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區
城西區是指青海省會——西寧市轄區之一,地處古城西寧中南部、湟水河上游,是一個以科研、文化、教育、商貿為主體的現代化城區。
城西區位于西寧市西部,總面積7323公頃??側丝跒?9.34萬(2007年)。該區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等26種少數民族。它地處湟水河谷地,南高北低。湟水河、南川河交匯。年均氣溫4.9℃,年降水量379毫米。
歷史沿革
1949年設一區,1954年改城西區,1956年設城西區人民委員會,1961年與城東區合并設立城區,1963年建縣級城西區。
2000年,城西區轄6個街道、1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22541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西關大街街道37844古城臺街道33245虎臺街道52036勝利路街道20196興海路街道29210南川西路街道37406彭家寨鎮15475
2001年底,城西區轄6個街道、1個鎮,30個社區、15個村(牧)委會。
南川西路街道:轄6個社區(沈家寨、福祿巷、西臺、紅星、園樹、東臺)、5個村委會(賈小、紅星、新青、園樹、沈家寨)
虎臺街道:駐虎臺,轄6個社區(虎臺、冷湖路、醫財巷西、醫財巷東、新寧路西、海晏路)
西關大街街道:駐西關大街,轄3個社區(北氣象巷、南氣象巷、賈小)
興海路街道:駐興海路,轄5個社區(湟岸巷、尕寺巷、興勝巷、濱河路、中華巷)
古城臺街道:駐西關大街,轄5個社區(昆侖路東、昆侖路西、學院巷西、學院巷東、廣場東)
勝利路街道:駐勝利路,轄4個社區(公園巷、北商業巷、東交通巷、西交通巷)
彭家寨鎮:駐西川南路,轄1個社區(西川南路)、10個村委會(西北園、彭家寨、劉家寨、陰山堂、漢莊、張家灣、楊家灣、晨光、火東、火西)
2003年底,城西區轄6個街道、1個鎮,30個社區、18個村(牧)委會。人口212152人。
南川西路街道:轄6個社區(沈家寨、福祿巷、西臺、紅星、園樹、東臺)、5個村委會(賈小、紅星、新青、園樹、沈家寨)
虎臺街道:駐虎臺,轄6個社區(虎臺、冷湖路、醫財巷西、醫財巷東、新寧路西、海晏路)、3個村委會(楊家寨、蘇家河灣、殷家莊)。
西關大街街道:駐西關大街,轄3個社區(北氣象巷、南氣象巷、賈小)
興海路街道:駐興海路,轄5個社區(湟岸巷、尕寺巷、興勝巷、濱河路、中華巷)
古城臺街道:駐西關大街,轄5個社區(昆侖路東、昆侖路西、學院巷西、學院巷東、廣場東)
勝利路街道:駐勝利路,轄4個社區(公園巷、北商業巷、東交通巷、西交通巷)
彭家寨鎮:駐西川南路,轄1個社區(西川南路)、10個村委會(西北園、彭家寨、劉家寨、陰山堂、漢莊、張家灣、楊家灣、晨光、火東、火西)
經濟發展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按照區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繼續保持了平穩、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目標,實現了“十一五”開門紅,為全面完成“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54.4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3%,完成年度計劃的10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6919萬元,增長20.3%,超出年度計劃的5.3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7781萬元,增長25.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7億元,增長1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0.94億元,增長15.71%,超出年度計劃的0.71個百分點。全區結構調整成效明顯,產業結構更趨合理,“服務業活區”和“三產富區”戰略全面推進,非公有制經濟超常規、跳躍式發展,第三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155.67元,增長11.51%,成為全市第一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的區(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49.76元,增長12.51%,超出年度計劃的0.51個百分點。
行政區劃
城西區轄6個街道、1個鎮:西關大街街道、古城臺街道、虎臺街道、勝利路街道、南川西路街道、彭家寨鎮。
西關大街街道
位于區境東北部,南川河西岸。人口3.3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積2.3平方千米。轄園樹莊、賈小莊、西關大街南、西關大街北、勝利路東、黃河路6個居委會和新華印刷廠等11個家委會。1964年設紙房街街道辦事處,1974年更名為西關大街街道辦事處。
勝利路街道
位于區境東北部,湟水河南岸。人口2.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積0.9平方千米。轄五四大街北、勝利路中、勝利路西、交通巷中、交通巷北5個居委會和省一建等6個家委會。1978年設立勝利路街道辦事處。
南川西路街道
位于區境東南部。人口2.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積3.7平方千米。轄南川西路上、南川西路中、南川西路下、南川西路東、南川西路西、沈家寨6個居委會和海山軸承廠等7個家委會。1963年設尕莊辦事處,1974年改名為南川西路街道辦事處。
古城臺街道
位于區境東北部。人口3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積1.7平方千米。轄同仁路、古城臺、交通巷南、五四大街南、昆侖路東、昆侖路西6個居委會和水利廳等9個家委會。1963年設五四路辦事處,1964年設古城臺街道辦事處。
虎臺街道
位于區境東北部。人口3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積8.2平方千米。轄虎臺、新西、西川、鹽建、海晏路5個居民委員會和教育學院等10個家委會。1989年設立虎臺街道辦事處。
沈家寨鄉
位于區境西南部,距市中心2.5千米。人口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撒拉、藏等民族。面積32平方千米。轄沈家寨、南酉山、紅光、紅星、水磨、新青、元樹、賈小、晨光、殷家莊10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設沈家寨鄉,屬湟中縣管轄,1956年劃歸西寧市,1958年改為紅旗公社,1960年改為沈家寨公社,1984年設沈家寨鄉,1986年撤銷郊區后劃歸城西區管轄。
彭家寨鄉
位于區境西部,距區府駐地5千米。人口1.3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積22.7平方千米。轄楊家寨、蘇家河灣、劉家寨、西北園、彭家寨、火東、火西、漢莊、張家灣、楊家灣、陰山堂11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設藥泉鄉,屬湟中縣管轄,1956年劃歸西寧市設彭家寨鄉,1958年改為東風公社,后又先后更名陰山公社、彭家寨公社,1984年改設彭家寨鄉。
社會發展
城西區地處西寧中西部,全區現轄一個鎮、六個街道辦事處(涉農2個),共18個行政村,30個社區居委會。區內共有漢、回、藏、土、蒙等33個民族2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萬人。
轄區有著科教領先、商貿發達、基礎完善、環境優美、人文氛圍濃厚和行政事業單位集中等區位比較優勢。區內集中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鹽湖研究所、省高原醫學研究所、青海師范大學、青海大學醫學院等全省大部分科研院所,30余所中小學校合理分布于全區。新寧廣場、人民公園、文化公園、西郊樂園、西寧植物園等公共休閑娛樂場所云集。
綠化工作
2012年,城西區緊緊圍繞建設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和打造高原山水生態宜居城區為目標,以城區綠化美化和園林工程建設為重點,精心安排,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切實加大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城西區2012年綠化工作已投入資金977萬元,實施7項城市園林綠化項目,城市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美化。在今年已完工的7個建設項目中,投資225萬元的新寧路省投資公司門前綠地改造項目和五岔路口五四橋綠地改造項目施工正在進行中,預計7月底將完工。其他幾項項目均已完工交付使用,完工的項目包括:總投資58萬元的黃河路、海湖大道及滴翠園、虎臺公園和魯青公園苗木的補種、更新;新寧路街頭花缽種植草花20.7萬株,投資58萬元;新增五四大街和同仁路樹池中種植草花10萬株,投資26萬元。除以上建設項目外,根據全區環境綜合整治及省黨代會的召開、青洽會活動的要求,完成勝利路南側苗木更新、南繞城路和黃河路的密度補植及景觀營造、虎臺壽星園的景觀提升,投資100余萬。同時城西區還投資150萬元,新建綠色景點5處,分別是位于青海賓館門前的“河湟引鳳”、新寧廣場的“呵護”、五岔口三角地的“領航”、麒麟灣公園北門廣場的“超越”和海宴路口國貿大廈前的“鼎盛中華”,這些綠色立體雕塑已全部完工,為西區增添了一道靚麗的立體綠化景觀。
旅游資源
虎臺
西寧市城西區有一座覆斗形土臺,為虎臺遺址?,F存臺高30米,周長360米,是公元397年,南涼王國建都西平(今西寧)時期由南涼王朝第三代君王為太子虎臺修建的閱兵臺,當地群眾稱其為“將臺”或“點將臺”。屬省級保護文物?!段鲗幐轮尽分杏涊d,臺的東面有四個高七丈多的土墩,墩與墩之間相距二百一十丈,只有東北角一墩高一丈多,臺西面還有相連的六個小墩,不知為何時所筑。只是當年宏偉的建筑,如今已經荒頹,只剩下土臺一座,被包圍在高大的現代化的樓群建筑之間。
法幢寺
漢尼道場——西寧法幢寺:法幢寺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園樹莊,是青海省最大的漢傳佛教比丘尼寺。法幢寺由塵空法師始建于1943年,總占在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寺內主要建筑有東西南北四個大殿和一座山門,塑像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文賢、普賢、地藏、大勢至、觀世音菩薩,還有畢提、毗慮遮那等。該寺1979年由潤林法師重建,最后一次修整是1982年。寺內重要文物有千手觀音畫、藥師佛、十六尊者等,千手觀音畫是鎮寺之寶。重要的植物是旃檀樹,為釋慈云于1985年種植。本寺有僧墓塔二座,最早的是塵空法師舍利塔、塔內供奉舍利七粒,火化時有清香白煙,飄向西方。寺中有碑刻一塊,刻有《因緣心咒》。寺內珍藏佛經三部,有《法華經》、《華嚴經》、《般若經》等。本寺著名祖師是塵空法師。 法幢寺每年中比較大的宗教活動有六次,信徒分布在西寧、大通、湟中、湟源等市縣。該寺在全省漢族信教群眾有較大影響。法幢寺現任住持為釋慈永。
青海省博物館
青海省博物館,是隸屬于省文化廳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承擔著全省文物的征集,收藏、保管、科學研究、宣傳教育、陳列展覽等工作。1957年,首次成立省博物館籌備處,1962年撤消。1978年8月29日,省博物館籌備處再次成立,1986年9月26日,青海省博物館正式建館并對外開放。舊址位于西寧市城東區為民巷41號,原青海地方軍閥馬步芳的私人宅邸“馨廬”。1996年9月,被青海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10月,被省教委命名為“學校德育教育基地”。1997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發文博系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5月1日,青海省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新館位于西寧市西關大街58號,新寧廣場東側,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800平方米。內設主側展廳9個,展出面積9146平方米,是集展區、辦公區、文物庫房區為一體的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館。其整體建筑采用傳統的中軸對稱手法,具有濃厚的民族、地方特色,散發著強烈的時代氣息,與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新寧廣場構成了古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是省會西寧標志性建筑和景觀。青海省博物館下設:辦公室、保管研究部、宣傳教育部、展覽部、信息發展部、設備管理部、文物安全部七個部室。青海地處江河源頭,歷史悠久。地上、地下蘊藏豐富的文化寶藏,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出土的文物逾20萬件,其中不少珍品,是舉世注目的國之瑰寶。青海省博物館自籌備起,就致力于地方歷史、民族文物的搜集整理,如今館藏的各類文物已達47000余件,不少珍品是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50余件。新館目前推出了《青海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青海藏傳佛教藝術展》和《可愛的青?!匪膫€專題陳列,基本上以時代先后為序排列,以實物的形式集中反映了青海不同歷史時期發展的概貌,又分別自成體系,各具特色?!犊蓯鄣那嗪!氛褂[以圖片為主,輔之以沙盤模型,動物、礦物標本及先進的聲、光、電手段,集中展示了青海旖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礦藏、水電、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青海在工、農、牧等各行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及顯示出巨大發展潛力。
新寧廣場
新寧廣場位于西寧市城西區五四大街與新寧路交匯處(原交通巷批發市場),東接省博物館,西聯新寧路,北鄰五四大街,南靠省圖書館。廣場東西長407米,南北寬238米,總面積11.1萬平方米,其中鋪裝面積4.69萬平方米,綠地面積6.6萬平方米。廣場縱軸線起于新寧路東側,終于博物館正面,依次為入口廣場、中心廣場(天圓地方廣場)、博物館前廣場。其中中心廣場以大型水景噴泉為主景,美妙的音樂、變幻的燈光和節奏感的水景有機結合,彩色音樂噴泉直徑為34米,最中央是高大的8個蒲公英式的固定噴泉,中間層為跳動的、搖擺的、孔雀開屏型的噴泉,外層是傘狀、蘑菇狀的噴泉??v橫主軸線所夾四角為綠地,兩側的林下廣場以鋪地點綴國槐樹構成,依樹陰形成良好的休憩空間。北側大塊草坪和櫻花林體現出了大自然景觀。新寧廣場是西寧市的重點形象工程,總投資8516萬元,2000年7月開工建設。它寓“新世紀、新西寧”之意,融生態園林、歷史文化為一體,整個廣場布局結構清晰明快,設計高雅大方,廣場、綠地錯落有致,燈飾、噴泉相映成趣,具有較強的可視性和實用性,體現了濃郁的現代文化氛圍和以人為本的先進理念。它的建成,進一步完善了城市的服務功能,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西寧人民公園
西寧人民公園是西寧市最大的公共游樂公園,位于城西湟水與北川河交匯處南岸。公園于1959年始建,后經數次擴建,現占地四十余公頃。主要游樂設施有花卉區、人工湖、兒童游樂區、動物觀賞區及美術展覽館等。這里綠樹成蔭、曲徑回廊、水閣相間、鳥語花香、十分清雅,被稱為“人工繡景”,居西寧新八景之首。人民公園以人工湖為核心,湖面面積近百畝。人工湖始建于1964年,逐年拓展。人工湖北岸是望湖樓,登上望湖樓,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北望滔滔湟水東流而去,南見人工湖上五彩繽紛。游人在賞景時,可品茶、下棋、飲酒。占地五十畝的動物園內有黑頸鶴、灰鶴、班頭雁、黃鴨、魚鷗、棕頭鷗、雪豹、猞猁、棕熊、野牦牛、巖羊、藏原羚、白唇鹿、麝、野驢等多種動物,它們大多是青藏高原所獨有的動物。每年還會有大象、長頸鹿、國寶大熊貓等動物到這里巡展。由于這里獨特的自然條件,人民公園是世界上首次人工飼養雪豹的地方,也是人工飼養條件下雪豹首次繁殖成功的地方。 公園西側有綠園花圃和兒童樂園。綠園花圃鮮花綻放,精巧構思而成的園林藝術,景致美不勝收。另外,花圃內的植物盆景和神形怪異的奇石,讓你領略到自然與人的渾然天成。人民公園內有綠地面積三百多畝,楊柳、松柏繁花葉茂,花圃育花一萬多盆,三百多個品種。
榮譽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旅游、社區建設等各項事業同步發展。近幾年來,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區”,榮獲“全國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先進集體”、全國首批“兩基”教育達標區、“全國康復服務工作典型區”、國家級科技進步先進區、“全省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全省農村基層組織創建工作先進區”、“全省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全省農村基層組織創建工作先進區”、“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集體”、全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集體、全省農村牧區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先進集體和省、市“雙擁模范區”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