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區是無錫的中心城區,于1951年10月建區,因境內1600多年歷史的崇安寺而得名。崇安區面積16.48平方公里,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18.53萬人。
崇安是無錫的城市母體、文化核心,轄區名勝古跡、名人故居眾多。境內有薛福成故居建筑群、東林書院舊址、阿炳故居等3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小婁巷、公花園、城隍廟、北倉門、鐘樓圖書館等12處省級重點文保單位,崇安寺街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歷史上“書圣”王羲之、“畫圣”顧愷之、“樂圣”阿炳曾在此生活或定居,近代涌現出了薛福成、顧毓琇、錢鐘書、張聞天、秦邦憲、陸定一、王選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崇安是無錫的服務業集聚區、交通樞紐中心,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轄區內高樓林立,品牌云集,形成了以商貿流通業、金融保險業、商務服務業、信息技術業、文化創意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是無錫商業最繁華之地。區域內擁有集國鐵站、滬寧城際站、汽車站、公交客運中心、出租車服務區于一體的無錫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中的無錫地鐵1、2、3號線在崇安交匯,千年古運河穿城而過。
行政區劃1991年,設立江海街道。1992年,撤銷工運橋街道、亭子橋街道合并設立新的工運路街道,撤銷復興路街道、崇安街道合并設立新的崇安寺街道。1996年,全區轄8個街道:崇安寺街道、人民路街道、學前街街道、工運路街道、周山浜街道、上馬墩街道、廣瑞路街道、江海街道。區政府駐崇安寺街道。2002年,將濱湖區廣益鎮劃歸崇安區管轄。調整后,崇安區轄8個街道、1個鎮:崇安寺街道、人民路街道、學前街街道、工運路街道、周山浜街道、上馬墩街道、廣瑞路街道、江海街道、廣益鎮。2004年崇安區行政區劃調整,將8個街道、1個鎮并為6個街道:撤銷廣益鎮,設立廣益街道;人民路街道、學前街街道并入崇安寺街道;工運路街道、周山浜街道合并為通江街道;廣瑞路、上馬墩、江海3街道不變。調整后,崇安區轄6個街道:崇安寺街道、通江街道、上馬墩街道、廣瑞路街道、江海街道、廣益街道。2011年,崇安區面積16.48平方千米,人口185101人。轄廣益、崇安寺、通江、廣瑞路、上馬墩、江海6個街道,共有39個社區。區政府駐解放南路688號。2012年,崇安區總面積16.48平方公里,轄廣益、崇安寺、通江、廣瑞路、上馬墩、江海6個街道辦事處,3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地理地形
崇安區地處無錫市區中部,地勢低平,面積16.48平方公里。
氣候條件
崇安區屬北亞熱帶濕潤區,受季風環流影響,形成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氣溫,1月平均氣溫在2.8℃左右;7月平均氣溫在28℃左右。全年無霜期220天左右。該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48毫米。雨季較長,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屬濕潤地區。由于受太湖水體和宜南丘陵山區復雜地形等的影響,局部地區小氣候條件多種多樣,具有南北農業皆宜的特點,作物種類繁多。2003年無錫市氣候特點是:氣溫特高,盛夏高溫明顯,降水正常略少,日照充足。
交通崇安區內外交通便捷,轄區內有中山路、人民路、學前街、縣前街、解放環路等市區主干道,通江大道等城市主要出入口,火車站、汽車站、公交客運中心等重要交通設施,距無錫機場僅20公里,半小時內可駛上滬寧、京滬、寧杭等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