家坪一帶。擬建的亭南地方煤礦,礦權面積15平方公里,地質總儲量為1.96億噸。礦井設計年生產能力60萬—90萬噸??砷_采量為9443萬噸。煤質屬粘褐煤,有害元素含量少,低灰、低硫、特低磷,高發熱量。彬長煤礦和120萬千瓦坑口電廠,列入國家“八五”計劃重點工程,前期準備項目已全面展開??h辦亭南地方煤礦報經批準,1989年進入精查設計階段,辦理初設和立項,正在積極籌建中。
石油
油頁巖分布廣泛,石油、天然氣蘊藏豐富,尚待進一步勘探,具有遠期開發價值。
鐵
1958年,在芋園鄉柳溝村發現鐵礦,藏量7萬噸,含鐵20—60%。出動勞力大兵團會戰,土法開采,土爐冶煉。五個月時間,僅煉出燒結爐渣3.53噸(數字有虛報)。由于土層深厚,含鐵量低,無工業開采意義,冶煉技術又不過關,勞民傷財,得不償失而下馬。
植物資源
長武屬旱作農耕區。栽培農作物分為3大類,55種,185個品種。大部分地區農作物為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糧食作物結構以夏糧為主,夏糧以小麥為主。糧食作物有18種。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糜、谷、蕎麥、大麥、豌豆、扁豆、黃豆、綠豆、小豆、白云豆等。
栽培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蓖麻、芝麻、花生、荏、胡麻、大麻、花椒、茴香、西瓜、甜瓜、向日葵、蘆葦、木耳、蘑菇等。其中瓜類有16個品種。
栽培蔬菜主要有辣椒、白菜、蓮花白、白蘿卜、紅蘿卜、洋芋、黃花、蔥、韭菜、蒜、洋蔥、紅苕、茄子、西紅柿、南瓜、冬瓜、黃瓜、葫蘆、萵苣、菠菜、芥菜、芹菜、豇豆、芫荽、洋姜、地留子、甜菜、絲瓜等。蔬菜共有180個品種。
長武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樹種資源有28科,45種、108個品種。主要樹種有刺槐、楊樹、楸樹、桐樹、柳樹、中槐、椿樹、榆樹、桑樹、松樹、柏樹、毛竹等。
各類果樹資源有6科、9屬、20種。主要有蘋果、柿子、核桃、梨、棗、杏、沙果、梅李、葡萄等。種植飼草以紫花苜蓿為主。引進草木犀、毛苕子、沙打旺、紅豆草,用于漚制綠肥,增加土壤有機制,亦可用于改良飼草結構。
庭院栽培供觀賞的花卉主要有牡丹、芍藥、迎春、薔薇、玉簪、鳳仙、雞冠、石竹、菊花、月季、刺梅、大理花、夜合、牽牛、虞美人、夾竹桃、繡球、金鐘、美人蕉、茉莉、梅花、一串紅、夜興花、夜來香、萬壽菊、十樣錦、文竹、吊蘭、令箭荷花、玉蘭、海棠、仙人球、仙人掌、紫羅蘭、蝴蝶梅、君子蘭、蘭草、水仙、金盞、蜀葵、珊瑚、鐵樹、萬年青、棕樹、雪松等。
動物資源
鳥類
長武地區鳥類有限,亦無珍禽。已知鳥類有15目,33科,109種。依俗名記述,歷來較多的:候鳥有大雁(秋冬結隊南徙,雁陣聲寒,群棲曠野)、胡燕(馬燕)、燕爪啦、紫燕(燕唧唧)、杜鵑(布谷鳥)、算黃算割、白臉大山雀等。留鳥有鷹、鳶、、鷂(均屬猛禽,棲于城墻、山巔,高空盤旋,俯沖撲雞,善攫肉食,已不多見)、貓頭鷹、鴟鸮(晝伏夜出,撲食鼠類,其聲凄慘,俗謂不祥)、黃鸝(黃鶯)、雉(野雞,羽毛鮮艷,肉稱野味上品)、雉(山雞)、石雞(呱拉雞)、麻雀(雀兒)、花雀(紅群群)、斑鳩(姑姑等)、脖鴿、鴿(灰白野鴿、家鴿)、喜鵲(民俗視“喜上眉〔梅〕梢”為吉祥鳥)、烏鴉、云雀(天唧唧)、啄木鳥(護樹滅蟲益鳥)、鵪鶉、水鴨、百靈(鳴聲婉轉,可供觀賞)、畫眉等。鳥類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的朋友。但由于生活區、農作物區高度密集,使鳥類生活空間縮小,加之人為的捕殺和施用農藥,鳥類數量大為減少。
獸類
有6目,14科,41種。兩棲爬行類動物12種。境內山林稀少,獸類貧乏。解放初,對捕獵管理不嚴,亂捕濫殺,致使一些野獸生存漸弱,瀕于絕跡。常見的野生動物有:草兔(適應性強,繁殖率高,肉鮮味美,毛皮可制輕裘)、狐貍(分布廣,夜行性,嗅覺靈敏,捕食雞兔。皮毛精美華麗,為上等裘料)、狼(性兇殘,捕食野生動物,對人畜亦有威脅,多在深山溝壑區,數量大減)、豹(性兇殘,極少)、鹿(南塬與麟游交界山區少量可見)、黃羊(偶有發現,絕少)、黃鼠狼(黃腰,偷食雞兔)、獾、松鼠(駒貍貓)、黃鼠、鼴鼠(瞎鼢,潛入地下,危害作物根莖。塬區機耕深翻,數量見少)、蝙蝠(夜別忽),等。50年代,政府獎勵打狼除害。狼、豹等兇猛野獸屢經撲殺,已不多見。
蟲類
天敵昆蟲有五個目,11科,36種。以蜂、瓢蟲科最多。農作物害蟲有6個目,23科,68種。主要有蟬、素蛛、蟋蟀、螞蚱、蝸牛、蚯蚓、螞蟻、蜘蛛、螳螂、螺羌螂(屎爬牛)、蜥蜴、壁虎(蝎虎)、蜻蜒、飛蛾、蝴蝶、青蛙、蟾蜍(癩蛤蟆)、蜈蚣、蝎子、百足蟲(節節蟲)、磕頭蟲、螢、蠹、蚜蟲、粘蟲、行軍蟲、螻蛄、地老虎、蠐螬、金針蟲、瓢蟲、螟蛉、白線蟲、蚰蜒、蛇、野蜂以及蚊、蠅、壁虱、土元、虱、跳蚤。
水利資源
涇河、黑河、南河穿流縣境,庫、塘、井、泉、窖遍布各地。河流、井、泉分布規律,大體與地表徑流相適應,屬黃河水系。全縣水利資源較為貧乏,且開發利用困難,多數地區屬于旱作農業。全縣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總量為3944.18萬立方米(不含重復計算的泉水出水量325.6萬立方米),人均281.03立方米,畝均103立方米。全縣可控制利用的地表、地下水資源量1056.83萬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26.8%。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長武縣
長武縣位于陜西省西北長武處于西北內陸腹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又屬東南暖濕地區與西北干旱地區過渡帶。,距離咸陽市140公里距西安市160公里,介于東經107度38分至58分,北緯34度59分至35度18分之間,縣境北臨甘肅正寧縣,寧縣,涇川縣,與子午嶺相望,南與靈臺縣接壤、關山余脈相近,東與彬縣相連。成為渭北與隴東高原結合部的過渡地帶??h境南北長30.05公里、東西寬27.23公里,總面積567.1平方公里。
氣候
長武處于西北內陸腹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又屬東南暖濕地區與西北干旱地區過渡帶。受黃土高原地形和海拔高度影響,明顯形成垂直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9.1℃,年積溫2994℃,無霜期171天,年均降水量584毫米,縣分布不均,春季少雨,夏季多伏旱、冰雹、風災等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危害較大。春溫回升慢,夏熱多伏旱,秋涼雨連綿,冬長冷于寒。氣候資源背景及分布狀況為:光能資源比較豐富,熱量利用條件較差,降雨適中,分布不均。從60年代以來,氣候明顯變暖,冬雪過程減少,春旱次數增多。受季風影響,一年之內,春、夏、秋、冬四季,干濕冷暖分明。
行政區劃編輯
長武縣區劃圖
2011年,長武縣完成撤鄉并鎮任務,現轄9個鎮,2個服務中心:昭仁鎮、相公鎮、巨家鎮、丁家鎮、洪家鎮、彭公鎮、地掌鎮、亭口鎮、棗元鎮。
交通編輯
長武縣山路
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貫穿全境,建設中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長武站,對外交通便利。
清代,長武地處陜甘交界,設宜祿驛。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率湘軍西征,從西安至蘭州重新擴修大車道。并沿途植樹,設工役護路,古道狀況得到改善。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增設驛、鋪。行人馱販車馬日漸增多。至宣統二年(1911年),縣內西蘭大路屢經整修,通行車馬。鄰近各州縣,均以大車道相連,冉店土橋經過加固、護修。亭口坡、打兒咀鑿石拓寬,車能雙軌,騎能并行。
民國初年,修筑簡易公路,鋪墊沙石路面,通行汽車。從而使長武地區大破封閉狀態,市場經濟發展。長武縣城為關中通往平涼、固原、西峰、慶陽必經之樞紐、要沖。民國十三年(1924年),修改西安至蘭州故道大車路。民國十七年(1928年),于右任著《陜西交通挈要》記,長武交通狀況:由邠縣至亭口之路,均與涇河并行,時即時離,亦與山脈并行。由亭口依涇河與黑水河之間山背北行,左右開豁,地質為黃土層。黑水河流,水寬五丈,深七八尺,有渡船,僅可渡人,車輛則由水淺處涉過。再入山道,北行為凹道,至冉店。人家三十戶,多穴居。由此再二里,上凹道之坡,下至七里堡,即可入長武之宜山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再次擴修改建后,西安至蘭州公路,全線通車,軍旅商貿、行人車馬頻繁。沿途昔日渡口、坡壩、土橋、關隘遺址及驛站、鋪司名稱,仍歷歷在目,隨處可見。
解放后,加強交通運輸事業管理,恢復和修筑公路,改善道路條件,交通運輸事業迅速發展。到1989年,縣內有公路6條。其中國道、省道各1條,縣鄉公路4條。通車里程110.2公里。境內鄉村道路113條。950公里。形成以縣城區為中心,以西蘭公路為主體,縣鄉公路為骨架的道路網。
人口編輯
第六次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間。全縣經過調查登記,手工匯總主要資料數據為:全縣總人口為205598人。同第三次人口普查1900年7月1日零時總人口140353人相比,10年間增加65245人,增長10.86%。平均每年增加1906人,年均增長率為1.49%。共有家庭戶35589戶。人口205598人,占總人口的96.25%,平均每個家庭戶4.21人。其中男性80858人,占總人口的51.960%,女性94740人,占總人口的48.04%。性別比(女性為100,女性對男性的比例)100:108.19。
經濟編輯
農業
長武屬渭北旱塬農牧結合生態類型區。農業在全縣國民經濟中居于主要地位。社會化生產歷來以農為本,農牧業生產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境內出土文物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以刀耕火種的形式,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種植。公劉居豳,“相地之宜,樹藝五谷”,農業進化,民得農桑衣食之利。奴隸社會,平民和奴隸用簡單的勞動協作,墾荒種糧。春秋戰國,出現牛耕、施肥等技術。漢代使用鐵制農具。唐、宋時期,農業生產和耕作技術已發展到相當的水平。明、清之際,戰亂不息,災荒饑饉,農業、畜牧業生產停滯不前。清代同治年間,縣衙始有勸農勸工之舉。引進技術,改良耕作,出現專業分工,商品生產有所萌發,封建自然經濟逐漸改變。民國時期,地主豪紳占據大量土地,雇工出租,高利盤剝。農村文化教育、科學技術落后。內戰連年,官員腐敗。廣大貧苦農民處于被壓迫、被剝削的底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業受私有制生產關系的束縛,土地瘠薄,成片荒蕪,耕作粗放,技術守舊,賦稅加重,旱澇頻繁,農牧業發展緩慢,糧食產量很低。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698萬元(折新幣),糧食總產2013萬公斤,平均畝產僅49公斤。
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實行土地改革,推翻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發展互助合作運動,實現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組織起來。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變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推廣農業技術,精耕細作,科學種田,使農業生產由半停滯狀態中,得到迅速恢復發展。1956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49年增長78.9%,農業總產值增長73.9%。1958年農村人民公社化以后,受“大躍進”和浮夸風、“共產風”影響,又遇到三年自然災害,農業減產,形成困難時期。1961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56年減少49%,農業總產值降低39.5%。經過整風整社,糾正錯誤,調整國民經濟,農業生產在徘徊起伏中得到穩步增長。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61年增長51.8%,農業總產值增長75.9%。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農業生產遭到破壞。由于農村干部和社員抵制干擾,堅持修地改土,改革農耕制度,推廣應用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農業生產仍保持了一定的發展速度。1976年,全縣糧食總產比1965年增長1.8%,農業總產值增長26.4%?!拔幕蟾锩逼陂g,特別是農業學大寨高潮中,農業體制多變,社隊“窮過渡”,生產方針搖擺不定,耕作措施“一刀切”,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限制多種經營。大批促大干,割“資本主義尾巴”,違背自然和經濟規律,使農業生產遭受挫折,糧食產量低而不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清除“左”的影響,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了糧食生產大幅度增長,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蓬勃發展。從1982年起,全縣糧食總產連續三年突破億斤關。1988年糧食總產5187.5萬公斤。1989年糧食總產達到5948.5萬公斤,創歷史最高記錄。與1949年相比,糧食總產增長195.5%,農業總產值增長521.6%。糧食生產帶動了畜牧業、副業和農業機械化事業全面發展,各類商品基地初具規模,農村面貌大為改觀。
工業
長武縣博物館
長武地方手工業起源較早。境內出土文物可見,先周時期已有手工磨制的石器、骨器、燒制的陶器和鑄造的銅器。秦代有制酒的釀造作坊。丁家鄉丁家村出土的手工加工作坊遺址內,有漢代冶煉、鑄造的齒輪、鋸條和鏵、鏟、镢、斧等農具。唐、宋、金、元以來,修建的昭仁寺、岱山廟、長壽洞等古代建筑,構造、雕刻、磚瓦燒制、材料加工,都具有相當精細的工藝水平。明、清時代,地方手工業和各種作坊逐漸興起。農具造修、彈花、紡織、漂染、榨油和麻繩、蘆席、草帽的編織、木器加工及羊毛搟氈、織毯、皮張制革。還有銅器、銀器、鐵器日用品制造等,技術進步,門類增多。能工巧匠,師徒相承。清末。城內老營盤開設工藝廠,從業30多人,專事紡織、印染,鐵木器加工等項生產。雖規模較小,工具簡陋,全靠手工操作,但開始引進技術,使古老而笨重的生產方式不斷得到改進和提高。民國時期,軍閥連年混戰。社會動蕩,天災人禍頻繁,地方工業、手工業基礎薄弱。匠工分散經營,技術守舊,手工業作坊處于小生產狀態。民間日用品和生產生活用具,貨源奇缺。除當地鐵匠、木匠制作外,大多從外地購進,價格昂貴??h內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起步較遲。發展極其艱難。解放初,地方工業、手工業基礎差,門類少,設備技術落后,生產能力低下。在恢復發展地方經濟中,因地制宜,克服困難,歷經曲折反復,逐步建立起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地方工業體系?!按筌S進”時期,盲目發展地方工業,調集萬人大煉鋼鐵,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增建的農具廠、土化肥廠隨辦即垮。1962年以后,調整國民經濟,工業生產形勢好轉?!拔幕蟾锩敝?,工廠停工停產,工業產值下降。從1979年起,整頓工業企業,調整產品結構,縣屬工業和鄉鎮工業重新得到較快發展。到1989年末,全縣有地方國營和縣屬集體工廠16個,鄉鎮企業42個。還有個體經營或聯辦工業廠、組3428個。全縣工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6.5萬元,增加到1989年的2847萬元。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0.92%,上升到1989年的40%。
林業
長武境域溝坡面積廣闊,土層深厚,宜林條件優越。農村歷來重視林業生產。以用材樹為主,營造成片林,以木本糧油為輔,補充生活食用。零星植樹多在房前屋后、家庭院落。由于管護不善,成活率低,又人為地毀林開荒,原生林木逐漸減少。民國時期,地方官署倡導植樹,實效甚微。軍旅頻仍,濫砍濫伐,成片樹木所存無幾。1949年解放時,僅有王東、直谷、丁家村的3處溝坡小片林18畝。農家雜果經濟樹木折合2200畝。1950年普查,全縣林木覆蓋率僅占土地總面積的2.8%。
解放后,各級黨政組織帶領群眾,在優先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工作。50年代,以“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渠旁)零星植樹為主,開始營建成片林木。60年代,以隊辦林場為基地,開展大規模地群眾造林運動,加快四旁和荒山綠化步伐。70年代以后,堅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適地適樹發展用材林、經濟林和薪炭林。經過幾代人的連續努力,基本上實現了塬灘方田林網化,山坡梯田果園化,村莊溝岔全綠化。林業生產從實際出發,注重荒溝荒坡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把林果生產與農業綜合開發結合起來,使經濟林、防護林、水保林協調發展,林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1980年,中央綠化委員會命名長武縣為全國植樹造林先進縣。1989年,全縣林木覆蓋率提高到30.8%,林木蓄積量27.52萬立方米。林業產值264萬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6.1%。
林業管理。解放初,縣人民政府建設科設專職干部分管。1956年設農林水牧局。1958年分設農林局,1973年又分設林業局。1982年成立縣綠化委員會,負責宣傳貫徹林業方針政策,制定綠化總體規劃,協調組織義務植樹和綠化建設工程。1989年,林業系統有職工干部137人。其中,林業工程師5人,助理工程師7人,技術員11人。
社會事業編輯
教育
長武縣第七屆中學生田徑運動會
秦代,長武民間開始延請師傅教育子女。多為家庭傳授,念書識字。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復設長武縣置后,縣衙設教諭,有儒學(學官),并修建文廟于學街巷內。清初,縣衙設訓導。學宮被焚,只存大殿。順治、康熙年間重修學宮。有尊經閣、敬一亭、博文齋、約禮齋,共28間。道光三年(1823年),設宜山書院,有明倫堂、大雅堂等。鄉村開始興辦義學、私塾。青少年專心求學者仍然甚少?!肚亟温浴酚?,長武“戶鮮素封,室多貧窶。更以家貧之故,不務讀書。孩童至八九歲時,即令拾糞拾柴,其送學讀書者十無一二。是以一縣之中,應童試者,不過百余人。即身到膠庠,亦多半耕半讀,鮮有潛心力學之士?!惫饩w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明令廢除科舉制度。三十二年(1906年),縣城宜山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民國時期,學校教育逐漸興起。社會賢達奔走呼號,熱心籌資辦學,德高望重者皆以教書育人為榮,教育事業漸有發展。唯設備簡陋,師資缺乏,學生流動較多,教學質量較差,青少年讀書多以粗識字為目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縣僅有高小畢業生15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全縣不識字男女有47914人,占總人口95%。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全縣不識字男女有40489人,占總人口的93%??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幹?,時局動蕩,人心不安,物價昂貴,軍旅征發頻繁,學校教育難以為繼,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解放后,縣人民政府接管各類學校,廢除舊的訓育制度,整頓建立新的教學秩序。調整學校布局,培訓師資隊伍。對教職員進行思想改造,對學生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堅持德、智、體全面培養學生,進行教學改革,學校面向工農開門,動員學齡兒童入學。學校教育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在校學生人數有所增加,教育質量逐步提高。并積極掃除文盲,推行職業教育。1958年,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教育方向更加明確。1961年,調整學校布局,精簡教師。1964年實行兩種勞動制度和兩種教育制度,學校開展勤工儉學活動,中小學教育得到普及發展?!拔幕蟾锩敝?,學校、教師受到沖擊、摧殘。教學秩序混亂,教育事業遭到嚴重破壞,教育質量急劇下降。中學曾一度砍掉外語、歷史、地理。主要課程則改為政治,農基、農田水利、植樹造林和軍體等。小學以“語錄”、大批判文章為主要教學內容。學制縮短,課程減少,并取銷考試,隨意推薦升學。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后,重新恢復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考試制度。平反冤、假、錯案,提高教師的社會、政治地位。采取多種途徑培訓師資,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以“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為教育目的,實行教育體制改革,小學改為六年制,中學改為“三、三”分段制。動員社會力量集資辦學,基礎教育事業蓬勃發展。1989年,全縣有初級小學167所,完全小學49所,初級中學14所,單設高中2所。教職員工1855人,其中教師1759人。在校學生24444人。全縣基本形成村有初小,聯村有完小,鄉鎮有初中,縣城有高中的普教網。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均達到部頒普及初等教育的標準,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同時,職業教育、業余教育也得到相應發展。為各條戰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大批知識人才,帶動了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使全縣人民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1982—1990年,全縣每萬人中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由18人增加為3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數,由534人增加為632人;文盲、半文盲人數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13所,在校學生34885名;教職工1985名,其中高級職稱25名,中級職稱319名。到1999年底全面完成"兩基"達標任務,被省政府授予"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縣"稱號。2000年以來,堅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強化教師繼續教育,重視發展幼教、特教,積極發展職教、成教。
文化
戲劇是民間文娛活動的主要形式?!案吲_教化”,移風易俗。民諺:“要知世上理,就拿戲上比”。長武演出戲劇,以秦腔劇種為主,亦有弦板、眉戶、道情等。民國初年,縣鄉廟會常有岐山、鳳翔等西府戲班來長武巡回演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以后,慶陽“復興禮”戲班,西安、咸陽鄭四的“益民劇社”等,每年來長武搭班演出時間較長。還在戴家嶺開辦培訓學生隊,出名的“益民二班”演員有李正華、高登云等。地方戲劇以西府調為基礎,融合隴東和關中唱腔韻律形成關中調,具有秦隴相諧的地域特色??谷諔馉帟r期,縣城學生、駐軍排練演出話劇、歌劇、活報劇。從民國三十年(1941年)起,戲劇演出普及發展。全縣城鄉廟宇、村社修建戲臺(樂樓)110座。戲班多為臨時湊合搭班,服裝道具不全,文武場簡陋,演員“七緊八慢九消?!?。演出大本戲時,角色互相頂替,以男扮女,臉譜、服裝難以更換,無法保證演出效果。木偶、皮影唱秦腔,亦唱關中弦板腔。簡便易行,省錢省事,深受偏遠山區、小型村莊歡迎。
解放后,堅持“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開展戲劇改革活動,整頓演出隊伍,改善藝人待遇,培養新生力量,挖掘、整理、改編傳統劇目,提高演出質量。社會主義文藝舞臺,斗妍爭芳,百花齊放。群眾性的文藝演出,機關、單位、學校自行安排,農村社隊協商籌辦。民間藝術團體除業余劇團外,還有皮影班、木偶班、自樂班。每逢節日喜慶、古會、物資交流會和夏秋季農業收獲之后,城鄉都有大戲、小戲,爭相輪流演出。1955年全縣有業余劇團29個,活動經常的有亭口、相公、新興堡、柳泉、牛王、巨家、北關、南關、長靈、洪家、柳家河等村?!拔幕蟾锩敝?,禁止傳統劇目,推行“樣板戲”,各社隊文娛活動消沉.戲劇演出冷落。1979年以后,民間藝術團體相繼恢復,戲劇舞臺呈現繁榮。進入80年代,由于廣播、電影、電視、歌舞等飛速發展,人的觀念更新變化,商品經濟節奏加快,致使戲劇陣地受到沖擊,觀眾日漸減少,城鎮演出率急劇下降。特別是青少年對傳統戲劇缺乏興趣,形成觀眾層斷代現象。1989年,全縣有業余劇團6個,木偶班3個,皮影班8個。文教部門舉辦專業和業余藝術團體調演、會演,表彰獎勵先進集體和個人,為振興秦腔,復蘇戲劇演出創造條件。
醫療
長武縣民間醫療事業歷來落后,缺醫少藥,衛生知識貧乏。解放前,各種傳染病,地方病連年流行,患者無力求醫看病。城鄉雖有一些藥鋪和中醫用中草藥治病,但從醫人員少,技術力量薄弱,西醫西藥傳入較遲。福音堂免費供給藥物,鄉民多不信任。且藥價昂貴,就醫艱難。農村窮苦人家,遇有疾病,迷信神鬼,問卜討藥,請巫婆神漢(馬腳),禳災(去病)驅邪,舍藥治病。耽延時日,聽天由命,延醫服藥者很少。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縣政府派員參加省防疫訓練班。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城鎮設衛生助理員。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始設縣防疫診療所(戒煙所),有衛生稽察員、醫生6人。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改設城鎮公共衛生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起,城鎮開業私營診所10個。
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改善醫療衛生條件。1949年,縣人民政府第三科,管理文教衛生行政工作。1950年11月成立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發展會員70人。1956年縣人民委員會設衛生科。1958年長武、枸邑與邠縣合并后,設文教衛生局。1961年恢復長武縣制,仍設文教衛生局。1970年,分設衛生局。1989年,衛生局有干部10人。所屬業務單位有縣醫院、中醫醫院和各地段醫院、鄉(鎮)衛生院??h級有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藥品檢驗所和衛生學校等。衛生系統有行政干部和醫務工作者352人,其中,醫療技術人員269人,有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22人,醫師91人、醫士68人、主管護師1人、護師16人、護士65人??h衛生協會和各鄉(鎮)分會有會員197人。1989年,縣醫院、芋園鄉衛生院和縣防疫站,被評為省、市衛生系統文明單位。
全縣醫療衛生工作,貫徹“預防為主,防治并重”的方針,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堅持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加強醫療、防疫、保健機構建設,開展衛生監督監測,推廣計劃免疫、新法接生和婦幼保健。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各項衛生醫療事業不斷發展。設備逐步更新完善。1989年,全縣各醫院,有病床285張。危害人民健康的各種傳染病得到控制,發病率有所下降,常見病、多發病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地方病和營養不良性疾病防治取得了顯著成效。由于人民群眾擺脫了精神壓抑與物質生活的貧困境地,有了安定的生活環境,醫療衛生條件較為優越。社會福利、居住條件、環境保護事業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提高。全縣人口期望壽命由解放時的平均45歲提高到68歲。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省衛生技術人員,抽樣調查驗收,全縣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85%以上,符合國際標準。小兒麻痹癥列為全市免檢縣。全縣有80歲以上高壽老人375人。人口死亡率降為5.2‰。
文物古跡編輯
昭仁寺
長武境域為古人類文化發祥地之一。先民游牧,群居涇、黑河谷地帶,鑿穴而居,從事漁獵和農耕,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h境內地上地下保留著珍貴的文化遺存。已發現的古遺址、古墓葬和古建筑,都有較高的價值。1958、1980和1988年,經過3次文物普查,全縣發現規模宏大的遺址119處。其中,仰韶文化遺址11處、龍山文化遺址21處,秦、漢遺址52處,其它遺址35處。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明文公布保護級別,劃定保護范圍,樹立保護標志,建立健全登記冊、卡、檔案等管理制度,所在鄉村落實了保護組織和人員,加強對古遺址的保護管理。
堯頭溝、鴉兒溝遺址
1972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古人員,在縣城北側的堯頭溝、鴉兒溝觀測第四紀地層剖面,從中下層灰色砂質土和砂礫中,發現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并在藥材收購部門揀選獲得一枚人牙化石。哺乳動物化石有鼠屬、披毛犀屬、似野馬、野驢、大角鹿屬、班鹿、牛類7種。人牙化石為一少年個體上萌出不久的左上第二臼齒。經鑒定屬更新世晚期智人牙齒化石。為科學地研究確立“長武人”提供實物標本,使古人類化石序列增添了新的材料與地點,考古界稱為“重大發現”。
下孟村遺址
1959、1960年,陜西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在冉店鄉下孟村,兩次發掘仰韶文化類型的氏族村落遺址。出土較完整的方形、圓角、半地穴式居屋7處,灰坑107個,陶窯5座,甕棺葬8座。出土原始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80件。石器有斧、刀、錛、鑿、網墜、紡輪、圓球;骨器有鏟、錐、針、箭頭;陶器有黑、灰及彩陶缽、盆、罐、細泥紅陶和夾砂粗陶。紋飾有繩、線和堆紋??脊抛C實,母系氏族先民在今長武一帶的活動,延續了相當長的時期。仰韶文化類型下孟村遺址的發掘,為研究新石器時代中期,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期的村落布局、經濟形態、社會組織及社會性質具有重要價值。
碾子坡遺址
1980年,國家考古研究所涇渭考古隊考古人員,在冉店鄉碾子坡村,系統地發掘了先周部族遺址。出土文物陶器有甑、罐、盆、甕;石器有斧、錛、鑿、鏟、刀、錐、紡輪;青銅器有鏡,有制作粗糙的鼎,重10.75公斤。經鑒定,碾子坡遺址包含多種不同性質的文化遺存。主要內涵屬先周文化,約相當古公亶父遷岐之前的遺存。對探討先周文化面貌和特征,增添了新的資料?!稓v史學年鑒》專題刊載,稱為考古新發現。
旅游編輯
昭仁寺
長武景點 (4張)
昭仁寺前身為"慈福寺",唐武德年間,李世民與薛舉、薛仁杲父子大戰淺水源,太宗為紀念陣亡將士而在“慈福寺”的基礎上建成“大唐昭仁寺”。東與彬縣大佛寺相接,西與平涼崆峒山、北與慶陽石窟相連。寺內大雄殿階石層壘,月臺寬敞,面寬進深各三間,跨度數十米,占地百余平方米。采取單檐歇山式結構,木梁折疊式拱架。飛檐梁角,舉折平緩。殿無金柱,工藝精巧,寬敞方正,合于力學,造型雄偉,莊重恢宏,俗稱“一擔挑八角”。殿內粉墻潔凈雅素,檁梁朱紅古樸。顯示了唐代以來工匠高超的修造技藝和創造才能。
柳毅廟
柳毅廟位于縣城東北柳泉村關山半坡處的平臺上,關山下著名的筆蹲井是柳毅昔日為龍女傳書取水研磨時用筆蹲下的,故稱筆蹲井。與柳毅廟相鄰的有龍女牧羊山、馬刨泉、柳泉古戲樓、白皮古松等景觀。
城北公園
城北公園從北水溝垴,順故城墻北側,沿北水溝畔,蜿蜒到小北門外的集賢岡。后續延伸到東溝溝口,包括整個北水溝流域。2005年春,對溝頭進行了加固整修,埋設了排洪排污管道,拓寬了活動廣場,鋪筑了溝邊道路,編置了護欄,先后建起兩座風格典雅的涼亭,植樹、栽花、種草,美化景點,完善各種設施,使其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