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林芝市東部的伯舒拉嶺地帶,屬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過渡的藏東南高山峽谷區。東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和昌都市左貢縣,南面與緬甸和印度接壤,西與墨脫縣相鄰,北與昌都市相接。面積31659平方公里(2003年)。耕地面積3.5萬畝,森林面積864萬畝??側丝?5823人(2003年)。轄3鄉3鎮。 2005年,察隅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625萬元。
察隅縣是西藏自治區重要邊境縣之一。距市政府所在地巴宜區537公里,距昌都邦達機場397公里,距拉薩960公里,邊界線總長588.64公里,占全市邊境線的八分之一還多,其中中印邊界401公里,中緬邊界187.64公里。
2005年,察隅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625萬元。
察隅,吐蕃時期建制。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帕竹政權的釋跡堅贊當政,宗址設在科麥。
清朝設科麥縣,縣府遷至吉公。
民國元年(1912年)設縣。
1960年改設桑昂曲宗縣,縣府駐下察隅的赤通拉卡。
1966年5月改稱察隅縣,縣府駐竹瓦根鎮,屬昌都地區行政管轄。
1986年林芝地區恢復成立后,劃屬林芝地區管轄。
2015年3月,撤銷林芝地區,設立地級林芝市。察隅縣屬之。
行政區劃編輯
察隅縣
2000年,察隅縣轄6個鄉鎮(包括96個村):竹瓦根鎮、上察隅鎮、下察隅鎮、古玉鄉、察瓦龍鄉、古拉鄉。
察隅縣區劃詳情
名稱 轄區 方位 面積
竹瓦根鎮 轄吉公、竹瓦根、日東3個村 / /
上察隅鎮 轄木宗、松冷、格擁3個村 縣政府西,距縣政府117公里 0.3萬
下察隅鎮 轄察隅、沙瑪、巴安通、扎巴4個村 縣政府西南,距縣政府61公里 0.1萬
古玉鄉 轄古井、閃龍、措珠3個村 縣政府駐地北,距縣政府80公里 /
察瓦龍鄉 轄扎西、次朋、阿巴、溫玉、薩堆、扎巴6個村 縣政府駐地東南,距縣政府250公里 /
古拉鄉 轄格日、扎恩、目巴、扎那、瓦堡、門空6個村 縣政府駐地東北,距縣政府120公里 /
察隅縣
察隅縣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是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交接的地方。察隅縣地處東經97°27′,北緯28°24′。東鄰云南省,北鄰昌都市左貢縣,西面與墨脫縣接壤,南與印度、緬甸交界。
地形地貌
察隅縣
察隅縣屬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過渡地帶的藏東南高山峽谷區。全縣地勢總的趨勢是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相對高度差達3600米,垂直高差懸珠。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和山地河谷地貌。谷地海拔南部邊緣只有1400米,而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峰為6740米的梅里雪山。全縣平均海拔2300米。
氣候
察隅天氣
察隅縣屬于喜馬拉雅山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日照時數為1615.6小時。年無霜期200天以上。年降水量793.9毫米。
水文
察隅縣城
察隅縣有以雅魯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為主體的幾十條大中河流。獨龍江、怒江、瀾滄江三條大江從西向東相間排列。獨龍江在境內流長90多公里,流域面積1947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編輯
水資源
察隅縣自然資源豐富,有著以雅魯藏布江支流察隅河和怒江為主體的幾十條大中河流,落差較大,具有水能開發利用價值。
礦產資源
察隅縣蘊藏著金、銀、銅、錫等數十種稀有礦物,其中古拉鄉滿宗牧場金礦、上察隅鎮本堆石榴籽石和錫礦儲量豐富,具有開發價值。
物種資源
察隅縣木材蓄積量1.1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面積達60%,有紅豆杉、云杉、檀香、香樟、云南松、馬尾松等300多野生樹種,其中有10多種屬國家級珍貴樹種;林下資源有松茸、木耳、天麻、蟲草等;野生動物主要有虎、豹、熊、小熊貓、麝、鸚鵡、黑頸鶴等,其中屬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100多種。
人口民族編輯
人口
1997年,人口2.6萬(其中城鎮人口0.4萬)。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25939人,各鄉鎮人口:竹瓦根鎮5138人、上察隅鄉3031人、下察隅鄉5150人、古玉鄉2824人、古拉鄉3214人、察瓦龍鄉6582人。
2003年,總人口25823人。
民族
多民族聚居地。全縣共有藏族、漢族、納西族、獨龍族、苗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僳僳族、怒族等十個民族和一個未識定民族——僜人。
經濟概況編輯
綜述
2005年,察隅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625萬元,同比2004增長17%。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34:30:36。完成財政總收入639萬元,完成稅收220萬元,同比2004年增長分別為17.25%、13.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現金收入分別為2085元和1346元,分別增長14.4%和14.95%。
2014年,察隅縣生產總值完成5.8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10900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5.7%,第二產業24473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18.2%,第三產業22804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11.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2958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15.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4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55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2.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6933元,同比2013年增長17.7%,糧油總產量18833噸。
第一產業
2005年察隅縣推廣優質高產水稻面積2000畝,發展公路沿線和縣城郊區大棚蔬菜229畝,蕎麥種植7500畝,產量達到70萬公斤;飼用玉米種植14505畝,產量達到542萬公斤。名特產品主要有廣柑、桔子、甘蔗、藏式木碗、木盒、竹編盒、木制馬鞍等。
2013年總投資1173萬元(自治區投資1000萬元,群眾投工投勞173萬元)用于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改造農田3870畝(水稻農田2211畝,玉米農田1659畝)、修建水渠8.02千米。截至11月20日,完成投資1079.16萬元,占總投資的92%,每畝水稻增產40公斤、實現增收120元,每畝玉米增產60公斤、實現增收150元;帶動農牧民年增收51.41萬元。投資433萬元,用于種植天麻40畝,新建給排水渠4500米。引進農作物新品種,引進水稻20中,玉米5種,青稞2種。2014年察隅縣農村經濟總收入為28714萬元,較2013增加3076.5萬元,同比增長12%。
第二產業
2005年,察隅縣全縣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032萬元,同比2004年增長14.9%。修建日東至察瓦龍公路、京都公路、古玉龍沖水泥橋等。開工項目共有52個。
2014年,察隅縣投資40萬元(2012年度資金)用于擴建油桐加工廠生產規模,購置油桐加工設備,年收購、加工桐籽300噸(按1元/斤計算),年加工生產優質桐油產品105噸,企業年產值將達到210萬元,為當地群眾創收60萬元。
第三產業
2005年,察隅縣全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64戶,新增從業人員121人,新增注冊資金69.53萬元。
2014年,察隅縣共接待游客29725人次,同比2013年增長47.54%,完成年度計劃的94.86%;旅游收入1635.88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50.68%,完成年度計劃的97.42%。
社會事業編輯
社會保障
2005年,察隅縣投資620萬余元用于全縣民房改造, 共改造220戶、受益人數達1136人。完善郵電、銀行、學校、醫院等社會服務設施。組織勞務輸出達2025人次,增加群眾現金收入共385萬元。
教育事業
2014年察隅縣投資193萬元(國家投資),占地面積共230.7㎡,建筑面積692.1㎡,修建學前幼兒園,將解決古拉鄉學前幼兒60余人入學難問題。
交通概況編輯
察隅縣地處西藏東南部,林芝市東部的伯舒拉嶺地帶,南與緬甸接壤。民主改革后修建了與川藏公路相連的公路。洞嘎公路由吉公向西經巴宜區可直達拉薩,向北可通昌都、成都等地。察隅縣境內有區道1條,208公里。然察公路經過古玉區、上察隅區、下察隅區境。
風景名勝編輯
曲南河
曲南河源于卡瓦格博主峰,由北向南,貫穿雪山,一路匯聚諸多雪山之水,奔向怒江。河畔三角形的曲那通壩子,是天然的三角形法源宮(金剛空行母的標志)。
慈巴溝保護區
西藏察隅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東南面的察隅縣中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8°34-29°07 ,東經96°52-97°10,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101400平方米,察隅慈巴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85年 ,200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有兩種森林植被類型—山地常綠闊混交林和云南松林。
盧為色拉
盧為色拉,是卡瓦格博圣地的南界線點。視野開闊,四方圣地都清晰可見。山頂布滿經幡,有五彩繽紛的招福經幡,也有白色的安魂經幡。
民風民俗編輯
僜人
僜人,又稱“僜巴”(僜語本義為“窮人”), 居住在喜馬拉雅山脈以東、橫斷山脈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地區。主要分布在上、下察隅鎮。察隅縣是僜人的主要分布區。僜人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使用結繩或刻木記事的方法。僜人以農業生產為主,播種分點播和撤播兩種方式。男子一般穿無袖長衣(長達臀部以下),女子穿有袖的短上衣(僅遮胸部)和裙子。男女都用大披肩和挎包?;橐鲋浦饕歉笝嘀葡碌囊环蛞黄拗?。 是察隅縣人口最少的族群,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僜人文化傳統包括各類民間傳說故事、民族歌舞、飲食起居、文化遺產等較為豐富。
獨龍族
獨龍族在解放前還沒有越過鐵、石、木器并用時代,主要使用的生產工具獨龍族舂米、磨小米用的是木手碓和石手磨兩種。獨龍族在采集、捕魚、狩獵的活動中,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小木鋤、尖木棒、弩弓、毒箭、砍刀、漁網、魚叉。
解放以后,獨龍族大量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生產效率比以前大大提高。
民間工藝編輯
察隅二胡
構造比較簡單,一般由琴筒、琴桿、琴皮、弦軸、琴弦、弓桿、千斤、琴馬和弓毛等組成的。
琴筒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制成,是二胡的重要部分,主要通過弓桿的推拉運動,擦弦后振動琴皮發出聲音。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形狀常用的是圓形,后面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不僅對琴筒起了裝飾作用,而且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
琴皮有蟒皮和蛇皮兩種,蟒皮為佳,是二胡的重要發音體,也是振源的關鍵,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
琴桿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干,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制作琴桿的材料有檀木、烏木或紅木,一般用紅木較多。紅木價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琴軸有上下兩個(又名琴軫),起調整音高的作用。上軸縛膠內弦,下軸縛絞外弦。琴軸有木質軸和機械軸兩種,兩者各有利弊。木質軸調音后穩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時緊時松,給調弦帶來困難。機械軸調弦快而自如,音準也好,但制作質量沒有完全過關,時而會出現松動、滑動等現象,容易導致跑弦走音。
弓子是二胡發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桿和弓毛兩部分組成。弓桿是用細實的紫竹制成,粗細要適中。弓桿的軟硬和彈性會直接影響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龍絲和馬毛的,多用馬尾,且白馬尾為最佳,黑馬尾次之。一般用細實紫竹縛上馬尾,一端裝有活螺絲(弓魚)用來調整弓毛的松緊度。
琴弦是琴的發音體之一,也是二胡的聲源體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發音效果。琴弦有兩種:一種是金屬弦,具有拉力好,音質好,音準好和靈敏度高等特點,又分鋁質弦和銀質弦兩種,銀質弦最佳;另一種是絲弦,它發出的音比金屬弦柔和細膩,但位力差,音準差而且容易斷弦。大多采用金屬弦。
千斤又稱千金,對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對音準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是用棉線、絲線、有機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固定千斤、線繞千斤、金屬千斤等。較常用的是紅繞千對斤。
琴馬是琴弦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屬和紙等,常用的有木松節馬、楓木馬。木松節馬木質柔軟,發音圓潤、淳厚,楓木馬軟硬適中,發音柔和、噪音少。
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著裝飾、穩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還裝有可調底托,用尼龍扣調節,演奏時更為方便。
僜人鑼
身為一圓型弧面,多用銅制結構,其四周以本身邊框固定;鑼棰為一木棰;在演奏時用左手提鑼身,右手拿棰擊鑼;屬于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低沉、宏亮而強烈,余音悠長久。
僜人木
鼓鼓身多用整段樟木或椿樹挖成,兩面蒙野牛皮,形如木桶,中粗而兩端稍細,聲音激越粗獷,鏗鏘有力。在逢年過節或宗教活動時使用。
佛珠
古拉鄉則巴村盛產佛珠。佛珠樹生長態勢好,產珠數量高,且產出佛珠廣受信教群眾及僧侶歡迎,在察隅縣乃至全區都較為有名,產品名貴,經粗加工每串佛珠可售200元左右,做工細致佛珠有的甚至達到每串上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