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區位于北京市的東部,西與東城區、豐臺區、海淀區相毗鄰,北連昌平區、順義區,東與通州區接壤,南與大興區相鄰,全區面積47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4米,是北京市城近郊區中面積最大的的一個區。2008年末,全區常住人口308.3萬,其中戶籍人口208.5萬,外來人口99.8萬。區現行行政區劃,有23個街道辦事處,20個鄉。
朝陽區工業發達,是北京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區內集中有紡織、電子、化工、機械制造、汽車制造等工業基地。朝陽區對外交往活動頻繁,是北京市重要的外事活動區。
從秦至隋唐,該地區屬廣陽郡,后屬幽州所轄的薊縣,遼時歸燕京道析津府,金時屬中都路大興府,元代將中都路大興府改為中都路大興縣,明清時屬京師順天府,仍歸大興縣管轄。
1925年設區,稱北京市東郊區。
1928年改為北平市東郊區。
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改為朝陽區。
行政區劃
朝陽區現轄 24個街道辦事處,19個地區辦事處。
24個街道辦事處包括:朝外街道、勁松街道、建外街道、呼家樓街道、八里莊街道、三里屯街道、團結湖街道、雙井街道、垡頭街道、左家莊街道、小關街道、和平街街道、酒仙橋街道、首都機場街道、潘家園街道、六里屯街道、麥子店街道、香河園街道、亞運村街道、奧運村街道、望京街道、安貞街道、大屯街道、東湖街道。
19個地區辦事處包括:南磨房地區、高碑店地區、將臺地區、太陽宮地區、小紅門地區、十八里店地區、三間房地區、東風地區、常營地區、管莊地區、孫河地區、王四營地區、東壩地區、黑莊戶地區、崔各莊地區、豆各莊地區、金盞地區、平房地區 、來廣營地區。
地理環境
位置
朝陽區概貌 朝陽區是北京市屬近郊區向城區過渡的區,位于北京城區東部。轄域面積470.8平方公里。南北略長,最長約28公里;東西稍窄,最寬約17公里。區域地理坐標為北緯39°49′至40°5′;東經116°21′至116°38′。西與東城區、豐臺區、海淀區相毗鄰,北連昌平區、順義區,東與通州區接壤,南與大興區相鄰。
地貌
朝陽區地處北京平原,地勢從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坡度一般在1/1000-1/2500之間。平均海拔34米,最高處海拔46米,在大屯到洼里關西關西莊一帶;最低處海拔20米,在壩河下游的樓梓莊沙窩村西部。
氣候
朝陽區屬溫帶大陸型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春季干燥多風,晝夜溫差較大;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少雨,冷暖適宜,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多風少雪。年平均氣溫 11.6℃,最冷月 1 月份平均氣溫4 .6℃,最熱月 7 月平均氣溫 25.9℃,年無霜期 192 天;年平均降水量 581 毫米(1971-2000年),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5%。1998 年以來,氣候暖干化明顯,連年干旱。
全年日照輻射總量為134.24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輻射量約占全年輻射總量49%。全年日照時數共2841.4小時,以5月份最多,有279.1小時;6月份次之,有277.3小時。
水文
朝陽區地處北京市排水尾間,河湖水系眾多。朝陽區地表水屬海河流域北運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是唯一發源于北京的水系,其上游有溫榆河、通惠河、涼水河等支流。朝陽區北部大致以清河為界,東北部大致以溫榆河為界。壩河與南來的亮馬河、北來的北小河相交后匯入溫榆河。涼水河、蕭太后河、通惠灌渠等局部河段流經朝陽區南部。朝陽區內河流總長度為 151 公里 ,另有 110 條中、小排水溝,總長度 320 公里。區內有朝陽公園湖、窯洼湖、紅領巾湖、高碑店湖等湖泊以及魚塘、水池洼地共約 70 多處,總面積 980公頃。
朝陽區的主要河流的基本流向為:溫榆河源于北京北部山區,自昌平區流入朝陽區,再經過通州注入北運河,是北運河重要水源之一。溫榆河是區境東北部的邊界河流,自上辛堡至壩河與溫榆河會合處,長22公里。清河是溫榆河的支流,源于海淀區的西部山區,穿過京昌高速公路流入朝陽區,在上辛堡匯入溫榆河。壩河源于東北護城河的分流,經太陽宮、將臺、東壩等鄉,在沙窩村注入溫榆河,也是溫榆河的支流。北小河及亮馬河是壩河的支流。通惠河位于朝陽區中部偏南,流向大致與京通快速路平行,是京杭大運河最北的人工河道。1292年在元代水利專家郭守敬的建議、規劃、監督下,開鑿了北京到通州的運河。通惠河西起東南城角角樓(東便門)附近,經慶豐閘、高碑店閘、花園閘、雙橋閘、八里橋,注入北運河,該河在元、明、清三朝曾是南方糧食漕運到北京的重要河道。
朝陽區有較為豐富的地下水,除來廣營、金盞一帶是弱富水區(1000平方米/日)外,全區大部分地區是較富水區(1000—2000立方米/日)。地下水含水層分布有一定規律,含水層多埋藏在地面20米以下,最大厚度70米。五路居、大黃莊一帶的厚度在50米以上,全區大部分厚度在20-35米之間,水位變幅在10米上下。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朝陽區東壩綠化植被 朝陽區地帶性植被為半濕潤落葉闊葉林,原生喬木物種主要有旱柳、楊樹、槭樹、紫椴、糠椴、水曲柳、榆樹、臭椿、樺樹、楸樹、國槐、燈臺樹、樸樹等;原生灌木物種有虎榛、毛榛、榛、胡枝子、北京忍冬、黃櫨、酸棗等;藤本有獼猴桃、山葡萄等;草本植物有白羊草、荊條、小針茅、苔草、蘆葦、香蒲、黃背草、天南星等。
動物資源
朝陽區的動物資源大致類同于北京平原地區。鳥類是北京市常見的陸棲動物類群,全市棲息的鳥類共計 343 種,幾乎占國家已知鳥類總數(1186 種)的三分之一,其中,平原區鳥類 306 種。在這些鳥類中,在本市繁殖的鳥類有 147 種(包括留鳥和夏侯烏),占全市鳥類總數的 42.86%,非繁殖鳥 196 種,占 57.14%。而在本市繁殖的鳥類中,有76 種鳥類生活在濕地或水濱生境中,占北京留烏的 51.70%,主要種類包括沼澤山雀、翠鳥、黑水雞、紅胸田雞、斑嘴鴨、綠頭鴨、池鷺、大葦鷺、大白鷺、大天鵝等,此外嬉戲于樹叢綠化帶的鳥類主要有麻雀、柳鶯、燕雀、家燕、大山雀、紅尾伯勞、灰喜鵲、黑枕黃鴯、沼澤山雀、灰椋鳥、喜鵲、斑啄木鳥等。北京市原生魚類 93 種,其中代表種類有細鱗魚、鰻鱺、麥穗魚、大鱗泥鰍、中華多刺魚等,市區人工濕地多為新弓l 進的養殖魚類及熱帶魚。此外,許多底棲水生無脊椎動物生活在水草茂盛或水底腐殖質的淺水區,對水體凈化和水生植物生長起著重要作用,有的還是許多魚類、禽類的餌料,底棲動物代表品種主要有褐水螅、中華新米蝦、中國圓田螺等。
氣候資源
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風向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春季氣溫回升快,晝夜溫差較大;夏季炎熱多雨,水熱同季,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秋季晴朗少雨,冷暖適宜,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多風少雨,各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
土地資源
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可劃分為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等四大類型。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為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建立城郊農業結構提供了有利的地貌條件。
水力資源
境內8條主要河流:溫榆河、清河、壩河、亮馬河、蕭太后河、涼水河、北小河,蜿蜒錯致,形成網絡。全境面積470.6平方公里,自然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氣候及土壤的影響顯著,特別是由于坡向和海拔高度的制約和水熱條件的影響,使自然植被呈現出有規律的垂直分布及過渡交替的特征。
朝陽區有較為豐富的地下水,除來廣營、金盞一帶是弱富水區(1000平方米/日)外,全區大部分地區是較富水區(1000—2000立方米/日)。地下水含水層分布有一定規律,含水層多埋藏在地面20米以下,最大厚度70米。五路居、大黃莊一帶的厚度在50米以上,全區大部分厚度在20-35米之間。水位變幅在10米上下。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種類較多,資源豐富,優勢礦產是非金屬礦;分布比較集中,開發條件較好;中小型礦多,共(伴)生礦多,貧礦多,旅游資源豐富。
人口民族
人口
一、 全區常住人口
朝陽區舉辦“文明之歌唱響朝陽”文藝匯演 全區常住人口為354.5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125.5萬人,增長54.8%。平均每年增加12.6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4.5%。全區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京人員為151.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2.7%。
二、 家庭戶人口
全區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31.8萬戶,家庭戶人口為298.2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2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人減少了0.52人。
三、 性別構成
全區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82.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1.5%;女性為172.0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8.5%。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3.3下降為106.1。
四、 年齡構成
全區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26.8萬人,占常住人口7.6%;15—64歲的人口為297.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83.8%;65歲以上的人口為30.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8.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3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7個百分點,65歲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6個百分點。
五、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的129.3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75.2萬人;具有初中程度的105.1萬人;具有小學程度的27.6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20927人上升為36472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25776人下降為21220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2882人下降為29653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13608人下降為7782人。
六、 人口地區分布
全區街道系統(含奧運村街道)共有常住人口184.0萬人,地區辦事處共有常住人口170.5萬人。
民族
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40.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96.0%;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4.0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0%。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23.0萬人,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2.5萬人。
全區居住少數民族有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京族、裕固族、塔塔爾族、鄂倫春族、摩西族、夷族、靼族等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北京市朝陽CBD 2006年,朝陽區財政收入在全市各區縣中率先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了106.4億元。產業結構日益優化,高端產業地位日益突顯。2007年,第一產業占0.08%,第二產業占15.41%,第三產業達到了84.51%。其中,金融保險、會計咨詢等現代服務業占全區第三產業的比重達到50%以上。全市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中,CBD、奧運、電子城三大功能區聚集在朝陽。文化創意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國際版權交易中心一期投入使用,三間房國際動漫產業園、崔各莊藝術產業區快速推進。規模以上高技術企業實現利潤18.4億元,同比增加13.6億元,增長2.8倍。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直接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也為全市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07年,全區GDP達到1670.4億元,占全市的18.5%。區域稅收579億元,同比增長40.4%,占全國財政入庫稅收的1.14%。區級財政收入141.5億元,同比增長32.8%。
農業
轄域歷史上農業以種糧為主,耕作粗放,產量極低。新中國建立初,農民通過土地改革分得土地,生產積極性高漲。1950年,農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則,組織起互助組。1954年,完成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組建。1956年,東郊區各鄉合并初級社轉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實現農業合作化。1958年后,朝陽區合鄉并社,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一度出現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超越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嚴重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1959—1961年全區農業生產遭到較大損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貫徹改革、開放、搞活方針,實行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農業生產專業化和適度規模經營,使農業開始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發展。是改變“以糧為綱”的單一經營模式,農、林、牧、副、漁,工、建、運、商、服十業并舉,綜合發展。以農促工,以工補農、建農的良性經濟結構初步形成,二、三產業收入在農村經濟總收入比重由1979年的53.8%,上升到1995年的93%。二、三產業發展,支援了農業生產發展,改變了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使大量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從而為進一步發展二、三產業提供豐富的人力資源。三是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耕地逐年減少,農業內部生產結構日趨合理,成為首都副食品生產基地。養魚產量從1978年的41.4萬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963萬公斤,在農村經濟總收入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0.1%上升到1995年的6%。畜牧業生產在種養業總收入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8.2%上升到1995年的42%。四是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農業由過去單純生產初級產品,為食品工業提供原材料,轉變為對農產品加工、增值;工業企業由原來進行農機具加工維修,發展到30多個行業、300多種產品,有的產品達到市優、部優標準,有的銷往國際市場。199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2.48億元,比1978年增長86.2倍,平均每年遞增28%;純收入21.86億元,比1978年增長36.6倍,平均每年遞增22%;繳納國家稅金30634萬元,比1978年增長78倍,平均每年遞增27%;集體積累57509萬元,比1978年增長47.6倍,平均年遞增24%;農村人均分配4250元,比1978年增長30.5倍,平均年遞增21%。
1980年,根據轄域農村自然資源、自然條件和生產結構、生產特點的農業分布狀況,進行綜合農業區劃。1980—1983年,綜合農業區劃劃分3個種植區和1個發展區。
糧食種植區分為兩個分區:小麥水稻區,包括洼里、平房、將臺、太陽宮等4個公社全部及來廣營、東壩、樓梓莊、王四營、十八里店、小紅門等公社部分大隊,共44個生產大隊,總耕地8924757畝,其中糧田52653.8畝。該分區土壤肥力較高,水量充沛,灌溉方便。小麥玉米區,包括大屯、金盞、高碑店、來廣營、樓梓莊、東壩、王四營、南磨房、十八里店、小紅門10個公社43個生產大隊,總耕地117094.43畝,其中糧田72091.2畝。該分區土壤較為貧瘠,水源不足,是種植玉米為主的雜糧區。
蔬菜種植區分為3個分區:細菜保護區,包括小紅門、十八里店、南磨房、高碑店、王四營、太陽宮6個公社,總耕地70802畝,其中菜田30861畝。該分區多是老菜田,土壤適宜,肥力較高,水源充足,設備齊全。大路菜區,包括東壩、金盞、樓梓莊、大屯、洼里、來廣營6個公社,總耕地103952畝,其中菜田9774畝。以細小品種、水生蔬菜為主的種植區,包括將臺、平房兩個公社,有耕地21142畝,菜田7522畝。該區地勢低洼,淺水坑塘和季節性水面較大。
林業種植區分為3個分區:楊樹洋槐農田防護林區,包括來廣營、洼里、大屯、太陽宮4個公社19個大隊,總面積88134畝,有林木281283株,總蓄積量13551立方米,覆蓋率6.2%。楊樹農田防護林網和葡萄桃經濟林區:包括東壩、金盞、樓梓莊3個公社和將臺公社、平房公社部分大隊,共26個大隊,總面積119112畝,有林木418591株,總蓄積量35099立方米,覆蓋率5.6%。毛白楊、國槐環境保護林和葡萄經濟林區,包括太陽宮、平房、大屯、十八里店、洼里、將臺、高碑店7個公社的34個大隊,臨近城市居民區,總面積192030畝,有林木360379株,總蓄積量16390立方米,覆蓋率10.7%。
畜牧業發展區分為兩個分區:菜牧區,包括小紅門、十八里店、南磨房、高碑店、將臺、太陽宮、平房7個公社,年產青飼料4706萬公斤,占全區產量64%,適宜發展雞、兔和豬。糧牧區,包括大屯、王四營、東壩、洼里、來廣營、金盞、樓梓莊7個公社,年產秸桿2295.5萬公斤,加工飼料507.5萬公斤,利用率22%。精飼料來源廣泛,以發展豬、兔、羊為主,適當發展養牛。1990年10月,對原農業區劃進行調整,劃分為4個區。城鄉服務綠化保留菜田區包括南磨房、高碑店、太陽宮、將臺、大屯等鄉,東風農場及雙橋農場所屬部分鄉及望京小區、垡頭小區、東壩小區和來廣營、王四營、東壩等鄉部分村隊,共計12個鄉41個大隊,有耕地7.4萬畝,其中菜田2.5萬畝。該區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0.73畝,土壤肥力較高,水利灌溉條件較好。企業發展菜牧區包括小紅門、十八里店兩鄉及南磨房鄉樓梓莊大隊共12個大隊,有耕地2.6萬畝,其中菜田1.6萬畝。土壤肥沃,水利設施條件好,有機肥源充足。
糧食副食品基地區分為兩個亞區:企業發展預備菜副食品基地區,分布在東壩、金盞、樓梓莊3個鄉和洼里、來廣營兩個鄉部分大隊及東郊農場兩個鄉共31個大隊。耕地8.5萬畝,其中糧田7.45萬畝。土壤條件好,水資源充足,土壤、水環境污染輕微。企業開發水旱輪作糧牧區,分布在黑莊戶、豆各莊、黃港、崔各莊4個鄉及平房鄉東部3個大隊。耕地9.7萬畝,土壤有礓石黏土障礙,適宜水旱輪作,水源條件較好,以小麥、水稻兩茬糧食耕作為主,為水稻集中產區。1992年,城鄉建設速度加快,土地資源繼續減少。為實施農業區域開發總體規劃,按功能圈專業化商品基地進行開發,分為3個區。中低產田綜合整治開發區,包括東壩、金盞、樓梓莊、來廣營4個鄉31個村,有耕地7.95萬畝,以糧食生產為主。蔬菜副食品基地開發區,包括十八里店鄉、小紅門鄉,有耕地325萬畝,以豬、雞養殖和蔬菜生產為主,是首都主要副食品基地,商品生產現代化水平高,貯藏、運輸條件便利。城鄉結合部保留綠帶環境治理開發區,包括南磨房、王四營、高碑店、將臺、平房、太陽宮、大屯、洼里等8個鄉。有耕地6.2萬畝,占35.6%,以蔬菜種植和養豬為主。在保留部分糧田基礎上,配合城市環境保護,擴大綠化面積,建大型規范化綜合農貿批發交易市場。1994年,依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按農、林、牧、漁大農業重新規劃,農業分成3個區。重點發展區,包括金盞、樓梓莊、東壩、來廣營4個鄉和東郊、雙橋2個農場。有糧田101075畝,占全區糧田總面積44.9%;菜田18445畝,占全區菜田總面積42.7%;果樹4932畝,是全區唯一水果產區;漁場水面10524畝,占全區漁場總面積67.1%。都市農業區,重點位于金盞、樓梓莊、東壩、來廣營4個鄉,有農業人口46264人,基本農田9.8萬畝,此區將逐步規劃成綜合種植區、綜合養殖區、綜合發展區3種類型,共12項目分區。調整保護區,主要包括小紅門、十八里店、王四營、平房4個鄉。有糧田18349畝,占全區糧田總面積14.1%;菜田14089畝,占全區菜田總面積32.6%;當年畜牧業收入占全區畜牧業總收入44.9%。城市過渡區,主要包括南磨房、高碑店、將臺、太陽宮、大屯、洼里、東風等鄉。有糧田10359畝,菜田10619畝,分別占全區糧田、菜田總面積的8%和246%。農田面積小而分散,重點發展第三產業,促進農業與第三產業緊密結合。
工業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官督商辦孫河自來水廠為轄域早期工業。20世紀30年代,一些小磚瓦窯以產品優質在北平著名,統稱“東窯”,其他手工業也先后出現。1938年,日商在九龍山地區強占土地,先后建若干株式會社,生產礦山、鐵路器材和家具,還有紙張、醬油、啤酒、香煙等。1945年起,國民黨政府統管,工業蕭條。北平解放后,人民政府沒收官僚資本企業,改造成社會主義國營企業,扶持私營企業,大力組織個體手工業合作社,工業得到恢復和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央有關部、北京市先后在轄域農村征地投資建紡織、電子、化工、機械4個工業區。1956年1月,東郊區有手工業合作社22個,手工業生產小組5個,共有社員895人,年產值588.3萬元。1958年,北京市屬27個中型工廠業務領導關系下放到區,當時區屬工廠10個,街道集體所有制工廠79個,職工總數7.82萬人,年產值14.89億元。20世紀60年代建成汽車制造一條街,其他門類工業也紛紛在轄域建廠落戶。1959—1961年,貫徹北京市調整工業歸口管理指示,將原下放到區的26家收歸市屬有關局領導,1964年,區屬10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歸市手工業管理局管理。1970年,區陸續興建一批小型工廠,直屬工業、街道工業、鄉村工業再度興起,同時街道工業向直屬企業轉化。1978年,區直工業46家上交市歸口管理,區屬工業經濟一度萎縮。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區屬工業迅速發展。到1995年,駐區中央(部)屬工業企業155家,市屬工業企業586家,共741家,行業20多大類,工業總產值247.88億元,年利稅總額37.1億元。其中大、中型企業130家,占總廠數17.5%,工業總產值2035億元,占總產值82.1%,年利稅28.8億元,占利稅總額77.6%。中央(部)、市屬工業企業建成與投產,帶動了區屬工業興辦與發展。至1995年底,區管工業1865家,其中區直屬工業29家,街道工業237家,鄉村工業1332家,部門工業267家。區管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不含民政工業)48.75億元,銷售收入在千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35家,在億元以上的企業4家。鄉村工業占有重要地位,與全區工業統計比例關系是:工廠戶數占71.6%;職工人數占75.1%;固定資產原值占71.9%;工業總產值占78.8%;銷售收入占76.7%;工業利潤占87.7%。銷售收入突破億元的企業均系鄉辦企業。私營工業發展到403家,其中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企業22家。1989年,北京印染廠冰山牌淺色滌棉細布獲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1992年8月,北京印染廠同香港寶新布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京港物業發展有限公司。1993年9月,京港物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的物業項目城市廣場奠基,900多名職工進入合資企業,印染廠不復存在。同年,京棉二廠與香港華潤紡織品有限公司及國內4個單位合資辦2萬錠規模的京華紡織有限公司,實行群體承包,發展多種經營。1991—1993年,京棉三廠大規模實施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年產棉紗2000噸、棉布7000余萬米,出口棉布占產量80%,出口銷售額2億元。1995年,京棉一廠景山牌棉紗、燈籠牌氨綸紗和珍珠牌坯布躋身國際紡織市場并處于先進水平,1995年底,京棉一、二、三廠產值(不變價)分別為20904萬元、33006.3萬元、55740.3萬元,固定資產原值分別為33622萬元、52375.4萬元、40646.05萬元。
社會事業
朝陽區政府 科技、文教、衛生、體育等事業的全面發展。全區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經濟學院、北京工業大學等高等院校33所;有中學103所、小學227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95%。此外還有職業高中33所。有聞名中外的中日友好醫院、安貞醫院、腫瘤醫院、朝陽醫院等。國家奧林匹克中心、北京工人體育場、北京工人體育館、朝陽體育館豐富多彩了北京人民的體育文化活動。
交通運輸
鐵路
朝陽交通 1915年6月,京張鐵路環城支線動工,12月竣工,1916年1月1日通車。設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東便門6站,全長15.05公里。朝陽門站在朝陽門外,站房、站臺、貨場俱全。偶有客車停站,上下旅客?;疖囌灸?、北有散貨站,卸煤、沙石等,以煤為主。鐵道兩側有黑白相間花桿及看桿人小房,火車通過道口時,看桿人手持紅綠小旗,放下花桿攔擋進出城門的行人車輛?;疖囘^后,行人車輛搶道而行。1955年11月京包雙線開工,轄域內20.69公里,設東郊站(后改為北京東站)、星火站、望京站。1957年12月31日,鐵道部科學院環形鐵道試驗基地在大山子開工興建,占地3000畝。1958年5月京承線開工。轄域內13.6公里,設東郊站、百子灣站、雙橋站。1959年,新建北京站開通,東便門至朝陽門站間線路拆除。同年雙豐線(又稱東南環鐵路)建成,轄域內東起雙橋編組站,長17.2公里,途經中間作業站和客貨運站小紅門站。1960年,京承線建成。1969年望和線建成通車。北起望京站,西至和平里站,全長10.2公里。1975年8月京秦線建成。轄域內西起雙橋編組站,3.8公里。同年,京坨(坨子頭)線建成通車,轄域內11公里。途經北京東站、百子灣站、雙橋站。1979年12月,雙豐線復線竣工。1981年8月,京承線雙橋至懷柔段復線竣工。1984年7月30日,京秦雙線簡易開通。另有東星線,西起北京東站,東至星火站,全長2.5公里;星雙線,北起星火站,南至雙橋編組站,全長10.8公里;百東聯線,百子灣站與北京東站聯絡線,全長6.5公里;百星線,百子灣站至星火站,全長3.8公里。
航線
1955年底,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線有8條,每周飛行25個航班,航線總里程14458公里。1960年底,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線共11條,每周飛行37個航班,航程16152公里。1970年底,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線19條,每周飛行35個航班,總里程35284公里,溝通全國22個城市。1975年底,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班每周達66個。到1980年底,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線30條,每周航班84個,飛達全國27個城市,航線總里程49120公里。1990年底,中國民航總局直屬企業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線有54條,每周飛行航班444個,通達51個大中城市。中國聯合航空公司由北京始發國內航線27條,每周飛行航班39個。由北京始發中國民航國際航線32條,通航國家22個,每周航班46個。外國航空公司抵離北京航線20條,每周航班57個。到1995年底,首都國際機場承擔著國內外54家航空公司通往國內62個城市、36個國家和地區52個城市168條航線的任務。全年起降飛機121010架次(含外國航空公司15427架次)。
風景名勝
日壇公園
日壇 位于建國門外大街路北,日壇路東側,始建于明朝嘉靖9年(1530年),為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太陽大明之神的地方。最初祭壇為白石方臺,壇面為紅琉璃,象征太陽。清時改為磚砌方臺,邊長5丈,高為5尺9寸,四面出階,各九級,新中國成立后這里辟為公園,1985年后按原規制重建日壇。
北京民俗博物館
坐落于朝陽門外大街141號,館址設在集元、明、清古建群為一體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東岳廟,是京城唯一國辦民俗類博物館。
1997年成立,旨在保護、挖掘東岳廟歷史文化,征集北京地區民俗文物,研究、展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1999年正式對社會開放。館內常年舉辦老北京民俗風物系列展,每逢春節、端午、中秋等重要傳統節日都舉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2004年6月中國民俗學會在北京民俗博物館正式掛牌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