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縣,位于甘肅省平涼市東部,東經106°50′至107°10′,北緯35°1′至35°25′之間。東靠涇川、靈臺兩縣,西與華亭縣接壤,北連平涼市崆峒區,南與陜西省隴縣毗鄰。全境南北長41.5千米,東西寬35千米,總面積849.47平方千米,氣候屬暖溫、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區,冬春寒冷干燥,夏秋溫熱多雨,年平均氣溫10.7℃,日照2296小時,降雨量400—500毫米,無霜期190天左右。2008年年末崇信縣轄2個鎮、4個鄉,縣政府駐錦屏鎮??側丝?0.6萬人。旅游景點有梁坡遺址、于家灣墓群、武康郡王李元諒墓、武康王廟、仰韶文化遺址、齊家文化遺址、龍泉寺、五龍山、唐帽山、老爺山、公劉園、文化三館等。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到2008年,崇信縣轄2鎮4鄉,79個行政村,410個合作社。兩個鎮分別是:錦屏鎮和新窯鎮。6個鄉分別是:柏樹鄉、黃寨鄉、黃花鄉、木林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崇信縣位于甘肅省平涼地區東部,東經106°50′—107°10′,北緯35°1′—35°25′之間。東靠涇川、靈臺兩縣, 西與華亭縣接壤,北連平涼市,南與陜西省隴縣毗鄰。
地形地貌
崇信縣地形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085-1728米。
水文狀況
涇河的主要支流汭河、黑河、達溪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其中汭河總長120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671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1.96億立方米。
氣候特征
崇信縣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區 。春季,大地回暖,土壤解凍,冷暖交替,氣候多變。3月初雷,雨水始多。正常年份第一場透雨(日雨量大于10毫米)于4月中旬出現。5月氣溫升高,并有暴雨出現。季內常來寒潮降溫,造成“倒春寒”及霜凍災害。降水不足,氣候較干燥,刮風天氣多,土壤失水跑墑明顯,春旱常有發生。故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夏季,炎熱多雨。平均氣溫21.2℃,常以雷陣雨為主,降水較多,是全年光、熱、水量豐富時期,又是暴雨、冰雹、干旱多發期。初夏6月是氣候性相對少雨階段,7月中旬至8月中旬往往出現高溫伏旱天氣,俗稱“卡脖子旱”。秋季,氣溫下降快而平穩。9月為全年降水量次多月份,季平均雨日26天,以連陰雨為主??諝鉀鏊瑵駶?,清晨多霧,日中晴朗。中秋時節氣候溫和,天高氣爽。10月以后降水明顯減少,霜、雪來臨。冬季,北風盛行,寒冷少雪,氣候干燥,大地封凍,河溪皆冰。季平均氣溫——2.6℃。以1月最冷,極端最低溫度——19.9℃,最大凍土深度60多厘米。80年代以來出現暖冬天氣,有利作物生長,但病蟲害滋蔓。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4年崇信縣已探明煤炭儲量13.7億噸,含煤面積74.8平方公里。鐵礦藏位于縣南35度西,直距18公里。礦體產于下侏羅統含煤巖系中,呈結核狀,6個含礦層。主要含礦于第3層,平均厚2.42米,含礦系數6噸/立方米。礦石為菱鐵礦、赤鐵礦、褐鐵礦。地質儲量3.01萬噸。尚未探明儲量的礦物有陶土、石灰石、銅、硫磺、油母頁巖等。
水文資源
截止到2012年,崇信縣年水資源總量2.73億立方米。涇河支流——汭河、黑河、達溪河由西向東貫穿縣境
土地資源
1975年,境內有6個土類,21個土種。1990年,總土地面積127.48萬畝。
人口民族編輯截止到2010年,崇信縣有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維吾爾族、藏族、朝鮮族等7個民族,其中以漢族人口最多,回族次之;主要分布在錦屏鎮、新窯鎮;崇信縣總人口10.6萬人。(總人口為全縣常住人口數)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200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14576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15.3%。分三次產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9673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6.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5352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22.6%;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9551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10.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935元,同比2007年增長15.1%。經濟結構逐步優化,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5.9比57.0比17.1。2012年,崇信縣全年生產總值完成31.62億元,可比價同比2011年增長12.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790元(人口按10.27萬人計算)。
第一產業
2012年,崇信縣全年農業總產值(現價)完成7.46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3.4%。全年糧食產量達到6.1萬噸,同比2011年增長4.8%。油料產量0.76萬噸,水果產量2.48萬噸,蔬菜產量9.5萬噸。全年畜牧業總產值(現價)完成2.3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0.6%,肉類總產量0.74萬噸,比2011年增長2.2%,
第二產業
2012年,崇信縣全年工業總產值達到45.8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2.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4.4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1.15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3%。
第三產業
2008年崇信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億元,同比2007年增長14%。2009年崇信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2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16.3%。 2012年,全年共接待各類游客85萬人(次),同比2011年增長20%,旅游綜合收入2.7億元。
交通運輸編輯2014年崇信站完工,建筑面積543.86平方米
2009年,崇信縣境內設公路干線8條,其中省道1條即崇甘公路公里,境內長64.25,為三級公路。崇信縣縣城距省會蘭州42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280公里。 從崇信街到觀塘公眾碼頭大概路程4.80公里,全程約需29分鐘。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全縣在校學生2010年,崇信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8 %,共有在校學生17381 人。 2012年,崇信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 %,共有在校學生16188 人。
社會保障
截止于2012年年末,崇信縣衛生機構數15個,衛生機構人員370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8.1萬人,參合率達到99.1%。
文化事業
截止于2012年年末,崇信縣有演藝公司1個,文化館、博物館和圖書館各1個,鄉級文化站7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79個。
民族文化編輯社火社火是春節期間城鄉盛行的群眾性的游藝活動,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多以古典文學名著為底本,參考歷史劇人物的臉譜、服裝、頭帽化妝“身子”,進行表演。各村之間明比暗賽,爭奇斗勝,以其情節奇特、人物眾多、臉譜復雜、裝飾奇異者為上乘,觀者如潮。崇信社火有地攤、高蹺、馬社火、車社火四種表演形式。弦子腔弦子腔,也叫老眉戶、曲子戲,是在民間小調清唱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因以弦子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當地群眾叫弦子腔。根雕根雕,崇信民間工藝美術,反映在刻與雕上主要有建筑上的磚雕,用于上房、大門碼頭;木雕,主要用于舊式門窗。用于觀賞實用的木雕有盤龍筆罐、鯉魚旱煙盒及用兩棗木雕刻的小猴等點綴品。剪紙剪紙,俗稱窗花,每逢佳節或新婚之禧,各種質樸美觀的窗花就出現在農家潔白的窗紙上,或透明的玻璃窗上。柏樹鄉的剪紙以金、銀紙剪出線條,再拼貼上各色彩紙,顯得玲瓏剔透,富麗堂皇,更適合現代人的欣賞眼光。
風景名勝編輯龍泉寺
龍泉寺崇信龍泉寺位于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芮河北岸,距崇信縣城1公里,背依風翥山,山高300多米,溝壑縱橫,松柏成蔭,有著名的龍吐彩虹奇觀。 武康王廟武康王廟,位于祟信縣城東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紹圣四年崇信知縣事王需重新廟貌。明洪武三年縣民李斗等人遷建城內。后因塑像主次不當,改為寢宮,另在寢宮前重建正殿。原有一組建筑,明崇禎六年因兵荒殿亭俱毀,僅存寢宮。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又重建拜殿。武康王廟大殿為木結構,坐北向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 三異柏三異柏,又名三義柏,生長在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朱家寨子。樹齡700年左右。此樹高12米,胸徑1.1米,樹身龐大,樹冠呈扁圓形,枝柯繁茂,伸展彎曲。每個枝杈上都生長著三種不同形狀的葉片,分棉柏、側柏和刺柏。
著名人物編輯任瀛翰(1869.10—1936)字海珊,號筱田,錦屏西街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拔貢,任陜西商州州同。15年(1926)脫稿。17年(1928)縣長楊承基籌資石印。25年(1936)病逝于家。王禹廷(1915年12月一 2004年)名維謨,以字行,錦屏東街人。歷任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憲政研討委員會第一委員會召集人,國民大會聯誼會常務干事,總統府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召集人,并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務顧問兼社會工作委員會委員。 張子豐(1909.12一不詳)原名祥瑞,別名華夏,以字行。九功張咀人。歷任東藏自治運動聯合委員會秘書長兼工委秘書,甘肅省監察委員會秘書、監察廳監察員,鹽鍋峽工程局福利辦公室主任、農場場長,省政協委員、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孟企三(1908.1一不詳)名達尊,以字行,九功人。歷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上校參議、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第十財務處少將副處長、代處長?!疤J溝橋事變’’后,在臺兒莊參加抗日戰爭,獲陸??占追N一等獎章。馬良德(1901.9—1968.5)字元青,高莊馬新莊人。歷任固原、西峰、涇川郵政局局長,臨洮專員公署視察員,平涼專員公署科長、氣象測候所主任等職。1950年8月任民盟平涼分部委員,出席民盟西北區第一次盟員代表大會。善書法。李重威(1909.4—1964.1)名宏烈,以字行,九功冉李人。在中央陸軍新編14師任少校參謀、中校參謀、上校秘書等職。歷任甘肅省參議員、甘肅省參議會第二屆駐會議員、三青團甘肅支團崇信分團部干事會干事長、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永昌縣縣長。孟榮亭(1907—1961)名達仁,以字行,九功人。在中央陸軍新編14師2旅任少校軍需、軍法官、中校營長、副團長。民國37年(1948)5月任靈臺縣縣長。劉毓麟(1903.10—1959.8)字祥徵,化名金更生,銅城東莊人。中國國民黨員。歷任錦屏完全小學校長、崇信縣政府秘書、教育科長、農會理事長、三青團甘肅支團直屬崇信區隊區隊長、甘肅省參議員等職。王丕吾(1901--1959·4)原名國璽,字精誠,木林郭家溝人。在革命軍第1軍18師工兵營任書記長,第1方面5軍6師18旅任三等參謀,第1軍1師任軍法主任、督戰大隊長兼師軍法處處長,河北省內丘縣縣長。