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是山西省陽泉市市轄區,位于市境中部偏南,西與礦區相鄰,東、南、北均與郊區相接,東西最長處約10.5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0公里,面積為16.19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0.43%。城區居民大多數為漢族,少數民族約為4000人。區人民政府駐地幾經遷移,駐南大街,距陽泉市人民政府2公里。至2014年,轄區總人口20.2萬,下轄6個街道,44個社區。
城區地處桃河中游,屬河谷及丘陵地形。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0′-113°33′,北緯37°50′-37°52′,東西最長處約10.5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0公里,面積為16.19平方公里,約占陽泉市總面積的0.43%。
地形地貌
城區地處太行山巒間的桃河谷地,桃河橫貫轄區,西入東出,把帶形小盆谷天然地分割為兩半。盆谷南北兩側,環山小丘合抱。土丘土峰多系南北走向,相互連結。屬河谷及丘陵地形,為黃土丘陵區,地表覆蓋著深厚的黃土,疏松多孔,常年受雨水和風沙的沖刷侵蝕,切割強烈,有橫、梁、赤、溝多種地形存在。地勢西高東低,構成階梯地貌,坡山重迭,溝谷起伏,形成錯綜復雜地形。最大的丘陵老牛山(南山),海拔744.4米,為全區最高點。最低白羊墅桃河谷地海拔為631米。
水文
桃河境內主要河流有桃河、洪城河、義井河。地表水主要出娘子關入河北省,屬海河水系,所有地表水量均為降雨后形成的地表洪流,流經時間短,無清水流量,水流利用率低,全境被桃河分割,支流流域面積很小,流域長度短,溝道縱坡陡急,無大型集中蓄水條件,雨量集中在7、8、9月,其它月份雨量次之。冬季冰雪融化,水量也極有限度,一年四季水量相差較大。桃河位于市區中心,是境內第一大河。發源于陽泉西北25.5公里處的壽陽縣東南的土統嶺,由西向東橫貫市區,在娘子關鎮的磨河灘村與溫河相匯合。桃河全長80公里,流域面積1324平方公里,礦區以上為清水,以下為季節河。區境內約5公里。河底為卵石沖土。水寬不足10米,水深0.25米,如遇春夏之交,往往水量大減,甚至干涸。據歷年波期觀察資料錄:最高水位達6米以上,最大洪峰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最大雨季為2200立方米每秒,一般雨季為580立方米每秒,干旱時為0.6立方米每秒,含沙量為270公斤每立方米。1966年8月23日10時至21時降暴雨271.4毫米,桃河水陡漲,最大洪峰為1930立方米每秒。曾有4次洪水上岸。五渡河屬桃河水系,位于區北面,是城區與郊區的自然界河,南流五渡村,匯合注人桃河,沙土底質,全長6.8公里,河床寬20—30米。義井河位于市區東面,發源于獅腦山,流經西峪掌、西峪村、大陽泉、義井至白羊墅匯人桃河。全長10.5公里,底質沙石,河床寬30——50米。洪城河位于區西,是城區與礦區的分界河,發源于魏家峪山麓,全長5公里,河床寬10——20米,區境內筑壩修涵多處,已成為地下河。
氣候
城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降溫迅速,冬季寒冷少雪。年日照2696.3小時,年平均氣溫11.2℃;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2℃,歷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9.1℃。年平均無霜期172天。年平均降水量為564.2毫米,降水集中于夏季。年平均風速為每秒2米。
行政區劃編輯至2014年,城區下轄上站、下站、北大街、南山路、義井、坡底等6個街道,44個社區。交通編輯境內交通便利,距北京390公里,距天津港550公里。太舊高速公路與轄區相接,石太復線電氣化鐵路橫貫東西,陽涉和陽盂鐵路縱貫南北,公路路網密集。
陽泉市城區
人口民族編輯至2014年,城區總人口20.2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9750人。居民大多數為漢族,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錫伯族等,約為4000人。 旅游景點編輯保晉文化園
保晉文化園位于桃北東路新泉北路交匯西側400米處,建于2007年,北接北山公園,南臨桃河公園,南北長280米,東西寬60—80米,占地面積 2.13萬平方米。保晉文化園定位于紀念性公共園林。
陽泉展覽館
陽泉展覽館2007年建成啟用。展覽面積約5000多平方米,共分大、中、小三個展廳,底層為室外展場,凌空7米的地面展場提供約1000多平方米的室外展覽用地。二、三層展地約4000多平方米。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陽泉市城區2009年,城區生產總值完成78.1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10.2%。服務業增加值61.9億元,比2008年增長16.6%。財政總收入37761萬元,比2008年增長7.75%;一般預算收入20100萬元,比2008年增長17.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97億元,比2008年增長6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1億元,比2008年增長2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2元,比2008年增長11.2%。城鎮登記失業率3.6%。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0.1%。
工業經濟
2009年,城區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30.6%。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均下降10%。簽訂投資合作協議5項,合同協議利用外來投資19.78億元,實際到位9.53億元。非公經濟增加值完成36.8億元,比2008年增長16.5%,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46.1%提高到47.1%;實現稅收31339萬元,比2008年增長6.14%,占到區財政總收入的82.99%。
商業貿易
2009年,區域內金融保險總部20家,三上企業38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內的建筑業企業、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各類商業網點7323個。2009年,城區爭取中央和省、市扶持資金1800多萬元,是2008年的近兩倍。48個項目共完成投資16.45億元,為年計劃的105.45%。其中,15個重點項目開工13個,竣工6個,完成投資8.62億元。列入市“百項工程”的4個項目完成投資7.01億元。金街購物中心、美隆國際商貿城項目竣工開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74.2%提高到79.26%;實現稅收30092萬元,比2008年增長5.77%,占到區財政總收入的79.69%。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11年,城區投入5100萬元用于校舍改造,實現了校安工程全覆蓋。加快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和幼兒園標準化建設,中小學入學率、畢業率、鞏固率均達100%,適齡兒童學前三年毛入學率達85%。至2012年,轄區擁有10所普通小學,8所普通中學,1所特殊教育學校。
衛生
2009年,規劃建成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011年,22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實行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至2012年,轄區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178個,其中婦幼保健院(所、站)2個。衛生機構(含診所)共有床位2797張。衛生技術人員3337人
科技
2012年,轄區共申請專利190件,科技研究開發經費516萬元,比2011年增長17.5%,達到財政決算支出的1.7%。區級科技項目9項,組織申報了省、市兩級科技項目13多項。
社會保障
2009年,城區和諧社區建設躋身首批“示范城區”行列。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7%。努力穩定和促進就業,新增就業崗位5732個。實行社會保險“五緩四降三補”政策,共為81戶企業減負30多萬元。為1084戶家庭發放廉租房補貼316.3萬元,為40戶家庭落實了實物配租。 2011年,新增就業5062人,城鎮基本社會保障覆蓋率達94.67%。發放城市低保金1612萬元、一次性生活補貼359.3萬元、臨時價格補貼210.93萬元、大病醫療救助218.4萬元,維護修繕社區辦公用房面積1.3萬平方米,創建“四好和諧社區”14個,為1480戶、4277人發放廉租房補貼494萬元,為127戶特困家庭解決了住房。至2012年末,轄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4162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66874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6405人。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6720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1864.8萬元,發放廉租住房補貼437.4萬元。各種社區服務設施50個,其中居委會社區服務站44個。直接接受社會捐贈款12.1萬元。
環境保護
陽泉市城區2009年,城區開展“三城同創”工作,以城市園林綠化、主要大街整飾、環境衛生整治等為重點的八大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組織完成了7個單位和19個小區的園林達標創建任務,補栽補種各類喬、灌木1.5萬株,新增綠化面積6.2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0.7%,綠地率27.39%,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平方米。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組建了街道環衛作業隊伍,初步實現環衛作業全覆蓋。積極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環境噪聲控制、揚塵污染整治、工業企業達標提檔升級等工作,轄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353天。2011年,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對13條主要大街進行了集中修整,完成了271個園林示范達標小區和單位的創建任務。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6.55%、33.1%和16.39平方米。轄區二級以上天氣達到336天,空氣優良率達到92.%。 2012年,轄區環境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總計達到338天,優良率達92.3%。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