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廂區位于福建省城廂區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莆田市區中心,興化平原中部,亦稱荔城,地處臺灣海峽西岸,南臨深水良港湄洲灣,北倚省會福州和馬尾,融僑開發區,東承湄洲灣開發區帶,西通閩西北廣大腹地,324國道、福泉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是扼東南沿海中部水陸交通要沖的黃金地帶,為莆田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廂區有1500多年的置縣歷史,古時有”十室九堂“之稱。陳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縣,城廂始屬莆田縣管轄。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興化路治城區及其近郊劃為東廂、南廂、左廂、右廂等四廂,設城廂錄事司,與縣分治,“城廂”名稱由此得來。1983年析莆田縣城廂鎮等設城廂區,1984年6月成立,全區面積509平方公里,轄兩個鄉、兩個街道辦事處,35個村,15個居委會,人口36萬人(2004年)。是1984年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的沿??h區之一。 有珍貴的涉臺文物史跡:宋光祿大夫太師金墩黃府陵墓(即閩省長黃小晶先祖太師黃府陵)位于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詩山南麓,涉臺文物:清臺灣知府黃辰明(莆田黃石金墩大保房)、清巡臺御史黃叔璥(黃石沙堤房)、清臺灣知府黃立本(晉江潘湖湖口房)、清翰林黃彥鴻(福州候官金墩房)等四位涉臺人物。龍橋詩山黃府陵主后人有臺灣國民黨中常委黃哲真;新加坡總統黃金輝、菲律賓原總統辦公廳主任兼農業部長黃嚴輝;閩省長黃小晶、原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松祿。市政府、莆田學院、市第二實小、部隊等多家單位坐落于此。
行政區劃編輯鳳凰山街道
鳳凰山街道位于莆田市區西南部,324國道穿境而過,是“海上女神”媽祖的故鄉,莆田市的重要商業貿易區、風景旅游區、文化生活區。有電子、服裝、印刷、包裝等5個支柱產業。第三產業占整個經濟的主導地位。江夏金始黃氏一世祖宋進士副都統黃府陵園。
龍橋街道
龍橋街道是2002年4月莆田市區劃調整后新組建的街道,轄區面積2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92畝,林地7626畝,水域680畝。下轄龍橋、太平、北磨、下磨、興安五個社區居委會和泗華、延壽、洋西三個村委會。街街道人文景觀和旅游資源豐富,有“石室藏煙”、 “綬溪釣艇”、“暮鼓晨鐘”、“龍橋疊翠”、“ 智泉珠瀑”、“泗華陂”、“天馬避暑山莊”等著名景點、景區。
霞林街道
霞林街道地處莆田市區東南側,東臨城笏路,北靠福廈路,西與華亭鎮接壤,南與新度鎮相鄰,木蘭溪從轄區中部橫穿而過。街道于2002年5月成立,轄區總面積17平方公里,有以霞林千畝龍眼?;貫橹行牡南剂?、嶼上、下黃果樹基地,種植莆田三大名果“荔枝、龍眼、枇杷”果樹。建立了坂頭、鐵嶺食用菌生產基地。
常太鎮
常太鎮位于城廂區西北部,地處東圳水庫之畔,方圓201平方公里。
東海鎮
東海鎮于1999年底設立,位于湄洲灣內灣,依山面海,北靠壺公山支脈,南與秀嶼港、福建煉油廠隔海相望,東接靈川鎮,西與仙游縣楓亭鎮接壤,福泉高速公路、笏楓公路橫貫全鎮。區域面積47平方公里。
華亭鎮
華亭鎮古稱花亭,現位于城廂區西南部,東鄰新度鎮,西毗仙游縣,南接靈川鎮,北靠常太鎮,總面積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萬畝,山地面積11.5萬畝,森林覆蓋率71%。明代雙牌鋪(今山牌村)后裔有一代圣人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有海外僑胞3萬多人,是莆田市重點僑鄉之一。盛產龍眼、枇杷、橄欖等名特優水果,是“興化桂圓干”的源產地。
靈川鎮
靈川鎮位于湄洲灣西北部,壺公山南麓,背山面海。區域面積56平方公里。福泉高速公路、省道201線橫貫全境。有山地4.8萬畝,耕地2.32萬畝,海岸線12.03公里,灘涂淺海面積1.23萬畝,淡水域面積1365畝。有以太湖、下尾村為主的水產養殖基地,環壺公山南麓的林果栽培基地,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基礎的青山、下尾、桂山、柯朱等村糧食生產基地和新桂公路沿線蔬菜種植基地。
地理環境編輯地質
城廂區位于長樂—南澳斷裂帶與漳平—仙游東西向構造帶的交匯處,大地構造屬東亞新華夏第二隆起帶的東部沉降帶。構造單元西北部為閩東燕山斷拗帶的福鼎—云霄斷陷帶;東南部為閩東南沿海變質帶。境內以東西向斷裂構造為主。早期形成的漳平—仙游東西向斷裂帶沿木蘭溪干流呈近東西走向橫貫區境。該構造由一系列東西向復式褶皺和沖斷裂組成,主要有:永春城關—仙游蓋尾、郊尾—莆田黃石、笏石斷裂等,東端穿過興化平原直達興化灣。斷裂的長度一般為5公里左右,最長達12公里。擠壓破碎帶寬一般為3~5米,最寬處達50~70米。沿該斷裂出露多處溫泉,呈東西向展布的溫泉在境內有城南鄉木蘭村的黃頭、上杭橋及溝頭村、廣化寺附近一帶。新構造運動在境內的差異性升降表現為漸變過渡性。西北部地區沿斷塊上升較多,形成丘陵山地,一般海拔在300~500米之間;中部為低丘臺地,處于地殼升降交錯的山前地帶;東南部的木蘭溪下游是多組斷裂切割成的斷塊,為相對下降幅度和緩的開闊地區,形成河?;旌隙逊e的北洋平原(興化平原的組成部分),由細沙、粉砂、淤泥和海生物質等組成。
地貌
城廂區地貌總體是西北海拔較高,為丘陵山地,東南海拔低,地形開闊平坦,為北洋平原。境內的地貌組合分為3個不同類型。侵蝕剝蝕—構造地貌
低山,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邊界地區,主要有雞角髻、石官山,海拔高度500~600米。因受長期侵蝕作用及河流切割,山嶺起伏變化較大,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上。面積1.33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1.22%。
山間谷盆,分布西部和西北部山地,海拔200~300米。谷盆較小,形狀不一,其延伸方向屬構造谷盆,主要有白洋谷盆和朱坑谷盆。面積0.18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52%。
侵蝕剝蝕地貌
丘陵,分布于山地邊緣、河谷兩側地區,海拔高度50~500米之間,坡度一般在10~25度。面積1.96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6.54%。
臺地,分布平原周圍及河谷邊緣的山前地帶,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坡度在10度以下。面積2.01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6.96%。
堆積地貌
平原,分布在木蘭溪、延壽溪下游的沿岸地區。地貌特征是海拔低(2~6米),地勢平,形成時代新。它在地貌發育過程中,既受流水剝蝕和河流的堆積作用,又受海洋動力的影響,形成河?;旌隙逊e的北洋平原。面積6.37萬畝,占全區總面積53.76%。
氣候
城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秀常青。季風明顯,主要風向有東北風和西南風。冬、夏季風的風向隨季節有明顯的更替。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春秋為風向轉換季節。風力一般4~5級,最大達7級以上。大風日數多者,每月有20天左右,其持續時間短者1天,長者達10天左右。夏秋之交出現的臺風,最多的年份達11次,最少的年份2次。
冬暖夏熱,區境終年氣溫適宜,年平均氣溫在19.0~20.2℃。東南部平原地區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年平均氣溫>20℃;西北部處于山前地帶,氣溫略低,年平均氣溫≥19℃。
夏長冬短,夏季長達165天,占全年總天數45%。冬季最短,僅28天,占全年總天數8%。春秋對峙,占全年總天數47%。常年平均氣溫20℃,年平均日照1947小時,年平均水量為1300毫米,無霜期320—350天。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主要有:暴雨、洪澇、干旱、臺風等。
水文
區內河流屬山地河流,其特點是:水量豐富,隨季節變化大,流程短。主要河流有木蘭溪、延壽溪、下磨溪。河流流向趨勢均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自西向東,流入外海。
木蘭溪
是境內最大的河流,發源于仙游縣西苑鄉仙西村黃坑橋頭,流經仙游至莆田縣華亭鎮的瀨溪入境,自西向東橫貫境內的北洋平原,蜿蜒于木蘭、肖厝、下黃、新溪、闊口、古山、埭里、荔浦、陡門、張鎮、西洙、東陽等村,至毗鄰的涵江區三江口注入興化灣。全長105公里,境內長20.4公里。流域總面積1732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48.1平方公里。徑流量:豐水年15.64億立方米,平水年9.79億立方米,枯水年5.59億立方米(木蘭陂控制站)。
延壽溪
是木蘭溪在境內的最大支流,發源于仙游縣鐘山鎮新連村林泉安,流經九鯉湖轉入莆田縣常太鎮莒溪、東圳水庫入區境,途經城郊鄉的泗華、延壽、暢林、南郊、莘郊村至陡門村的草渚匯入木蘭溪干流。全長51公里,境內長13.5公里。流域總面積386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24.2平方公里。平均坡降為千分之九點四。徑流量:豐水年5.72億立方米,平水年3.56億立方米,枯水年2.00億立方米(草渚控制站)。
下磨溪
又名北磨溪,發源于城南鄉林橋村,流經城區、南門,至城郊鄉陡門匯入木蘭溪干流。全長4.1公里,流域面積6.7平方公里。該溪流是境內穿越市區的一條最大排洪河道,泄洪流量為18~24立方米/秒。交通運輸編輯公路
城廂區324線國道(區轄段),324線(福州—昆明)國道在境內又稱福廈公路。五秀路(省道區轄段)五秀路起自閩清縣的五峰橋,止于莆田縣秀嶼港,區轄段長5公里,起自城關,經闊口至新溪村的步云止。碼頭水關頭港碼頭,位于城關木蘭溪下游北渠河道的左岸。水域范圍以城關舊汽船站為中心,向南、北各延長200米,水面寬18米,面積7200平方米。
黃頭港碼頭,位于城廂區城南鄉木蘭溪北渠的霞林村。水域范圍以駁岸碼頭向左右延長60米、寬15米、面積900平方米1985年建成,是莆田糖廠專用碼頭,原為汽船碼頭,專供裝卸榨糖原料(甘蔗)之用,年吞吐量3.5萬噸左右。 1994年,實現全區村村通公路。2007年確定的132個區重點項目和6個市重點項目順利推進,福廈鐵路一期控制性工程征地拆遷丈量工作已經完成,工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5570萬元,新引進項目32個,投資總額7.3億元。
風俗民情編輯文化建筑
莆田雷山巷瑞龍庵西側黃中庸侍中樞密第城廂區歷史上素有“文獻名邦”之譽,名人有林默、林兆恩、蔡襄、鄭樵、劉克莊等,還有許多至今傳為佳話的科甲風流。諸如“一家九刺史”,“一門五學士”,“兄弟兩宰相”,“魁亞占雙標”,“一方文武魁天下”,“六部尚書占五部”。還有保持唐章宋韻的莆仙方言,被譽為“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至今,歷史名人古墓葬保存不少,有唐代林披、“九牧林”、黃滔、鄭良士墓,宋蔡襄、蔡京、鄭樵、劉克莊墓、黃府(瑞龍殿寺山),明黃仲昭、馬思聰、林兆恩、鄭紀、林蘭友墓,清代郭尚先,江春霖墓等。城廂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唐代就有歌舞、音樂等藝術創作。宋、明、清時期,文學、史學、戲曲、雜技、書畫、美術等文化藝術進入鼎盛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化網絡逐漸形成,文化設施日益改善,群眾文化活動異彩紛呈。境內擁有比較齊全的報刊亭、廣播、電視、影劇院、書畫院、文化室、圖書室、閱覽室、書店、歌舞廳、錄像廳等文化娛樂場所。城廂區保存的數百座唐、宋、元、明、清古建筑。宋代建筑以古譙樓,三清殿、媽祖廟以及其中有謚文正侍中樞密副使黃中庸(相當于副相)與歐陽修、包拯、趙抃、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等齊名的《全宋詩》精選《莆風清籟集》作者文正黃中庸侍中樞密第在龍橋瑞龍庵西側樞密第。民間舞蹈城廂區民間舞蹈風格獨特,豐富多彩,有起源于唐宋之間的《棕橋舞》、宋元時代的《皂隸舞》,明代的《九蓮燈》等,它和民間音樂一樣,保持百戲許多痕跡,并在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就表演性質而言,歷代流傳下來的有生活、迎神、法事、戲曲舞蹈諸類。這些舞蹈古樸優美,地方特色鮮明,也反映當時風情習俗和宗教信仰。流傳在城廂區民間的“皂隸舞”,是中國古代“驅鬼除邪”的踏舞,古稱“鄉人儺”。它源于遠古崇神儺舞,也稱八班舞,表演驅邪捉鬼動作,以表神靈下凡驅除邪氣,保佑一方平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靈川的皂隸舞,表演者頭戴兇神惡煞般的面具,手持棍棒走在隊伍前面,每逢人多處就表演:兩人一對,時而面對面,時而背靠背,抑揚頓挫盡顯原始舞蹈單純古樸,成為出游隊伍最顯眼文化符號。而在仙游楓亭,每年“六鄉”“朱賽”等地出游,神駕前也扮有一隊皂隸,成對而行。他們動作整齊粗獷,舞姿原始奇特,陣容嚴肅威武。莆仙戲莆仙戲歷史悠久,設有戲劇研究基地,尚保存戲曲牌和劇目五千多個,曲目二千個。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于古稱興化的莆田、仙游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其傳統科介有唐代的“大面”戲遺跡,而大部分的科介與南戲最早的永嘉雜劇有血緣關系。改革開放后,莆仙戲民間藝術創作繁榮,演出活動活躍。一年過兩次年明末清初,福建總受倭寇侵犯,當時正好是大年三十。當地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難,躲過一劫。等風平浪靜之時,已是大年初二,當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慘不忍睹,于是,人們決定再過一次年。各個鎮,各個村不一。有些是大年初四,有些是大年初五,再補過一次年,因此,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紅聯上方截白倭寇入侵后,有些老百姓的家人沒有逃過一劫,人們想到家里死人不能貼紅聯,可是大年初頭貼白聯不吉利。后來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紅聯上面留一截白。這在中國的對聯上也找不出幾家。大年初二不訪友: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不吉利。 風景名勝編輯
南山廣化寺地處福建省莆田市中部,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濕潤,適宜旅游。木蘭溪、延壽溪蜿蜒于城南、城北;有福建省第二大人工湖—東圳水庫。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木蘭陂和釋伽佛塔;福建四大禪林之一的南山廣化寺。
木蘭陂
由溢流堰、進水閘、沖沙閘、導流堤等組成。溢流堰為堰匣滾水式,長219米,高7.5米,設陂門32個,有陂墩29座,旱閉澇啟。堰壩用數萬塊千斤重的花崗石鉤鎖疊砌而成。這些石塊互相銜接,極為牢固。配套工程有大小溝渠數百條,總長400多公里,其中南干渠長約110公里,北干渠長約200公里,沿線建有陂門、涵洞300多處。為了紀念建陂的歷史名人,陂南原建有協應廟,亦稱李宏廟,后改為木蘭陂紀念館。
古寨
城廂區常太鎮境內有大小山峰106座,最高的古山尾山海拔832.6米。歷代人民每當社會變亂之際,筑寨自保。因此,有許多地名與古寨遺跡相連,如南山寨、太平寨、鼓旗寨、石狗寨、酒池寨、朝天寨等,各個寨堡殘基尚歷歷可見。
廣化寺
座落在城南鳳凰山?,F行建筑群是清光緒初年依舊制重修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山門照壁上有中國佛教會已故會長趙樸初題寫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廣化寺占地3.2萬多平方米,建筑物面積1.7萬平方米,全長385米。依次是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閣)、臥佛殿(下為祖堂);兩側翼建有寬敞的石柱廊廡,東側次第為東羅漢殿、鐘樓、五觀堂、伽藍殿、尊客堂、水云鄉、圓通門、溪聲閣;西側次第為西羅漢殿、鼓樓、學戒堂、祖師殿、凈行堂(念佛堂)、煙霞窟、方丈室、看山樓。寺后東西兩角的最高處,分別聳立著觀音閣和小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