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區,寶雞市城區之一,位于陜西省西部,西與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相鄰。地處秦嶺山地、關中平原、黃土高原過渡區,地貌由山、塬、川組成。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年降水量701毫米。主要河流有渭河、千河、金陵河。寶中鐵路與隴海鐵路交匯于此,310國道、G30西寶高速公路和210省道、212省道過境。面積2517平方千米,人口60萬。
春秋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滅西虢,于今虢鎮設
陳倉區釣魚臺
虢縣。戰國秦在今區東置陳倉縣。
秦屬內史。
東漢虢縣廢入雍縣。
北魏太延三年(公元437年)今虢鎮為武都郡治,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于長蛇鎮(今區西北縣功鎮附近)設長蛇縣,于今區西北香泉鎮設南由縣。西魏大統四年(公元538年)廢南由縣,十三年于今虢鎮設洛邑縣,屬武都郡。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復置南由縣,并移治金陵河東岸(今縣功鎮北),屬隴東郡。
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長蛇縣移治縣頭鎮(今縣功鎮),十八年因縣西有吳山,長蛇縣改名吳山縣,后廢;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洛邑縣改名虢縣,屬扶風郡;義寧元年(公元617年)復置長蛇縣,后又改名吳山縣。
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虢縣,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復置;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陳倉縣南陳倉山(今雞峰山)傳說有石雞啼鳴為祥瑞,改陳倉縣為寶雞縣。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降南由縣為鎮入吳山縣,屬隴州。
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分禥陽縣地于南由鎮設隴安縣,金初廢,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復置。蒙古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降虢縣為鎮入寶雞縣,七年廢隴安、吳山2縣入禥源縣。后境內大部為寶雞縣地。
民國(1912~1949.9),寶雞縣屬陜西省關中道、直隸陜西省、陜西省專員公署轄,縣城駐今寶雞市。
1949年4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解放寶雞縣城(今寶雞市),28日撤離,此間設寶雞縣人民政府;1949年7月14日,寶雞縣城第二次解放,遂設寶雞市與寶雞縣,縣人民政府遷至石羊廟;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寶雞縣人民政府由石羊廟遷駐虢鎮,屬陜甘寧邊區寶雞分區管轄 ;1950年1月1日,寶雞縣屬寶雞分區管轄,10月11日陜西省寶雞分區改名寶雞專區,寶雞縣屬寶雞專區管轄。
1956年寶雞專區撤銷,寶雞縣直隸陜西省管轄;1958年11月9日,撤銷寶雞縣,其地并入寶雞市;1961年9月10日,復設寶雞專區、寶雞縣。
1971年12月28日,寶雞地區撤銷,轄區劃歸寶雞市,寶雞縣隸屬寶雞市轄;1979年3月1日,恢復寶雞地區,寶雞縣屬寶雞地區轄。
1980年8月1日,寶雞地區與寶雞市合并,設省轄寶雞市領導縣、區體制,寶雞縣屬寶雞市轄。
地理編輯
位置
陳倉區為寶雞市所轄3個縣級行政區之一,位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陳倉區
于陜西省關中平原西端,東經106°18′24″~107°34′58″,北緯34°7′36″~34°44′38″之間。南依秦嶺與太白、鳳縣毗鄰,北靠隴山余脈與隴縣、千陽、風翔縣接壤,西沿渭水與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清水縣隔河相望,東與岐山縣相連。東西長119公里,南北寬68公里,總面積2580平方公里,耕地4.5萬公頃。區位優勢明顯,隴海鐵路貫穿東西,寶成、寶中鐵路通往南北,310國道、西寶高速及西寶南、中、北三條公路穿境而過,是寶雞建設特大城市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副中心,是陜西“一線兩帶”建設的主體層。[4-5]
地形地貌
陳倉區地處中國大陸槽—秦嶺北麓、隴山支脈、黃土高原和渭河地塹交吻區。南、北、西三面環山,中部低凹向東敞開,西高東低。渭河自西向東從中穿過,地形山、川、原皆有,可分為南部秦嶺北麓山地和西部(西北部)隴山山地,東部渭河和千河河谷平原、黃土臺塬,丘陵溝壑區四種類型。山地占80.2%,平原占19.8%。境內秦嶺北麓山地和隴山南麓山地最高海拔2706米,最低1200米;渭河、千河兩岸川道地區最高海拔600米,最低海拔507米。
氣候
陳倉區地處中國西北內陸地區,屬中緯度大陸季風區域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因境內地表結構復雜、海拔高度差異較大,各地氣候差異亦很明顯,東北部為川原氣候,西南部及秦嶺北麓為山地氣候。又因位于青藏高原東側偏北,受東亞季風環流控制,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盛偏北風,空氣干燥,氣溫較低,常有霜凍,寒潮侵入;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偏南風,空氣中水氣含量增大,降水較多,氣溫高,天氣炎熱,春、秋為過渡季節,3~5月氣溫回升較快,降水量不足,易形成春旱。秋季降雨較多,常出現秋霪雨。多年平均氣溫12.8 ℃,1月平均氣溫零下0.2℃,極端最低氣溫零下18.4℃(1991年12月28日);7月平均氣溫25.3℃,極端最高氣溫41.7℃(2006年6月17日)。最低月均氣溫零下7.8℃(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33.6℃(1991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5.5℃。無霜期年平均224天,最長達254天,最短為19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913.9小時。年平均降水量647.1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00天,最多達126天(1988年),最少為77天(1997年)。極端年最大雨量985.6毫米(2011年),極端年最少雨量383.0毫米(197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8月最多。
區劃編輯
1949年7月以寶雞縣的城區及郊區為其行政區域設立寶雞市,與寶雞縣化歸新設立寶雞分區管轄;寶雞縣駐地遷往石羊廟。11月,寶雞市的虢鎮區劃歸寶雞縣。
1950年7月將寶雞縣駐地由寶雞市市區的石羊廟遷至寶雞縣虢鎮
1953年6月,設立太白中心區(縣級),寶雞縣的終南區劃歸。
1954年10月,鳳縣的仙龍峪鄉(3個自然村)劃歸寶雞縣。
1955年8月,寶雞縣的馬營、譚家村、渭濱、古橋4鄉全部及相家莊、清水、雞峰、馮家原、任家灣、八魚、高家村、臥龍寺等8鄉的部分地區,共76個自然村劃歸寶雞市。
1956年9月,將原屬寶雞專員公署領導的寶雞縣由省人民委員會直接領導。
1961年8月,恢復寶雞縣,以合并于寶雞市的原寶雞縣行政區域為寶雞縣的行政區域;鳳翔縣陳村公社汧河以西的花園生產隊劃歸寶雞縣;寶雞縣劃歸新設立的寶雞專員公署管轄。
1962年1月,寶雞縣虢鎮車站西閘口以西、石羊廟及汧河管區的川道地區、金陵和陵南管區的南部劃歸寶雞市。
1964年6月,寶雞市西虢區及馬營、八魚、汧河、石羊廟4公社,譚家村、金陵、益門、長壽、石壩河等公社的部分地區劃歸寶雞縣。
1970年8月,寶雞縣渭河以南的馬營、李家河、太平莊、高家村、甘峪、晃峪6個公社,渭河以北的金河、陵原、峽石、坪頭、固川、拓石、顏家河、胡家店、鳳閣嶺、通洞、香泉、赤沙、新民13個公社劃歸寶雞市。
1971年10月,寶雞縣劃歸新設立的地級市寶雞管轄。
1971年12月,寶雞市的坪頭、固川、顏家河、胡家店、拓石、通洞、鳳閣嶺、赤沙、香泉、新民、馬營、甘峪、晃峪、峽石、金河、陵原16個公社劃歸寶雞縣。
2003年3月,撤銷寶雞縣,設立寶雞市陳倉區,將原
陳倉區行政區劃
寶雞縣的胡店鄉、虢鎮、天王鎮、拓石鎮、坪頭鎮、賈村鎮、縣功鎮、陽平鎮、橋鎮、千河鎮、周原鎮、香泉鎮、鳳閣嶺鎮、慕儀鎮、新街鎮、磻溪鎮、赤沙鎮、釣渭鎮劃歸陳倉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虢鎮。將原寶雞縣的金河鄉、陵原鄉、硤石鄉、蟠龍鎮劃歸寶雞市金臺區管轄,晁峪鄉、八魚鎮劃歸寶雞市渭濱區管轄。
截至2012年轄15鎮、3個街道辦事處、332個行政村、12個社區、60萬人。陳倉區轄15個鎮和3個街道辦事處。按照自然地貌劃分,陳倉區分為川道、塬區和西部山區三大板塊。渭河川道地區有虢鎮、東關、千渭3個街道辦事處和陽平、千河、磻溪、天王、釣渭5個鎮,轄139個村;渭北塬區有周原、慕儀、賈村3個鎮,轄63個村;西部山區地處秦嶺北麓與隴山支脈的交錯地帶,土地總面積1707平方公里,轄縣功、新街、坪頭、拓石、鳳閣嶺、赤沙、香泉7個鎮130個行政村。[8-9]
人口編輯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陳倉區總戶數為75651戶,總人口361772人。1956年,全縣人口凈增30211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口過快增長的現實問題。
1971年當年出生人口18250人,出生率高達33.1‰。
2000年,全縣人口出生率為6.7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68‰,計劃生育率達到99.14%。
2012年末陳倉區公安戶籍人口為60.58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1.34萬人,女性人口29.24萬人,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7.2,陳倉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17‰。
經濟編輯
綜合
2012年陳倉區實現生產總值達到151.54億元,增長
陳倉區的經濟發展
1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54億元,增長5.8%,占生產總值14.2%;第二產業增加值85.34億元,增長16.7%,占生產總值56.3%;第三產業增加值44.66億元,增長9.7%,占生產總值29.5%。人均生產總值25361元,比上年增長12.1%。完成財政總收入96065萬元,增長0.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8268萬元,下降4.4%;完成財政支出148600萬元,增長19.4%。
農業
陳倉區農業突出4大基地5大產業帶建設,扶持發展52個農業經濟重點村和3000個養殖大戶,帶動優糧、優果、優菜、優畜特色農業發展。大力推廣優質糧新品種,建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陽平鎮西枸村食用菌生產基地、虢鎮太公廟村蔬菜生產基地被認定為省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建成釣魚臺觀光農業示范園,西部山區新栽花椒。大力發展規模養殖,促進畜牧業快速發展。建成八廟千頭奶畜繁育中心一期工程和天王曹家溝、潘溪楊家店、釣渭梁家崖3個畜牧小區。
2005年,陳倉區糧食種植面積95萬畝,糧食總產達到23.5萬噸;油菜種植面積24315畝,總產2787噸;大家畜、生豬、家禽飼養量達到11.71萬頭(匹)、59.07萬頭、505.21萬只,肉、奶、蛋產量分別達到37900噸、50804噸和13966噸,實現畜牧業總產值56985萬元;果園面積達到8.07萬畝,總產9.4萬噸;蔬菜種植面積達到8.53萬畝,總產8.52萬噸;鮮蠶總產4200噸,蠶繭收入65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57元。
2011年末耕地面積67.61萬畝,人均1.12畝。農業總產值34.08億元,比上年增長6.7%,農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3.4%,農民人均純收入7462元。
2012年糧食種植面積87.62萬畝,總產24.06萬噸,比上年增長14.3%。其中夏糧50.57萬畝、12.71萬噸;秋糧37.05萬畝、11.35萬噸。累計發展設施蔬菜4.74萬畝,新建日光溫室1305畝,大棚1360畝,種植蔬菜10.24萬畝。新建果園2.07萬畝,果園面積達到12.82萬畝,果品總產12.56萬噸。大家畜、生豬、羊只、家禽存欄分別達到6.8萬頭、28.8萬頭、3.8萬只和205萬只,出欄分別達到3.7萬頭、57.1萬頭、3.9萬只和322.8萬只;肉、蛋、奶產量分別為5.2萬噸、2.4萬噸和6.5萬噸。新增標準化畜牧養殖小區、規模大場26個,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58個,新建40個,規范10個。
工業
建國初期,陳倉工業起步早基礎好,渭陽(615廠)、群力(792廠)、寶光
陳倉區工業發展
(39廠)、陜齒(94廠)等一批大型國有、軍工企業在此布局。經過多年發展,駐區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區辦工業改制改組后煥發了生機,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寶豐、惠民、堯帝、東陽、周原、鞏家泉、縣功、宏達8個鄉鎮工業園區民營經濟發展活躍。2000年,區內工業單位5700多個,工業企業1000余戶,包括駐區企業在內規模工業企業54戶,產值過億元企業10戶。
2005年陳倉區工業總產值105億元,占陳倉區GDP47.2%,規模工業總產值43.1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41.3% 。陳倉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40.72億元,實現增加值47.18億元。全年規模以上非公有工業39戶,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47.6%。
截至2011年陳倉區有工業企業6451家,從業人員9.64萬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6家,職工3.29萬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26.67億元,實現增加值39.4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國有控股企業12家,職工2.07萬人,實現工業總產值68.43億元;規模以上非公有企業44家,職工1.14萬人,實現工業總產值47.48億元;其他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76億元。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20家,其中10億元以上的3家。規模以上輕工業實現總產值53.74億元;規模以上重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2.93億元,輕、重工業結構比為42︰58。工業總產值從1949年0.01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0.42億元,2011年達到252億元,比上年增加15.5%,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56.9%。
交通編輯
陳倉區境內隴海鐵路橫貫東西,寶成、寶中鐵路通往南北,310國道和西寶高速公路、 西寶北、中、南線穿境而過,距咸陽國際機場130公里、 省城西安150公里,城內路網呈現“七縱五橫”框架,交通便利。
2005年底,陳倉區已有國、省道及一級公路8條185.3KM ,區鎮公路10條249.1KM,鎮村公路211條848KM,專用公路10條74.59KM,區內公路總里程達到1356.99KM ,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22.7KM 。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171.7公里,其中區管公路(含專用公路)總里程為323.7KM,占陳倉區公路總里程的27.63%,區管油路總里程達到166.5KM,占區管公路總里程的51.4%,占區農村公路總里程的14.18%,油路已通達鄉鎮政府所在地17個,占鄉鎮總數的94.4%,陳倉區338個行政村中325個已通了公路, 通路率達96.15%。區鎮公路中大橋4座1038.6延米,中橋21座997.86延米,小橋28座2544.66延米,平均每公里10.21延米。
社會編輯
教育
2002年,陳倉區共有普通教育學校404所。其中區教育局管轄388所,小學346所,初中32所,高中7所,職中3所。其他部門、社會力量辦普通教育學校16所。陳倉區共有幼兒圓10所。陳倉區共有在校學生124188人,其中普通高中9936人,職業中學3212人,普通初中40530人,普通小學70510人,陳倉區在圓(含學前班)學前幼兒11161人。共有公辦教師5810人。建成計算機教室55個,裝備計算機1878臺。共創建市級農村示范小學75所,省級示范初中1所(釣渭初中)、省級示范小學2所(虢鎮東堡小學、千河鎮低店小學)。高考上線2329人,向各類院校輸送本科學生780名。
2012年,陳倉區積極推進“雙高普九”,第一輪“316工程”評估順利通過驗收,千渭初中順利投用,12所中心幼兒園項目建設進展良好。陳倉區高考二本上線2391人,二本上線率39.4%。陳倉區共有小學98所,在校學生22763人;初級中學23所,在校學生13625人;高中8所,在校學生8870人;幼兒園23所,在校幼兒6010人;中等職業學校4所,在校學生11979人。陳倉區教職工數4594人,其中:專任教師4108人。
衛生
2000年陳倉區醫院,醫院現占地3萬平方米,總建設面積近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2000多萬元,年門診量12萬人次左右,年收窒病人7200人次左右,有17個臨床科室,7個醫技科室和14個職能科室。全院有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20名,中級職稱人員76名,初級專業技術人員200多名,在內,外,婦,兒,傳染。
截至2012年有陳倉區共有醫院 ,區中醫醫院,區衛生防疫站,區
陳倉區抗震救災紀實
婦幼保健院,區衛職校及各中心,鄉鎮衛生院26個醫療衛生單位?!熬盼濉逼陂g,陳倉區衛生工作持續發展,現有病床1368張,專業技術人員1013人,其中醫生442人,護理人員283人,千人平均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9人,病床1.4張。同時農村設村衛生所472個,鄉村衛生人員962人。駐區企事業單位職工醫院8個,衛生技術人員358人。
社會保障
2011年全年累計發放各類社會保障救助資金1.89億元、高齡老人生活保健補貼1241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享受待遇率達到100%,陳倉區新農合參保人數49.19萬人,參保率98.7%,支付新農合、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等資金2.5億元,保障性住房建設完成投資1.62億元,開工2002套,開工率104.3%。
文化編輯
社火
社火屬于祭祀文化范疇。人們期待新
陳倉區泥塑
的一年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家業興旺,人丁健康,逢正月十五前后,裝扮成各路神仙、歷史名人的小故事,在街道庭院游轉,以避邪驅鬼圖大吉大利。社火游演陣容龐大,百面鑼鼓震天動地,千面彩旗獵獵舞動,火銃鞭炮轟鳴震撼。社火必須以社為單位組織,但往往在晚間進行,需點上火把照明,所以群眾很自然地把這類活動稱之為“社火”。幾千年來社火表演不斷豐富、完善、發展、不光晚上進行,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馬社火、車社火、背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芯社火、血社火等等。
陳倉區是社火藝術之鄉,各村都有耍社火的傳統和服裝道具。對傳統的民間社火進行了藝術創新,使這項古老的藝術成為全省、乃至全國一絕,不只是春節時表演,現已成為舞臺和廣場表演的藝術形式,先后應邀赴德國、泰國、香港等地演出,每到一處都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熱烈歡迎。
社火馬勺臉譜
李繼友制作的馬勺臉譜色彩鮮亮、線條明快,地域色彩濃厚、審美價值高。曾獲“全國首屆中國風俗畫大獎賽”特別獎,“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和優秀創作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等國家及院館收藏。
泥塑
衛紅指的泥塑作品以精制細膩的描繪展現出人物面部表情,提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受到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的贊嘆。他的作品曾獲陜西省首屆民間藝術絕活大賽一等獎。其中《陜西風情系列》、《七十二行系列》獲寶雞市“藝林杯”、“多新杯”工藝美術作品特等獎、一等獎。
其它工藝品
張翠香的刺繡作品、楊清俊的布制品、王衛東的剪紙作品也遠銷海內外,這些精品成為陳倉區文化產業發展的亮點。
旅游編輯
安平溝森林公園
分為黑虎山景區、犀角峰景區、仙桃溝景區、
大橡樹
滴水崖景區、廟王山生態森林景區五大景區。有一顆五個人合抱的櫟類植物合歡橡樹,高32米占地面積1000多平米。山里野生動植物種類豐富、是避暑休閑戶外的天然氧吧。
靈寶峽谷-大水川草場
位于該區香泉鎮。靈寶峽谷集奇、險、透、幽為一身,大水川草場原始植被狀態良好,草地一望無際,各種野生動物品種豐富,極具旅游情趣。項目策劃占地約710平方公里,總投資8800萬元。
庵坪避暑山莊
庵坪避暑山莊位于陳倉區坪頭鎮、青山綠水、奇花異草,濃陰敞日,氣候宜人,是廣大游人避暑納涼,休閑度假的絕佳去處。項目策劃占地8000平方米,總投資9800萬元。
九龍山名勝景區
九龍山各勝景區位于坪頭鎮,文化建筑興盛于唐代,建有二宮六殿,32處樓閣廟宇,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內九峰匯集,狀如蓮花盛開,形似九龍騰空。項目策劃占地約580畝,總投資1.2億元。
磻溪古宮
位于陳倉區磻溪鎮與釣魚臺一河之隔,始建于秦,為蕭史、弄玉辟谷修煉之處。宋末元初,元封國師,全真道龍門派祖師邱處機曾在此潛心修道6年。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磻溪宮古建筑現存清風樓,邱長春內傳碑,古銀杏樹,鳳凰臺,石經幢等遺跡,是著名的“寶雞八景”之一。今天所說的古鳳凰臺位于今寶雞東南陳倉區磻溪鎮鳳鳴村東邊不遠的山頂上。因時代變遷,原山頂上的村民大都搬遷至山下,加之交通不便,現很少有人登臨鳳凰臺。在距離古鳳凰臺約2公里處,有元朝大宗師丘長春曾修煉過的清風臺,今人在此立有一石碑,上寫有“鳳女樓”,以作紀念。
同時仰韶文化遺址之一的楊家店遺址也為磻溪宮增加了濃厚的文化底蘊。磻溪河及其沿岸自然風光清幽秀麗,觀賞價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