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縣是河南省省直管縣,縣境位于河南省東北部,東隔黃河與山東省東明縣相望,南與封丘縣、蘭考縣毗連,北與滑縣、濮陽縣接壤,因“縣有防垣”而得名。
長垣縣的新菏鐵路橫亙東西,省道308線、省道213線穿越全境,長濟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在這里“十”字交匯。歷史沿革
編輯
長垣縣長垣,春秋時稱蒲邑、匡邑。
約6000年前,即有人類在此勞動生息。長垣境內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遺址,小崗、蘇墳、宜丘等龍山文化遺址。
長垣,西周時屬衛國。 春秋時期,衛國于長垣之地同時置蒲邑(今長垣縣城)、匡邑??锍沁z址在今長垣縣城西南10公里的張寨鄉孔莊村一帶,舊名為匡主。著名的匡人圍孔,就發生在此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因有防垣,長垣之名始見于世。
戰國時期,衛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并,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墻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時有一道長墻,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根據楊寬所著的《戰國史》載:“魏在沿黃河地區還有圓錢(無郭)流通,鑄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長垣(今河南省長垣縣東北)等城。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瞏一釿”。當時鑄錢多用于地名,可見當時的防垣很長,故稱長垣,而首垣則為防垣之首,長垣名由此而來,清代以前陳墻村還稱為墻里村,至今還有以墻命名的村莊。圍魏救趙就發生于此,史稱桂陵之戰。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設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與長羅侯國。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
東漢至長垣侯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置長羅侯國。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長羅侯國廢。
三國時屬魏,隸兗州陳留國。
長垣縣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為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占據河南,置兗州于滑臺,轄長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將長垣并入外黃(今杞縣東北,蘭考東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長垣縣,仍屬東郡。
東魏、北齊時隸不變。從戰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余年,縣治皆在今陳墻村。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縣治于婦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于韋城(在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廢匡城縣并入長垣,皆屬東郡。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長垣縣又并入匡城縣。五代時,后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后唐改為匡城縣,屬汴州;后晉匡城仍屬之;后漢、后州不變,以至于宋。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為鶴丘縣。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復改為長垣縣。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陽武東流,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于苗寨鄉柳冢一帶。
元初,曾改縣為保保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柳冢一帶。
明屬大名府開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蒲城鎮,即今縣治所在地。
清屬直隸省大名府。民國18年改隸屬河北省,長垣屬之。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日偽、抗日民主政府并存。
1941年,中共領導的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決定將長垣縣河東部分北部劃歸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
1942年,又決定將長垣西北部劃歸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同時,劃長(垣)、滑、濮(陽)、東(明)四縣邊區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銷,歸長垣縣人民政府,縣政府在佘家、丁欒一帶辦公。
1947年解放長垣城。
1947年春,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
1949年長垣縣屬新建的平原省濮陽專區。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并入河南省,長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
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改屬新鄉專區。
1955年2月,劃歸安陽專區。
1958年4月,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又屬新鄉專區。
1961年12月,安陽專區恢復,長垣又復歸安陽。
1983年,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
1986年3月劃歸新鄉市。
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開展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長垣為河南省十個省直管縣試點縣之一,成為省政府直管縣。
行政區劃
編輯
長垣轄9個鎮、4個鄉:丁欒鎮、樊相鎮、惱里鎮、常村鎮、趙堤鎮、蘆崗鄉、孟崗鎮、苗寨鎮、方里鄉、武邱鄉、佘家鄉、張三寨鎮、滿村鎮。人民政府駐蒲西街道辦事處。地理環境
編輯
地貌
shadow
出口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長垣縣
長垣為黃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境內無山,地勢平坦低洼,海拔57.3-69.7米之間,黃河大堤連接太行堤呈東北--西南走向貫穿全境,將全市自然分為兩部分:堤東為黃河灘區,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堤西黃河沖積平原,區內地勢平坦,少有緩坡。
氣候
長垣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季節性降水差異較大,春季多風少雨,夏季多雨較熱,秋季氣候涼爽,冬季較冷少雪。 經濟概況
編輯
長垣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形成起重機械、醫療器械、建筑、防腐、烹飪、綠色食品、苗木花卉七大特色產業。
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94億元,同比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6億元,增長17.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8億元,增長2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9.2億元,增長2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5億元,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54.8元,增長12.4%;農民人均純收入10071.9元,增長14.6%。
農業
長垣是國家糧食生產基地縣、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2012年建設了“蔬菜、冬棗、食用菌、肉牛養殖、良種繁育”五大現代農業基地,高效農業面積達22.6萬畝、設施農業面積2.6萬畝,以肉牛養殖為主導的現代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國家認證綠色農產品基地面積達66萬畝,國家綠色食品標志產品62個,居河南省第一位。擁有涉農龍頭企業98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94家。
截至2012年底,長垣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獲得國家認證面積66萬畝,其中苗木花卉基地2萬畝,紅提葡萄1.3萬畝。涉農龍頭企業68家,其中國家級企業1家(長遠集團),省級企業3家(飄安、金鑫、大方)。經國家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52個。億隆農林生態園被命名為“河南省高科技林業示范園區”,宏力萬畝紅提葡萄園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特色紅提葡萄種植基地”。2003年4月份,聯合國亞太地區綠色食品市場通道建設研討會在長垣縣召開。
工業
長垣是全國最大的起重裝備生產基地和重要的衛生材料生產基地。著力構建“一區六組團”的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新格局,2011年省級長垣縣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達14平方公里,入駐企業432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0億元,被評為“河南省十強產業集聚區”、“河南省第一批知名品牌創建示范產業集聚區”,被工信部命名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2012年全市限額以上企業實現利潤5077萬元,增長40%;起重行業完成銷售收入32億元,醫用衛材行業完成20億元。起重機械園區一期工程建成,入園企業95個。全年投資千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80個,其中亞泰公司彩印生產線、宏遠公司起重機擴建生產線等21個項目竣工投產,衛華集團年產2.9萬噸集裝箱起重機、飄安集團年產9000噸EPA新型醫用衛材等投資超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截至2012年底,擁有整機生產企業199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48家,衛華集團年銷售收入達到35.6億元。國家級職業技能鑒定所1個,省級技術研發中心1個。配套生產企業800余家,4萬多人從業,產品達10大系列200多個型號,正向大噸位、智能化、系列化方向發展,50噸以下起重機銷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部分企業產品已成功打開國際市場,出口東南亞、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年實現銷售收入78億元。2006年,該縣承辦了“中國重機協會橋式起重機分會全體會員大會”和“河南長垣起重裝備產業集群發展研討會”。
截至2012年底,全縣擁有國家一級資質企業37家,二級資質企業14家,施工范圍遍布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并走出國門,打入沙特、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業人員8萬余人。2005年11月份,第三屆國際防腐蝕控制大會在長垣縣召開。
截至2012年底,擁有40多家企業,其中,房屋建筑總承包一級企業2家,勞務分包一級企業4家,房屋建筑總承包二級企業4家,水利水電總承包二級企業3家,公路、電力安裝、起重設備安裝等建設安裝企業17家,從業人員7萬多人。該縣新蒲建筑安裝工程公司等企業作為主要施工單位承建了國家大劇院、奧運主場館“鳥巢”工程等重點國家工程的建設,并獲得國家建筑工程質量最高獎項“魯班獎”。
烹飪業
截至2012年底,全市有專業廚師2.3萬人,其中,在國外從廚者200多人。2004年9月,長垣縣成功舉辦了中國(長垣)廚師之鄉國際美食節活動。
社會事業
編輯
2012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36平方公里,被評為省級園林城市。規劃新型農村社區112個,已啟動建設69個;城鎮建成區面積達73平方公里,城鎮人口36.5萬,城鎮化率達43.5%。
截至2012年底,城區道路總長達到105公里,擁有日供水3萬噸水廠一座,投資1.7億元的燃氣管網工程、投資8000多萬元的污水處理廠、投資3000多萬元的垃圾處理廠正在建設之中。有大型綜合性商場11處,城區商業營業面積近300萬平方米。已建成高中檔住宅小區20多處,住宅面積近500萬平方米。有二級甲等醫院2所。有高職高專院校1所,省級示范性高中1所,市級重點高中1所,城區在校生達到4萬多人。城區街道綠化率達到100%,人行道鋪裝率達到95%,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城區建成區面積已達到20平方公里,人口17萬,城鎮化率達到32%。
2012年,全年發放醫療補助金1100萬元。發放“低保”金558萬元,“兩金”發放率達到10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開倉借糧76萬公斤,發放各種救災資金598萬元,動員社會捐款17萬元。全年申報科技項目20個,其中列入國家級項目2個;推廣轉化科技成果20項,申報專利23項。
城市榮譽
編輯
全國文明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長垣(9張)
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全國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
中國廚師之鄉
中國起重機械名城
中國衛生材料生產基地
中華美食名城
河南省雙擁模范縣
河南省書法之鄉
2014年獲得“河南省級生態縣”稱號
交通運輸
編輯
新(鄉)菏(澤)鐵路橫貫東西,長(垣)東(明)黃河大橋成為河南與山東的重要樞紐,省道308線與213線和大廣(大慶至廣州)與濟東(濟源至東明)高速公路在長垣境內十字交叉。
長垣縣鄉公路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渣油路到80年代末的柏油路,通車總里程80余公里。1992年,全縣實現了鄉鄉通油路。1998年全縣通車總里程達630公里。2001年以來,大力實施市鄉道路升級改造和村村通工程。
2011年末鐵路通車里程49公里。公路全部通車里程1882.454公里,其中省道72公里,縣道129.394公里,鄉道266.601公里,村道1379.885公里,專用公路106.574公里。全年各種運輸方式貨物運輸量362萬噸,貨物周轉量95459萬噸公里;旅客運輸量866萬人,旅客周轉量43530萬人公里。
歷史文化
編輯
歷史故事
2500多年前的夏相關龍逄、衛相蘧伯玉等賢哲舉世皆知??鬃痈咦?/span>——子路,治蒲三年,至今的文明渠中還流淌著有關他的頌歌??鬃又苡瘟袊鴷r多次到過這里,留下夸贊子路功績的“三善鎮”、參天之木的“參木村”、演繹周禮于樹林的“習禮王村”及講學授藝的“學堂崗”等文化遺址。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因有防垣,長垣之名始見于世。
文物古跡
長垣縣仲子墓,據《仲子三墓志》記載,一說長垣子路墓葬其骨骼,一說為衣冠墓。該墓在宋代子路被追封為河內公后,稱河內公墓,入元明兩朝也一直稱為河內公墓,清之后,俗稱“子路墳”。位于長垣城東北岳莊村東北100米處。1930年代黃河泛濫,子路祠墓均被沖垮,如今僅剩遺址,墳頭都沒了。但僅《仲子三墓》流傳下來的贊頌長垣河內公墓的明朝詩歌就有一百余首。
學堂崗圣廟,位于長垣縣城北5公里
中國烹飪文化博物館(5張)
的蒲東區學堂崗村東,197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始建于漢,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其主體建筑有: 欞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F存杏壇亭、杏壇亭、杏壇碑亭和明、清碑刻六通。
中國烹飪文化博物館,位于河南省長垣縣食博園,博物館于2012年6月28日開工建設,2012年12月底建成,總投資5000萬元,館內共展出文物240余件,總面積5400平方米,占文博中心南半部的第一、二、三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