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地處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的南岸,為幕阜低山丘陵與江漢平原的接觸地帶。赤壁市的地理坐標處于東經113°32′~114°13′,北緯29°28′~29°55′。北倚省會武漢,南臨湘北重鎮岳陽,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F轄15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2個國有林、茶場。全市東西長68.9千米,南北最寬、最窄處分別60千米、26千米,總面積1723平方千米,人口52萬,城市人口21萬,城市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長江流經西北邊界,主要有陸水河、新店河、汀泗河。赤壁歷史悠久,四海知名,有著1700多年沿革。赤壁古稱蒲圻,緣起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設置蒲圻縣,因湖多盛產蒲草(古時編織蒲團的材料)形成集市而得名。198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蒲圻縣撤縣設市,由咸寧市代管。1998年6月更名為赤壁市。赤壁是著名的古戰場,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與孫權聯合,大破曹操于此,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遺址。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赤壁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東與咸安區接壤,南與崇陽縣交界,西隔蟠河與湖南省臨湘市相鄰,東北與嘉魚縣連接,西北隔長江與洪湖市相望。地理位置為北緯北緯29°28′~29°55,東經113°32′~114°13′京廣鐵路和公路干線自東北向西南貫穿全境,有“湖北南大門”之稱。
地形地貌
赤壁市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傾斜,南部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最高為趙李橋鎮柘坪村的觀音尖,海拔852米。中部為丘陵地帶。北部長江沿岸地區為海拔50米左右的沖積平原,最低處神山鎮的聶家泉(海拔19.3米)。赤壁市地形自西南至東南一帶偏高,西北到東北一帶略低,形成自南向北傾斜,山地、丘陵、崗阜、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構成六山兩水兩分田。南部為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群,藥姑山脈的老鴉尖、風打尖、金紫山諸峰自西向東,連綿逶迤,與湖南省臨湘縣、本省崇陽、咸安兩縣區形成天然分界線。境內大小山丘共有百余座,最高為趙李橋境內的柘坪觀音尖,海拔852米。中部京廣鐵路沿線為海拔200米左右的崗地地帶。北部濱江湖地區為50米左右的沖積平原,最低處是西良湖鄉聶家泉,海拔只有19.3米。全縣分為三大區域:西南起觀音尖,東抵大竹山,長約62公里,寬約1——3公里為丘陵地帶。西起余家橋境內的中壩山,東至汀泗橋,東北抵西梁湖畔的御屏山,海拔高50-250米,個別在20米以下,系崗地平原地帶,占全縣版土面積的一半以上。平原主要分布在赤壁、黃蓋湖一帶,面積約118平方公里。赤壁市構造溶蝕地貌比較典型,由歷次地質運動和長期地質淋溶,在崗地平原地帶,各類型地貌交叉出現,高低懸殊,構成各種坡、嶺、灘、沖、壟、畈等微域地形。志留紀頁巖構成的剝蝕地貌在全市各地交叉出現。而在陸水、蟠河、汀泗河等河流兩岸及長江南岸又多形成侵蝕堆積地貌。
氣候
境內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穩定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以內,年平均氣溫16.9°C,年平均無霜期247~261天,降雨量1251~1608毫米,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
水文
赤壁市自南向北有蟠河、陸水、汀泗河縱貫全境,與黃蓋湖、柳山湖、西梁湖等大小湖泊相連,并注入長江,構成黃蓋湖、陸水、西梁湖3大水系。 長江過境江段:自黃蓋湖白沙洲入境,西東流向,經太平口、九宮庵、黃家碼頭、垸子洲、赤壁山、流經咀灣、窯咀、余家墩、蔡家墩、月堤角至洪廟口匯陸水出境,全長12.54公里,是赤壁市上通川湘,下達漢滬的主要航道。黃蓋湖水系:由蟠河(亦名新店河)匯合柳林港、松峰港、伴旗河、益陽港諸水注入黃蓋湖構成。全流域面積1553平方公里,市境內456平方公里。主流蟠河發源于十字坳,全長57.2公里,流經趙李橋、新店、余家橋3個鄉鎮,注入黃蓋湖,經鴨棚口、鐵山咀,于太平口外洲入江。陸水水系:由主流陸水納白石港、赤馬港、霞落港、白莼港、八蛇港、栗柴港、斗門港諸水注入長江而構成,全流域面積3950平方公里。主流陸水,以源于鄂、贛兩省交界處幕阜山北麓的通城縣黃龍山,全長183公里,河面平均寬約100米,流經通城、崇陽、赤壁、嘉魚4縣,由洪廟注入長江。上游稱雋水,自崇陽、赤壁交界處洪下起稱陸水,又名蒲圻河,以三國東吳大將陸遜曾駐軍于此而得名。在赤壁市境內長84.5公里,為長江中游較大支流之一。 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赤壁市的行政區劃有文字可考始于宋朝。宋至元代為鄉、里制;明代為都、里制;清代至民國21年(1932)為鄉、團制;此后至1949年為鄉、保、甲制;1950年后,將保、甲制改為村、組制;1952年后,改為鄉、組(社)制;1958年后,改為社、隊制。1949年后并設置區公所,作為縣級派出機構,管理幾個鄉或幾個公社。1975年撤區并社,1984年恢復區的建制,區、鎮、下轄鄉(鎮),鄉(鎮)下轄村。1987年撤區建鎮,現轄9個鎮、1個鄉、3個辦事處、1個農業開發區、3個國有農、林、茶、場,152個村民委員會,1682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2000年,赤壁市轄4個街道、15個鎮。2004年,全市建制村由合并前的263個減少為150個,減少113個;村民小組由合并前的2409個減少為1449個,減少960個。2004年底,赤壁市轄3個街道、9個鎮、1個鄉,27個居委會、149個村委會。截至2005年12月31日,赤壁市轄3個街道、10個鎮、1個鄉。共有26個居委會、140個村委會。資源編輯水資源
赤壁市雨量充足,湖泊較多,河港縱橫,自流泉廣布,水資湖比較豐富。 地表水:赤壁市歷年平均降雨量為1604毫米,其中山區1608.9毫米,丘崗地區1526.2毫米,平原湖區1295.2毫米,雨量由西北向東南遞增。 豐水年徑流量16.1立方米,平水年12.62億立方米,枯水年8.97億立方米。特枯水年5.1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3.34億立方米,其中山區1.28億立方米,崗丘地區8.48億立方米,平原濱湖3.58億立方米。赤壁市有4大客水過境,長江過境年平均徑流量6400億立方米,黃蓋湖水系境外徑流量5.4億立方米,陸水水系境外徑流量為25.3億立方米,西梁湖水系境外流量2.67億立方米,合計為6433.37億立方米。 地下水:赤壁市地下水較豐富,有自流泉90處,總流量5.7立方米/秒,平均單泉產水量為229立方米/小時。豐枯平均日產水26萬立方米,年產水0.949億立方米。由于地下水長期溢流對農作物有冷浸危害。
土壤資源
赤壁市土壤共分紅壤土、潮土、石灰巖土、紫色土、水稻土5個土類,11個亞類,32個土屬,56個土種。土類的分布情況大致為:紅壤土,分布在鐵路一線和新店、洪山、車埠、黃龍、楊家嶺、宋家河、神山、瑯橋、泉口等鄉鎮。潮土,分布在濱湖平原地區。石灰巖土,分布在鐵路以南山區。紫色土,零星分布在有砂頁巖的地區,如汪家堡鐵路邊有露頭。水稻土,全市水稻田均有水稻土。 紅土壤:赤壁市地處亞熱帶、高溫多雨,植物繁茂,這是形成紅土壤的良好環境。由于高溫多雨,造成堿性物質的大量流失,不好活動的鐵、錳等化學元素常呈水化氧狀態有所移動。在移動時遇干旱脫水變成紅色氧化鐵和褐色氧代錳而固定下來,在干濕交替的變化中,經過鐵錳風化層的反復積累而形成紅壤土。 水稻土:主要形成在熱帶和亞熱帶紅土區域,是長期種植水稻所形成的一種耕作土壤。其主要特點是:有強烈的氧化還原作用,鐵錳的淋溶淀積作用十分顯著,有機質的積累作用較強,含量大都為2.5-4%,肥力較高,是重要的產糧土壤。
動植物資源
赤壁市氣候溫暖濕潤,地貌結構復雜多樣,為各種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環境。全市已查明的生物資源有2024種。其中,樹種300種,花卉115種,農作物品種358個,蔬菜品種60個,藥用動、植物678種,天敵資源133種,水生生物180種,野生動物51種,珍稀動物52種,畜禽30種,草類67種。素有楠竹之鄉、茶葉之鄉、苧麻之鄉、獼猴桃之鄉、魚米之鄉的美稱。 林業用地面積73536公頃,其中:森林面積56170公頃,疏林地220公頃,灌木林地14822公頃,無立木林地2305公頃,苗圃地19公頃。蓄積活立木1510795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1454765立方米,疏林地蓄積3342立方米,散生木9395立方米,四旁樹43293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2.48%。人工林面積11914公頃,蓄積423267立方米。天然林面積44257公頃,蓄積1031498立方米。經濟林面積4162公頃。竹林面積18230.5公頃,株數5294.3萬株。
礦產資源
赤壁市已探明礦產有13種,產地100余處,占全省已發現礦產110余種的11.8%。非金屬礦藏如石灰石、煤炭、白云石、大理石、五氧化二釩、河砂等資源儲量比較豐富,分布相對集中,具有一定的開發前景。 赤壁市非金屬礦產資源尤以石灰石儲量最為豐富。石灰石沉積面積很廣,據初步探測有650平方公里的地域有石灰石出露,占全市總面積的37%。主要儲存在京廣鐵路兩側約35公里左右地帶,巖層厚度5-350米不等,氧化鈣含量在50%以上,質地優良,可作建材、水泥、電石等原料和冶金工業輔助材料。煤炭也是主要礦產資源之一。經勘探查明井田33處,儲量為6108.9萬噸,其中經湖北省儲量委員會下文批準井田22處,核準儲量3963.6萬噸,煤炭儲量主要分布在13片。有煙煤和無煙煤兩種類型,發熱量一般在5000卡/克左右,最高發熱量為7375卡/克。煙煤可用來煉焦和作工業燃料,無煙煤除用于工業燃料外,通過加堿脫硫可作生活用煤。大理石礦主要分布在羊樓洞和瑯橋等地。據初步探測,儲量約為2億多立方米,其條紋清晰明麗,色澤鮮艷。主要有粉紅、青綠、荷花綠、花崗巖、咖啡色、瑪瑙紅、杜鵑紅、漢白玉等10多種花色,廣泛用于建筑裝飾材料和制造藝術雕刻品。五氧化二釩礦分布在羊樓洞湖南羊樓司一帶,全長7公里多。據地質部門初步勘測,釩礦地區儲量約11752噸,釩礦品位為0.69~0.75%。赤壁河沙以質地優良聞名全國。1986年地質勘探隊在陸水河寶塔山二橋下游區段100公尺范圍內鉆探得出沙礦深度為8米,推算總儲量約為4500萬噸,陸水河河沙含硅量高,雜質少,顆料均勻,耐壓力居全省第一。赤壁市金屬礦產資源也有少量分布。其主要礦產有:鐵、錳、銻、鎢、金、銀等。
人口民族編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全縣185004人;宣統三年(1911),42455戶;民國20年(1931)年全縣有44724戶,181640人;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3次人口普查統計數均截止7月1日零點),全縣有50746戶,182801人。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有58055戶,248391人。1961-1970年,為第二次人口增長高峰期,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有75560戶,387789人,當年出生率為18.24‰,死亡率為6.69‰,增長率為11.7‰。2006年統計年鑒總戶數為15180戶,其中農業戶為80074戶,總人口為506509人,其中農業人口為344566人。 1982年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漢族385662人,占總人口的99.45%,少數民族2131人,占總人口的0.55%。其中少數民族有回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壯族、滿族、布依族、藏族、蒙古族、瑤族、維吾爾族、朝鮮族。
經濟編輯概況
“十一五”末,赤壁市生產總值達到134.1億元,比2005年增長1.05倍,年均增長15.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36億元,比2005年增加3.27億元,年均增長20.7%。赤壁市實施大工業、大旅游、大城建“三大戰略”;堅持工業強市、旅游活市、科教興市、生態立市“四項原則”;大力推進特色經濟建設,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建設 。2012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54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8億元,增長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9632元,增長14%,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規模效益同步提升。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377.3億元,增加值113.5億元,增長37.6%(現價);工業綜合效益指數420%,增長65個百分點;工業稅收占整個稅收比重51.8%。華潤電廠二期3號機組并網發電,20多個項目新投產,新增各類市場主體3034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6家。工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先進縣(市)”。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9億元,增長38.7%;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7:1。出臺了一系列推進茶、竹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羊樓洞磚茶產業園獲批省級農業科技園;建成各類農業產業化基地147萬畝,新發展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31個,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家,“赤壁竹筍”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繼續改善,改造縣鄉公路30公里,新建農村公路50公里,籌資2.1億元對一批重點水利工程進行整險加固,整治塘堰1794個。榮獲全省“三萬”活動先進縣(市)和全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示范縣市。旅游產業蓬勃發展,服務業水平進一步提高。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通過中期評估,成功舉辦了三國赤壁國際文化旅游節,接待海內外游客37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8.5億元,分別增長26.7%、32.1%。金融服務經濟能力得到增強,建立了政銀企對接平臺,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余額41.8億元,增長30.9%,新增存貸比達到84%;全省首家縣級創業投資基金落戶赤壁,再次榮獲“省金融信用縣(市)”。商貿流通運行平穩,新增限上企業54家,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56億元,增長22.8%(現價)。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物業服務覆蓋率達到90%。城市功能持續完善,綜合承載力不斷加強。城市總體規劃通過省級評審,中心城區控制性詳規覆蓋率達到75%以上。啟動各類城建項目57個,集中改造提升了一批市政設施,對城區6條主要道路進行改造拓寬,完成了7條主次干路和11處背街小巷路燈改造,解決了周畫路等3處城區漬水問題,50個公交站臺整體提檔升級,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生態新區建設取得新進展,蒲紡大道二期春節前通車。城市管理創新進一步加強。榮獲湖北省森林城市稱號。全年加強農村“三資”監管,榮獲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市)。農村醫療實現了“全市一張網、就醫一張卡”。推行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實施了其他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核減行政審批事項5個,簡化了114個審批流程。實際利用外資1.442億美元,增長20.2%?!爸卮箜椖拷ㄔO年”活動取得明顯成效。全年施工項目264個,固定資產投資180.2億元,增長43.2%。引進項目227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5億元,增長36.4%。
工業
赤壁市發展新型工業化。全市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85家,比2005年凈增68家;完成工業增加值55.5億元,年均增長24%;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1.4%,比200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形成了電力、造紙、紡織、建材、機電、食品六大主導產業;培育了紡織服裝、機電制造兩大產業集群;打造了赤壁經濟開發區和蒲紡工業園兩個省級工業園區。
農業
赤壁市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2010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3億元,比2005年增長34.9%,年均增長6.2%;形成了糧油、林特、茶麻果、畜牧水產四大特色農業產業;培植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17家。
商業、服務業
赤壁市旅游服務業發展迅速。三國赤壁古戰場、龍佑溫泉度假區、陸水湖風景區被評為中國4A旅游景區,陸水湖成功申報中國國家濕地公園;滄湖生態農業開發區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赤壁鎮榮獲“湖北省旅游名鎮”稱號。2010年,接待中國內外游客223萬人次,門票收入2818萬元,實現旅游總收入9.1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150.3%、197.3%和253.5%。 連續兩次獲得湖北省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2009年榮獲省級衛生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稱號,城鎮化率達到53%。打造出“一河兩岸”、“四山一渠、古城墻、青泉公園等一批城市新景觀,建成了赤壁郡都、天驕華庭、博園房產、永邦歐洲城等一批居民小區,城區面積達22.5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達36.3%,森林覆蓋率達48.5%。交通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鄉環境極大改善。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3.1%,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完成,城區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60天。陸水湖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啟動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以雙丘村、滄湖生態農業開發區、柳山湖移民新村為代表的30個新農村試點和50個“清潔家園”示范點面貌煥然一新。
交通編輯赤壁,是區位優越的交通要地。赤壁市地處湘、鄂、贛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結合部和武漢、黃石、岳陽等大中城市的經濟技術輻射圈上,天然地成為南北交通要沖,省際交流窗口,平原山區紐帶,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京廣鐵路、武廣高速鐵路(興建)、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貫穿全境,黃金水道萬里長江依境而過,擁有長江赤壁深水碼頭,又是國際旅游輪的??奎c。赤壁處于中國東西、南北交通大動脈的交匯處。武廣高速鐵路赤壁北站建成運營,旅游快速通道建成通車,改造國省干線公路157公里,新建通鄉通村公路1364公里,新建改造城鄉電網771公里,建成千噸級長江貨運碼頭。
景觀編輯三國古戰場──赤壁名勝風景區。位于赤壁市西北38公里處。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就發生在這里。當時,曹操平定了北方,親率數十萬大軍揮師南下,直逼東吳。面對強大的敵人,吳主孫權采納手下謀士的建議,聯合劉備共同抗曹。當時,曹軍駐扎在赤壁江北,孫劉聯軍駐扎在南岸。吳國孫權的都督周瑜用部將黃蓋的火攻之計,燒得曹軍連環船潰不成軍。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弱小的兵力大破號稱八十萬大軍的曹操,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赤壁是中國古代著名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又正位于三國旅游線和三峽旅游線交匯處,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陸水湖風景區。陸水湖景區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境內,水域面積57平方公里,湖中800多座島嶼、半島星羅棋布,因此,又有“千島湖”之稱。陸水湖群山環抱,島上竹木花草繁茂,湖中水質澄明碧透。水上碧波蕩漾,白鷺翔集,漁舟輕發,快艇如織。湖岸樹木蔥郁,翠竹挺拔。陸水湖風景區以山幽、林綠、水清、島秀聞名遐邇,是避暑消閑、旅游度假、康復療養及水上運動的理想之地。2002年5月,被中國國務院、建設部審批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避暑勝地雪峰山在陸水湖南岸,汽車沿盤山公路而上,約20分鐘便登臨海拔681米的避暑勝地雪峰山,此山因唐朝咸通二年雪峰和尚建雪峰寺于此而得名。雪峰山總面積18平方公里,主峰臨陸水湖拔地而起。山上林木茂盛,有杉木、楠竹一萬四千三百多畝。亞熱帶植物種類繁多,春有櫻桃、映山紅、秋有柑桔、野生獼猴桃等。盛夏時,山上氣溫低于市區5℃左右,是著名的避暑休閑勝地,站在雪峰山頂,鳥瞰陸水湖風景區,八百座島嶼盡收眼底。山上建有雪峰山莊、劍石村賓館,可接待大型會議及團體游客食宿。中華三國陸遜營寨游覽區。三國陸遜營寨位于赤壁市北郊,為紀念三國東吳年青將領陸遜在此駐軍屯田而興建。陸遜曾兩度在此拜將受任,一是公元219年出兵偷襲荊州,二是公元222年在此出兵,破劉備于夷陵,火燒連營七百里。五洪山溫泉康復療養區。位于赤壁市近郊.該溫泉直接從地下200多米深處獲取。溫泉從地熱自溢井中噴出,日流量6000噸,地表出口處水溫62℃。水質明亮清澈,無菌無毒無沉淀。據國家、省級有關部門及專家臨床論證,五洪山溫泉含有人體必需的氡、鍶、鋰、氟等微量元素及化學物三十多種,不僅能醫治關節炎、皮膚病等一般病癥,還對心血管、神經、消化系統及代謝、內分泌等方面疑難病有較好療效。
歷史人物編輯赤壁山川靈秀,人才輩出。明清二朝共出舉人241名,會進士56名。其中有祖孫三代進士、兄弟同榜進士,有父子侍郎,也有同科7舉人。明代有“后五子”之一的魏裳、大學士廖道南、祭酒魏觀。清朝有工部尚書賀壽慈、海岳游人張開東。近現代知名人物有追隨孫中山革命的但燾、黃昌谷,有早年英逝的共產黨員周逸群、張計儲,有教育家馬君武、劉樹杞、張進,有書畫家張國溶、賀良樸,有方志學家張國淦,有建筑家鮑鼎等。蒲圻文化古老,山川鐘秀,人才輩出。對在本縣有影響的人物按傳、錄、表收錄在人物卷中,計人物傳記55篇含傳主57人;人物錄73人(其中歷史人物8人);英烈表1415人;抗日八百壯士蒲圻籍戰士22人;蒲圻籍黃埔軍校畢業同學44人??傆?6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